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课件4 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4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课件4 2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2 08:5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封神演义》是一部明代的长篇神魔小说,共100回,作者许仲琳,生卒年月、事迹均不详。
  作品以“周革商命”为线索,从商纣王进香题诗渎神至姜子牙祭坛封神、周武王大封诸候为止,描写了周武王起兵伐纣的复杂曲折的斗争过程,塑造了凶残暴虐的纣王、神机妙算的姜子牙、三头六臂的哪吒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品充分发挥神话传说的想象特长,创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作品层次分明,高潮迭起,明清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
周武王 姬发
西周王朝的建立者。继承其父文王灭商遗志,重用姜尚及周公、召公、毕公等臣,并乘商朝大军在东南的机会联合西南各族率军东攻,大败商军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一举灭商。建立西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沣河东)。在位三年,病死,终年九十三岁。
利簋及其铭文
这是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又叫武王征商簋。
利簋是一种盛放食品的青铜器,利簋腹内底部刻有铭文,总共四行三十二字,记述了武王伐纣获胜的事件。
这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
利簋现收藏于陕西临潼县博物馆。
西周疆域
商朝疆域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1)周初的分封制。(2)义务:忠于职守,拱卫王室;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述职。关系:诸侯服从天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3)材料三所述事件说明诸侯与天子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3)问题:王室衰微,诸侯不朝。实质:分封制崩溃
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不同点:从内容看:商朝的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周期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从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看: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纽带,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诸侯国与王室臣属关系较商朝更为明确,周王的权力较大。
进步性:这种变化是适应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比起商时期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练习与测评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封建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可以说是土地王有。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体现周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井田制
※辅佐成王
※平定三监之乱
※东征殷商残余势力
※制定礼乐制度
《尚书大传》总结周公的文治武功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白虎通·礼乐篇》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
《公羊传 桓公二年》何休注说:"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祭祀时使用鼎的数目也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死”之别称种种: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钟鸣鼎食: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
差异
和同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这样做可以为其统治找到合法依据: 周公把“尊礼”看作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德是“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合法依据,也是取悦上天,获得天命的重要标准。
(2)周公把礼关注的重心从神事转向人事,改变了殷人尊神商鬼的文化传统,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人间。把对于天的信仰也就转变为对“德”的追求,获得天命要靠明德,明德的主要内容则是贤明的政治。有利于调整统治,还能起到修明政治、和谐社会和强化王权的作用。
练习与测评
周公为什么要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呢?
梦周公
睡 眠 、 做 梦 , 俗 语 叫 做 “ 梦 周 公 ” , 或 “ 去 见 周 公 ” 。
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他从小就学习西周流传下来的六艺知识,掌握了西周的典章制度,他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周公也成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人物,以致于常常梦到周公。
后 世 便 以 “梦 周 ” 来 缅 怀 先 贤 , 再 引 申 为 睡 觉 之 代 词 。
在现代生活中,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礼乐文明?
你如何看待礼乐文明这一文化传统呢?
《论语·八佾》中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论季孙氏时说:“他竟然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种僭礼的事都可以狠心地做出来,还有什么不可以狠心做出来?” 《论语·季氏》“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具体表现: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人们常用“礼崩乐坏”来指世道衰退,你能说出其中的历史内涵吗?
练习与测评
正确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以音调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情感,因此先王根据人们的喜怒哀乐,用礼阐明人们的志向,用乐表达人们的共同心声。礼讲差异,乐则讲和同。对礼乐的遵守,要靠自己的言行来表现,支配自己言行的是思想意识,因此理想的礼乐应该发自内心。
行为仪式,是一个群体为了共同的价值体系或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在仪式当中,人的心灵会形成一种共振,其行为或心灵往往会变得与仪式的氛围相一,甚至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活动往往非常注意仪式。如很多国家级的大事,每次都要精心地准备仪式,所以尽管很多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还会非常深刻地记起当时的情景,常常为之感动,为之精神一振,如天安门升旗、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如亚运会,如神六上天,如大型的综合运动会等等。即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于个人来说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也非常注意仪式的准备与进行,如结婚仪式,成人仪式,生日仪式等。这些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往往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探索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