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更定____________ 毳衣____________ 沆____________砀____________
长堤____________ 喃____________ 芥____________ 雾凇____________
答案:gēng|cuì|hàngdàng|dī|nán|jiè|sōng
解析:沆砀应该读为“hàng dàng”。
2.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 ,号 ,
又号 , (朝)人。
答案:陶庵梦忆|张岱|宗子|石公|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
解析:重要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要识记。
3.解释下列加点字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是日,更定矣________
惟长堤一痕________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及下船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答案:全|这|只有|罢了|名词作动词,客居,作客|等到|哪|还
解析: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客”是名词作动词,客居。
4.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__________到亭上 __________大喜曰 __________是金陵人 客__________此 __________拉余同饮
答案:余|客|客|于|客
解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5. 默写
①大雪三日, 。
②是日更定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③ , ,上下一白。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答案:湖中人鸟声俱绝|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析:默写时不要添字、漏字,不要写错别字。注意“挐”“毳”“沆砀”的写法。
6.下列句子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A
解析:正确的节奏停顿应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7.下列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 )
A.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B.湖中人鸟声俱绝 群响毕绝
C.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
D.及下船 及鲁肃过寻阳
答案:A
解析:A项中“是”的意思分别为:这;判断动词。
8.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船
答案:C
解析:C项中“一”的意思全,其它三项中的“一”是数量词。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看雪的时间: 。
看雪的地点: 。
看雪的人物: 。
看雪的氛围: 。
看雪的方式: 。
看到的雪景: 。
答案: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湖心亭|我、舟子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人|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划一小船前往|白茫茫一片
解析: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答案即可。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
②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
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
④惟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
⑤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
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
⑦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
答案: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解析: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12.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D
解析:D(侧面烘托)
13.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 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D
解析:这是侧面描写,不是正面描写。
1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与之相同的心声。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雪景,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凄清。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凝练朴素地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答案:D
解析: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痴迷山水的雅致情趣。
15.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第二段通过对天、山、云、水,上下浑然一白的白描手法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衬托,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C.第二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
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
答案:D
解析:最后借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1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一是要与全文的意境统一,二是要对给出的句子加以具体描述。
17.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解析:从和衬托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问题。
18.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
答案:“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由远及近
解析:《湖心亭看雪》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写“方其远出海门”的潮,再写近处的潮水,顺序是由远及近。
19.古人很讲究谴词用字的准确。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量词使用上的不同,并作简单的评析。
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修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答案:“我”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告诉读者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因此“痴”最能体现作者个性,正是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高尚情怀。(大致意思讲到即可)
解析: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理解“我”为何而“痴”的原因即可。
20. 如何理解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恰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引用舟子的话一是对“痴”字的称赏,再则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比较阅读
21.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上下一白( ) ②从武林门而西( )
③即棹小舟入湖( 学科王 ) ④取道……石径塘而归( )
答案:①全②往西走(向西去)③就,便(立即,马上)④回去(回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词语的解释既要熟悉课下注释,还要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对于课外文言文中词语的解释一要学会迁移,即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迁移。如本题中的“归”,可以联系到《醉翁亭记》中的“太守归”,回去的意思。即可以联系到《伤仲永》 的“即书诗四句”,“即”是就的意思。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特别要注意一些文言特殊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如本题中的“西”是名词作动词,向西走,往西去。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学科王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辨析的能力。D中“得”都是“得到”的意思。A.“绝”的意思分别是: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举”的意思分别是①抬起②发动 C.“及”的意思分别是:①来得及②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学科王者!
③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答案: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解析: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表述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句⑴“焉得”是“哪能”,“更”是“还”的意思,句⑵“莫”是“不要”的意思;“似”是“像”的意思。句⑶“欲”是想的意思,“下一语”是用一句话的意思,“得”是能够,“不得”就是“不能”“无法做到”,“大约”大概,“东阿王”即曹植。明确这些,翻译这三句就不难了。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学科王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学科王学科王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学科王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学科王湖美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而不是为了突出雪景的奇特迷人。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写景方法的不同。
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答案:《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解析:了解白描写法的写景和生动形象的写景的不同特点,学生能表述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