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上海单科·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
【解析】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与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啬夫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命地方郡守和县令、县长,与选用啬夫无关,故B项错误;郡守、县令选用啬夫管理司法和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选用啬夫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海南单科·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材料中“罢侯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4年题组
1.(2014·四川文综·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划演变
【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013年题组
1.(2013·北京文综·12)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答案选B。
【答案】B
2.(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
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
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考点】秦朝统一六国
【解析】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此外,可将“韩赵魏楚燕齐”谐音为“喊赵薇去演戏”,就可牢记这一顺序。
【答案】A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4.(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
【答案】D
2012年题组
1.(2012·重庆文综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 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2.(2012·海南单科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2011年题组
1.(2011·海南单科·1)秦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A。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B。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答案】C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4)柳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答案】C
2.(2010·辽宁、湖南、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http: / / www. /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答案】D
3.(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答案】C
4.(2010·北京文综·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
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答案】C
2009年题组
1.(2009·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解析】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了禁私学、焚书坑儒等极端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D
2008年题组
1.(20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应选C项。
【答案】C
2.(2008·上海单科共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分·20)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是秦朝,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2007年题组
1.(2007·广东单科·3)20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答案】C
2.(2007·宁夏文综·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解析】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汉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015·天津文综·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2.(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图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国有专营制度)
(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解析】(1)从“加强中央集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度对四大制度分别加以叙述,如郡县制度关键点是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是西汉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到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观点的提取根据题干“论述制度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进行加工,可以概括为“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可以举例唐朝的强大与制度创新如三省六部、科举制等有很大关系;“制度的僵化必然导致王朝的衰落”,可以举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闭关锁国”、“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等都不能够创新结果导致了中国明清后被西方赶超。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等 次 论 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明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实;表述不清。
3.(2014·上海单科·37)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14分)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分)
【考点】(1)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中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枚御玺的名称,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如何运作的,即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答案】(1)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4.(2011·福建文综·38)(37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15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图16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17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解析】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第二问,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第三问,材料四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第四问,“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方国联盟
中央集权
郡县制度
尊儒制度
科举制度
国有专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