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旗苏联国徽苏俄苏联沙俄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结合材料和教材导言内容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怎样的形势?问题探究: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18——1920)
(1)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发动武装暴乱,企图恢复失去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列强英法美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另一方面支持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理论空白、缺乏建设经验形势严峻(内忧外患;物质缺乏)①最初目的是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②后来作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2、目的: 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工业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自 主 学 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5、评价:积极影响:
集中了人力和物力,取得了国内战争 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生了那些消极的影响?问题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生了那些消极的影响?材料一:列宁后来承认: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 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价格为: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
思考:“错”在哪里?材料四损害了谁的利益?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超出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利益,违背了经济规律,最终引发经济政治危机。消极:
(1)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2)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超越了生产力;
(3)取消商品贸易,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1、背景:形势严峻(内忧外患;物质缺乏)理论空白、缺乏建设经验2、内容: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和实物配给制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举行示威游行
①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新经济政策(1921-20年代末)1、原因:3、目的:直接:根本:②战时共产主义政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不符合国情。(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做出决策:1921年3月 俄共(布)十大二、新经济政策(1921-20年代末)3、内容:农业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商业政策: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
配的工资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利用市场、货币恢复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问题探究: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这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你是怎么认为的? 它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 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间接过渡。 这种后退表明:在一个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不能离开对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的,不能简单依靠政治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不同社会制度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 ●“再退,再后退……” 是后退吗?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问题探究: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苏联》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旗苏联国徽苏俄苏联沙俄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斯大林1、概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历史环境?2、形成背景:(1)现实环境:帝国主义威胁;经济落后;经济危机
(2)历史环境:缺乏民主传统;落后农业国
(3)个人因素:斯大林的品质
材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二: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3、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所有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体制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思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弊? 思考:简要评价农业集体化2、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4、特点:
(1)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问题探究:“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材料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材料三: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③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材料四: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材料五: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材料六: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毛泽东材料七: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滞后,不利于改善民生牺牲农民和企业利益过多,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课后延伸: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何体现?后来又是怎样突破这一模式的?体现: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突破: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世纪50-70年代末曾受影响历史反思 建国后,中国有没有受到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苏联(苏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有何启示?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启 示:①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②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④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⑤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 三种现代化模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
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
协调发展优先发展
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
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单一公有制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
(英国)比较认识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集体农庄的初期形式 初期,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①农业公社。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②共耕社。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③农业劳动组合。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