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一、选择题
1.(2015·河南商洛高二第二学期期末·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统一度量衡、货币是秦朝“虽死犹存”的体现,但属于经济方面的影响而不是政治,故A项错误;从材料的表述来看应该是该制度的积极影响很突出,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皇帝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虽深远,但没有把握出题者的意图,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虽也有积极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故C项错误;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属于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初步奠定了中国领土的版图和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山东淄博高二第二学期期末·5)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题干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因此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郡县制依然存在弊端,不能实现大治,故B项错误;依据从材料“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可知不能重新恢复分封制,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作者强调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天下才能大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浙江湖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
①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
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秦始皇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开凿灵渠,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故①正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西南地区设立的郡县,派人修筑了五尺道,故②正确;为了安定北方农业生产,加强边防,秦始皇派兵北击匈奴收复河套,故③正确;西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不是秦始皇的措施,故④错误,选项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2015·浙江湖州高三期末·2)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封建势力崩溃”,故A项错误;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封建势力崩溃”即是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的改革,不能体现“促使封建势力崩溃 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福建宁德一模·1)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
A.立法权 B.财政权 C.军事权 D.监察权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从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可知御史大夫行使的是监察权,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2015·四川乐山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 读不恰当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
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 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第一个印“皇帝信玺”能体现皇帝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印上都是小篆,是秦朝统一的文字,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图二是丞相印,图三是御史丞印,说明秦朝曾经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7.(2015·湖南张家界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这主要归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 )
A.嫡长子继承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题干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继承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血缘分封,与题干中“更像样的统一政府”“ 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信息一致,故B项正确;分封制盛行于西周,与材料“秦汉”“ 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的信息不吻合,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继承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河南新郑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官僚制度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从材料可知该制度出现在战国时期,为秦汉帝国继承。皇帝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也最早出现在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实行郡县制,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为汉朝继承,故C项正确;秦朝以皇帝任命的官员取代世袭的贵族,官僚制度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5·河南新郑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5)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 C.制度创新 D.民主强国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末的日本,在崛起过程中武力掠夺其他国家,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故B项错误;四国在崛起过程中,都通过对内改革,制度创新,使得实力显著增强,故C项正确;统一中原的秦国建立的是君主专制国家,19世纪末日本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有专制色彩,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中央集权下,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与题意皇帝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并未体现神权,故B项错误;为避讳改称谓不能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故C项错误;因犯讳改称谓,已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5·北京顺义高三期末·3)图1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的中国局势图,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图中①所在地区是齐国,都城是临淄,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图中②是赵国,没有完成统一,故B项错误;图中③是秦国,都城咸阳,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故C项正确;图中④是楚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5·山东潍坊一模单科·2)《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 )
A.细密严苛 B.注重规范 C.强调等级 D.轻罪重刑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秦律具备细密严苛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法律规范性的特点,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粺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并供给韭葱。出差者的随从,每餐粝米半斗;驾车的仆,粝米三分之一斗。两者身份不一致,待遇也不一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罪责与量刑轻重的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C
13.(2015·甘肃兰州一模·25)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A.实行分封制 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C.实行郡县制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B项错误;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C项正确;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即皇帝制度,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4.(2015·河南南阳高三期末·25)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材料“以郡县取代封建”,表明柳宗元肯定的是郡县制的优点,与皇帝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与柳宗元肯定“帝国的成就”的观点相矛盾,故B项错误;柳宗元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指明郡县制的优点,而黄宗羲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批判君主专制,两者的内涵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故C项正确;两者观点是相矛盾,但柳宗元的观点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不能只强调黄宗羲思想的正确性,故D项错误。
【答案】C
15.(2015·浙江宁波十校高三3月联考·15)历代政府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各项举措中,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在相当于“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同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B.元代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秦朝的道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县一级地方机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用中央任命的流官取代世袭的土司,强化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划为三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6.(2015·天津河西一模·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
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秦朝实行暴政,因此“有叛人”,但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吏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无叛吏”;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王国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国”,但地方郡县受中央垂直控制,因此“无叛郡”;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州受到中央控制,因此“无叛州”,但藩镇将领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将”,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秦朝、西汉、唐朝,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7.(2015·江西赣州高三摸底·24)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记录秦的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A项错误;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项正确;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18.(2015·陕西渭南一模·2)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秦律具有残酷性
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秦律具有公正性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秦律该规定强调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19.(2015·浙江台州一模·15)下图是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竹简。下列规定不可能出自“秦律”的是( )
A.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B.由政府有关机构定期校正衡器
C.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D.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秦始皇帝采纳李斯焚书建议,加强政府在思想领域对人民的控制,对违禁者处以极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经济领域统一度量衡并定期校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代“市”的法律明文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管,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0.(2015·广东梅州一模·12)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实际上仍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实际上中国仍然是分裂的,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与以上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D项错误。
【答案】B
21.(2015·江苏泰州二模·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丞相王绾依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的现实,提出了分封制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反映出秦朝需要采取措施镇慑地方,这是一种现实困境,故B项正确;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能避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22.(2015·北京西城一模·12)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人物 言论 事件
A 秦始皇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魏孝文帝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迁都洛阳
C 唐太宗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开创三省六部制
D 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建立内阁制度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是强调分封制弊端,为此秦朝采取郡县制,故A项错误;“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说明孝文帝想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为此迁都洛阳,故B项正确;开创三省六部制是隋朝,不是唐太宗,故C项错误;建立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B
23.(2015·湖南益阳一模·24)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4.(2015·湖南长沙一模·24)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说明( )
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先进 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
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在材料秦国并没有和其他诸侯国对比经济实力,所以无法看出是先进还是落后,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可知当时秦国聚敛资源能力较强,故B项正确;“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并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的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B
25.(2015·浙江金华十校一模·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贵族世袭的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开始,符合题干,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B
26.(2015·浙江杭州二模·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排列组合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依据材料“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故①正确;依据材料“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可知,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官僚制度,故②正确;根据所学,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汉中后期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主导思想,故③错误;依据材料“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可知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7.(2015·广东惠州四模·12)“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
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治理天下就应该像运用身体使唤手臂,运用手臂使唤手指,从大到小管理,大小适称不违背常理。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根与本、身与臂、臂与指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28.(2015·四川绵阳三模·2)下列图片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转型 B.封建大一统 C.文化大发展 D.民族大融合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据材料左地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图为秦国版图,据材料下图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图为汉代,即可知该时期是秦汉时期,春秋战国已完成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秦王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秦国版图与文化大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汉代“司马相如”与民族大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29.(2015·天津和平二模·2)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贵族制与分封制
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典是民主政治,不是贵族制,秦始皇时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权利机构,三公九卿是秦代中央机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政事共商,秦代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0.(2015·陕西宝鸡三模·24)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秦简《法律答问》还解释道:“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须鬓。据此可知秦律的作用是( )
A.保证徭役和兵役征发 B.保证田租赋税的收缴
C.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耐”是“判处剃去须鬓”,不是徭役和兵役,故A项错误;维护田地的边界,与收缴赋税无关,边界改不改变,赋税都在那里,是一定要收的,故B项错误;“盗徙封,赎耐”的意思是,敢私自迁移田地的边界,将判处剃去须鬓的刑罚,可见此条秦律的作用是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项正确;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论断范围太大,超出了该条秦律的具体范围,故D项错误。
【答案】C
31.(2015·江苏南京三模·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32.(2015·陕西三模·2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有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衣服,故A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在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D
33.(2015·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查漏补缺B卷·2)以下属于秦开创的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特点的是( )
①君主大权独揽 ②由行政区划取代封国
③官僚由中央任免 ④严格实行宗法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一身,故①正确;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废分封行县制,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故②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享有官员任免权,故③正确;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废分封行县制,打破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享有政治权利的格局,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4.(2015·广东珠海二模·15)下列图片分别描述了中国古代某一段时期的历史疆域和文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转型 B.国家大统一 C.文化大发展 D.民族大融合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社会大转型符合这个时代,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两则图片分别为秦朝时期的疆域图和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国家大统一,故B项正确;仅《春秋繁露》体现了文化发展,故C项错误;民族大融合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35.(2015·广东中山高考模拟·1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意思是官员由皇帝任免,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说明(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君主专制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信息可知,古代官僚政治存在弊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削弱,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僚体系的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答案】B
36.(2015·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3)《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 )
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 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根据题干中“万户以上为令……皆有丞、尉……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等信息可知,秦朝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都设有相应的官员进行管理,说明了秦朝在地方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等级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37.(2015·山东潍坊三模·13)《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38.(2015·安徽马鞍山二模·12)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
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诗句含义为“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终于覆灭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这表明尽管秦朝实行了文化专制,愚弄人民,但结果仍无法维持其统治,只会加速秦朝灭亡,该诗是对秦朝统治的辛辣讽刺,故B项正确;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诗中“刘项原来不读书”不符,故A.C项错误;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只能体现诗中前一句,后一句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39.(201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秦朝通过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并加强对周边控制,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0.(2015·河南驻马店高三期末·2)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A项只谈到分封制的利弊,没涉及郡县制,不全面,故A项错误;B项只谈到郡县制的利弊,没涉及到分封制也不全面,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在当时能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后期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由于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官吏并有任期),导致地方没有自主权,官民关系不和谐,实际上也不利于统治,所以最后主张在郡县制下加强中央集权,效仿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改善官民关系,即派遣的官吏任期延长,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41.(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14)观察下图,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C.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本题两图时间界定为西周与秦朝,图一诸侯国林立,体现了分封制,而秦朝区域划分为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后各朝代也有不同程度的践行分封制,故A项错误;从图中并未能看出中央与地方权力斗争漫长过程,故B项错误;图中只看到西周到秦两个时期的区域划分信息,无法看出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说,故C项错误;分封制体现了西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郡县制更是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42.(2015·江西上饶三模·2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以下试题为分解版,完整版试题附后)
1.(2015·辽宁大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7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1)第一小问: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由此可答出变化;第二小问:变化的影响在于,相权被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3分。不答朝代扣1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4分)
2.(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
3.(2015·天津河东一模·12)(19分)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5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变局,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就统治阶层来说,产生了变化由世袭贵族到布衣阶层;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政体变化主要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第一小问观点,由材料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第二小问依据,要根据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来回答。
【答案】(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 ,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1分)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任答两点4分)
4.(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5.(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2)(19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4分) 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4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官员享有世袭权力,不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政府节制。第二小问官员选拔由“世卿世禄制”到君主任命,官员选拔权力进一步收归中央,改变诸侯封建割据的局面。
【答案】(1)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4分)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6.(2015·安徽蚌埠三模·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10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4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制度创新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灭六国开统一之局”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可知,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先秦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很所学者把它称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很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先前时期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中国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4分)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0分)
7.(2015·四川乐山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5)(30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今中外,各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1)指出材料一中各图所展现的政治体制。(8分)图3体现了美国政体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雅典民主政治;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制度创新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直接读图即可得出答案。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体现的政体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图二是雅典民主制;图三是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图四是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小问:图三体现出美国政体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此问比较浅显。
【答案】(1)体制:图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2:奴隶制民主共和制度;图3: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或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图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制度)。(8分)
特点:分权制衡。(2分)
8.(2015·江苏苏州高三期末·21)(12分)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舰这一困局的?(6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信息,提取概括即可。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礼崩乐坏;由血缘关系逐渐疏远。(4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9.(2015·广东江门一模·39)(25分)反腐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中国反腐任重道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6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1)从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总结反腐手段是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从“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可总结手段是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从“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可总结手段是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
【答案】(1)手段: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6分)
10.(2015·浙江宁波十校高三3月联考·38)(26分)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9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即可。
【答案】(1)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等。(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上升,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1.(2015·天津五区县一模·1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8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1)第一个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的信息从年代以及人口锐减的角度组织答案;原因结合所学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个变化从“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信息可以概括出“人口数量增加”,原因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变化: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人口数量锐减。(2分)
原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人员伤亡。(2分)
变化:从公元前120年以后,人口数量增加。(2分)
原因: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2分)
12.(2015·北京西城一模·37)(36分)观念·观念社会化·社会行动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民主化”。农民上升为“武士”,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
(1)依据材料,指出“革命”的含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10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1)第一小问“含义”,依据材料一中“秦朝”并结合秦朝统治措施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打破贵族政治”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相似之处”,结合秦国商鞅变法以及雅典民主改革中打击贵族垄断权力的措施来比较回答。
【答案】(1)含义:“革命”是指建立中央集权政治、打破贵族政治。(2分)
相似: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际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制,世袭贵族权力丧失。(4分)希腊雅典通过改革,确立了公民民主政治,结束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4分)
13.(2015·海南海口一模·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吏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中央御史府。
——《从秦到明清监察朝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归纳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监察体系的作用。(6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反腐监察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中“直属皇帝”“ 直接听命于皇帝”等信息归纳出以皇权为中心和相对独立两个特征,据材料中各层不同级别及各自职责的分工,归纳为层次分明、体系完备。
(2)根据材料中“直属皇帝”“ 直接听命于皇帝”等信息并结合教材所学,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角度进行论述,根据“直属”“直接听命”等意思归纳出权力实行过程中的相对独立,结合教材所学从限制权力膨胀的角度来概括。
【答案】(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完备。(6分)
(2)作用: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与地方势力的膨胀。(6分,言之有理即可)
14.(2015·广东广州二模·39)(26分)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古代中国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哪些政治制度的创新?(4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1)审题抓住两个关键,一个是角度确定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即中央集权方面的知识点,另一个就是“创新”,按照题目解释的内涵,对照所学知识点,逐一列举即可。
【答案】(1)制度: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推恩令”;宋代将地方兵权、财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明代在地方设“三司”。(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5.(2015·江苏苏锡常镇二模·21)(13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3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中御史大夫的地位是“掌副丞相”;第二小问职能,据“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回答。
【答案】(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1分)
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2分)
16.(2015·福建南平二模·38)(36分)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8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罗马法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可知秦律法规众多,内容丰富;“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可知秦律经济立法涵盖不同层面的法律约束,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可知秦经济立法对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的竞争秩序,促进国力增长,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可知罗马稳定政治局面对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罗马稳定的政治局面造就了民族平等交往;“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要求经济立法进行有序规范;第二小问不同,材料一立法强调封建专制,运用严刑峻法保障经济运行合理秩序;材料二“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可知罗马法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注重维护社会民主、平等政治诉求。
【答案】(1)特点:法规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借鉴别国法规。(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用:规范经济秩序(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增强国家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因素:政局稳定与领土扩张;民族交往与平等;商品经济发展;民主发展。(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不同:前者强调专制、严刑峻法。后者注重民主、平等(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或强调理性、正义)。(4分)
17.(2015·重庆三峡名校联盟高考考前模拟·14)(20分)许多杰出人物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均来自课本)
材料一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图一,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中国最早在秦朝统治疆界到达了南海,居住此地的居民是哪一民族?秦朝是以何种制度做保障统治该民族、地区?(4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伟大人物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民族,根据所学可知是南越。第二小问制度,根据图一可知,秦在南海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答案】(1)民族:南越( 越族);
制度:郡县制(4分)
18.(2015·北京怀柔高三查缺补漏·13)(36分)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名。《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御)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介绍“御史”这一官职职能的变化,简要评价其作用。(8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御)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说明当时御史原为史官与负责文书的官职。根据材料一“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后改为监察百官,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第二小问作用,根据御史监察职责,从对监察政府官员,改善吏治,保持官员廉洁,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回答。
【答案】(1)变化:御史原为史官与负责文书的官职;秦以后改为监察百官,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作用:御史监察制度对监察政府官员,改善吏治,保持官员廉洁,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作用。(8分)
附:非选择题完整版
1.(2015·辽宁大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7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1)第一小问: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由此可答出变化;第二小问:变化的影响在于,相权被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2)第一小问:材料二可译为“文武百官擅自任命下属,贡赋都不交给朝廷,表面上称臣,实质上不服从中央”,由此可见这是唐末的藩镇割据状态;第二小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从权、钱、兵三个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举措,明太祖的举措是“今我朝罢丞相”,即废丞相;第二小问:主要原因,由材料三可知,丞相制度导致政治动乱。
(4)综合三个小问的材料、问题和分析,可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地方与中央的争夺中,中央胜出,二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中,皇权胜出。
【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3分。不答朝代扣1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4分)
(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2分)
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分)
(3)举措: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2分)
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2分)
(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4分)
2.(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看出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
(3)从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并结合所学,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演变线索、行省制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4)必须综合以上材料谈,根据问题(2)“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问题(3)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从材料中“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2分)
3.(2015·天津河东一模·12)(19分)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材料三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据Schleifer《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5分)
(3)材料三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法律、民情、环境”三个因素,按照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为何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辛亥革命;制度创新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局,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就统治阶层来说,产生了变化由世袭贵族到布衣阶层;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政体变化主要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第一小问观点,由材料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第二小问依据,要根据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来回答。
(3)第一小问法国成功原因,结合19世纪晚期法国的“法律、民情、环境”角度来考虑,根据材料对法律、民情和环境的解释,应该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中国失败原因,结合20世纪初期中国挫折的“法律、民情、环境”角度来考虑,根据材料三对法律、民情和环境的解释,应该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角度来回答。
(4)由材料一、二和三可以看出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由材料二及问题二可以看出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要和国情相适应。
【答案】(1)变局: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 ,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1分)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任答两点4分)
(3)法国:制定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分)
中国:《临时约法》 及其确立的政体遭破坏;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或“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尊孔复古逆流”;自然经济为主,民族工业占比低。(3分)(以上分析要按法律、民情、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
(4)认识:政治文明(或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或多元化);政治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2分)
4.(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汉朝初年和原先一样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已经采用俸禄,相当于郡守县令了。
(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三“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4)第一小问外在原因,比如说不同的时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里面有时代的因素;第二小问内在原因,即其主观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5.(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2)(19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美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过,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4分) 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4分)
(2)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3)材料三中“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4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制度创新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官员享有世袭权力,不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政府节制。第二小问官员选拔由“世卿世禄制”到君主任命,官员选拔权力进一步收归中央,改变诸侯封建割据的局面。
(2)依据近代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历程概括:《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议会主权的权力格局,奠定代议制的法律基础;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成为“虚君”,议会权力膨胀;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参与权,民主范围进一步扩大。
(3)第一小问材料三中“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指的是美国创立了新的体制,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可知,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开创了近代政体新形式,既确保了共和,又加强了主权;第二小问依据1787年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有效防止政府权力滥用。
【答案】(1)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4分)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2)实现: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6分)
(3)含义:“新种类国家”是指美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1分)
“控制自己”:政府内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约平衡;(4分)
6.(2015·安徽蚌埠三模·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6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4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