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6 20: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三) 8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瀑”“布”“照”“炉”“烟”“挂”)
2.诵读诗歌
3.赏景悟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李白: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背景:本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作者游览庐山时所作。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注释译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都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译文
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阔。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逐句赏析
采用了夸张手法以及联想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同学们认真诵读,想一想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要用“生”字,而不用“升”呢?
紫烟: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
遥看:从远处看。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的”遥看“有什么作用?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1、大声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书写指导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wànɡ lú shān pù bù
赏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使得此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品读赏析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望庐山瀑布
银河
落九天
联想
全文梳理
遥看
生紫烟
挂前川
雄伟壮丽
一、填一填。
1.“照”是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共______画,可以组词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和________都是火字旁的字,我还知道_____、
______、______也是火字旁。
上下

十三
照明
照亮





课堂小结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