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7课《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没有问题)
C.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D.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面对)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濒临”是“面临”的意思。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2.下列句子中不含反义词的一项是 ( )
A.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B.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C.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D.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雌雄”。C项“黑白”,D项“悲喜”均为反义词。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
3.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几个的一项是 ( )
A.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B.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C.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
D.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引号起突出、强调作用。故答案选B。其余三项为“特定称谓”。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引号的理解运用。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性繁植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B.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
C.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溶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D.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拨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答案:B
解析:分析:A.植—殖;C.溶—融;D.拨—拔;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能力。
5.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繁衍(yǎn) 胚胎(pēi)
B.蟾蜍(chán chú) 鳞片(lín)
C.两栖(xī) 濒临(bīn)
D.鲫鱼(jǐ) 孵化(fū)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鲫”应读“jì”。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字音的掌握。
6.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是( )
A.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
B.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匋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C.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
D.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应为“葡萄”。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
7.“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一句中“正常”的作用是( )
A.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
D.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答案:A
解析:分析:“正常”指的是自然界动物的新个体产生的通常情况,不排除有特殊的。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义理解能力。
8.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的用意是( )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
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名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
D.深入准确地介绍克隆的知识,增添说明的神秘性。
答案: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中其他表达方式作用的理解。
9.文中使用了英语和希腊文,其作用是( )
A.使得文章形式多样,富有文采。
B.说明“克隆”的普遍性。
C.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词意。
D.突出“克隆”的研究价值。
答案:C
解析:分析:文中使用了英语和希腊文用意是“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词意”。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但是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
B.有的学生无视学校金科玉律,迷恋网上游戏,实在令人担忧。
C.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
D.张明的动人事迹,经过校电视台的大事渲染,成了校园的热门话题。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既然”后边应与“那么”相连;BD两项用词不当。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成语的运用。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繁衍(yán) 胚胎(péi) 囊胚细胞(nāng)
B.孵化(fū) 蟾蜍(chán) 肾细胞(shèn)
C.脊椎(jí) 两栖(xī) 侧浅鳞片(lín)
D.濒临(pín) 开辟(pì) 乳腺细胞(quán)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衍”应读yǎn,“胚”应读pēi;C项“脊”应读jǐ,“栖”应读qī;D项“濒”应读bīn,“腺”应读xiàn。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字音的掌握。
1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临灭绝境地的动物之一。
B.小金鱼一家在湖里一代代繁衍生息,却不幸死于水污染。现在那片湖成了死气沉沉的臭水湖、死亡湖。
C.这种人工克隆新鱼种的出现,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D.老师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答案:D
解析:分析:“和睦”的意思是相处得融洽友爱,无争吵。显然不能用于对个人神态的描写。故选D。
点评:考查词语的运用。
13.使用标点符号有错误的是( )
A.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株草莓苗……
B.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把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C.“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 出来的呢?
D.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破折号”应为逗号,冒号应为破折号。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标点的使用。
14.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
A.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 下定义)
B.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列数字 )
C.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 ( 举例子)
D.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作比较)
答案:A
解析:分析:A句是作诠释。故答案选A。
点评:考查说明方法的判定。
1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为了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谁也不能不否认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B.在奔向小康的征途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充分作用。
C.在我的记忆力,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D.她的音容笑貌和爽朗的笑声,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不能不否定”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应改为“谁也不能否认”;B项“充分”一词应修饰“发挥”一词,放在“发挥”的前面才通顺;D项“音容笑貌”与“笑声”重复,可去其一,“笑声”与后面“浮现在眼前”搭配不当。故选C。
点评:考查病句的分析。
二、填空题
16.《奇妙的克隆》小标题起到了___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解析:分析:小标题是内容的划分,使文章更调理。
点评:主要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理解。
17.“克隆”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都叫“克隆”。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从原文找出。
点评:学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即可。
18.《奇妙的克隆》四个小标题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克隆的利与弊
解析:分析: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小标题含义。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9.《奇妙的克隆》一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
答案: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理解三种说明顺序。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的判定力。
20.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说明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答案: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寿命的延长
解析:分析: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点评:学生要在充分理解原文基础上作答。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些,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1) “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设问,引起读者注意,进一步突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解析:分析:先问后答,属于设问。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
(2)选文部分是紧扣哪一句话来进行说明的?
答案: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解析:分析:紧扣“克隆技术的好处”说明。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3)文中阐述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答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对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有重要作用。
解析:分析:从原文筛选答案。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案:克隆鲫鱼。
解析:
分析:说明对象指说明的主要内容。
点评:学生要理解说明对象的含义。
(2)文段中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具体地向人们介绍克隆鲫鱼的过程。
解析:分析:列数据的作用就是具体准确。
点评:学生要会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