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30课《登岳阳楼》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万里”极言路途很遥远,“三年”言时间很长,两个对举从空间和时间上形象地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解析: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这里两个数词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应是由近及远。。“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点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3.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答案: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意近即可)
解析:分析:“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点评:解答此题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理解分析。
4.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应是写景由近及远。。“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
点评: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色。
5.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解析:分析:"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点评:赏析诗歌,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注意抓住诗歌的细节问题。
6.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
解析:分析: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7.与本诗颈联结构最相似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D
解析:分析: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点评: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从细微处体会诗歌的内容。
8.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人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C.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D.本诗雄阔慷慨,沉郁超绝,颇有李白之风。
答案:D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用排除法,作者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故D错误。
点评:诗歌的风格与诗句和作者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9.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答案:A
解析:分析:“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点评: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从细微处体会诗歌的内容。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答案:B
解析:分析: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
11.按要求默写:
①洞庭之东江水西, 。
② ,徙倚湖山欲暮时。
③万里来游还望远, 。
答案: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三年多难更凭危
解析:分析:抓住各题提示的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旌”“ 蜀”字。
点评:本题中有概括题,有默写题,看清答题要求。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12.古诗词赏析: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
答:
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解析:分析: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点评:抓住各题提示的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C
解析:分析: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理解其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抓住关键句子来体会。
1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答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分析: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点评: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从细微处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答案: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解析:分析:抓住各题提示的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撼、坼、乾坤。
点评:本题中有概括题,有默写题,看清答题要求。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15.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答案: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解析:分析:“坼”与“浮”皆动荡的浩淼之势。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理解其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
16.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案:
答案:示例: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解析:分析:只要写出的诗句实现写洞庭湖的,汉字不写错即可。
点评:答案围绕题干要求,不出现错字即可。
17.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案: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解析:分析:“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点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1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解析:分析:颈联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不仅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也为战火中的祖国而感叹。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
19.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答案:C
解析:分析:颈联写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因此与全诗紧密联系在一起。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