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4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
1.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呵护(hē) 杀戮(lù) 纳粹(cuì) 颤(chàn)巍巍
B.瞥(piē)见 给(gěi)予 珐琅(fà) 赤裸裸(luǒ)
C.闪烁(shuò) 肃穆(mù) 鞠躬(jū) 眼花缭(liáo)乱
D.箱箧(qiè) 憧憬(chōng) 瓦砾(lì) 片纸只字(zhī)
答案:B
解析: 分析:B项“给”是多音字,有 gěi 和 jǐ 两种读音,“给以”时“给”应读gěi,“给予”是“给”应读jǐ,B项“给(gěi)予”注意错,故选D。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多音字的字音把握可以据义定音。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地窑”应为“地窖”,B项“脏物”应是“赃物”,C项“丰功伟迹”应是“丰功伟绩”。ABC三项都有错误,故选D。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易错字。另外要辅之以一定的解题技巧,如以义辨形、形旁辨形、结构辨形、出处辨形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B.小小的一杯牛奶,居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人们也许会感到难以制信,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D.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再所不惜。
答案:C
解析:分析:A潦—缭,B难以制信—难以置信,D再所不惜—在所不惜。根据分析,故选C。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辨析,除了平时多积累外,在答题技巧上,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可以从形旁入手,从词义入成手,从词语的结构入手,从成语的出处入手来正确把握字形。
4.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选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既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齐美。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两全齐美”应为“两全其美”,是“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是两方面都很好”的意思。因此选D。
点评:避免错别字的出现,方法还很多,只要平时注意词汇的积累,读书时体会每个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勤查字典和辞典、透彻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这样,在使用汉字时,肯定就不易出现错别字了。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是( )
A.轻而易举 举世闻名
B.名列前茅 莫名其妙
C.言行相顾 各行其是
D.因小失大 流离失所
答案:D
解析:分析:A.轻而易举(举起手,)举世闻名(全);B.名列前茅(名次),莫名其妙(说出);C.言行相顾(行为),各行其是(做,办);D.损失。根据以上分析,故选D。
点评:词义的解释可根据语境理解,从意义方面、色彩方面来辨析。对于成语中字词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要格外注意成语中留存的文言意义,关注古今异义现象。
同步训练
的信》
6.根据语境,在下面句子空白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一年,禽流感病毒突然袭来。为最终战胜病魔,我国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在积极谋求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废寝忘食,日夜攻关,所取得的_______为世人瞩目。
A.成果 B.结果 C.后果 D.结局
答案:A
解析:分析:因为“结果”“结局”都是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结合语境,本句是对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成绩的肯定、赞扬,所以应填表示褒义的“成果”最恰当。根据以上分析,故选B。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要求学生多读文章,养成熟练的语感,能够了解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这里是对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辨析要注意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答题时,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同步训练
的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臭名昭著的英帝国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D.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答案:A
解析:分析:A句中“冠冕堂皇”意思是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也就是有点表里不一的感觉。从句意看,作者是极力称赞博物馆的雄伟壮丽,“冠冕堂皇”一词不合语境。故选A。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熟语(含成语)辨析题,要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彩;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答题时,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再就是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8.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
B.同学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
C.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被公然拍卖,大家义愤填膺。
D.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答案:B
解析:分析:“天伦之乐”的意思是:形容一家人欢乐和美的样子。用在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处很不合适,适用范围发生错误。
点评:解答成语题要像学习外语背词汇那样落实熟语的积累,要端正态度,狠下苦功。到具体题目上要重辨析,如辨误因、辨语义、辨色彩、辨范围、辨微殊、辨语境、辨语法功能,提高成语运用能力。
9.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不管 修缮, 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 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 呀!
A.是 还是 因为 志得意满
B.或 或 如果 得不偿失
C.不是 而是 假如 金碧辉煌
D.是 还是 如果 得不偿失
答案:D
解析:分析:整体感知语段,谈论的是“对废墟要义在于保存”,并以圆明园为例进行论证。根据语意,一、二个空应是并列关系,“是 还是”,排除掉B和C。三、四个空连接的句子是假设关系,因此应选“如果 得不偿失”。即答案为D。也可以把各个词语放到空中读一读,看哪一项的词语更通顺。据上分析,故选D。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要求学生多读文章,养成熟练的语感,能够了解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10.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
A.东方歌舞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B.英法帝国主义联军烧毁并洗劫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C.管教人员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使自己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觉悟。
D.人非圣贤,就是圣贤,也难免犯错误。
答案:A
解析:分析:B.词序颠倒,应是先“洗劫”,后“烧毁”;C.句子杂糅,应是“使他们”而不是“使自己”;D.错用关联词,将“就是”改为“即使”,“即使……也……”配对使用。结合句意,故选A。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辨析或修改病句的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将句子先读上一两遍,凭语感感觉一下句子是否正确,这样发现病句自然是最快捷最理想的。其次从语法角度分析。再其次,从修辞、逻辑角度检验,主要看它是否合乎事实、情理。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A、前后矛盾,去掉“高耸”。B、缺少成份,在“生活的”后加“情况”。D、语序不当,应该为“大多数成熟的荔枝”。根据以上分析,故选B。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辨析或修改病句的能力。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12.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以上分析,故选C。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熟悉并掌握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再在具体语境中根据要求一一辨明。要辨明其修辞格,然后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其含义作用。
13.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的修辞手法应为设问,不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C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熟悉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排比是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的修辞手法。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是提出问题,又没有做出确定答案,以此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1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②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③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④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
⑤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①③②  C.②④⑤③①  D.③①④⑤②
答案:C
解析:分析:这段话中心意思是从想象力角度介绍圆明园,②是中心句,④⑤③①是对②的具体阐述。④⑤③①的顺序要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这”指代的内容,两个“幻想”“典范”的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故选D。
点评:对于语言衔接题,只要我们看到题目按照一定的思维顺序精心合理的排列,语言衔接题就会迎刃而解的,基本顺序一般按照空间的由外到内,时间的由古到今,事理推断的合理性,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语脉一致性,陈述对象的一致性,语言结构的一致性,语言环境的一致性,音节的和谐性,连贯自然性等。
同步训练
的信》
15.根据拼音写汉字。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 )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 )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 )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答案:骇|曦|瞥
解析:分析:“曦”是笔画多的汉字,平时要注意正确写法,尤其是右边的下半部分,写一写。“瞥”如果平时读不对字音,就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字,所以要读准字音,还要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记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和字形。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16.填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法|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解析:分析: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识记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基本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17.文学常识填空。
书信的开头要有 ,结尾要有 、 ,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答案:称呼|写信人的姓名|日期
解析:分析:这是对书信格式的考查。一般书信由六个部分构成。这六个部分分别是:称呼、问候、正文、敬祝语、署名、日期。具体格式要求是这样的:称呼——写一封信,先要把收信人的称呼顶格写在书信第一行,再在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左起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正文——正文一般分为连接语、主体文、总括语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开头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落笔;敬祝语——敬祝语是表示致敬或祝贺一类的话,如“此致”、“祝”等,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写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叫做署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朋友”、“兄弟”,“学生”“下属”等;日期——写信的日期可写在署名的后边,也可以另起一行。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普及,书信越来越少,但书信作为传统的交往、交流形式,还需要重视起来,了解书信的要求。再就是,能够欣赏用书信写的名篇佳作,体味其中自然流溢的文学、思想的芳香。
同步训练
的信》
18.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江西日报讯 (记者钟端浪)记者5月24日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获悉,由古窑博览区斥资60万元,按照圆明园兽首一比一比例,采用高难制作工艺,成功仿制出的陶瓷版十二生肖“兽首”,日前正式亮相古窑景区。
据了解,陶瓷版十二生肖“兽首”经过调试喷水系统,十二生肖“兽首”每天会依次轮流喷水,每个时辰,相应的生肖就喷水两小时,正午十二时则十二生肖同时喷水,场面壮观。
A.“兽首”亮相古窑
B.古窑成功仿制“兽首”
C.古窑斥资60万元仿制“兽首”
D.“兽首”喷水场面壮观
答案:A
解析:分析: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从中可得到报道的主要事件,即“由古窑博览区斥资60万元,按照圆明园兽首一比一比例,采用高难制作工艺,成功仿制出的陶瓷版十二生肖兽首,日前正式亮相古窑景区”,把这个语句再进行提炼,即得到可做为标题的答案。四个选项比较后,应选A C。
点评:标题一般是事件的高度概括,一般从导语中提取。这则新闻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是报道的主要事件。可以根据标题的特点,对第一段内容进行概括。
19.读下面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填在横线上。
北京时间2月24日凌晨,中国“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提交的禁止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的要求,被巴黎一家法院驳回了。这意味着,兔首和鼠首将被如期拍卖。对此,中国律师团首席律师刘洋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力争让这次拍卖流拍。这场追索无疑是一次格外艰难的苦旅。甚至,文物现在的持有者法国人贝尔热此前竟然提出“让达赖回西藏”这样荒唐与无耻的条件,以民族利益进行勒索敲诈。
我的概括: 。
答案:巴黎法院驳回中国律师团提出的禁止圆明园流失文物(或鼠、兔首铜像)拍卖要求。
解析:分析:从时间、人物(机构)、事件三信息点上根据,语言要精练,不要信息点不能遗漏。
点评:这道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标题一般在导语中体现,而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本文段第一句话就完整的表述了新闻内容。可以根据第一句话按照题目的具体要求如字数等,运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述,表述要全面。
20.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文中最能体现“强盗”行为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闯|洗劫|放火
解析:分析:注意对题干的理解分析。题干是“文中最能体现‘强盗’行为的词语有”,行为一般指的是动词,说明用暴力强制地把属于他人的财产据为己有。这样的内容集中在第一句。
点评:这道题是对信息的筛选。掌握筛选概括信息的方法、步骤,要认真阅读题干,找出筛选概括信息的范围、内容、表述方式和字数要求等信息;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确定范围,仔细筛选,根据内容要求提取有用信息,对提取的有用信息加以归纳、整合,然后按表述方式和字数要求进行概括表述。
2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治人者”指 。“治于人者”指 。
答案:统治者(政府)|人民
解析:分析:对“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可以借助于下面一句“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来理解。“治于人者”是被动句式,是被人统治的意思,根据下文就是指人民。
点评:这道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上下文、借助固有含义、紧扣关键词句、分析修辞特点、明确指代内容作答。
22.把对下面画线话的理解填在横线上。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答:使用________手法,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类比手法|圆明园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分析:这句话很简单,是来说明圆明园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到底是怎样的?作者拿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来比较,说明了圆明园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点评:这道题是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要注意把握句子本身所表现的事物的特征以及它所表现的内在含义。这个句子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圆明园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的地位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二者是同类事物相比,这是类比的方法,不要理解成比喻的手法。
23.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脏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及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本段文字主要通过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对侵略者进行谴责、讽刺,能鲜明体现这种感彩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个)
答案:反语\更彻底|更漂亮(或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
解析:分析:这段话主要用了反语的手法。这段话里评价强盗行为“只是更彻底,更漂亮”,描摹他们的心理“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是反语的修辞手法,辛辣地嘲讽了他们的强盗行为,抨击了他们的无耻行为、丑恶心态。
点评:这道题考查从修辞角度理解文章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就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就该段来说,就是反语修辞的运用。反语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文中用这种方法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24.文章结尾写到: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理解这两个句子的含义。
答案: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辛辣讽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知识点:哲理性语句或主旨句深层含义
解析:分析: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内容。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其中“赞誉”一词是反语,意思表达正好相反,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辛辣讽刺。再就是从结构上来理解其作用:以辛辣的讽刺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义不要脱离语言环境,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再就是要根据句子特点及在篇章里的位置体味其作用,如在结尾时,可能有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等作用。
2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答案: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解析:分析:富丽堂皇是圆明园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点明了事物的本来特征;体味写作手法,这样写是反衬手法,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来揭露侵略者的贪婪无耻;结合全文主旨理解这样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及关键语句。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答案: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解析:分析:甲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引导读者想像圆明园这一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语言上短句很多,用了大理石、玉石、青铜、琉璃等词语,典雅、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乙文融入一些长句,多有“灰蓝色”色彩,“覆没”“停滞”等词语,再加上作者渲染人物心理,更有凝重深沉之感。
点评: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很容易得出正解。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答案: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知识点:品味语言
解析:分析:回答这个题目与仔细阅读上下文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前文的语句,后文对“我并没有凝固”的描写,都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点评:这是对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能力的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品味,结合文章主旨深入理解。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答案: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分析:仔细体味在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中所流露的作者感情,再就是结合作者议论、抒情,如“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我们应有的担当。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