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归园田居》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归园田居》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30课《归园田居》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
A.田园派
B.豪放派
C.婉约派
D.太康诗风
答案:A
解析:分析: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荒秽,田地里的野草杂物。
B.荷,扛着
C.草木长,草木丛生
D.但,但是
答案:D
解析:分析:但,在古汉语中是但是的意思。
点评:文言实词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形象。
3.下面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 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 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 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答案:D
解析:分析: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点评:阅读各项内容,了解所涉及的知识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诗歌内容比较判断。
4.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 )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答案:B
解析:分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和荷是独立的词应在此划开。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5.《归园田居》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 “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 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 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答案:D
解析:分析:采菊是漫不经心的,而种豆则是十分认真的。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而不能只概括字词来望文生义。
6.《归园田居》中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 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 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 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答案:D
解析:分析:“愿”指隐居田园的心愿。
点评:解答此题根据题目“归”指归隐,为何归隐,就是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意。
7.对《归园田居》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 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 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答案:B
解析:分析:“种豆南山下”,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归隐生活的艰难”错误。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而不能只概括字词来望文生义。本题B的错误在于对“夕露沾我衣”的望文生义
8.《归园田居》中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 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应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答案:A
解析:分析:草和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草盛,草多了,吸收的水、无机盐、阳光就多、还竞争生存的空间,影响豆苗的生长,因此“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环境因素生物(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环境影响生物。
点评:此题体现了各科知识的融合。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 )
A.《归田园居》
B.《饮酒》
C.《种豆南山下》
D.《山居秋瞑》。
答案:A
解析:分析:考查古诗的背诵。要求字要写对。
点评:此题概括题要看清答题要求,学习中对作品内容,加强记忆。
11.按要求默写
①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 。
②本诗的点睛之笔: 。
③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 。
④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
答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解析:分析:抓住各题提示的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稀”“使”“荒”“秽”“荷”等。
点评:本题中有概括题,有默写题,看清答题要求。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1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出来。
①种豆南山下
②晨兴理荒秽
答案: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解析:分析: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13.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要求具体说明是如何表现这种乐趣的。
答案: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安适田园生活的热爱。“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解析:分析:结合“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细心分析就会发现,诗人叙事写景,虚实结合,相互映衬,把田园劳作的乐趣、归隐山林的豪情都表现出来了。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理解其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抓住关键句子来体会。
14.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案:清晨起来,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回家歇息。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我”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解析:抓住诗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几句的内容,根据其中所写景色加以描绘。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找到诗句写景的句子,描写其细节,突出画面感即可。
15.本诗所写内容与作者哪一篇作品的内容相似?
答案:《饮酒》
解析:根据本诗中所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一内容即可联想到作者的《饮酒》,两篇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点评:此类题要运用相关联想,根据所学所记,根据同一作者这一信息,分析不同作品中的相同内容来作答。
16.《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 归田园居》中的哪两句可以互为印证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答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解析:分析:根据本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达作者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与《 归田园居》中的哪两句就明显了。
点评:此类题要运用相关联想,根据所学所记,根据同一作者这一信息,分析不同作品中的相同内容来作答。
17.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归田园居》——南朝
B.屈原——《九章》——战国
C.刘勰——《文心雕龙》——南朝
D.狄金森——《篱笆那边》——美国。
答案:A
解析:分析:陶渊明是东晋诗人文学家。
点评:对于作家的作品、朝代、流派都要用清晰的记忆。
二、诗歌鉴赏
18. “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答案: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解析:分析:草盛豆苗稀就代表了他并不是很用心的打理田地,说明了陶潜并不是想要种田,只是向往那种闲适的生活。
点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19.“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案: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的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关键是要理解“但使愿无违”。“愿“指作者的本意,远离俗世污浊,即可理解诗人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点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20.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是改写为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力求画面鲜活灵动,做成诗句翻译则不给分。
答案: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长得无比茂盛,而豆苗却伶仃得可怜,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欣然回家歇息。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围绕关键词“描述性文字”“ 力求画面鲜活灵动”,不能做成诗句翻译等。
点评:用上描述性文字,画面生动鲜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