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1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 竹柏影_____________
答案:xìng|bǎi
解析:注音时要注意“荇”字读第四声。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解衣欲睡 欲:_____________
b念无与乐者 念:_____________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________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
e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_____________
答案:想要|想到、考虑|于是,就|共同,一起|只是
解析:注意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翻译,特别要注意识记课下注释中有关的翻译。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迷
B.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盖竹柏影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寻张怀民 寻病终
答案:C
解析:A于是,就/最终,终于 B和,跟/欣赏 C都是“原来是”的意思 D寻找/随即,不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
答案: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析: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注意“但”“闲人”“空”“明”的翻译。
5.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答案:苏轼文集|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解析: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要熟记。第二个“书”是信的意思。
6.默写
a《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交代了夜游之因的句子是: 。
b《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
c何夜无月?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解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识记古典诗词, 还应注意“名句”的具体应用。不要出现错字、漏字、添字等情况。
7.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东晋
B.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宋朝
C.周敦颐 《陋室铭》 宋朝
D.杜甫 《石壕吏》 唐朝
答案:C
解析:C项周敦颐的作品是《爱莲说》,《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作品。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答案:A
解析:《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两篇文章均是作者被贬后所做,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故此题选A
9.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D
解析:首先理解各句的现代汉语意思,划分节奏不能破词破句。A项正确划分应是: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B项正确划分应是: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C项正确划分应是: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D项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10.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D
解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现了作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故此D项理解是有误的。
二、课内阅读
11.【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试题分析: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
余告之故___________
答案: 于是,就|一同,共同|缘故,原因
解析: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次多用的情况。如本题中,“相与”是古今异义,“一同,共同”。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欣然起行 然终不遇
答案:B
解析:A中的“于”,前者是“在”、后者是“比”;B中的“见”都是“看见”;C中的“意”,前者是“神情、态度”、后者是“打算,企图”;D中“然”,前者是“……的样子”、后者是“然而”。
(2)翻译下列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答案: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解析: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正确理解:
(1)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2)何为:倒装,应为“为何”,为什么。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答案: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解析:要掌握划分文言句子节拍的一般方法。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頓,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1。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1)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2)成分省略处要停顿。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1)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2)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3)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4)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5)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如本题中,叙述了三件事:不回答朋友的问话、仰首笑、请朋友去家中,三件事要分别断开。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案: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解析:从“谪”知苏轼此时被贬官,而从“然终不遇”可知陈季常“不遇”即没做过官;结合两段文字苏轼是通过“赏景”“访友”排遣被贬的失意,从“光、黄间隐人也”可知其是通过“隐居”来排遣“不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