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8张PPT。自然灾害与防治措施第一章 灾害概述第一节 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一、灾害的概念与内涵
(一)灾害的概念
由自然变异、人为因素或两者兼有的原因造成的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生存条件被破坏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变异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存条件被破坏的事件。
2、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人群或个人的各种错误、失误、蓄意制造或恶意破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存条件被破坏的事件。
3、环境灾害
环境灾害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存条件被破坏的事件。
(二)灾害的内涵
任何一个概念都是用词语表现的。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灾害的内涵有两方面:起因和后果。
根据灾害的内涵可以得知:灾害是由致灾体和承灾体共同构成的。
如果地震、洪水发生在荒芜人烟的地方,没有造成损害时,就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自然现象;只有由它们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才是自然灾害。
二、灾害分类
(一)根据灾害形成的主导作用和主要表现形式,把灾害分为:
1、自然灾害
1)、气象类:旱灾、水灾、梅雨、台风、龙卷风、暴风雪、沙尘暴、寒潮、霜冻、雷电…
2)、水文类:洪水、海侵、湿浸、水土流失…
3)、地质类: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火山、地陷、地裂…
4)、生物类:病虫害、疫病疫情…
5)、天文灾害:陨石撞击、太阳磁暴…
2、环境灾害
1)、水环境灾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2)、大气环境灾害:臭氧层变化、光化学污染、大气污染、酸雨…
3)、固体废弃物灾害
4)、噪声污染
5)、土壤污染灾害3、社会灾害
1)政治类:战争、犯罪、社会动乱…
2 ) 经济类:人口爆炸、能源危机、交通事故、火灾…
3 ) 科技类:核事故、附:地质灾害分类
1、 根据灾害活动主题的物质状态分
(1)固体活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
(2)液体活动灾害,如火山爆发…
(3)气体活动灾害,如氡气、瓦斯爆炸…2、按致灾作用的性质和发生位置分为
(1)岩土体运动灾害
(2)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3)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洞井塌方、冒顶、鼓底、岩爆、突水、瓦斯爆炸…
(4)城市地质灾害
(5)特殊岩土体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膨胀、冻土冻融、沙土液化、粘土液化…
3、按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动力作用分
(1)自然地质灾害
(2)人为地质灾害
4、按地质灾害发展进程分
(1)突发性地质灾害
(2)渐变性地质灾害(二)根据灾害发生的时间序列及其相互关系,灾害可以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
原生灾害是致灾因子直接造成某类承灾体的破坏与伤亡,如地震、洪水,这些起主导作用的灾害即为原生灾害或直接灾害。
2、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或间接灾害是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包括:由于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统称为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旧金山市整整烧了三天; 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引发大火,使东京市的大片木屋毁之一炬,全城死难者中,90%惨死于震后的大火之中。
3、衍生灾害
衍生灾害是致灾因素破坏了社会的基本生命线,如水、电、煤、食品等的供应,造成了人群和组织的伤亡和瓦解,都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的停顿,由此将灾害的影响范围由灾害原发地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如大地震的发生使社会秩序混乱,出现烧、杀、抡等犯罪行为,使人民生命财产再度遭受损失;再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匣缺,迫使入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的危害还大。因此.防止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的发生与蔓延也是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按照灾害发生的时间紧迫程度,可把灾害分为:
1、突发性灾害
突发性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
2、渐变性灾害
渐变性灾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 二、灾害的性质
(一)灾害的双重属性
1、灾害的自然属性
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和自然变异是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或主要背景因素。
天气的异常变化导致的气象灾害;
海水的异常变化导致的海洋灾害;
地壳内能急骤释放导致的火山、地震;
许多人为灾害也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如交通事故的多发于雨雪浓雾密切相关。2、灾害的社会属性
人一方面是各种灾害的承灾体,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动力因素,对许多灾害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许多人为-自然灾害,而且愈发严重
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环境污染…
(2)灾害的损失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灾害的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有: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经济损失…
这些指标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对值和绝对值。
从绝对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绝对损失严重,各项指标的绝对值指标高。(二)空间广布性和区域性
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来越普遍。空间上的普遍化,形成了灾害发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有着极端不均匀性的分布;时间上的普遍化,形成了无年无灾的现象。灾害并不是孤立地发生,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发现象。1、广布性
灾害的分布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一角落,和人类生存的脚步如影随形。灾害的这一特点,称为广布性。灾害的广布性具有两重含义:①在地球表面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灾害存在于任何一个区域之中,世界上没有一个有人类生存的地域中没有遭受过自然灾害的袭击。从绝对意义上说,完全远离自然灾害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②大多数类型的自然灾害在地理环境中都具有较广泛的分布范围。虽然一个地区不可能受到所有类型的自然灾害的袭击,但总会有几种类型的灾害经常“光顾”该地。这样,几十种自然灾害依据各自形成的自然条件,相互配置地覆盖了整个人类生存环境。
灾害的广布性特点带来的启示:灾害的广布性,使人类一直生活在风调雨顺的“世外桃源”中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而且人类经济越发达,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害就可能越巨大。理解广布性特点,人类就会抛弃愚昧,以科学的态度正视自然灾害。
2、区域性
自然灾害的形成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的,而各种自然条件在全球范围的分布并不均匀,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全球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是全球海陆分布、构造分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区域性自然灾害带则主要分布于陆地上,空间尺度较全球性灾害带要小。无论是海洋、陆地,还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自然灾害分布在所有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中。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全球范围,而是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自然灾害的这个特点称为区域性。
自然坏境不但具有时间上的差异,即自然环境的变化性,还具有空间上的差异,就是空间分异性。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在不同区域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空间差异显著的不同自然环境类型。自然环境的差异,决定了自然灾害形成及其特点的差异,这就是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性。
不同区域灾害类型及其组合不同
不同区域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不同
(三)突发性、群发性和关联性
1.突发性
许多灾害带有猝不及防的特点。灾害爆发迅速,涉及面广,危害性极强,如地震、暴雨、热带风暴、北上台风、森林火灾、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但也有一些灾害是逐渐显露其严重性的,如旱灾、病虫害、地面沉降等。
2.群发性
灾害爆发后,往往会出现一种或多种类型灾害在相同区域、同一时期内集中发生的现象,也会出现一种或多种灾害在相同区域、较长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生的现象,灾害的这个特点,称为群发性。例如,对于某个区域来说,地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入频发时期,这段时间内地震灾害就具有群发性特点;干旱、蝗虫、土地荒漠化也往往是在同一时期内结伴降临;一次台风袭击,可以同时导致风暴潮、暴雨、洪涝、飓风等多种灾害发生,这些都是灾害群发性的具体表现。
3.关联性
灾害的影响还可以表现在不同区域之间,如亚洲中部的沙尘暴,波及范围一直可以达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可以到达日本;发生在南半球太平洋海域的厄尔尼诺现象,受其影响所形成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可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灾害的这种跨地区影响并导致系列灾害出现的特点,称为灾害的关联性。
灾害的群发性和关联性共同缔造了灾害链的形成。灾害链可以划分为并列型灾害链、串联型灾害链、并列一串联型灾害链三种。并列型灾害链,是由一种原生自然灾害同时引发形成多种灾害而形成的灾害链;串联型灾害链则是由一种原生灾害引发形成一种次生灾害、再引发形成另一种次生灾害,从而形成串联型灾害链;并列一串联型灾害链,是结合了以上两种灾害链而形成的,其群发性特点更加显著,灾情更加严重。(三)损失巨大性
不论经济发达到何种程度,都无法避免来自本地或异地的灾害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大,承受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大。在1967年到1997年的30年中,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自然灾害,数千万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世界上发生最频繁的灾害是风暴和洪水,这两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85%。1997年和1998年的两年中,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达1200亿美元。
在各种自然灾害袭击下,人类不断地付出巨大代价,尽管为研究、防御与抵御灾害做了很多努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由于问题的极为复杂,至今还不能说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每类灾害都涉及宇宙、天体、地球、大气、海洋、生物和地下深部等方面的异常运动与变化,以及其相互作用,发生的周期不定、持续时间短、规模大、威力强、危害重,是人类现在还难以预先了解和掌握其规律的浩劫。
(四)不可避免性与可减性
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可减轻性是人类对灾害在观念上的重要突破:一方面由此认识可以树立起正确的灾害观,即由自然环境变化的客观性和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性,认识灾害形成和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人类既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达到远离自然灾害的境地,也不应该成为在自然变化面前毫无作为的“奴隶”,而应该在谋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达到减轻自然灾害的目的。
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能消失,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就不可能不给人类造成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方面的损失,自然灾害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从另一方面讲,人类通过干百年来的实践和研究,已经对各种灾害的形成规律有所了解,而且通过技术进步,人类越来越掌握了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手段,在灾害中求生与救助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从而有效地减轻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预测并控制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提高。但是,由于灾害损失呈现递增趋势,所以对灾害的预防与控制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2000~2010年我国地质灾害损失及防治情况统计第二节 灾害系统一、灾害系统的概念
(一)灾害系统的组成
灾害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灾害系统的概念就是基于系统的思想提出的。
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构成,三者在灾害形成中缺一不可,对灾害的形成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灾害形成的必要且充分的条件。DS = E∩H∩S
E——孕灾环境
H——致灾因子
S——承灾体
DS——灾情
1、孕灾环境
每一种灾害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孕育形成的,不同的孕灾环境形成不同的灾害。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物质文化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程度是标定区域孕灾环境的定量指标。孕灾环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
例如大气圈中的暴雨、大风、干旱、低温等;地质环境中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火山、地陷等;
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的结果,没有致灾因子就没有灾害。对致灾因子的研究主要是致灾因子产生的机制及其风险评价,其实践的目的是提高致灾因子的预报准确率,为过程建设提供技术参数。3、承灾体
承灾体是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有农田、森林、草场、道路、居民点、城镇、工矿等人类活动和财富集聚体。需要指出的是在有些灾害中,人类既是承灾体,又是致灾因子。
通过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循环反馈过程决定灾害的形成过程;灾情的大小由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决定。
(二)灾害系统的功能
S 孕灾环境的稳定性
R 致灾因子的风险性
V 承灾体的脆弱性
Df 灾害系统的功能体系R 致灾因子的风险性
V 承灾体的脆弱性
Rf 承灾体的恢复性
Dft 灾害系统功能间的转换体系二、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
灾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阶段。在一定的孕灾环境中,各种致灾因子在空间、时间上的孕育、配置的过程称为孕灾过程;经过孕灾过程后,各致灾因子的异常变化施加到承灾体上,对承灾体造成生命、财产、资源和环境的损坏,形成灾情。这个过程就是成灾过程。灾害孕灾过程和成灾过程模式图 (一)灾害非瞬间形成
灾害的爆发可能是瞬间的事情,但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孕育的过程。
孕灾过程的长短不一,有的需要几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有的只需几小时、几天就可形成。目前对灾害的预防、预报工作,主要就是针对孕灾过程展开的,通过孕灾过程的监测、分析,从而判断灾害形成的可能性、时空范围、灾情程度。
成灾过程相对是一个较短暂的过程,往往在瞬间就可完成。
(二)天灾人祸
在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过程的变异是灾害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即便是如此,人类自身在自然灾害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促成自然灾害的形成
人类将自身置于高危险的环境中
人类自己加大了自己的易损性
在人为灾害和环境灾害的形成中,人为因素更是灾害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每一种灾害形成中,都有人为作用的影子,天灾背后都是人祸。(三)脆弱性量度
脆弱性是灾害系统中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综合作用过程的状态量,取决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与社区安全建设水平。脆弱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承灾体面对灾害的脆弱性,表现为致灾因子造成承灾体的损失量和损失率。
2、社会脆弱性
3、人口结构、政府决策等关系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脆弱性概念内涵扩展变化趋势(四)灾害系统动力学过程
灾害系统动力学是灾害形成机制与灾害形成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动力学过程。即:
Ds = f(E,H,S,T)
灾害形成过程包括由突发性致灾因子引发的灾害动力学过程,如地震灾害过程;以及由渐发性致灾因子累积形成的灾害生态学过程,如干旱灾害过程。
灾害动力学过程灾害生态学过程 目前对灾害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基本上限于数值解状态,对其解析解的研究还需要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五)区域灾害形成过程与减灾
区域灾害形成过程往往伴随着区域资源开发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有碍于可持续发展的地球表层变异过程。因此,对区域灾害形成过程的深入了解,必须从对区域资源开发过程入手进行研究。
由于区域资源开发的强度和合理性的差异,特别是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结构的差异,在区域灾害形成过程中,常常出现“小灾大害”、“安全岛”、“多灾岛”的空间分布格局。
实践表明,不可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绝对根除灾害,必须建立与一定风险水平相伴随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确定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风险水平阈值”,即“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阈值”。
区域减灾模式是针对区域灾害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灾害链及其变化特征,构建的集防灾、抗灾、救灾、重建于一体的区域综合综合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保险、再保险、救助和区域防灾减灾工程等可以实现区域灾害的分散于转移。灾害分散与转移构成的综合减灾过程第三节 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一、灾害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灾情严重程度不断增强。灾害除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外,还可能引起社会经济集团的重新组合,或者使下一代形成新的消费观念,改变生态环境,甚至成为政治体制变革的导火线。(一)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灾害对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重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平均每年540亿美元(用1999年的价格计算),仅1995年记录的损失就有1980亿美元。2005年8月震惊世界的“卡特里娜”飓风及其带来的洪涝,使新奥尔良地区80%的市内建筑受淹,死亡的人数高达1209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00亿至2000亿美元,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惨重程度,在美国近几十年的自然灾害损失中数一数二。 据民政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至数千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6%,每年有数千至上万人因灾害死亡。仅1991年,我国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15亿元,死亡7300余人,灾害损失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3。而1991年我国的财政赤字为211.06亿元,为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17.4%。
2000~2010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次数2000~2010年我国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二)灾害对社会体制的影响
灾害不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可能引起国家政策的改变、行政体制和机构运行规则的革新,甚至国际关系的变化。
当然,在这些变革中大都具有积极意义,对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二、灾害损失分析内容与步骤
(一)灾害损失分析内容
灾害损失分析内容主要是对灾情进行估算。
对灾害造成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进行估算与预测,称为灾情评估。它是制定一个地区防灾救灾及其灾后重建方案的重要依据。要对灾害进行合理、客观、可行的评估,就需要建立一个包括直接经济损失指标、间接经济损失指标和非经济损失指标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对灾害造成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进行估算与测算,称为灾情评估,它是制定某个区域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方案的重要依据。要对灾害进行比较合理、客观的评估,就需研究、建立一个包含直接经济损失指标、间接经济损失指标和非经济损失指标的综合的评估指标体系。但是在灾情评估体系中,受资料的可获取性和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制约,所建指标、方法体系主要以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主,缺乏间接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方面的评估指标。灾害损失分类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统计数据 灾情估算至今仍然是一个较为困难的任务:一方面估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较困难,除估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外,其他都难以估计;另一方面,灾害的损失受灾前经济发展水平、灾种差异、灾后恢复重建策略、灾害管理水平和灾害保险体系完善程度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加上基础数据精度、获取难度和校验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方法。
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对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估计,一般认为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估计数目相对比较准确。用灾害造成的实物量损失估计比其折算为统一的货币损失估计更准确一些。但保险公司统计涉及面较窄,不全面。(二)灾害损失分析步骤
按照灾害发展阶段,灾害损失分析分为三个步骤: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及监测评估、灾后实测评估。
1、灾前预评估
根据地区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结合区域生产、生活的内容、分布、受自然影响的程度等因素,在灾害发生之前对可能发生的灾情进行预评估,这样的过程称为灾前预评估。
灾前预评估主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未来灾害可能达到的强度和频度;第二,本地区历史上的灾情与成灾率;第三,该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灾前预评估可以分为:
风险评估
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可能造成威胁或伤害的致灾因子、处在灾害无力暴露之下的潜在受灾对象及其脆弱性的分析辨识,从而判断风险的性质、范围和程度。
灾害风险区划
灾害风险区划是以风险度为依据,进行风险分级和分区,从而揭示出不同风险区风险人口状况以及多灾种的风险人口和面积;不同风险区灾害发生概率以及多灾种的复合概率;不同风险区建筑物等资产的价值分布和破坏概率。明确标示出造成损失最大的灾种,人口密集的风险区、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大的地区。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依据。灾害期望损失的计算
灾害期望损失即未来某年的灾害可能损失值或损失的数学期望值。一般采用概率计算方法,将特殊事件与发生概率联系起来,来预测某地某年可能发生的灾害损失。
计算出在T年内某地(k)发生某一强度灾害(I)的概率Pk(I);
第S类建筑物在某一强度灾害(I)作用下,发生Dj级破坏的概率Pks(Dj),则某地k中第S类建筑物发生Dj级破坏概率为Pks(Dj),
Pks(Dj) =ΣPks(Dj |I) · Pk(I)
第一步,计算出在T年内某某地(k)发生某一强度灾害(I)的概率Pk(I);
第二步,计算第S类建筑物在某一强度灾害(I)作用下,发生Dj级破坏的概率Pks(Dj),则某地k中第S类建筑物发生Dj级破坏概率为Pks(Dj |I),
Pks(Dj) =ΣPks(Dj |I) · Pk(I)
第三步,计算则在T年内,某地k中第S类建筑物遭受的期望经济损失绝对值为Eks
Eks=ΣΣPks(Dj | I) · Pks(I) · bS(Dj) · B(Dj),
式中:bS(Dj)——第S类建筑物发生Dj级破坏状态时的损失比;
BS(Dj)——第S类建筑物发生Dj级破坏状态后重建的总费用,它等于第S类建筑的总面积(AS)和发生Dj级破坏S类建筑的重建造价CS(Dj)的乘积,即:
BS(Dj) =AS×CS(Dj)。
减灾效益评估
据估算,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与灾后重建所需要的费用基本达到1:1的水平,一个地区经过一次震灾,要恢复灾前水平,实质上的损失接近实际灾情损失的两倍。实践证明灾前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减轻自然灾害的防御设施建设,往往可以获得1:10以上的减灾效益。这样“花小钱、保大效益”的做法是减轻灾害的一种有益实践。
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减灾防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常采用下列几种减灾途径:①通过区域防护系统减轻灾害的强度和发生频率;②承灾区增强建筑物及其他结构自身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破坏的可能性;③控制风险区人口和建筑物数量,以减轻灾害损失。 灾害可减度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可减少的灾害损失和总损失之比。
各种灾害的可减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减灾防灾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指标。
从理论上讲,在不同的灾种和不同的减灾措施下,灾害的可减度可以从0到1。也就是说在目前条件下,有些灾种的可减度非常大,甚至可以全部减免,这是目前减灾工作的重点;有些灾种的可减度却非常小,这是防灾、救灾和灾害保险工作的重点。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估
防治工程效益用减灾净效益和投保比来评估。
减灾净效益为实施防治工程使灾害损失减少量与防治工程费用量之差来反映。
投保比即实施防治工程使灾害损失减少量与防治工程费用之比。
包括减灾效益的绝对值和减灾效益的相对值两项指标。这样,该项防治工程的效益可以较准确的表达出来。
2.灾期跟踪、监测性评估
灾期跟踪、监测性评估主要是根据灾害发生、发展的情况,以及受灾区域的承灾能力,对已经发生的灾害损失和可能继续遭受的损失进行评估,同时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则要进行预评估。
如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可以利用气象卫星实时监测受灾及相关区域降水过程、受灾区域洪水淹没范围变化等灾情信息,以支持制定正确的减灾措施。3.灾后实测评估
灾后实测评估为灾后重建工作和其后的灾情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灾后实测性评估主要是在灾后现场对直接的和间接的灾害损失进行逐区、逐片、逐点、逐项的实际测算,同时对可能发生的衍生灾害进行预评估。4.评估集成信息系统
(1)概算法
概算法是根据一定数量的抽样调查,求出平均经济损失,而后按受灾总体进行整体估算。这种方法速度快,但准确程度较低。概算法具有整体性,但必须有调查的样本作为概算的基础,无实地调查样本或样本不足,概算本身就缺乏精确性。
(2)调查统计法
调查统计法是深入受灾现场进行现场调查,将调查数字一一进行统计综合,最终评估出受灾整体的经济损失。调查统计法具有直接性和客观性,一些内涵很深的损失也能统计和评估。但是速度慢,整体统计结果出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
(3)遥感评估法
在评估灾害经济损失时,充分利用遥感信息系统建立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数据库,能够在远距离快速地、整体地评估灾情。卫星遥感技术评估灾情,具有远距离、快速性、整体性的特点,但这——方法无法评估一些内涵很深的经济损失。
(4)综合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就是将上述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从而使各种方法存在的短处得以互相弥补。如在有相当数量的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概算,这不仅加快了评估速度,而且准确度也得到提高;遥感技术与典型调查相结合,不仅能把内涵很深的经济损失评估出来,而且能收到快速、准确的效果;典型调查与其他方法相伴用,能大大地提高评估速度。 参考文献
陈亚宁,杨思全.自然灾害的灰色关联灾情识别模型及应用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9(2).
季子修,蒋自巽,朱季文,等.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海岸侵蚀.地理学报,1993,48(6):516—526.
李超.基于物元分析的我国洪灾损失综合评估.统计教育,2006(3).
刘新立,史培军..区域水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
商彦蕊.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2).
施雅风.全球变暖影响下中国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自然灾害学报,1996,5(2).
史培军,郭卫平,牵保俊,等.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自然灾害学报,2005,14(3).
史培军.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学报,1991(11).
史培军.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19965(4).
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
孙才,宫辉,张戈.自然灾害的模糊识别模型及其应用.自然灾害学报,2001,10(4).
谭徐明等译,矫勇审校.人为的灾害.武汉:湖北人民出版杜,2004.
李正农.灾害损失评估的区间数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自然灾害学,2006,15(6).
杨桂山.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自然灾害学报,2000,9(3).
杨仕升.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及灾情比较模型探讨.自然灾害学报,1997,6(1).
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灾害的概念?
2、灾害分类的依据与灾害类型。
3、灾害具有哪些特征?
4、灾害系统的组成与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
5、举例说明灾害的影响。
6、灾害损失分析的内容及损失分析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