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20课学案(部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20课学案(部分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9 15:39:17

文档简介

《诗经》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1. 读。注意难读字的音,反复朗读,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情感。
2. 背。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 写。看清字的写法。
4. 释。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先口译,后改写。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了解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
《诗经》的 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二、预习任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雎》的内容。
2.《关雎》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3.《蒹葭》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4.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 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写景有什么作用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篇,也称“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三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关雎( ) 窈窕( ) 好逑( ) 寤寐( ) 荇菜( ) 芼之( )
未晞( ) 水中坻( ) 溯洄( ) 蒹葭() 水之涘( ) 水中沚(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在河之洲 洲:___________ (2)窈窕淑女 窈窕:_____________
(3)君子好逑 逑:___________ (4)左右流之 流:_______________
(5)寤寐求之 寤寐:_________ (6)寤寐思服 服:_______________
(7)悠哉悠哉 悠: __________ (8)蒹葭苍苍 苍苍:_____________
(9)溯洄从之 溯洄:___________ (10)道阻且长 阻:______________
(11)白露未晞 晞:_____________ (12)道阻且跻 跻:_____________
(13)道阻且右 右:_____________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蒹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一、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自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o)
二读,注意停顿。
三读,读注释,并归纳基础知识。
(1)重点实词。
关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洲:________________ 窈窕: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逑:_____________ 寤寐:____________ 芼: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钟鼓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口译全诗。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每节内容。(文中标记)
2.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文中标记)
3.这首诗讲了一 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口述)
4.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四、品读全诗
1.君子追求的对象如何?
外貌:____________;心地:_____;行为: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的人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4.结合诗句具体说说《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从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____________的情感,
(2)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3)从诗中的“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
五、探究写法
1.托物起兴。
2.重章叠句。
3.均为四言。
六、随堂检测
1.本诗以 _________ 、________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_______________,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______________。
5.诗中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请举出一些例子。
6.诗中用了起兴的写法,写雎鸠鸟的鸣叫象征了什么?
7.“之”字的用法。
在河之洲__________ 左右流之___________ 寤寐求之_____________ 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一、复习旧知
《诗经》是我国第__部_____ 总集,是一部________的诗歌总集,收入自_____ 初年至______ 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______篇,又取其整数称 ___________。先秦为_______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____________并沿用至今。
二、预习检查
检查字词,给下列字词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萋萋 晞 湄 跻 坻 涘 沚
三、听读、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用诗句译诗句。(写一写)
2.请同学们想象那美好的景致,并加以描绘。(说一说)
五、整体感知
1.概括总结一下诗歌内容?
概括每章内容。(记一记)
六、品读全诗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个时间段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在一般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这首诗歌也是如此吗?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4.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5.在这样清冷孤寂凄美的氛围中,请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________________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
6. 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
7.让主人公魂牵梦绕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伊人?那我们却感觉到了她的美,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8.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怎么知道的?
9.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10.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七、深入探究
(一)《蒹葭》的结构如何?______________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的句子: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____________,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二)写作特色
1、朦胧美。
(1)主题朦胧。(你认为写哪一个主题?)
(2)意境朦胧。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2、含蓄美。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人公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_______韵,第二章压____韵,第三章压_____韵。
小结: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
二、在水中央的伊人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
三、上下追寻的青年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
八、比较二首诗
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
2、表现手法上:
九、随堂检测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 ,是一首典型的______(内容)诗。
2.本诗以_____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6.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地追求爱情,“溯回”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________的心情。
7.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十、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任选一首加以改写。
【课后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赞美一个文静、美丽、热爱劳动的姑娘,歌颂一个贞洁、有德行的姑娘。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下面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3.本诗用来形容美 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哪个?__________________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谈谈你对“琴瑟友之”中的“友”字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2.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第四单元 13 最后一次讲演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最后一次讲演”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其情感,揣摩演讲者的语言。
【学习难点】
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作家简介: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七子之歌》《红烛》《死水》等。
李公朴,江苏人。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在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受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1、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诬蔑( ) 屠杀( ) 恐怖( )挑拨离间( )
卑鄙( )卑污( ) 赋予( )
(2)解释下列词语。
诬蔑:
卑劣:
赋予:
蛮横:
卑鄙无耻:
挑拨离间:
赏析文章
2、阅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4、 第1段中的五个感叹句,各表达了闻先生的什么思想感情?
5、 文中连用三个“无耻”和三个“光荣”有什么表达效果?
6、 第3自然段中同时列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的用意是什么?
7、这篇演讲词有什么特色 。
8、这篇演讲词为了传达这种感情,在行文上用了那些方法?
9、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10、这篇演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2、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拓展延伸
模仿作者练习讲演,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参 考 答 案:
1、(1)Wūmiè tú kǒng jiàn bǐ wū yǔ
(2)捏造事实冤枉人。
卑鄙恶劣。
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品行低下,不知廉耻。
搬弄口舌,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离散。
2、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3、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
第二部分(4、5段):分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4、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这句表明闻先生对卑劣凶残地杀害李公朴先生的国民党反动派极度愤恨和鄙视,这是对敌人罪恶的揭露。②“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这句既是对李公朴先生的爱国热情和正义行动的赞颂,又隐含着对卑劣无耻、丧心病狂的反动派的痛恨。
③④“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这两句表现闻先生对蛮横无理、凶狠残暴的反动派无比愤恨。⑤“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当面的质问,斥责,喷发出闻先生对卑劣无耻的反动派的一腔怒火,表现了闻先生对卑劣的反动派的极端蔑视。
5、对比反衬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表达了讲演者对李先生的崇敬,对敌人的痛恨,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
6、连续列举正义人士被害的典型惨案,赞扬李先生和昆明青年的伟大献身精神,同时揭露了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搞谋杀的罪恶本质。
7、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
8、句式;人称多变;富有感彩的词语;修辞。
句式:感叹句——情绪激昂,短兵相接;反问句、设问句——语气凌厉,怒不可遏。
人称多变:“我们”表现了演讲者与人民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你、你们”面对面毫无畏惧向敌人挑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流露出对敌人极端愤怒和轻蔑的情绪;“你们、我们”相间表达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
富有感彩的词:褒义——光荣、宝贵、骄傲、光明;贬义:无耻、卑劣、卑鄙、疯狂、挑拨离间。
9、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10、 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
对李公仆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仆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斗争精神。
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11、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的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12、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献身四化,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法指导:
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同桌交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二、预习任务
(一)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的字词句。
2.处理旁批,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二)同桌互探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
4.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
(2)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
(3)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 )
(4)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
(5)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
6.《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7.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8.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9.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圈点勾画)
二、划分结构层次
1.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
(2)论据可分为_____ 、 _____。
(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_____ 、______ 、____ 、 _____ 。
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结构。
3.根据本文的行文结构,划分层次。
四分法:(了解)
三分法:(文中标记)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文中标记)
5.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口述)
三、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勾画批注)
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勾画批注)
6.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勾画批注)
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8.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9.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10.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11.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12.第8段举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1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14.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1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1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8.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四、深入探究
1.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3.课文第11段中,“一些”、“大都”、“往往”、“常常”这些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五、聚焦论证方法
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圈点勾画批注)
六、拓展延伸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或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2.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
3.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格言名句:(识记)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 误。—— 狄德罗
七、课下练习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④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⑤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⑥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语段所要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①自然段在语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其原因有三点:

4. 作者说“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

5. 语段第⑥自然段说“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其中的“这方面”是指:

6. 语段第⑥自然段联系个人的经历进行论证,目的是为了说明:

7. 读完语段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第四单元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基础字词 作者王选 全面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王选每次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程,学习王选进行人生抉择的智慧。
3.情感目标: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习重点】
1.基础字词和文化常识的把握
2.课文主旨的把握,使学生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了解作者
王选,生于1937年2月,2006年2月13日于北京病逝。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写作背景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文体知识
演讲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一种文稿。
演讲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要有针对性,关注听众的身份。第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第三,演讲语言要体现口语化的特点。
1、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抉择( )趋势( )堕落( )署名( )名人逸事( )
(2)解释重点词语。
贴切:
抉择:
扶植:
多多益善:
堕落:
狡辩:
风口浪尖:
逸事:
不修边幅:
赏析文章
2、阅读演讲稿,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3、按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4、细读第1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讲述《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一电视节目。
5、作者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来比喻不同的人群,好在哪里?
6、第2段作者列举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多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7.这篇演讲是围绕什么中心来展开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8、本文的开篇有何特点?
9、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10、课文的严密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1、通过阅读,分析一下文章的艺术特色。
12、请分析归纳一下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13、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有很多幽默的语言,找出例句,体会其作用。
例句(1)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
例句(2)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
拓展延伸
谈谈如何把握好成功的机遇?
参 考 答 案:
1、(1)Jué qū duò shǔ yì
(2)妥帖,确切。
挑选;选择(用于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
栽种;扶持培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
益:更加,多;善:好。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是思指诡辩;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用虚假掩埋真相把无理的事情说得很有道理。
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
阳奉阴违: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拘小节。
2、写作者的第六个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3、(1)王选作了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抉择的演讲。
(2)第一部分(1):开头。开场白,介绍自身情况,引出演讲话题。
第二部分(2-7):主体。具体阐述“我”一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第三部分(8):结尾。向大家提出希望: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4、由李素丽对自己的形容引出作者对自己的形容:“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5、比喻贴切形象,语言幽默,引出演讲的中心话题——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作者即景设喻,拉近了作者与听众的距离,又给青年人以极大的鼓舞。
6、充分论证了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
7、大力扶植年轻人。因为本文是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作者面对的是北大的学生们。演讲的目的是鼓励最富创造力的年轻人努力奋斗,早出成果。
8、用故事导入,吸引人。
9、巧借美国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公式,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们:成就理想的事业,离不开恒心、智慧、能力、创新,同时强调团队、合作同等重要。引起读者的思考,升华了演讲的主题。
10、文章开头写自己要脱离技 术第一线,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为了“给青年人创业的机会”,下文紧紧围绕此意思 展开来写。验证了自己“要脱离技术第一线”的正确性。
11、这篇演讲口语与科学术语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结合下列句子分析下面红色部分的文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2、(1)见解精辟深刻。
比如谈到“权威”,我们总是表示信服,但王选却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权威有些时候会反对新思想,而且权威代表的是过去时态,而不是现在时态或将来时态。
(2)用大量事例增强说服力。
比如在说扶植年轻人有很多榜样的时候,王选举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五代室主任代代扶植年轻人的例子;在说到创业要靠年轻人时,举了王安、英特尔的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创业者等人作例子,具有很强的励志性。
(3)善于调侃,语言幽默。
王选在演讲中善于调侃自己,比如他说自己不再是权威时,就说“世界上很难找到60虽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犯错误的一大堆”;在讲自己现状的时,说“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
拓展延伸:
示例:①合理的期望值;②冷静的思维;③认真的态度;④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⑤一旦看准机遇,立即果断迅速作出决定或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13、(1)作者把自己为方正做宣传工作称作“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幽默风趣,能引起现场听众的兴趣。
(2)运用一连串的对比,罗列出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运用生活中的口语,轻松幽默。
总结:作者在演讲中,幽默风趣,既准确说明了演讲的实际情况,又引起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拉近了演讲者跟听众的距离。《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2.欣赏课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体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拥护,并用体育精神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热情。
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层次,整体感知内容,抓住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重点)
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并从中受到启示。(难点)
学法指导:
1.本文时代久远,不了解顾拜旦其人及奥林匹克的发展历程,无法准确地体会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所诠释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课前应多查找关于顾拜旦生平经历及奥林匹克发展历程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2.初读时结合文中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意,扫清文章阅读障碍。
3.揣摩和品味语言。在文本中圈画你喜欢的句段。
4.反复诵读,联系学习实际,培养演讲的说服力。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演讲小知识:
讲(主):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
演(辅):手势、表情、视线、身姿…
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
筒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通俗性: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要说自已的话。
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打动听众。富有感召力。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弄清奥林匹克运动、顾拜旦。
2.作者的这次演讲是以什么为中心的
3.概括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
三、预习检测
1.顾拜旦(1863—1937),是     国著名   家、    家、           的创始人。1863年1月1日出生于   国   的一个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1896年至1925年,他曾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        和         。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            ”。
2.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    ”,是             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     运动会,每    年一届,会期不超过   日,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发于两千多年前的     ,因举办地在      而得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停办了1 500年之后,法国人       于19世纪末提出               的倡议,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     与    的象征。
3.奥林匹克精神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精神有什么区别
4.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新时代
5.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三分、四分、五分法)(文中标记)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四分法)
(一)第一部分(①)
1.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盛会的背景是怎样的?
2.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原因是什么?
4.“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顾拜旦为什么这么说?
(二)第二部分(②-⑤)
1.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2.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有何区别?
变式题:说说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第4自然段中的“二者的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第4段)
5.这就是为何我们要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第5段)
原因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6.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新时代?
(三)第三部分(⑥-⑧)
1.第6自然段中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具体指什么而言?
2.“更快、更高、更强”与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相同吗?
3.在内心倾听演讲和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四)第四部分(⑨、⑩)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这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深入探究
1.阅读全文,你认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意义?
3.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竞技精神,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为了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谈一谈你的看法。
4.从第5自然段来看,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宗旨是什么?他决心怎样做?
5.在顾拜旦的演讲中你有什么发现?(自由谈)
四、尝试演讲
1.揣摩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演讲。
【提示】演讲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
(1)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2)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3)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
(4)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试举例说明。
(1)用词准确(勾画批注)
如第1自然段,“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如第4自然段“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以上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2)表达生动感人,富有感召力(互动赏析)
如:第4自然段描述奥林匹克带给参与者的快乐,“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最后一段,畅想奥林匹克的美好未来:“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①“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②“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共进,相辅相成”,这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③“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东道国最后一个出场是历届奥运会的惯例,8月8日的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出场使得全场观众欢声雷动,人们惊奇地发现,引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入鸟巢的并不是传说中的姚明一人,汶川映秀小学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跟随在姚明身边,引领着中国代表团。
中国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奥运梦可谓历尽艰辛,年初的雪灾、五月的地震,中国在大自然的磨砺中依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奥运梦。小林浩的出现并不是牵强附会,他在灾难面前勇救两名同龄人,同样彰显着奥运所倡导的与自己竞争、与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
近30年奥运会主题口号
1984年 洛杉矶 :参与历史
1988年 汉城 : 和谐、进步
1992年 巴塞罗那 : 永远的朋友
1996年 亚特兰大 : 世纪庆典
2000年 悉尼 : 分享奥林匹克精神
2004年 雅典 : 欢迎回家
2008年 北京 :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世界,同一梦想!
2012年 伦敦: Inspire a generation
(激励一代人)
2016年 里约:点燃你的激情 Live your passion
六、随堂训练(PPT)
七、课后作业
1.查阅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资料,找到突出反映奥林匹克精神的例子记录下来。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在奥林匹克中的表现情况。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之前我曾提及1914年6月所举办的周年庆典。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庆祝的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上述种种毫无法律依据的矛盾,存活在萌生它们的这个社会秩序里。在野蛮的军国主义协助下的极权姿态,给了它们致命一击。从道义上讲,这反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面对一个需要用基本原则来整顿的全新世界,某些过去一直被视为乌托邦的原则,如今却变得切实可行。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这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精神。当然,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甚至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试说明理由。
3.选文中说“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这说明顾拜旦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4.作者认为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山水,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坚不摧、坚韧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坚不摧、坚韧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了解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梁衡在该书的“代序”里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
知识链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古已闻名,《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明代有位诗人《壶口》一诗赞道:“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明代陈维藩在《壶口秋风》诗中描写到“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黄河西出昆仑,远流长。雄伟多姿的龙门、世称“九河之蹬”的孟门山(位于龙门与壶口之间)与四时迷雾的壶口瀑布最为壮观,号称黄河三绝。壶口瀑布更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
文体知识
《壶口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1、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告jiè( ) mí màn( ) 推推搡( )搡 shà( )时 chí chěng( ) 旋( )涡 寒jìn( ) 雾霭( ) 乘隙( )而进 折返迂( )回 钻石mì( )缝 汩汩( )chán chán( ) 怒不可è( ) 挟( )而不服
(2)解释词语。
推推搡搡:
寒噤:
旋涡:
怒不可遏:
赏析文章
朗读指导:
朗读全文,把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气势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读出来。
点拨: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要读出黄河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的气势,如“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一句中的“冲进去,冲进去……”要读得有力;第3段中的“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第4段中“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要读得有气势、语气坚定,透着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段要读得声情并茂,铿锵有力。
2、请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3、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4、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5、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6、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 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7、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8、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9、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10、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11、纵观全文,请分析一下本文的写作手法。
12、读了本文,你觉得文章只是在向我们介绍黄河壶口瀑布这一胜景吗?作者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悟?
13、作者为什么将黄河水的各种不同形态与人的各种情感联系在一起?
14、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拓展延伸
读了本文,请从语言、内容或结构三者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赏析。200字。
参 考 答 案:
1、(1)诫 弥漫 sǎng 霎 驰骋 xuán 噤 ǎi xì yū 觅 gǔgǔ 潺潺 遏 xié
(2)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寒,寒冷;噤,因严寒,受惊吓等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颤。
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遏,止。
2、【第一部分(第1—2段)】
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
写作者枯水季节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
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晋陕两省边境 ;两次。
4、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5、(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6、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
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龙槽壶口
(1)“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2)“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3)“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眼前的河水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的窟窟窍窍……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切出一道深沟。”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7、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9、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10、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1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把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12、作者由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联想到黄河博大宽厚的品质,作者由黄河的精神联想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本文不仅是写壶口瀑布、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无坚不摧、百折不挠、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13、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情感是有相通之处的,水流经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形态,人遇到不同的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如: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14、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第五单元 19 登勃朗峰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游历,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了解作者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 ( https: / / baike. / doc / 1440525-1522764.html )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 ( https: / / baike. / doc / 7580219-7854313.html )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 ( https: / / baike. / doc / 1166850-1234331.html )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 辚辚( )俯瞰( ) 皑皑白雪( ) 巉峻( ) 拾级( ) 灼灼( ) 霓裳羽衣( )( ) 颠簸( ) 打嗝( )
(2)解释重点词语。
翌日:
巉峻:
逗留:
浮躁:
络绎不绝:
轻歌曼舞:
纷至沓来:
赏析文章
2、阅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游记,请理清文章结构。
3、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的感受。
5、在所描写的景物中,哪一处景物最为精彩?并谈谈理由。
6、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读第7—11自然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
7、文章写到:“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8、“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9、“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10、本文的题目是《登勃朗峰》,但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记叙下山时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拓展延伸
11、从修辞、用词、写法等角度赏析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12、请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参 考 答 案:
(1)yì lín kàn ái chán shè zhuó ní cháng
Bǒ gé
次日。
险峻陡峭。
打断旅程,中途停留。
指急躁,不沉稳。
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曼:轻柔。轻:轻快。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纷:多,杂乱;沓:重复,多。
2、【第一部分(第1段)】
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上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2—6段)】
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景。
【第三部分(7—11段)】
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3、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4、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
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5、“逗留高地仰望峰巅的独特美景”这一处最精彩。作者抓住峰巅周围满目华彩、变幻无穷的特点,用生动的语句,勾勒出云的色彩、形态、气质,令人不由产生无限的遐想。
6、语言描写:“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
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行车情景:“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
7、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8、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的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默诙谐。
9、作者的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10、不能删掉。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后半部分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拓展延伸:
提示:可按下面的格式进行——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这句话中××词语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来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品读本文诗意的、灵动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注意想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包含的情感。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丽江不同类别的美。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背景链接
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作者曾经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2.关于丽江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抄写“读读写写”。
2.再读课文,在课本上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3.丽江的美,美在哪里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哗(xuān)  融化(lóng)  目眩神迷(xuàn) B.驿道(yì) 犹豫(yù) 五彩斑斓(lán)
C.矗立(chù) 远眺(tiào) 徘徊不前(huí) D.蘸水(zhàn) 硕大(shuò) 无病呻吟(y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轻盈 喧哗 闸口 亭台楼阁 B.应照 徘徊 翡翠 目眩神迷
C.犹豫 跳望 擦拭 五彩斑斓 D.硕大 漫溢 照壁 明扬世界
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    同一座古城。
(2)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    。
(3)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    在蓝天下面。
A.通过  热闹  矗立 B.穿越 热闹 耸立
C.穿越 喧哗 矗立 D.通过 喧哗 耸立
4.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B.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C.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D.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5.填空。
(1)阿来,   族人,当代著名作家,第五届        奖得主。代表作有《        》《空山》《         》等。
这篇课文以“______”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怀着“___________”的心愿,经过______、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_______、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________。
6.这篇文章作为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7.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物?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说一说)
2.快速浏览课文,填写以下内容。(PPT)
变式题: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在文中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3.再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中标记)
4.纵观全文,作者以什么为线索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丽江?
5.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6.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重点描写了古城丽江的哪些景色 这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3段为例说一说)
7.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巧妙地展示了丽江的人文风情,选文写了哪些民众活动?表现了怎样的民俗风情?
①浇花人在院子里给兰花浇水,表现了_______________的人文风情;
②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人文风情;
③游客眺望远山,客人和主人大声交谈,宾主交流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人文风情;
④游客聚集茶楼酒吧欢笑与歌唱,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人文风情。
二、细读课文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说说水的蜕变经历了那几个过程?
2.雪——冰——水的蜕变历程说明了什么?
(二)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说一说一滴水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2.一滴水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景美)(圈点勾画)
3.作者是怎样写丽江古城厚重的历史感的?(圈点勾画)
4.写“我”对四方街的向往是哪一句?
5.读一读,想一想,一滴水去四方街的路是一帆风顺的吗?请找出相关句子。(勾画批注)
6.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前看到了哪些景象?(圈点勾画)
7.文中是怎样写出四方街的变化的?(勾画批注)
8.第11段中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9.“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它为什么会犹豫呢?(讨论交流批注)
10.一滴水在四方街经过了哪些地方?读课文,找找看。(勾画批注)
11.一滴水离开中河后又看见了什么?请简要概括一下。(第13段)(勾画批注)
12.文章第14段的描写极其细腻,从多角度来品味这一段文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3.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镇。为什么要选取四方街,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
14.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别具一格,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圈点勾画)
建筑特点:
(三)读课文第三部分
“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这样的结尾,体现了一滴水怎样的情怀?
三、赏析语言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2)“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5)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2.根据你对课文的品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从多个角度)
“这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丽江。”
3.品读“水”的形象。请你找出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
例: “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这是 纯净心灵 的一滴水。
这是_______________的一滴水。
这是_______________的一滴水。
这是_____________的一滴水。
这是_____________的一滴水。
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滴水。
……
四、深入探究
1.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双重顺序写景。
明确:本文以______转换顺序为主,如从玉龙雪山脚下,到草甸、落水洞,到黑龙潭、大水车、四方街,再到店铺、院子、茶楼酒吧等,随着一滴水的不断流淌,空间不断转换,全方位介绍丽江的风光。在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同时运用了_____推移的顺序,如文章先从化为一滴水的几百年前开始,然后再写几百年后的所见所闻。在写几百年后的所见所闻时,又按照由_____到______的时间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3.作者笔下丽江的自然风光, 色彩明丽,如一幅风景画,找出表现景物色彩的词语,感悟景物的色彩美。请你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丽江的自然风光。
4.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五、拓展延伸
1.替水滴导游为丽江拟写导游词。
示例:欢迎您来到丽江古城,黑龙潭,您游丽江最佳的选择。活泼的泉水,如织的游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灿烂夺目的山花草树。在这里你可以昂首远眺,看晶莹夺目的玉龙雪山矗立在蓝天之下。在这里,你也可以低头欣赏潭水映照雪山,体验目眩神迷的......祝您玩得愉快!(由近及远,光影山水的合奏,映衬之美)
2.文中描写了丽江的优美景色和悠闲的人民生活,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人说丽江成为了一个变了味的商业城,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点的,谈一谈你的看法?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醮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1.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2.第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第五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4.一滴水在古城内有哪些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