天津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强劲(jìn) 襁(qiáng)褓 擤鼻涕(xǐng) 运筹帷幄(wéi wò)
B.寒暄(xuān) 罹(lí)难 灰鲭鲨(qīng) 幡(fān)然觉醒
C.驻扎(zhá) 胁(xié)从 露(lù)马脚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D.复辟(pì) 寒噤(jìn ) 蒙(méng)蒙亮 沉疴(kē)积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惨淡 诧异 间牒 欣然前往
B.和蔼 编辑 惩创 殚精竭虑
C.永诀 眷恋 信扎 殒身不恤
D.桀傲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5月7日,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作品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爱奇艺平台同步首播,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目前,豆评分已经涨到了8.7。《我的阿勒泰》用朴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未被现代文明过度的纯净世界。这里的自然景色未经雕琢,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每一处都充满了原始的美。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保持着最纯粹的生活方式,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大自然是人物的舞台,人在自然中“自然”地生存着,人与自然。草原、河流、山峦、羊群、马匹与人的生存状态,水乳交融地构成和还原了一种原生态关系。
光阴荏苒,岁月无声,只有文化遗产才能够告诉我们鲜活的历史。《我的阿勒泰》不仅探讨了传统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还反映了新疆地区的壮美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我的阿勒泰》也在试图探讨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也许是囿于篇幅所限,剧中对于深层次矛盾的推进和解决,有的稍显轻易,但总体而言仍然。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截止 侵占 浑然天成 瑕不掩瑜
B.截止 侵蚀 浑然一体 瑕瑜互见
C.截至 侵蚀 浑然一体 瑕不掩瑜
D.截至 侵占 浑然天成 瑕瑜互见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的阿勒泰》不仅探讨了传统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还展现了新疆地区的壮美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B.《我的阿勒泰》不仅反映了新疆地区的壮美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风情,还探讨了传统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
C.《我的阿勒泰》不仅探讨了传统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还反映了新疆地区的壮美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D.《我的阿勒泰》不仅展现了新疆地区的壮美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风情,还探讨了传统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文言小题
5.下列有关《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黔首:指百姓,秦时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百家之言:指除儒家之外的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著作。
C.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称之为“少牢”。
D.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威烈。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护城河。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著作。
D.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应:应答。
B.君臣相顾 顾:看。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还是。
D.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正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B.明道德之广崇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其后楚日以削
9.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明于治(治理)乱 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B.平伐(自夸,炫耀)其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聪明)也
C.谗人间之,可谓穷(处境艰难)矣 其文约,其辞微(含蓄)
D.举类(事物)迩而见义远 乃令张仪详去(前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泛指绳索。
C.举天下之豪杰 举:推举,选拔。 D.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弱点。
12.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 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B.“致万乘之势”与“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
C.七庙,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国家的代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D.六合,指天地四方,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等。
三、小阅读
13.下列对《书愤》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A.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北望中原,郁愤在胸,壮气冲天,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
B.颔联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回忆宋军积极备战和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画面感强,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颈联运用典故,写主降派把持朝政,宋朝边塞有万里长城也无大用处。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D.尾联赞叹诸葛亮坚持北伐,终得名垂青史。《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句,正道出陆游生平心事。
四、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列小题。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浃辰①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
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 ”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壮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以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贻笑作者,吾无辞焉。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
【注】①浃辰:十二日
14.下列对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得观而后已 已:停止
B.殆所至不遗余力 殆:大概
C.溺其美而动其中 动:动摇
D.贻笑作者 贻:赠送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余之寻花是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至虎丘观花市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以适一时之民 以弱天下之民
D.吾无辞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可惜偏远之地没有到达。
B.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没有见过的。
C.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
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
D.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我与世道不相合,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认为它是妖呢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C.作者认为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相宜。
D.作者认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要你沉溺其中,都会危害自身。
18.翻译下列句子。
(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2)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五、名篇名句默写
19.默写
①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②推此志也, 。(《屈原列传》)
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④《过秦论》中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
⑤《过秦论》中写陈涉举义旗而得到天下热烈响应情况的句子是“,”。
⑥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原因是“”和“”。(《论语十二章》)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观念……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
(节选自梁衡《掌握这三个层次,写出优质有深意的散文》,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洇(yīn)染,皴(cūn)法,酒肆(sì),芊芊(xiān),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字形书写都正确。
B.文章先整体描述墙的变化与特点,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的细部刻画,点面结合,详略相宜。
C.文章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的丰富多样。
D.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E.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
21.请简析第③段中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的原因。
22.本文第④段,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花草等植被,请你对此加以赏析。
23.请依据文本二中“哲理之美”的观点简析文本一中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哲思。
七、作文
24.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国传统的五行相克也说土克水。上古时期,洪水滔滔,鲧就用这个办法,夯土筑坝以堵洪水,但泛滥的洪水没有被彻底驯服。后来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完成了治水大业。
今天我们的生活更加复杂,滔滔而来的不止洪水,堵和疏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及简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波澜壮阔” 形容规模宏大,用于修饰改革发展史恰当;“酸甜苦辣” 体现百姓生活的各种境遇,符合语境;“共振” 强调情感共鸣,比 “共识” 更能突出心灵的沟通;“蕴含” 侧重于内在的深层含义,“跨文化共鸣和互通” 用 “蕴含” 更准确。
2.A。根据逻辑,应先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然后 “选择真诚地拥抱生活”,最后 “与自我和世界握手言和”,且 “个体就是时代精神的鲜活注脚” 能准确体现个体与时代精神的关系,A 选项语序和语义最恰当。
3.C。原句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改为 “无论…… 还是……”,且 “被全球受众引领” 主客颠倒,应改为 “吸引全球受众”,C 选项修改正确。
二、现代文阅读
4.D。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增速放缓,不能说明经济社会总体走势下滑,材料二图中只是显示产业增速的变化情况,不能得出经济社会总体走势的结论。
5.D。A 项,我国形成北斗完整产业链,但不能得出无需进口的结论;B 项,文中说未来北斗系统将融合新兴技术,并非已经融合;C 项,“已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实现销售” 的是卫星导航定位产品,不是北斗系统。D 项,根据材料三 “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建设北斗系统海外中心,推动北斗在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的落地应用” 可知,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是北斗系统海外落地应用的重要途径,该项正确。
6.C。北斗卫星系统可提升救灾物资管理与调运水平,但不能减少自然灾害发生,C 选项不符合其研制使用意义。
三、文言小题
7.D。A 项 “穷” 应是 “困窘、处境艰难”;B 项 “伐” 是 “夸耀”;C 项 “极” 是 “疲困”,D 选项解释全部正确。
8.C。A 项 “从” 通 “纵”;B 项 “详” 通 “佯”;D 项 “质” 通 “贽”,C 项无通假字。
9.C。A 项 “于” 分别为 “被”“从”;B 项 “之” 分别为 “的”“到”;C 项 “为” 均为 “被”;D 项 “以” 分别为 “因为”“把”,C 选项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
10.B。A 项 “一日” 古义为 “一旦”;C 项 “小子” 古义为 “学生们”;D 项 “从容” 古义为 “委婉含蓄”,B 项 “道德” 古今意义相同。
11.B。①“忠” 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②“蝉” 为名词作状语;③“贵” 为形容词意动用法;④“齐” 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⑤“诚” 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⑥“明” 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⑦“邪曲” 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⑧“贼” 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 选项分类正确。
12.C。例句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人又谁能以察察身”。A 项为宾语前置句;B 项为宾语前置句;C 项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D 项为被动句,C 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B。A 项《论语》是语录体;C 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D 项《史记》是纪传体通史,B 选项表述正确。
五、文言文阅读
14.B。“博” 应是 “博取、换取” 的意思。
15.C。A 项 “于” 分别为 “比”“对于”;B 项 “以” 分别为 “用”“把”;C 项 “所” 均构成 “所字结构”;D 项 “而” 分别为 “却”“如果”,C 选项意义及用法相同。
16.C。根据文意和语法,“徇私贪浊” 并列,“坏公法”“损百姓” 结构相同,“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分别为假设情况和结果,C 选项断句合理。
17.D。文中鸟和鱼是因为
继续
贪饵才被捕获,而不是贪高、贪深,D 选项理解错误。
18. (1)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在江湖上浮游,反而忧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2)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并且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
(3)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七、古代诗歌阅读
20.B。“忽”“渐” 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承接,是 “一快一慢”,B 选项 “一慢一快” 错误。
21.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七、八句抒发了诗人 “恨无知音赏” 的遗憾和惆怅;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思念友人之情。
八、现代文阅读
22.BD。B 项主人公是装疯卖傻,并非真的疯癫、带病;D 项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不是小说线索,线索是 “密运”,B、D 选项错误。
23.首段环境描写突出夏季炎热难耐,衬托主人公坚忍、顽强的精神;交代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压抑艰难;为后文主人公穿着棉衣、散发酸臭及白军不愿仔细检查等情节做铺垫。
24.①用纱布把大洋缠在双臂上忍受痛苦;②夏天穿内衣和袄子不洗澡致酸臭,避人耳目;③以打摆子为由穿棉衣;④过关卡时挥动袄子、举高手、装疯卖傻转移注意力;⑤因大洋重假装流口水放下双手;⑥在船上捂着袄子哆嗦防怀疑;⑦准备金银花防中暑。(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25.①正面描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展现主人公勇敢、顽强品质。②侧面描写,如接头员夸赞、他人态度等体现主人公机智坚韧。③比喻,如 “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 等展现主人公克服艰辛的精神。④对比,主人公在白军前和在同志前表现不同,突出其机智。
九、作文
略。
天津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Word 41KB
给出答案及简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A 项 “强劲” 的 “劲” 读 jìng,“襁褓” 的 “襁” 读 qiǎng;C 项 “驻扎” 的 “扎” 读 zhā,“露马脚” 的 “露” 读 lòu;D 项 “复辟” 的 “辟” 读 bì,“蒙蒙亮” 的 “蒙” 读 mēng。
2.B。A 项 “间牒” 应是 “间谍”;C 项 “信扎” 应是 “信札”;D 项 “桀傲” 应是 “桀骜”。
3.C。“截至” 表示截止到某个时间,符合语境;“侵蚀” 指逐渐破坏,这里指现代文明对纯净世界的影响;“浑然一体” 强调融合成一个整体;“瑕不掩瑜” 表示缺点不掩盖优点,符合对作品的评价。
4.D。原句 “反映” 与 “风光和风情” 搭配不当,应改为 “展现”;且语序应是先展现风光风情,再探讨地位和价值。
二、文言小题
5.B。“百家之言” 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和学说,并非除儒家之外的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著作。
6.A。“烈” 在这里应是 “功业” 的意思,“奋六世之余烈” 指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
7.A。“应” 在这里是 “响应” 的意思,“乱者四应” 指作乱的人四方响应。
8.D。A 项 “善” 是形容词作动词,与…… 交好;B 项 “明” 是形容词作动词,阐明;C 项 “短” 是形容词作动词,诋毁;D 项 “日” 是名词作状语,一天天。D 选项与其他三项不同。
9.C。A 项 “治” 是 “安定太平” 的意思;B 项 “聪” 是 “明察” 的意思;D 项 “去” 是 “离开” 的意思。C 选项解释全对。
10.C。“举” 在这里是 “全、整个” 的意思,“举天下之豪杰” 指全天下的豪杰。
11.B。“爱” 是 “吝惜” 的意思,“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指不吝惜珍贵的宝物和肥沃的土地。
12.A。两句中的 “阡陌” 都指田间小道,含义相同。
三、小阅读
13.C。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 是说诗人自许为塞上长城,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并非指宋朝边塞有万里长城也无大用处。
四、未知
14.D。“贻” 在这里是 “遗留、留下” 的意思,“贻笑作者” 指被作者讥笑。
15.C。A 项,前一个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 “之” 是定语后置的标志;B 项,前一个 “而” 表承接,后一个 “而” 表修饰;C 项,两个 “以” 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 的意思;D 项,前一个 “焉” 是语气助词,后一个 “焉” 是疑问副词 “怎么” 的意思。
16.A。“僻远之地无不至” 应理解为 “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而不是 “可惜偏远之地没有到达”。
17.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 错误,是周濂溪说牡丹是富贵之花,不是作者的观点。
18.(1)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2)欧阳修,是(宋代的)儒者,他认为牡丹是花中之妖。你为什么如此厉害地喜欢它呢?
五、名篇名句默写
1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六、现代文阅读
20.AD。A 项 “芊芊” 应读 qiān;D 项 “西边的新房壁立眼前,将观察老墙的视线挡了个严严实实,而不是破坏了老墙之美”。
21.①大自然在墙上的画作在层次、形状等方面远胜人类绘画,让儿子认识到人类画笔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凸显大自然岁月之笔的神妙。②儿子因敬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画作,觉得自己难以画出同样精彩的作品,所以不敢再画。
22. ①作者详细列举了薜荔果、紫云英、窃衣、野草莓等多种植物,丰富了老墙的生态内容,展现出老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使老墙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②文中运用拟人手法,如 “紫云英…… 回望它走来的田野”“窃衣…… 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 等,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描写充满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增强了感染力与可读性,让读者更易产生共鸣。③通过对植物在老墙上生长状态的描写,凸显了自然与老墙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深化了文章关于自然与人文融合的主题内涵,使老墙的文化与生态价值得以彰显。
23. ①老墙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前人的痕迹,如文中对老墙历经岁月风雨后的残损状态及周边历史遗迹的描述,传达出作者对过往历史文明的怀念与追思。②文中描绘了花草等自然生命在老墙上的生长繁衍,体现了自然与人类文明的交融,引发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如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等。③老墙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如长满植被等,启示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磨砺与时光的流逝时,应保持积极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岁月变迁中坚守与成长。④作者感慨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导致老墙等文化遗产逐渐被弃,通过对老墙命运的关注,表达了对社会变迁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忧虑,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
七、作文
略。
参考译文:
凡是做事专心致志、竭尽心思、日夜不息去干的,叫做“不遗余力”,叫做“只觉时日不够”。我寻访名花好像就是这样。回想辛丑年,我从昆山到太仓,到嘉定,到南翔,看过牡丹三十五处,还写下了文章记录当时的情况。乙巳年,到江阴去寻找牡丹,因为没有人引导,结果毫无收获而返。我早就听说洞庭山的牡丹品种很多,今年三月,就不以一百六十里路为远,渡过太湖的波涛,走了两天才到洞庭山。(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有的地方初次不能进去,就二次三次地去,一定要看到牡丹花才成。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我平生没有见过的。白天就坐卧在花前,夜晚就醉饮于花下,像这样过了好几天。兴致尽了就乘船挂帆渡过太湖,到虎丘看花市才回来;再走遍昆山城内外所有有花的地方。十二天之内,到五十余处看花,大概就达到了“不遗余力”和“惟日不足”的地步。那真可以说是疯狂和着迷呀!
有宾客说:“周濂溪说‘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花’。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我说:“我确实贫穷没有几石米,可是我的性情慷慨,喜欢豪迈,没有穷人的寒酸气;我确实低贱是个布衣之人,可是我藐视社会放纵个性,不去侍奉王侯,没有下贱的软骨头。为什么与牡丹花不相宜呢?”宾客又说:“欧阳修是(宋代的)儒者,他认为牡丹是花中之妖。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此厉害呢?”我说:“所有美丽的事物,都能成为妖,何止是花呢?沉溺在它的美丽里面而动摇了你的内心,都能够使人丧命。我与世道不相合,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认为它是妖呢?” 只是这些诗都是信口直说,来满足我一时的兴致,本来也没有特意追求多么工巧,如果作者被人讥笑,那我是无话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