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表格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表格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6 12: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重点理解“含糊、会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理清文章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4.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事迹。
【评价任务】 1.正确认读“埋头、幼稚”等20个词,辨清“避、僻、哼、执”的字形,重点理解词语“含糊、会意”的含义。(目标1)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出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目标2) 3.理清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接着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李大钊的革命先烈形象。(目标3) 4.能在课前搜集李大钊及生平相关资料,对人物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目标4)
【学习内容】 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 本课的教学从“回忆”破题引入,明确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在通过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李大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搭建良好的课堂情感基调。接着,对本课重难点字词进行指导。再按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李大钊的革命先烈形象。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加上学生对李大钊知之甚少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所以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李大钊生平事迹相关资料,学生能够较好达成,对人物及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个初步认知。 学生已经掌握了预习的基本方法,能在自学阶段利用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能针对课文不同方面提出质疑,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仅需对重难点字词进行指导。 学生已经能通过自主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运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开篇,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归纳出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梳理出文章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谈话激趣,解题导入。(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4) 1.读课题,说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小组代表汇报课前搜集李大钊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3.聆听教师的介绍。 导语: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那些为祖国的解放,为世界的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们。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为他绘制一张人物的3D画。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题解。 组织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相机提问:李大钊是谁?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3.在学生汇报后,相机小结李大钊生平事迹和所处的社会背景。 理解课题,明确本课是一篇回忆录。 借助资料初步了解李大钊生平事迹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谈话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从而搭建良好的课堂情感基调。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1)1.自由读课文。 2.生读字词,交流易错字音、字形,理解重难点词语。 3.自主发言,借助理解词语的方法,交流词语含义。 4.齐读词语。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抽生读。相机正音,辨形。 重点正音、辨形:比较“避”和“僻”的字音和字形;“瞅”和“执”是翘舌音;“瞪”“刑”“哼”“绑”是后鼻音;“瞅”的声调是三声。“哼”和“执”观察偏旁宽窄,“哼”不要多加一横,“执”第五笔不是横折折钩,而是横折弯钩。 组织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相机指导。 例如: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含糊”“匪徒”;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会意”“被难”,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僻静”。 4.出示词语,组织全班齐读。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字形。 能够理解本课重难点词语的含义。 活动意图说明:课中有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词,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针对有困难的字词进行交流讨论,读准字音,辨别字形,扫清字词障碍。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2,3)默读课文,与同桌交流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 学生自行概括,并做批注。 1.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并与同桌交流。 ◆提示: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出示表格,提出问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顺序写的,依次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 教师抽生发言,评价,出示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 被捕前(第2—7自然段):写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不顾劝说留在北京。 第三部分 被捕时(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过程。 第四部分 庭审时(第19—29自然段):写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 第五部分 被害后(第30—33自然段):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能通过自主读文和探究,归纳出作者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 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出课文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时主动思考和交流,找出文章主要讲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组织学生读课文,说事件,找时间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顺序。环节四:交流感受,初悟品质。(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2,3)1.分组轮流读课文。 2.同桌交流。 3.自由发言。汇报印象最深的事,并说清楚理由。 组织学生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分组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为什么?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指名汇报。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能阐述清楚理由。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并阐述清楚理由。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活动意图说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清楚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能阐述清楚理由。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为下节课深入了解人物打好基础。环节五:小结课堂,布置任务。(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3)自由发言,回顾教学要点。 倾听任务,做好记录。对照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布置实践任务:分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查找资料。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敌人为什么要杀害李大钊 ◆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大钊这位革命志士有了初步认识,他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让李大钊的形象更加立体。巩固本节课教学要点。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布置查阅相关资料的实践任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李大钊 被捕时 时间顺序 庭审时 被害后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yòu zhì( )可笑的问题。一次,父亲mái tóu( )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中。我问父亲,他却hán hu( )地回答我。原来是jú shì( )变得越来越yán jùn( ),父亲为了bì miǎn( )党组织被破坏才这么做的。
二、 形近字组词。
绞(_______) 刑(_______) 峻(_______) 僻(_______) 瞪(_______)
较(_______) 形(_______) 竣(_______) 避(_______) 凳(_______)
三、将下列词语,按照意思相近进行连线。
残暴 含糊 安宁 占据 会意 僻静
清静 安定 占领 领会 残酷 模糊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__,写于_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依次回忆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五、阅读拓展
请同学们选择下面感兴趣的问题,查阅想干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1.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2.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3.敌人为什么要杀害李大钊
4.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二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事迹。 2.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描写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3.关注文中周围人物的言行,学习文中对比的手法,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评价任务】 1.能够分享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目标1) 2.运用批注的阅读方法,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目标2) 3.能够在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目标2) 4.能够关注文中周围人物的言行,学习文中对比的手法,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目标3)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对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含义深刻句子的深入理解,运用抓对比、抓关键词句,抓细节描写以及创设情境的读写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文章情感,生成对人物品质,对情感的多元感知,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较为全面而深入地评价人物。从而落实“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语文要素。 文中有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对于理解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找出具有对比关系的句子,理清对比的具体内容。从这些对比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极度恐慌和李大钊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如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文章内容等。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本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含义深刻句子的深入理解,抓细节描写以及创设情境的读写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文章情感,生成对人物品质,对情感的多元感知,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较为全面而深入地评价人物。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1) 1.小组上台分享查找的资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对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从资料搜集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分享过程中语言表达和小组配合,分享后的收获和感悟的角度来进行。 导语:课前,同学们分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查找了资料。这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下大家查找的资料,加深对李大钊更深的认识,让他的肖像画更加立体。 组织小组上台分享。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别人分享后进行点评。 分享形式: 我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是_________,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 2.组织学生点评,教师相机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分享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活动意图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享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环节二:画出描写,体会品质。(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2)运用批注的阅读方法,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小组交流。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被捕前”。 (1)抓住关键语句,练习朗读,概括出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2)自主发言,学生评价反馈。 3.小组自学父亲“被捕时”和“庭审时”。 (1)根据关键问题,小组交流分析。 (2)小组汇报,学生评价反馈。 指导学生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2-29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 ◆从勾画的句子中,你体会出李大钊什么品质? ◆小组交流勾画的语句,说一说体会。 教师指导学习“被捕前”。 (1)组织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析,有感情地练读。 (2)抽生发言,分析交流,相机评价,总结出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人。 3.组织小组自学父亲“被捕时”和“庭审时”时。 (1)提出关键问题: ◆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说明了什么? ◆在法庭上,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2)概括评价,引导学生明确被捕时,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品质。庭审时,李大钊安定沉着、坚贞不屈的品质。能够运用批注的阅读方法,画出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能够通过自主探究中,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能在教师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活动意图说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进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最后感情朗读的指导则是学生心灵与文字的碰撞,情感与内容的交融。环节三:学习对比,体会表达。(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2)自读课文,找出三处对比,做好批注。 自由发言,概括三处对比。 小组选择一处对比,展开交流,朗读感悟。 小组汇报,总结三处对比的好处。 5.学习朗读,体会感情。 (1)同桌合作练读。 (2)师生对读。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 抽生回答,教师指导,梳理出三次对比: 第一次:与自己的前后对比。 第二次:与亲友对比。 第三次:与敌人对比。 3.组织学生小组学习,体会对比的好处。 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选择其中一次对比,朗读体会。 说一说,从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抽生汇报,相机点评,总结出对比在烘托人物形象的好处。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内心。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读出句子感情。 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师生对读。通过合作探究找出文中三处对比。朗读感悟,体会对比手法烘托丰满的革命者形象。 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读出句子感情。 活动意图说明:“对比”是本文另一个表达特点,对烘托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比,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李大钊及周围人物的言行,在品读中感受人物表现背后不同的心理状态,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环节四:回顾课堂,布置任务。(给你画张3D画)(指向目标1)1.自由发言,回顾教学要点。 2.聆听任务,做好记录。对照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布置课后任务:反复阅读本课开头和结尾,思考这样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处。巩固本节课教学要点。 明确任务,为下节课做好准备。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本课的教学要点,加深教学内容的印象。布置阅读本课开头和结尾的任务,为下节课教学做好衔接。
【板书设计】 (
忠于革命事业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 (
外貌
神态
言行
) 被捕前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庭审时 被害后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基础达标】
一、句子一:我看到了他那乱糟糟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______和______描写,父亲的头发是“乱糟糟的”说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脸上“平静而慈祥”说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子二: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______描写,从“坚决”一词可以看出父亲态度十分______,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体会到父亲把____________放在第一位。
三、句子三: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______描写,从“不慌不忙”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在被捕时的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甲)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乙)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两个片段中采用的描写方法有(多选)(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 D.神态描写
2.亲友劝说父亲离开,父亲却坚决拒绝,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局势,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_______,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__________的革命精神。
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父亲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长征路上尝百草(节选)
1936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开始过草地。
艰难地走了二十多天以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党组织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带头尝百草号召。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被那些学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所感动,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只要看到以前未见过的草,他总是先尝一尝,一旦找到一种能吃的草,就马上去告诉其他人。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边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看上去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颗就往嘴里送。张思德急赶过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感到头有些昏胀,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肚子一阵绞痛,随之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报告……”没等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碗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时刻想着别人,直到最后为保护人民的利益而光荣牺牲。
这篇短文重点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勾画出第3自然段中张思德的两处语言描写,并批注感受。 3.“张思德急赶过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这句话主要是对张思德________的描写,你感受到张思德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三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围绕课文开头结尾展开交流,认识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通过交流平台中例句分析,了解开头结尾的特点及好处。 3.回顾已学习内容,积累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修改自己习作中的开头或结尾。
【评价任务】 1.通过对比朗读,认识课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的表达方法。(目标1) 2.朗读交流平台中的开头结尾的例句,了解开头结尾的特点和好处。(目标2) 3.小组交流所积累的开头和结尾,能修改自己习作中的开头或结尾。(目标3)
【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课文。通过古诗、散文、演讲稿,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单元复现这两个语文要素是为了强调对这两者的综合运用。 本课时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第三课时,承接前面两个课时,继续分析文本。课后第四题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都提到了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和好处,所以本课时将两者进行整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首尾呼应,首尾呼应对文章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好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习作中,六年级学生也习惯地使用开头结尾。但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开头结尾的好处,也不知道怎样运用开头结尾,使得文章更加出彩。因此,本课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开头结尾。首先,通过分析课文首尾两个段落的联系与好处,初步了解“首尾呼应”这一表达方法。其次,分别朗读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文章的开头和文章的结尾,体会不同开头与结尾的作用。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关注课文,认识方法(指向目标1)1.生读课后第四题。 2.用“ ”勾画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第一段, 3.同桌合作读这两个部分,思考:这两个部分有什么共同点? 4.多种形式朗读:男女生对读开头结尾,小组对读。 5.生分享这样写的好处。 6.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7.学生汇报交流。 1.名言导入:“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这句话告诉我们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要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 2.出示课后第四题: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学生汇报后出示: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2)板书方法:首尾呼应。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后,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教师小结: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谈到李大钊遇难的具体日期:4月28日。开头表出十六年来“我”对父亲的念念不忘,结尾表现了十六年前“我”得知父亲遇难时的悲痛,这样首尾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与深切的怀念。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写法,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如: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与20自然段写到“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两句话都提到了“慈祥”,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词在两句话中的表达效果。能在交流中体会“首尾呼应”表达方法的好处。 能在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活动意图说明:前后照应是本文显著特点之一,除了学生需要掌握的“首尾呼应”这一表达方法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地方,引导学生找出并分析,以加深对首尾呼应表达方法的体会。环节二:引用例子,了解方法。(指向目标2,3)1.读《藏戏》开头,分析特点,体会其作用。 2.读《草原》开头,分析特点,体会其作用。 3.读《匆匆》结尾,分析特点,体会其作用。 4.读《那个星期天》结尾,分析特点,体会其作用。 过渡语:除了本篇课文,我们以前还学习了很多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 1.出示文章开头,分析特点,体会其作用。 (1)出示《藏戏》开头。 (2)教师总结:《藏戏》开头运用问句和排比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表达对藏戏的推崇之情。(板书:提问开头) (3)出示草原《草原》开头。 (4)教师总结:《草原》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板书:开门见山) 2.出示文章结尾,分析特点,体会其作用。 (1)出示《匆匆》结尾。 (2)教师总结:《匆匆》以问句结尾,呼应了开头,抒发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叹。(板书:照应前文) (3)出示《那个星期天》结尾。 (4)教师总结:《那个星期天》结尾含蓄深刻,引人深思。(板书:问句结尾)能够分析不同开头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知晓几种不同的开头结尾的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开头和结尾,体会不同开头结尾的作用,了解开头结尾的方法。环节三:回顾已知,积累运用。(指向目标3)1.学生分享自己所搜集的开头,并分析特点,体会作用。 2.学生分享自己所搜集的结尾,并分享特点,体会作用。 3.拿出作文本,读读自己习作的开头和结尾。 4.同桌之间交流自己满意的地方,说说不足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5.根据今天所学,改进自己的习作。 1.组织学生拓展更多类型的开头 (1)学生分享自己所收集的开头 (2)教师出示拓展的开头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困难与阻挠才能够成功。自从经历了那件事后,我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 ②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分析这种开头的好处。 (3)分析上述开头的特点及好处(板书:名句开头) 2.组织学生拓展更多类型的结尾 (1)学生分享 (2)教师出示拓展的结尾 ①“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够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分析这种开头的好处。 (3)分析上述结尾的特点及好处。(板书:引用佳句) 3.引导学生读读自己以前写的习作的开头和结尾, 4.组织学生交流习作,互相修改开头结尾。 5.组织学生改进自己的习作。 6.教师小结。能分析自己印象深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好处。 能依据本课所学改进自己习作中的开头和结尾。活动意图说明:前一个环节所分析的是书上给出的例子,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己回忆印象深刻的文章,分析开头和结尾的好处,并能根据今天所学改进自己的习作,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开头:提问开头、开门见山、引用名句…… 结尾:照应前文、问句结尾、引用佳句……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一、下面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填字母。
A.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 )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 ( )
二、下面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填字母。
A.融情于景,抒发情感。
B.描写画面,尽显亲情的温暖。
1.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那个星期天》 ( )
2.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腊八粥》 ( )
三、仔细阅读下面的这些开头和结尾,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①开头: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取得成功的人,其成功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则无法成就事业,由此可见,勤则成事,惰则败业。(《说勤》)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③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窃读记》
1.句①作为开头的特点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2.句②作为开头的特点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3.句③作为结尾的特点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四、根据开头,试着写一写结尾。
中国有句谚语:习惯成自然。同时,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优秀。”我想:我的习惯也是一种优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