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春望》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春望》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3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春望》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抒情主人公是诗人杜甫;C项这场战乱是安史之乱;D项入侵者是安禄山、史思明。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2.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
C.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
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视域由远而近,由大到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
3.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答案:D
解析:分析: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家书难得,表达了强烈的思亲之情。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答案:C
解析:分析:战乱引发的大火仅仅是表面,战乱让人们流离失所才是关键所在。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5.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答案:A
解析:分析:首联描写了安史之乱后国都破败景象,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体现不出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6.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草木深”是由于战乱,人们流离失所,长安城荒草遍地。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7.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答案:D
解析:分析:由于战乱,人们流离失所,无法收到家书,作者无比惆怅。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8.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国破山河在”是诗人总写之笔,是概写。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
9.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答案:B
解析:分析:“城春草木深”写的是战乱期间,荒草遍地的景象。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二.填空题
10.《春望》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分析:学生要根据要求选择诗句填写。
点评: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背默能力。
11.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发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分析:要根据要求选用恰当诗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背默能力。
12.本文以______为线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之情。
答案: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解析:分析: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点评:学生要全面理解古诗。
三.古诗词赏析: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答案: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解析:分析:该诗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案: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解析:分析:形式指的是写作方面的特点,内容指的是诗句的中心意思。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15.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哪两句?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析:分析:由“长安城春日满目凄凉”可以断定是该诗首句。
点评:学生要理解诗的内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