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20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20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9 14:37:27

文档简介

11.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语。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3、体会作者情感,认识我国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感受我国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三、文题解说
“核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通过它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虽也属于“记”的范畴,但是本文的体裁是说明,不同于《桃花记》、《小石潭记》的记叙。
四、疏通课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以,用。径,直径。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为:做,这里指雕刻。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以至:以及。
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雕刻得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曾经。贻余:赠我。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约:大约。有(yòu)奇(jī):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箬(ruò)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启:打开。而:表修饰。相望:左右相对。
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关上窗子,就见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sǎn):涂。
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居:位于。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执:拿着。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卷末:指画卷的左端。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绝类:极像。袒:敞开。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不属(zhǔ):不相类似。
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诎(qū):同“屈”,弯曲。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腿曲膝竖起,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楫(jí):船桨。划船用具。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椎髻(jì):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衡:通“横”,横着。
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攀:扳着。啸呼:大声呼叫。
右手扳住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执:拿着。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船背稍夷:船的底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钩画:笔画。了了:清清楚楚。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篆章:篆字图章。丹:红色。
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茶炉、
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简:挑选。同“拣”,挑选。修狭:长而窄。
可是计算核舟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嘻,技艺灵怪矣哉!
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五、文言知识
一字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能以径寸之木 (圆木)1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通假字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右手攀右指(指——通“趾”,脚趾头。攀——通“扳pān”,扳着。)
古今异义
1、卧右膝
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
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4、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5、高可二黍许
许,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2)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3)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介绍了________。作者是抓住“_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特征来写的。
答案示例:核舟 核舟雕刻技艺的高超、灵怪 奇巧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示例:体积上:小;构思上: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3.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大苏泛赤壁。
4.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黄鲁直、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5.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1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答案示例:盖大苏泛赤壁云。
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示例: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示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案示例:
每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三)研读课文第2段
1.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答案示例: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暗示核舟所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
(四)研读课文第3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
2.“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呼应“各具情态”
3.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
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五)研读课文第4段
1.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答案示例: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答案示例: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六)研读课文第5段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答案示例: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答案示例: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七)研读课文第6段
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答案示例: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2.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
答案示例:“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3.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四、探究写法和主题
1.本文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具体说明时按空间顺序:船舱一船头一船尾一船背。而全文介绍核舟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说明的。
教师点拨:作者一开始就从整体上对核舟进行概述,接下来分别介绍了核舟的各个部分,最后又统计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这种结构模式显而易见,而详略也各自分明。
2.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纵观全文,“总一分一总”的写法最为突出。文章开头先从总体上概括介绍雕刻者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则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内容之丰富,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主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其意晓然。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5.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_______。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_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答案示例:说明文 描述、摹写)
五、动手画图
作图要求:
1、一个长2.9cm,宽2cm的长方形;
2、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椭圆;
3、在椭圆图内尽可能大地画一条乌篷船(带篷的船);
4、在船头画三个人(两人坐着,一人斜躺);
5、船尾画两人;
6、在船舱画四扇窗户;
7、在每扇窗户上写两个字。
六、拓展延伸
微雕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天下奇闻
浙江宁波的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形貌清晰可见。
七、课堂小结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八、板书设计
核舟记12.《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一、情景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 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知识梳理 
1.了解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
《诗经》的 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2.解题。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二、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自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o)
二读,注意停顿:
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 ,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三读,读注释,并归纳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三、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口译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 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每节内容。
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
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
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2.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
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3.这首诗讲了一 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4.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
【交流点拨】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求
五、品读全诗
1.君子追求的对象如何?
【交流点拨】外貌:窈窕;心地:淑;行为:流、采、芼
2.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
描写的人物有: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
产生的效果是: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3.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交流点拨】爱慕与喜悦<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前四句)>---相思与失望<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中八句)>---幻想与愉悦<琴瑟钟鼓,幻想迎娶(后八句)>
4.结合诗句具体说说《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1)从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的情感,
(2)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
焦虑、苦闷、失望 的情感。
(3)从诗中的“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陶醉和幸福的情感。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直率、纯洁、质朴、美好的爱情。
小结:《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六、探究写法
1.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重章叠句。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作用: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3.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双声、叠韵字。
七、总结本课 背诵全诗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八、随堂检测
1.本诗以 _________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雎鸠、荇菜)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4.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_______________,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______________。(思念、追求的过程 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5.诗中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请举出一些例子。(如:窈窕 参差 辗转)
6.诗中用了起兴的写法,写雎鸠鸟的鸣叫象征了什么?(男欢女爱)
7.“之”字的用法。
在河之洲/左右流之/寤寐求之/求之不得(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荇菜”/代词,指“窈窕淑女”/代词,指“窈窕淑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另一篇佳作《蒹葭》。
二、生字、词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阻:艰险。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jī):(路)高而陡。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坻(chí):水中的沙滩
涘(sì):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疏通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四、欣赏诗歌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① 基本句式是四言。 ② 采用叠章的形式。③ 押韵。
《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2、想象诗歌的朦胧美
“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 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的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3、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失望啊。
五、问题探究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亦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终成所愿,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2、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 “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
3、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还有哪些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
心爱的事业,可贵的亲情,纯洁的友情,美好的理想,自由,还可以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六、主题概括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不懈追求和强烈的思念之情。
七、板书设计:
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 伊人在水之湄 反复咏叹、伊人难求
伊人在水之涘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
教学难点:
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倡导新诗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著有新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三、文题解说
“最后一次讲演”意即闻一多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讲。本文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即兴演讲,追悼会结束后,闻一多就在回家的路上被特务暗杀了。
四、文体知识
演讲词,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
演讲词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性。
五、生字、词
卑劣(liè) 恐怖(bù) 卑鄙(bǐ) 赋予(yǔ)
污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锤击:用拳头或器物猛力敲打。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毁灭:毁坏消灭;摧毁消灭。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给予。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六、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七、问题探究
1、第1段从哪三个方面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1)“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这些句子表明李公朴先生是无罪遭毒手,由此足以折射出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2)不敢“光明正大”地打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足见反动派手段卑劣,做法之无耻。
(3)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污蔑,嫁祸于共产党,最是卑劣无耻。
三层意思,逐层深入,彻底揭露了反动派暗杀李公朴事件的险恶用心。
2、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对比论证。把国民党反动派搞暗杀的卑劣、无耻的行径与李公朴先生光荣牺牲的表现进行对比,进而突出国民党反动派卑劣至极的丑恶面目和李公朴先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3、请梳理第5段的讲演思路。
围绕“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这一中心,先指出“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并列举事实证明。然后,又与世界和历史联系起来,用希特勒、墨索里尼为例,强调反人民的势力终会被人民毁灭。最后,强调国民党反动派必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了例子:
正面: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反面: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八、主题概括
本文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表达对实现民主和平未来的坚定信心,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和平民主的目标而斗争到底。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的演讲,就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
二、课前复习,二读课文
这篇演讲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作者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为革命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三、写法探究。
三读课文,了解演讲词的特征。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
1.感叹句:
(1)有的是对英烈和人民力量的赞颂:“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云南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近的如‘一二·一’,这些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
(2)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揭露:“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
(3)有的是对光明前景的展望:“李先生倒下了,也要换来一个政协会议的召开,我们有这信心!”
(4)有的是对敌人虚弱本质的揭露:“他们这样疯狂害怕,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5)有的是对昆明学生的号召:…
这些感叹句的运用,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爱憎之情,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
思考:第1自然段从开头到“偷偷摸摸地来暗杀”共有五个感叹句,各表达了闻先生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这句表明闻先生对卑劣凶残地杀害李公朴先生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愤恨和鄙视。②“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这句既是对李公朴先生的爱国热情和正义行为的赞颂,又隐含着对卑劣无耻、丧心病狂的反动派的痛恨。③“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这两句表现了闻先生对蛮横无理、凶狠残暴的反动派的无比愤恨。④“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当面的质问、斥责,喷发出闻先生对反动派的一腔怒火,表现了闻先生对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的极端蔑视。
2.设问句 、反问句在文中也多次出现。
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千万人民心中压着的话”“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等等。
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问句比陈述句情感强烈,表达了闻一多愤怒痛斥反动派的情感。
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的力量更强烈!
3.对比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讲演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的距离,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感彩,从而达到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如在第二自然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无耻”衬托李先生的“光荣”,又以李先生的“光荣”反衬反动派的“无耻”,两者互为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以及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如第4自然段中“你们完了,快完了!”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灭了敌人的威风,又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和嘲讽。
4.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
在讲演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1)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蔑视情绪。
(2)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显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
(3)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5.得益于口语的表达效果。
试比较以下几组句子,体会口语与书面语有什么差异?
第一组:
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什么事实拿出来说啊!
有理由和事实都可以讲出来。
答案示例:第一个句子是由两个感叹句组成,语气强硬,语调斩钉截铁,情绪激愤,面对敌人,形成强大的攻势。
第二组:
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为什么用鬼蜮伎俩施行暗杀!
答案示例:第一个句子,面对面质问敌人,用递进句子形成步步逼近的气势,加强揭露敌人的力量。用感叹句表达对特务们的强烈谴责。
第三组:
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特务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答案示例:第一个句子用简明的语言向面前的敌人发问,发人深思,接着宣判反动派必然灭亡的下场,通过反复,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灭了敌人威风,又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
第四组: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出来!
妄图用杀人来达到目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答案示例:第一句用“一个”和“千百万个”,“杀死”和“站起来”作对比,给了敌人有力的打击,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号召人民 前仆后继,斗争到底。
第五组: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我们能够通过斗争获胜,届时反动派只能向隅而泣。
答案示例:第一个句子面对广大的听众,发出战斗的召唤。“打破”和“争到”相对照,“黑暗”和“光明”成对比,都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有力量”,表达了人民必胜、前途光明的信念,给人民巨大的鼓舞。
6.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
口语可以充分利用面对面的条件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充分发挥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用平实简洁的通俗语句收到斩钉截铁的效果,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把某个意思充分展开,充分强调,不仅不令人感到啰嗦重复,还会使人感到印象格外深刻。
书面语是由口语加工而成的,大多采用书面形式表达,由于言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不是直接接触,所以在修辞上要求有严密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本文是一篇充满激情、现场发挥的讲演词,口语色彩极浓,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7.这篇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感染力和论辩的力量,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这篇演讲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全文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句,把演讲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形成强烈的共鸣,从而使这篇演讲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演讲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吸引听众和达到演讲目的的关键。《最后一次讲演》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振聋发聩、使听众热血沸腾,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高超的演讲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把握演讲的特点和技巧,逐步学会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演讲的精妙开头和有力结尾。
五、畅谈感受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献身四化,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七、随堂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吗?( )
(3)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
(4)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
2.阅读第5段,回答问题。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A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文中“你们”指的是____________,“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_。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示例: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 演讲者和广大人民 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弱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用“我们”表示演讲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A.设问句 B. 反问句 爱憎分明,充满激情,富于号召力和感染力。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量。
(4)“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 改为陈述句后语气不如反问句语气坚决。
(5)文中的“黑暗”和“光明”分别指什么?赏析“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答案示例:“黑暗”指反动统治,“光明”指人民解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革命斗争更加残酷。
八、课下作业
读下面仿《最后一次讲演》写成的一段网文,自选话题,仿写一段演讲词。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中国网络上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我究竟踩住了谁的尾巴,竟然被很多人扣帽子、打棍子,肆意进行人身攻击?
我只不过是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我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奴性、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喊打喊杀,肆意谩骂和攻击?(鼓掌)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摆事实、讲道理,而如同泼妇骂街一般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这成什么话?(鼓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很多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将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
2.字词过关
(1)订正字音
丁肇中(zhào)  儒家(rú) 遵照(zūn) 缅怀(miǎn)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2)词语释义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3)词语辨析
“袖手旁观”和“冷眼旁观”两个词都有“置身事外”的意思。“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含有该管而不管的意味。“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冷漠的眼光在旁边观看,强调态度冷淡,坐视不管。
三、自学目标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并划出较生僻的字词,参考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2.在复习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的基础上,再次认真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四、整体感知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由“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引出“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
2.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案示例:(1)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3)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五、划分结构层次
1.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
(2)论据可分为_____ 、 _____。
(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_____ 、______ 、____ 、 _____ 。
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结构。
答案示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根据本文的行文结构,划分层次。
四分法: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三分法:
第一部分(1段):中国学生要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物。
第二部分(2-12段):阐明道理。
第三部分(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⑧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
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5.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六、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七、深入探究
1.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三:
(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1)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3.课文第11段中,“一些”、“大都”、“往往”、“常常”这些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4.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八、聚焦论证方法
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答案示例:
①第2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②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③第4自然段:举例论证。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④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列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⑤第11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从反面论证科学实验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⑥第12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缺少科学实验精神给学习带来的困难,再次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⑦正反对比论证:第3、4自然段(但是);第7自然段(只能……不是……);第8自然段(不是……而是……);第9自然段(不是……它需要……是要有……)。一系列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九、拓展延伸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或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答案示例: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示例二: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冶炼着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
2.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
3.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格言名句: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 误。—— 狄德罗
十、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已经懂得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把自己变成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吧。
十一、练习设计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读全文,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2.引导学生分析王选每次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程。
3.理解这篇演讲稿的语言特色,观点明确,语言风趣幽默。
4.学习王选先生抉择的智慧,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把握演讲者的观点。(重点)
2.梳理演讲的思路。(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吗?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三十多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们会找出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誉为“当代毕昇”“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2002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抉择(jué zé) 开辟(pì) 领域(yù) 阻碍(zǔ ài) 崭新(zhǎn)
堕落(duò) 膏药(gāo) 署名(shǔ) 逸事(yì) 狡辩(jiǎo)
(2)词语释义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论资排辈:按资历、辈分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
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不修边幅: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3)词语辨析
“强词夺理”和“理直气壮”两个词都有“强行辩解”的意思。“强词夺理”指极力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用于贬义。“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旺盛,或因理由充足而态度严正,用于褒义。
三、背景解读
我在5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1岁之前退休。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我是属于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王选于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
课文节选自王选于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原文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分明地介绍了他自己人生中八个重要的抉择:
(1)选择计算数学专业。
原因或条件:看到国家未来非常需要该专业;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
影响或结果: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方向。
(2)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原因或条件: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中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影响或结果:使他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力泉,投身到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3)锻炼英语听力。
原因或条件: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资料,必须提高阅读速度和反应能力。
影响或结果:听了整整四年。
(4)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
原因或条件:凭借外语优势,了解到国内外研究的趋势;有数学基础,又有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实践,解决技术难题有优势;有自食其力的决心和毅力。
影响或结果:研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站到了激光照排系统的最前沿。到1993年,全国99%的报纸都用了这种技术。
(5)致力于产业化。
原因或条件:把远大的学术抱负和利润的追求紧密结合。
影响或结果:1990年占领了市场,明白了“满口袋”与“满脑袋”的道理。
(6)大力扶植年轻人。
原因或条件: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7)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原因或条件:一方面是这个市场大得惊人,另一方面是日本的印刷虽极端发达但是出版软件并不先进,这就有了“可乘之机”。
影响或结果:使年轻人得到了锻炼,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8)1995年进军广电业。
原因或条件:十年来我们主打的产品还在出版这个领域,没有崭新的领域。
影响或结果:找到了第二个很大的支撑点,一个很大的市场,充满前景的,充满挑战的,可以让大量的年轻人出成绩的领域。 影响或结果: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
四、整体感知
1.层次梳理
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根据演讲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来给文章划分层次,了解作者讲了哪些内容。
(生自主阅读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 第一部分(第1段):评价自己,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第2—7段):写自己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2.思路分析
师:演讲的每一部分,王选是怎样讲得具有说服力,从而让听众愉快接受、印象深刻的?可以结合下面给出的提示来思考。
(1)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引出话题的?
(2)第二部分,作者讲要大力扶植年轻人,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论述?演讲的思路是怎样的?
(3)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希望?
(生自主阅读课文,讨论归纳)
预设 (1)第一部分作者从自己脱离技术第一线,脱离管理的第一线的现状说起,化用毛泽东名言,用调侃的口吻说:“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由此自然引出他一生中几次重要抉择这个话题。
(2)第二部分思路:
首先,第2段提出观点:大力扶植年轻人。举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从第一代主任麦克斯韦一直到第五代主任布莱克的事例,论证了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
接着,第3、4段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性。然后谈自己对“权威”的认识,用自己的经历表明该如何正确看待权威。第2—4段阐述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第5、6段阐述了扶植年轻人的一些具体想法。先提出国家重大项目的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举王安、英特尔的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开创者、比尔·盖茨、雅虎的创业者等例子,论述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所以要支持年轻人。并建议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再提出要把年轻人推到前面,打破论资排辈的风气。
最后,第7段以调侃的方式,说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论述自己有自知之明,不可也不敢在科研上犯错误,也与第3、4段的如何正确看待权威相呼应。
这几段阐述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3)第三部分作者提出希望青年学生能把自己融合在大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给人鼓舞又有深刻的启发。
师小结:本篇演讲是王选在陈述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王选见解独特,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其中有名人的事例,也有自己的事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演讲思路清晰,语言幽默,善于调侃自己,让人印象深刻。
五、细读探究
1.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合第2—6段分析逻辑严密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2段提出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
第3、4段阐明自己对“权威”的认识,这是扶植年轻人的理由。
第5、6段举例分析创业的都是年轻人,要为年轻人创业创造条件,即怎样扶植。这几段是按层层深入的顺序安排的,逻辑严密。
2.“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我加上我们等于完整的我”。告诉我们,只有把自己融在集体里面,才能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3.文章结尾引用心理学家荣格的公式有什么作用?
引用荣格的公式,论述了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能最终体现自我价值。意在勉励青年学生要积极融入集体,为集体、国家贡献力量,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这一公式在给人鼓舞的同时又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容易理解,同时也引人思考。
六、合作探究
1.这篇演讲是围绕什么中心来展开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大力扶植年轻人。因为本文是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作者面对的是北大的学生们。演讲的目的是鼓励最富创造力的年轻人努力奋斗,早出成果。
2.同样是著名科学家面对青年学子所做的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风格大不相同,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这与作者个人的脾气秉性、说话风格有关,也与具体话题和主要表达方式的选择有关。丁肇中所讲的主要是思维方法、治学方法的问题,是比较抽象、理性、严肃的话题,表达方式上侧重论述,体现出层层推进、思维清晰的特点;虽然也谈到了个人经历,但只是作为印证观点的论据。王选则是漫谈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比较具体、感性,表达方式上侧重叙述,体现出比较轻松、活泼的特点;虽然也有一些精辟的观点和见解,但大都是对于个人经历的一些感想,时时点缀,为演讲增色不少。
3.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列举例子
第2段作者列举“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的事例。
有力地论证了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
第5段作者列举了王安、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开创者、比尔·盖茨、雅虎创业者创业时的年龄。
有力地证明了年轻人是可以挑大梁、做出成绩的,表明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
(2)运用对比
第3段将自己“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与“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进行对比。
表现了作者对当前科学领域盲目崇拜权威现象的不满,这也是作者坚持扶植年轻人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
第7段将舆论对名人的拔高与对凡人的贬低进行对比。
突出了社会上对二者的区别对待,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醒人们应该正确对待权威。语言风趣,让听众印象深刻。
七、品味语言
这篇演讲口语与科学术语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结合下列句子分析下面加点文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马马虎虎”意思是勉强,凑合。表现作者的谦虚,幽默。
(2)当然我们要创造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风口浪尖”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运用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3)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
诙谐幽默的语言蕴含着作者对盲目崇拜权威现象的批判。阐明自己现在已经不是权威,体现出作者不慕名利、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4)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
“狗皮膏药”是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的一种膏药,疗效比一般膏药好。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这种膏药来骗取钱财,因而用来比喻骗人的货色。用“狗皮膏药”来比喻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会,把讲述这些内容比作“卖狗皮膏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自谦的态度。语言幽默风趣,增强了演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5)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借用英语语法中的三种时态作类比,表明把自己看成权威的错误所在,再次证明权威的真正意义。语言幽默,妙趣横生,也便于听众理解。
(6)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用一组排比句,以调侃的语气将所谓名人与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上对二者的区别对待,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醒人们应该正确对待权威。语言风趣,让听众印象深刻。
八、感受特点
1.还原现场,真情演讲
师:作者演讲语言幽默,可以看到课文中记录了多次掌声和笑声,演讲现场的气氛一定很轻松、热烈。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上台进行模拟演讲。演讲的同学可以运用一些演讲技巧,如手势、表情、动作、语气等,而台下的同学们可以在关键处配合以掌声和笑声,一起来还原当时现场的情景,一起感受当时演讲的气氛。
(生组内进行模拟演讲,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2.分享演讲时的感受
(1)为什么选择这段话进行演讲?
(2)你希望演讲出什么效果?你运用了哪些手势、表情、动作、语气来达到效果?
(生根据提示,交流演讲感受)
预设 示例一:我选择第4段进行演讲,因为这段话作者现身说法,论述了权威有时会反对新思想,而且权威代表过去时态,见解精辟深刻、独到。除此之外,这段话的语言幽默,如“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千万不要把院士都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自我调侃、自我剖析,轻松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具有亲和力。在演讲时我想讲出作者的幽默感、亲切感,所以演讲时用平缓、柔和、调侃的语气语调和轻松、亲切的表情来达到效果。
示例二:我选择第5段进行演讲,因为这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来阐明创业要靠年轻人,并提出创造条件扶植年轻人的建议。语言诚恳,事例充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想讲出作者论述的严密性和态度的诚恳,所以演讲时,我语气诚恳,语重心长,表现出作者的真诚。
…………
九、课堂小结
王选把年轻人及时推到前台的抉择,使年轻人得到锻炼,发挥能动性,成就了人才,也使自己钟爱的事业更有朝气和活力。而他自己甘居人后、甘当人梯,这样的心胸和胆略,这样的大度和洒脱,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他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也取得了成功。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生:年轻人富有朝气,富有创造力,所以要抓住当下,勤奋努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不断培养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要跟上时代步伐……)
七、拓展延伸
1.作者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取得了成功。读完本文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年轻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所以要抓住现在,勤奋努力;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要跟上时代步伐。
2.选择是一种智慧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去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收到的上万份答卷中,贝尔纳的答案获得金奖。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获奖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素材解读:选择是一种智慧。智慧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向贝尔纳学习,把握“可能”,珍惜“拥有”,在现实的平地上搭建自己的理想平台,而不要在虚妄的幻想里营造海市蜃楼!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襁褓、肤浅、分崩离析、行将就木、自圆其说”等词语。
2.了解与作者相关的知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4.抓住关键句,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公平竞争的意识,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生活、学习的激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整体感知内容,抓住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并从中受到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北京欢迎你……”同学们,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画面宛在眼前,从这首歌中,我们似乎能听出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在召唤。这种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它是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到那令人激昂澎湃的会场,听听顾拜旦为奥运会这项体育盛事在全世界推广所发出的声音吧!
二、自主学习展示
1.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8)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他担任了近20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被称为“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由于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贡献,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终身名誉主席称号。他光辉的一生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雷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刘汉全、邹丽等译。有改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古奥运会停办一千多年后复兴起来的。19世纪末,顾拜旦积极推动奥运会的复兴。1894年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通过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决议,1896年,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召开。现代奥运会计划每4年举办一次,1916年本应在德国柏林举行第六届奥运会,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停办,1919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5个月,顾拜旦出席了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发表了《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演讲,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
3.资料链接
经典战争电影片段—《拯救大兵瑞恩》
4.字词学习
(1)读准字音PPT
(2)解释词语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了。木,棺材。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暴风骤雨: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三分、四分、五分法)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回顾过去五年,指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美好前景。
第二部分(2~7):指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大众参与性、和平性、公平性、公正性、教育性。
第三部分(8~10):盛赞今天的聚会,憧憬美好的未来。
四、精读课文,内容探究(四分法)
(一)第一部分(①)
1.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盛会的背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1914年到1918年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剧变。
2.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反衬。通过阐述1914年到1919年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展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以及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3.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主要体现在第5自然段中。一是: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二是: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4.“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顾拜旦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示例:顾拜旦对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背景、目前任务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所以能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加以表述。
(二)第二部分(②-⑤)
1.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答案示例: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一般体育运动带给运动员的是勇气,是拼搏的乐趣,是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愉悦感;而奥林匹克主义带给人的是自信、平和,是美感和荣誉感。
2.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有何区别?
变式题:说说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答案示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但可以促进和平、公平、公正;虽“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可以促进教育。“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由以上可以看出,和平性、公平性、公正性、教育性、大众参与性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内涵。
3.第4自然段中的“二者的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了更深刻的体会。
4.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第4段)
答案示例:作者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所以能够用形象化的优美的语言加以详细阐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这就是为何我们要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第5段)
原因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示例:原因是基于改革教育的愿望。他不满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的现状。
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与内容,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
6.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新时代?
答案示例: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
(三)第三部分(⑥-⑧)
1.第6自然段中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具体指什么而言?
答案示例:必须要面向大众,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达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2.“更快、更高、更强”与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相同吗?
答案示例:“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而其中的含义却非常丰富。“更快!更高!更强!”不仅是指运动成绩,它有更深的含义;“参加奥运比赛,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赢得冠军,而是参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内心倾听演讲和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答案示例: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不断超越的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四)第四部分(⑨、⑩)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这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示例: 将阻碍奥林匹克精神发展的种种比喻为狂风暴雨,奥林匹克精神的成熟比喻为破晓的黎明,表现了作者内心坚定的信念,以及对未来奥林匹克精神发展的一种深切的期盼。
这一段运用了象征手法,既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旨,强化了感情。
五、深入探究
1.阅读全文,你认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示例:实质:奥林匹克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把提高人的体质、才智和意志结合为一平衡的整体,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使人们在奋斗中寻求乐趣的生活方式。
影响: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2.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意义?
答案示例:奥林匹克运动体现的大众参与意识和顽强激越的意志力、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发奋学习、克难奋进、砥砺前行、拥抱成功!
3.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竞技精神,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为了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要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于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运用这种体育精神,崇尚这种人生观,通过自身努力,不断超越自我,把更高的要求当作是对自己新的挑战,激发自身斗志,最终实现自己追求的梦想。
4.从第5自然段来看,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宗旨是什么?他决心怎样做?
答案示例: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少年。因此,他决心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思想向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呼百应的体育观靠拢,两者逐渐融合为一体”,从而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
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激情澎湃的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般普照大地。
5.在顾拜旦的演讲中你有什么发现?
答案示例:①演讲者的精神境界与自我状态格外重要。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理想,震撼着听众的心灵,知识是获取演讲成功的前提;
②演讲词要做到观点鲜明,语气坚定;
③语言要形象、生动、有力;
④演讲者必须十分重视体态语。演讲者应站直立稳,精神饱满;目光要平直向前,统摄全场,使每一个听众都能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讲”;另外还要注意手势语。
演讲小知识:
讲(主):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
演(辅):手势、表情、视线、身姿…
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
筒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通俗性: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要说自已的话。
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打动听众。富有感召力。
六、尝试演讲
1.揣摩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演讲。
【提示】演讲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
(1)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答案示例:用赞颂的语气,喜悦的语气。
(2)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答案示例:用自信、骄傲的语气。“包括”“远远超越”“一般”这几个关键词语需要重读。
(3)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
答案示例:用平和的语调。
(4)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答案示例:用赞美的语气,语调逐渐上扬。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试举例说明。
(1)用词准确
如第1自然段,“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崭新角色”把“奥林匹克”当作人来写,准确阐明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今的意义与以往不同。
如第4自然段“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喷涌”是“喷射涌流”的意思,一般用来写液体。这里用来写愉悦的感情向外流露,突出了愉悦的程度之深。
(2)表达生动感人,富有感召力
如:第4自然段描述奥林匹克带给参与者的快乐,“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最后一段,畅想奥林匹克的美好未来:“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①“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反问。运用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流露出顾拜旦的强烈不满,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有力地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需要大众参与”。
②“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共进,相辅相成”,这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比喻和拟人。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作用。将“自信”与“平和”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态,用“携手并进”写出了两种态度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③“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比喻。将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美好前景比作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就、收获比作“沉甸甸的金黄麦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七、拓展延伸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东道国最后一个出场是历届奥运会的惯例,8月8日的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出场使得全场观众欢声雷动,人们惊奇地发现,引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入鸟巢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姚明一人,汶川映秀小学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跟随在姚明身边,引领着中国代表团。
中国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奥运梦可谓历尽艰辛,年初的雪灾、五月的地震,中国在大自然的磨砺中依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奥运梦。小林浩的出现并不是牵强附会,他在灾难面前勇救两名同龄人,同样彰显着奥运所倡导的与自己竞争、与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
近30年奥运会主题口号
1984年 洛杉矶 :参与历史
1988年 汉城 : 和谐、进步
1992年 巴塞罗那 : 永远的朋友
1996年 亚特兰大 : 世纪庆典
2000年 悉尼 : 分享奥林匹克精神
2004年 雅典 : 欢迎回家
2008年 北京 :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世界,同一梦想!
2012年 伦敦: Inspire a generation
(激励一代人)
2016年 里约:点燃你的激情 Live your passion
八、本课小结
这篇演讲用精彩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精神已经发展为当前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内涵,它激励着更多运动健儿在赛场内外拼搏奋进。身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同学们从奥林匹克精神中感受了些什么?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希望大家课下认真思考,相互交流。
9、随堂训练(PPT)
10、课后作业
1.查阅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资料,找到突出反映奥林匹克精神的例子记录下来。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在奥林匹克中的表现情况。
附:板书设计17.壶口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山水,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坚不摧、坚韧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壶口瀑布”,理清文章思路。
2.感知课文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梁衡,当代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生于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人杰鬼雄》等。
2.知识链接
“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处于秦晋大峡谷的南段,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壶口瀑布附近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黄河流经此处时,河床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形成巨大水流。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几十米高的地方倾注而泻,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壶口瀑布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推推搡搡(sǎng) 霎时(shà) 驰骋(chěng) 旋涡(wō) 寒噤(jìn) 雾霭(ǎi) 汩汩(gǔ) 潺潺(chán)
怒不可遏(è) 告诫(jiè) 迂回(yū) 出轧(zhá) 湿漉漉(lù) 挟而不服(xié)
(2)词语释义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警觉:敏锐地感觉到。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寒噤:寒战。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挟而不服:指被要挟而不屈服。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3)词语辨析
“夺路而走”和“仓皇逃窜”都有“慌慌张张逃走”的意思。“夺路而走”形容战败后狼狈地逃走,也比喻处于尴尬窘迫境地时狼狈而去。“仓皇逃窜”形容仓皇猥琐地逃跑,是贬义词。在表意上,后者更甚于前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2~5):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观感,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6):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也可以这样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写作者枯水季节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阅读文章,思考圈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答案示例:晋陕两省边境 ;两次。第一次是在雨季;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
(2)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答案示例:(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3)对比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
枯水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时“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如钢板出轧。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坚忍不拔。
3.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
答案示例:①用别人的话侧面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②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写其壮美气势;
视觉:“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写其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4.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5.作者是如何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1)从正面描写:
①视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②听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2)从侧面描写(衬托):
①“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用青冷的山和寂寂的蓝天来衬托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的磅礴气势。
②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进旋涡毛被拔光的话,侧面衬托一个个旋涡之疾速、力量之大,令人胆寒。
③“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
6.作者在枯水期来到了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定点观景写法:
立足点:“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变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朗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从中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了吗?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黄河的特点,体现黄河的精神的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认真体会一番。
五、练习设计
1.熟读本文。
2.抄写并解释文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教学环节:
一、品析语言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梁衡细腻的笔触,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下面我们将通过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集中笔墨描绘的枯水季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请同学们朗读第3、4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并做好批注。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动词)
预设(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①:用短促急骤的句式,表现河水奔腾汹涌之势,突出画面的动态美。(句式特点)
赏析②:“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中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叠词)
(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①:大量地运用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
赏析②:“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赋予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修辞手法)
(3)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跌”“碎”二字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重复用词)
师小结:本文语言畅达自然、雅洁凝练,富有古典气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作者用这种磅礴大气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既生动形象,又别有雅韵。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语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品析,来体会梁衡在这篇游记中磅礴大气的语言特色,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气势和精神。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再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预设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预设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3.黄河正是在水流与山石的搏击中形成了伟大的性格。齐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预设 关键句: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哲理: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4.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作者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想表达什么情感?
预设 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齐诵最后一段,体味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三、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采用定点换景法,用磅礴大气的语言,细致描绘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胸怀,再由黄河的伟大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让我们齐读梁衡在另一篇游记中对黄河的赞语,结束今天的学习。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壶口瀑布记》
2.板书设计
4、拓展延伸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将举办“童心向党”歌咏比赛,校学生会还将在全校选聘歌咏比赛主持人。请你参加下列活动。
(1)为歌咏比赛拟一条宣传标语。
(2)陈述你能成功应聘主持人的两条理由。
参考示例:
(1)旗帜飘扬歌声嘹亮,童心真挚激情昂扬;唱响经典歌曲,传承革命传统。
(2)参考示例:普通话标准,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组织相关活动的经历或经验;心理素质好,不怯场;喜欢做主持人,希望获得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有参与这项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强烈意愿。
五、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19 登勃朗峰-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并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重点)
2.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难点)
3.领会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重点)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你们登过最高的一座山是哪一座呢?在欧洲,有一座山叫“阿尔卑斯山”,它的主峰叫“勃朗峰”,因其山势陡峻而成为欧洲名胜之一。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克·吐温一起,看看他是如何登上这座山峰的。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其作品的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语言风格诙谐讽刺,笔调轻松幽默,简洁明快。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他的代表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2.了解文体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翌日(yì) 焦炙(zhì) 辚辚(lín) 怜悯(mǐn) 俯瞰(kàn) 急湍(tuān) 拾阶而上(shè) 纤指(xiān)
皑皑(ái) 峰巅(diān) 斑斓(lán) 轻歌曼舞(màn) 妩媚(mèi) 驻留(zhù) 灼灼(zhuó)
瞬息万变(shùn) 霓裳(ní) 纷至沓来(tà) 蔓延(màn) 沟壑(hè) 醺醺(xūn)
(2)词语释义
焦炙:形容心里像火烤一样焦急。
辚辚:形容车行走的声音。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物有所值:物品用处和它的价值相符。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巉峻:险峻陡峭。
拾阶而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霓裳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巍峨:形容高大雄伟。
威严: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
不测:不可测度的;不可预料的。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3)词语辨析
“瞬息万变”和“朝令夕改”都有“经常改变”的意思。“瞬息万变”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朝令夕改”则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有贬义色彩。
三、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找一找地名,作者的游览线路是怎样的?
明确: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3.依照“上山—下山”的线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6):作者用散文笔法描写上山过程中看到的奇景、怪石、光影,引发无限感慨。
第二部分(7~11):作者以小说笔法叙写怪异的车夫载“我们”有惊无险地下山的经过,富有传奇色彩。
4.如果让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登勃朗峰的所见所感,你会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呢?
四、精读探究
1.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路都是上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骑骡乘车的游客被困于骡背上或马车里,不能自由行动,不能避暑纳凉,所以“可怜可悯”。
2.自由朗读第2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从视觉角度描写清流急湍、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突出山色的秀美。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路途瀑布数量之多,声势之大。
寥寥数语却有声有色有形地描绘了勃朗峰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3.第三段中,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山随着“我们”拾级而上“愈升愈高”,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
4.第五段,“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纷至沓来”一句中“稍作”“顷刻”“骤然”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5.作者为什么在第6段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
“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云彩产生的联想。肥皂泡能够反射各种景物,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呈现出七彩光华。峰巅云朵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美丽异常,却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
作者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给读者留下了自主想象空间。
6.大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奇人车夫,请简要说说“奇”在哪里?
①将要驾车走山路(路况很糟糕),却先“纵饮”
②自封为“车夫之王”,与“勃朗队长”同行;
③无论行车如何颠簸,都面不改色、镇定自若。
五、合作探究
1.作者马克吐温,如何制造出幽默效果呢?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制造反差、适当夸张、反常归因等手法,使得文章幽默诙谐。
具体如下:①突出细节,在写“勃朗队长”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时,作者特别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的细节,产生了幽默效果;
②制造反差,如用一路上的飞车越险与“车王”的威严、和颜悦色制造反差,令人读来忍俊不禁;
③反常归因,作者将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归因于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气醺醺”,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
2.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3.通读全文,文中展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本文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自由、率真的生活态度。
六、课堂小结
1.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有机融合
本文作者在记叙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过程中,将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融合。
写上山时,以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
写下山时,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
二者的有机融合,增强了本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2.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幻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传达了随性豪放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延伸
1.三山五岳,泛指名山或各地。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今有黄山、庐山、雁荡山新三山的说法;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2. 阅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如《马克·吐温自传》《马克·吐温幽默小说》等,感受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来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读本文诗意的、灵动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要学会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思考:作者是怎样用“一滴水”实现了这篇游记的“别具一格”的?
二、自学检测
1.听写词语,注意读音。
砚池(yàn)   蘸(zhàn)   驿道(yì) 矗立(chù) 闸口(zhá) 
眺望(tiào) 擦拭(shì)  流淌(tǎng)  草甸(diàn) 徘徊(pái huái)
轻盈(yíng) 喧哗(xuān) 硕大(shuò)  斑斓(lán)
2.解释下列词语。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逸事。
苍劲:老练刚劲。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斑斓:灿烂多彩。
3.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
4.写作背景。
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三、整体感知
紧扣“经过”,通读课文
(1)明确:“一滴水”就是文中的“我”,“丽江”是课文的描写对象,“经过”构成了课文的主体内容。
(2)圈点勾画文中有关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并思考:
①“我”在何时来到何地?
②“我”在何地见到何物?
③“我”所见之物体现了丽江什么特点?
思考:文章写一滴水变成一片雪和一块冰的前世今生,为什么不直接写一滴水去游览丽江,而是要反复写“我”沉睡“我”醒来呢
四、细读课文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说说水的蜕变经历了那几个过程?
明确:雪----冰----水
2.雪——冰——水的蜕变历程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二)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说一说一滴水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明确:来到丽江坝→奔流走过草甸、落水洞→来到丽江古城→在四方街漫游
2.一滴水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景美)
明确:①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
②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
③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
④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
3.作者是怎样写丽江古城厚重的历史感的?
明确:历史渊: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
名声传播: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第3段)
4.写“我”对四方街的向往是哪一句?
明确: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第4段)
5.读一读,想一想,一滴水去四方街的路是一帆风顺的吗?请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作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路途坎坷,困难重重(第5段)
6.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前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①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②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
③看见了花与树。
④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7.文中是怎样写出四方街的变化的?
明确:对比手法。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第10段)
8.第11段中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承接上文,“回到了玉河”引出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内容上:交代了一滴水的行踪,使得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9.“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它为什么会犹豫呢?
明确: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第11段)------趣味十足。表现了对四方街的喜爱,让它无法选择。
10.一滴水在四方街经过了哪些地方?读课文,找找看。
明确: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第13段)-----极其富有纳西族的民族特色,市井民俗图——热闹、勤奋
11.一滴水离开中河后又看见了什么?请简要概括一下。(第13段)
明确:①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浇花民俗图——平和、悠然]
②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休闲民俗图——恬静、和谐]
③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动作描写,写出了木府建筑的奇特与非凡,令众游客如痴如醉。]
④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
[宾主交流民俗图——热情、融洽。]
12.文章第14段的描写极其细腻,从多角度来品味这一段文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从视觉的角度来描绘丽江古城的繁华,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丽江人民的闲适与怡然自乐;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夜晚水的冰凉。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13.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镇。为什么要选取四方街,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
明确:四方街“名扬世界”,它位于丽江古城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形状像印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和地域特色。
14.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别具一格,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方街:“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它是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
街道:五花石的街道, 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
水车:“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小桥:一道又一道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
建筑特点: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三)读课文第三部分
“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这样的结尾,体现了一滴水怎样的情怀?
明确:欣赏了风景如画的丽江,考察了“土”味浓郁的建筑,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美感袭身,皆满足矣。融入更加广阔的江海,开始一滴水热情、奔放的新生活。
五、游赏小结
一滴水畅游丽江,途中欣赏到哪几种美?如果把这些美看作是一幅幅画卷,请简要的概括出来。
明确:
①自然景观美—— 风景画
②人文景观美—— 建筑画 美不胜收
③风土人情美—— 民俗画
六、赏析语言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明确:连续使用“看到了”,赋予简略传神的描写,一种抒情的意味,句子内部有短有长,有整有散,节奏多变,带着诗一般的弹性。
(2)“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
明确:连续两个“想”、三个“被”,“那样”与“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断开,在有意识的重复中,在长短节奏的鲜明对比中,强烈地表达了“一滴水”的心愿。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明确: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抚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5)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明确:连续使用“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形成一种语言上的复沓,不断突出抒情主体,包含了无尽欢欣、无穷感慨,有着浓重的抒情诗的韵味。
2.根据你对课文的品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一个 的丽江。”
例:这是一个美丽的丽江。
这是一个祥和的丽江。
这是一个宁静的丽江。
这是一个美好的丽江。
这是一个人们安居乐业的丽江。
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丽江。
……
3.品读“水”的形象。请你找出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
例: “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明确:“他们”指“游客”。游客的心像水一样纯净淳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愿意来到丽江,因为他们爱上了丽江,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受到洗礼。丽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丽江人像水一样淳朴澄澈的心灵,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会受到感染,他们会忘记一切名利,让自己的心纯洁得就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这是 纯净心灵 的一滴水。
这是憧憬和向往美好的一滴水。
这是执着追求的一滴水。
这是善于发现美好的一滴水。
这是敬仰传统文化的一滴水。
这是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的一滴水。
……
七、深入探究
1.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照应雪山。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玉河。
低处: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奔流的金沙江。
2.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双重顺序写景。
明确:本文以空间转换顺序为主,如从玉龙雪山脚下,到草甸、落水洞,到黑龙潭、大水车、四方街,再到店铺、院子、茶楼酒吧等,随着一滴水的不断流淌,空间不断转换,全方位介绍丽江的风光。在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同时运用了时间推移的顺序,如文章先从化为一滴水的几百年前开始,然后再写几百年后的所见所闻。在写几百年后的所见所闻时,又按照由白天到黑夜的时间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3.作者笔下丽江的自然风光, 色彩明丽,如一幅风景画,找出表现景物色彩的词语,感悟景物的色彩美。请你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丽江的自然风光。
明确:白色的玉龙雪山、蓝天、绿色的盆地、森林、庄稼,红色的花朵…… -----色彩斑斓,美丽如画
4.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②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③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同时本文将一滴水人格化,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借一滴水的所见所闻,介绍丽江的美景和民族文化,由它带着我们去全方位地了解丽江,充满亲切感和真实感,行文活泼自然。
小结: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八、拓展延伸
1.替水滴导游为丽江拟写导游词。
示例:(1)欢迎您来到丽江古城,黑龙潭,您游丽江最佳的选择。活泼的泉水,如织的游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灿烂夺目的山花草树。在这里你可以昂首远眺,看晶莹夺目的玉龙雪山矗立在蓝天之下。在这里,你也可以低头欣赏潭水映照雪山,体验目眩神迷的......祝您玩得愉快!(由近及远,光影山水的合奏,映衬之美)
(2)欢迎您来到丽江古城。标志性景观大水车是您观光的首选。在这里您可以.......祝您玩得愉快!
(从低到高,由近及远,动态的视角,辽阔的视线,感受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2.文中描写了丽江的优美景色和悠闲的人民生活,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人说丽江成为了一个变了味的商业城,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点的,谈一谈你的看法?
九、课堂小结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特色的建筑,用运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十、课后作业
课后任务(二选一)
1.请大家以“我以水的方式走过丽江”为开头,任选一段,将文字按诗歌的结构进行排列并朗读,体会诗意的语言。
2.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本地的景物,运用新颖的视角,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游记。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赞美丽江美景歌咏纳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