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2 08: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3.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回忆: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苏 联 经 济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多次自身改革,不但没有变得更加强大,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什么?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53196419821991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他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 。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 而皮鞋产量仅为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一)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赫鲁晓夫上台(3)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及其社会主义建设模式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励家庭副业的发展。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提倡种植玉米(二)内容:1.农业(改革重点):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1)内容(2)结果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垦荒工作取得效果,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种植玉米,结果只能颗粒无收。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力至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二)内容:2.工业:(三)评价1.积极: 2.局限:(失败原因) 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急躁冒进,带有较大随意性,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果失败。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课堂讨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被斯大林称为“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深受斯大林赏识;性格低调,温和,这使其在政治斗争中获胜。
在其任内,中苏关系达到了冰点,爆发了珍宝岛事件。此后,苏联陈兵百万于中国东北,叫嚣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在其任内核武器数量方面超过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一)内容 1.工业: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把部分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坚持集中的经济计划,扩大企业某些自主权;实行利润提成刺激经济。重点发展军事工业。2.农业:发展家庭副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推行集约化经营,加大国家投资。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1)初期,经济增长加快,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经济发展停滞。(二)结果探究: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1.缺乏宏观的整体性,措施也不配套,只是修补性的,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
2.其执政后期改革趋于停滞;
3.对外侵略扩张,与美国争霸,影响经济发展。(三)失败的原因【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部门管理体制异: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同:
①目的: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二)内容经济:(1)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调整所有制结构(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材料1: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材料2: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八·一九事件材料3:1991年月12月25日(三)结果及失败原因
2.失败原因:
(1)缺少宏观决策,相应的配套措施,阻力重重;
(2)继续苏联的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1.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成为超级大国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