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6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17: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唯物史观)
2. 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基本史实;总结出改革失败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3.通过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了解其原因与影响,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唯物史观)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从一国到多国
3.影响: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1.背景:二战后,东欧、亚洲、拉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局面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已保持一致
(1)东欧: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
(2)亚洲:中国、朝鲜、越南
(3)拉丁美洲:古巴
东欧八国-波兰捷克等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数量增多、实力壮大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表现:
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1947年
1947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经互会:1949年,苏联同东欧七国建
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互会徽标
4.表现:
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①特点: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②目的: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实质: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表现:
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2)经济上: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①目的:为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②实质: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社会主义改造。苏联模式的推广
③影响: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济互助委员会
17:7
成员国间的分工是有计划的;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中苏建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1953—1957年,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斯大林
(1878-1953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1961年其水晶棺被移出列宁墓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对过去某些案
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3
1964“被退休”
赫鲁晓夫执政
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逝世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改病了
改残了
改没了
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下
苏联模式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953年3月,莫斯科举行
斯大林哀悼仪式
个人崇拜严重
“我们星球上最伟大的人物”
“永远不犯错误的理论家”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原因:
①苏联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2.重点:农业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改革失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全盘否定,
引发思想混乱
不符合苏联国情
赫鲁晓夫
改革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广种玉米宣传画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来到了美国访问。
美国和苏联都出现了在自己阵营内部控制力下降的问题;双方在军事尖端科技尤其是导弹技术上不分伯仲,都需要一次示好得到暂时的缓冲期。
冷战格局中的两大主角何时化干戈为玉帛了?
1954年苏联建成世
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赫鲁晓夫在美国访问了13天,转了7个城市,满怀自信地向美帝国主义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毛泽东评价赫鲁晓夫:
“一是揭了盖子,
二是捅了娄子”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3.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对苏联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败因)
②敢于向旧政治经济体制挑战,揭开苏联改革序幕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烈日涅夫改革 时间 1964-1982
重点 经济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
内容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结果 重工业发达,但轻工业落后,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失败原因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执政后期,
经济改革趋于保守,
大搞个人崇拜,苏
联经济陷于停滞。
1982年因心脏病去世。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64
1982
第一阶段
70年代初期
第二阶段
推行新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停滞不前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反映了苏联经济的何种弊端?
图中抱着孩子的农妇一边拉着犁一边抱怨农具的落后,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
据材料分析苏联经济的痼疾是什么?
材料:苏联单位产品消耗量要比美国大得多,如切屑机床的金属耗用量比美国同类产品高1-1.5倍。苏联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976-1980年平均只及美国的20%-25%。——郭春生《勃列日涅夫18年》
苏联经济结构更加畸形
经济痼疾: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三.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3)内容: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②政治体制改革:放弃马克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戈尔巴乔夫
(4)后果:
(5)评价: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思想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国分离趋势加剧
突破了苏联模式,但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1)原因: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2)特点:先经济,后政治
实质: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想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造成苏联内部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民族分裂主义兴起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我给中国朋友的忠
告是: 不要搞什么
‘民主化',那样不
会有好结果! 千万
不要让局势混乱,
稳定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2.东欧剧变的概况:
②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
③表现: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④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⑤特点:时间短、变化大
⑥代表: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①背景;60年代: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80年代末: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经济
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公有制为主体
私有化市场经济
政治
变成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2.东欧剧变的概况: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波兰剧变
南斯拉夫解体
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匈牙利剧变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两德统一
方式:(1)和平(波兰、德国等); (2)暴力(罗马尼亚)。
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东欧剧变的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①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③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启示:不能照搬他国模式
制定合乎国情的政策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4.苏联解体
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1)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2)苏联解体:
(3)实质:
(4)影响: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1991.12.8《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1991.12.25
《阿拉木图宣言》
叶利钦
控制全局
1991年年底
苏联解体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由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①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过程:
八一九事件
戈尔巴乔夫辞职
叶利钦控制全局
苏联解体
1991.12.8《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标志:1991.12.25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
1991年3月10日,成千上万抗议者聚集克里姆林宫旁的马涅日广场,要求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同事共产党人放弃权力。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叶利钦趁机上位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5.苏联解体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方式:和平方式
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裂变
中国蜕变
东欧剧变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6.实质:
(1)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2)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7.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2)对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思考·探究
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有何认识?
观点: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苏联改革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训:(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2)抓好执政党建设。
(3)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课堂小结
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东欧、亚洲、拉美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中苏建交、结盟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农业】
【重工业】
【先经济后政治】
没能突破
斯大林模式
突破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
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改革
结果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实质: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随堂训练
1. 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经济特区、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内容中,归纳一个学习主题,应当是( )
A.欧美国家社会巨变 B.反抗殖民扩张
C.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2.“旗帜在诅咒中降落,山河在指点下破碎。苦难从绝望里开始,我从克里姆林宫离开……原谅我,俄罗斯!”诗歌中进行忏悔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3.20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更具有优越性
C.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失败 D.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D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