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 )
A.绮丽(y ) 殷红(yān ) 坠落(zhuì) 镶(xiāng )
B.绚丽(xuàn ) 衰减(shuāi ) 尘埃(āi ) 吟咏(yín )
C.坠落(zhuì) 镶(xiāng ) 绚丽(xuàn ) 衰减(shuāi )
D.尘埃(āi ) 吟咏(yín ) 绮丽(q ) 殷红(yān )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绮”应读“q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的原因( )
A.日出景象比日落景象美丽。
B.早上比较宁静。
C.主要是感情上的原因,夕阳总让人联想到人的死亡或事物的没落,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只有短暂的存在。
D.日落的时候人们比较忙。
答案:C
解析:分析:主要是感情因素。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3.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递进
答案:A
解析:分析: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总分关系。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答案:A
解析:分析:B.作比较C.列数字D.打比方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分析
5.选出下面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绮丽 尘埃 殷红   
B.坠落 暗弧 蔚蓝 
C.奄奄  衰减 叠合   
D.吟咏   幻觉  色采 
答案:D
解析:分析:采—彩。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
6.对文中“吟咏”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 B.歌颂 C.诵读 D.吟唱
答案:B
解析:分析:该文中应为“歌颂”。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辨析。
7.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年人的生活。
B、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抒发内心的无奈感受。
C、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看日出时的情感倾向——悲凉、凄惨、遗憾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欣赏夕阳的感慨。
D、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下文描写落日的壮观景象蓄势。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分析,把握作者情感。故选D。
点评:在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作答。
8.下面能够概括“落日”特点的一组词是( )
A.绚丽、多样、 宁静 、美妙 B.壮观、绮丽、神秘、迷人
C.诗意、柔和、 雄浑、多样 D.多变、诗意、神秘、迷人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课文,落日的特点为:壮观、绮丽、神秘、迷人。所以应该选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理解分析。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死亡、没落。
B.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要接近黄昏,夕阳会更加美好。
C.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D.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
衰减:减弱、减退。
答案:B
解析:分析:夕阳是美丽的,只是夕阳出现在黄昏时节,很快就消失了。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对词义的理解。
10.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qǐ )丽。
B日薄(báo )西山,气息奄奄。
C随着太阳的坠(zhuì)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消失。
D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xuàn)丽,变化多端。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选择多音字读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
11.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
B.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出现神密的蓝灰色暗弧。
C.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
D.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
答案:B
解析:分析:密——秘
点评: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字形的掌握。
12.该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波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作比较
答案:ABD
解析:分析:没有打比方。故选ABD。
点评:考查说明方法。
13.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16.5:32。
A.列数字
B.作比较
C.举例子
D.作诠释
答案:AD
解析:分析:该句运用了列数字、作诠释。故选AD。
点评:考查学生说明方法。
14.②~⑤段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由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
D.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答案:D
解析:分析:四个段落运用了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故答案选D。
点评: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5.没有用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
A.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作比较)B.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列数字) 
C.(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打比方)
D.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没用说明方法。故选D。
点评:考查说明方法。
二、填空题
16.“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该段在结构上属于__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__作用。
答案:过渡句|承上启下
解析:分析:该句是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点评:主要考查对句子结构的作用分析。
17.“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一句中“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解析:分析:联系上下文找出指代内容。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8.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答案:色彩绚丽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理解基础上作答。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识记能力。
19.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写下列空格。
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答案:衰减
解析:分析:熟记、理解并运用文章中重点词语。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20.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答案:散射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填写词语。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天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这段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答案:描写,使说明变得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分析:五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要掌握。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
22.这段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先总后分
解析:分析:掌握说明文常见结构。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理解和运用能力。
2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答案: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次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筛选信息。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
2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慨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吗?
(1)填写诗句内容。
答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识记诗句
点评:学生要熟悉文章内容。
(2).体会下面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A. 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B. 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答案:A句是个双重否定句,对“人们赞叹太阳升起的壮观景象”起到强调作用,而B句是个一般肯定句,起不到强调作用。
解析:分析:结合句式效果分析。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式的分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