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探索时期十年动乱时期徘徊时期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1949年10月—1956年底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 1956年底—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探索时期)
3.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十年动乱)
4.1976-1978年(徘徊时期)
5. 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949—1956)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原因: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影响: 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2、土地改革 (1950-1952)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3.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4、第一个五年计划(53-57)(1)背景 (3)任务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从历史因素看:②从现实需要看:③从外部经验看:重工业基础薄弱,轻重比例失调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国防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5)成就 鞍山钢铁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4)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乌鲁木齐兰州武汉上海天津北京“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为什么?特点: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
原因:
①临近苏联, 便于援助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工业基础较好5.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1)对象: (3)目的: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4)意义: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途径: 农业、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合作化运动广大农民组织起来
参加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地主→农民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公私合营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料选读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9)(1)内容
主要矛盾: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正确。
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未能坚持下来。 八大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作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你如何评价中共八大?2、八大二次会议(1958)(1)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多快(2)评价: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含义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高指标;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
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1070万吨 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最大的小麦“卫星”在青海蹇什克农场,
号称亩产4282.5公斤。“大跃进”时壁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2)后果: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③资源浪费;
④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⑤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3)错因:背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跃进)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我们应该汲取怎样的教训? “大跃进”的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忽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相适应的规律。 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
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4)教训4、国民经济的调整(纠左) (1960—1965)(1)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结果:
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65年国家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 5、探索时期的成就(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2)大庆、大港油田(3)兰新、包兰铁路(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牛胰岛素合成 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967和1968年国家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73年和1975年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又是什么?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67、68年)(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复苏)(回升)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1971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恢复和调整,使之逐步复苏;国民经济破坏及恢复的原因:3.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进一步好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归纳小结:50—70年代的积极探索与严重失误八大二次会议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经验:
①勇于探索,犯了错误,勇于正视,努力纠正。
②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1、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大特点是
A、时间具有漫长性
B、始终把工业化放在首位
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D、偏重生产关系的变革CB2、下列对“大跃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
②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原理
③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④大炼钢铁强调“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
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
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C4、人民公社中犯的“一大二公”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 ( )A、偏离了工作重心
B、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C、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5、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A、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6、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C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
历史再次雄辩地证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惟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