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3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是助词,无意义;其余三项都是代词。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答案:A
解析:
分析:B应在“于”前停顿;C应在应在“刻”后边停顿,把“贤”后边的停顿去掉;D应改为在“去”后边停顿。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3.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D
解析:
分析:A.“之”动词,到;B.“之”助词,无意义;C.“之”助词,的;D.“之”代词,和例句中“之”用法相同。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
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答案:A
解析:
分析:《桃花源记》是作者理想的生活乐园,是虚构的,反应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寻病终
C.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答案:C
解析:
分析:C.两个“向”都是“从前的”意思。故选C。
点评:此题考察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
6.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 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答案:B
解析:
分析:A项两个读音互换;C项“要”读一声,同“邀”;D项“语”应读四声。故选B。
点评:此题考察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辨析。
7. 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答案:B
解析:
分析:“阡陌”指的是田间小路;“交通”指的是“交错相同”;“鸡犬相闻”指的是“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故选B。
点评:考察学生句子翻译的能力。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并”一起,都的意思;B.“异”认为……奇异,指的是桃源的景致;C.“邑人”指的是邻居。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
9.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A.“尽”是尽头的意思;C.“寻”是不久的意思。D.“问津”指询问这件事。故选B。
点评:句子翻译
10.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答案:C
解析:
分析:“才通人”指的是仅容一人通过;“豁然开朗”指的是一下子明亮起来。故选C。
点评:此题考察学生对句子翻译的掌握情况。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
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论”是“不要说,更不必说”的意思;“乃”是“竟然”的意思;“今”是“现代”的意思。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的掌握。
12.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
答案:D
解析:
分析:应该在“后遂”后边停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断句的能力。
13.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答案:C
解析:
分析:渔人讲的是桃源外的人们的生活,与桃源内人们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的是对桃源外世界叹惋,不仅针对对“渔人”。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分析能力。
14.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答案:C
解析:
分析: C句表现了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故答案选C。
点评:学生要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分析。
15.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
答案:C
解析:
分析:C.不矛盾,渔人偶尔进入桃源,表明作者对桃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结尾寻而未果,增添了桃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源是作者虚构的。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二、填空题
16.《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答案:渔人的行踪 宁静祥和 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向往美好生活
解析:
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章要点及中心等考点的理解概括能力。
17.本文作者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收在________里。www-2-
答案:陶渊明 潜 东晋 《陶渊明集》
解析:
分析:熟记本课文学常识。
点评:学生要牢记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
18.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光亮。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闷一匣子变得愉快”等)
解析: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成语。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归纳文中成语。
19.“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
答案:邀请 延
解析:分析:熟记、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通假字,重要实词。
点评:考查学生对通假字、重点实词的掌握。
20.缘西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
答案: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析:
分析:熟背课文,能正确书写。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的背默能力。
三、阅读理解
阅读文段,选择正确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2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属: 要:
答案:类;同“邀”邀请。
解析:分析:理解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以及出现的通假字。
点评:学生应该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22. 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
分析:桃源人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据此作答即可。
点评:学生应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问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3.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答案:豁然开朗
解析:
分析:学生要理解诗句意思,和课文成语的意思。
点评:学生要理解文意,积累成语。
2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答案: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解析:
分析:学生要充分理解主旨。
点评:学生要结合背景理解主旨。
25.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开放性试题,同意的话,写出同意的理由。不同意的话,写出不同意的理由。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点评: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能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