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抓住核心概念,准确审题立意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抓住核心概念,准确审题立意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6 16: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抓住核心概念,准确审题立意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
一、教材知识温习
阅读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审题与立意》有关内容:
审题与立意,通俗地说,就是先了解“要我写什么”,然后确定“我要写什么”。动笔之前,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审慎思考,进而确立写作的中心。
审题,就是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要善于抓住题干或给定材料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琢磨,提炼归纳,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不要仅仅凭直觉就轻率动笔。重点思考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界定,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一般而言,“审”得清楚,往往也就知道该“立”什么“意”了。
二、核心概念提取与还原的方法
核心概念的提取与还原是针对目前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而论的,这一方法,可分解为如下四步:
第一步,通读材料,提取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材料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可以采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压缩语段、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从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中提取;也可以采用新闻压缩的方法,从导语中提取;也可以根据论述的对象、对比的角度提取;也可以根据材料表达的中心论点提取。
第二步,分析材料,分层提炼观点。
第三步,多个角度,还原核心概念。
第四步,辨明关系,整合概念立意。
审题示例
例题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通读材料,提取核心概念
这道作文题文字简洁,它不同于以前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了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在仅仅29个字的简洁导引中,有三个词不可忽视:“人”,出现了三次;“时间”,出现了两次;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技术”。通读后可以初步确定,这段文字虽然简洁,却涉及了三个核心概念——“人”“技术”和“时间”。
第二步,分析材料,分层提炼观点
材料是一个简洁的议论性语句,也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对这句话的仔细分析,是审题的关键。如果是复杂的材料,还要区分层次,逐层分析提炼观点。
前半句“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说明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术发展”使人更好地掌控时间;材料中“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前后的“悖谬”,正是审题要思考的重点。
第三步,多个角度,还原核心概念
1.内涵还原
“时间”是一个重要关键词。人类的时间,是一种无法被储备、积累或重复利用的独特资源。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如何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彰显。
“技术”,是另一个关键词。所谓技术,即人类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拥有的手段和方法,在今天更多地指向科学技术。技术是为节省时间而产生的,是为了解放人的;材料中“技术发展”却使人成为时间的仆人。
2.现实还原
现实还原,即联系现实生活看“核心概念”,将“核心概念”放入现实生活中思考。现实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与体验,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如抓住一切时间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抓住手机一刻不停地关注无聊的资讯和闲谈,这是考生立意行文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
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变量。技术是双刃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掌握了更多的时间管理方法,但同时也有一些人沦为了时间的奴隶。那么,如何看待“技术”,如何利用“技术”又是一个切入点。
第四步,辨明关系,整合概念立意
在三个概念中,“人”处于核心地位,是最大的变量。无论是对技术的使用,还是对时间的掌控,都需要“人”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掌控时间”还是“成了时间的仆人”,都是人作出选择的结果。
考生也可以围绕“技术”“时间”“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思考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进行阐释论证。据此,考生可以从“人”这一角度,思考与“时间”“技术”的关系:
1.对待时间:①反思自己对时间的态度,掌控时间还是被时间掌控;②重新审视时间的价值,学会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更好地掌控时间;③如何更好地掌控时间。
2.对待技术:①技术发展的双重影响;②技术使人异化;③不要过度依赖工具,否则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④面对技术,保持自主性。
[范文示例]
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一考生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诚然如此,现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很多人因为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分配时间、利用时间,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沦为时间的仆人。我们应当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要合理规划时间。有人说:“没有规划的人生永远都是凌乱的。”规划时间是人生中极为关键的一步。那些沦为时间仆人的人,不一定都是整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的人,他们也曾想掌控自己的时间,可是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使自己的时间被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点一点吞噬。合理规划时间,并不是预先设定自己在未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干什么。世界是变化的,生活是未知的,正是变化和未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规划好时间,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才可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节奏,才能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要充分利用时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综观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人士不是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辉煌 时间是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的都是一天24小时。能否掌控住时间就要看我们自己能否充分利用时间。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只要我们肯认真付出一万个小时,就会有收获。但时间从哪里来 那些时间的仆人,因为不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在电子产品中迷失了自我;而智者充分利用时间,善用技术装备,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成了自己时间的主人。
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于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的效率。有人做事事半功倍,而有人却事倍功半,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如此大的差距。提高效率,不是简简单单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时间的主人正是依靠着更高的效率,才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而时间的仆人因为自己的效率太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在自己的手中流逝。花些时间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效率,进而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有担当、有责任去做自己时间的主人。时代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只有善用技术,掌控时间,才能在新时代创造自己的辉煌!
【点评】立意鲜明,中心突出。作者从时间的角度立意,表达对掌控时间与做时间的主人的认识,表现出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立意鲜明。具体分析时,始终围绕这一关系组织材料,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中心突出。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写作过程中,作者选择了三个角度设立分论点,以并列式的结构将其特点展示出来:要合理规划时间,要充分利用时间,要提高自己的效率。这种结构安排虽然简单,却很实用,能够让人对写作内容一目了然。
落笔大气,表达成熟。应该说,本文的语言是很大气的。无论是观点的确立,还是对话题的分析,作者都以大气成熟的语言,以不可辩驳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接触一种新的方法,还是阅读一本新书,还是观赏一种新的艺术,人们往往会产生“这不就是……嘛”的反应,以已有的“旧知”来理解“新知”。
这种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在生活中很普遍。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旧知”和“新知”,以已有的“旧知”来理解“新知”,既是两个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也是许多人面对新事物所抱有的一种认知态度和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在我们的认知实践当中,旧知具有正负双重性,一方面它是学习新知的必要基点和手段;另一方面它可能借助惯性思维,反过来阻碍对新知的学习与吸纳。本题作文的立意方向与行文重心,可界定为如何评价以已有的“旧知”来理解“新知”这种认知态度与方式。如走出“旧知”的荒原,拥抱“新知”;别因“旧知”遮望眼;告别自大心态,乐于接受“新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村上春树说:“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而西汉刘向说:“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大意是,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须提前谋划;要想不至于绝境,就须事先预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早虑”与“早预”,引用村上春树和西汉刘向两者相反的观点,引发我们对于是否要“早虑”与“早豫”的思考。村上春树这句话从心态和做法两个角度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不如意的“当下”;西汉刘向所说的是,人要想不陷于困境或绝境当中,就应该早做谋划或打算。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阐释,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既要知足常乐、活在当下,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如:知足常乐、活在当下是人间常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长久;既要知足常乐、活在当下,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学案85 立意:概念理解与相互间关系的建构
复习目标:1.掌握理解核心概念的方法。2.建构多元概念之间的关系,准确立意。
一、教材知识温习
阅读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审题与立意》有关内容:
立意,基本的要求是要“立”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比如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就不免空泛;而选定一个角度或划定某个范围(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从当下具体的事情做起”),小切口,深挖掘,从特定的题材中体现主旨,才更容易谈得具体、深入。
立意还应该体现独特性,要设法写出一个独特的“我”——我的情感态度、我对问题的认识。总在文章中重复别人说滥了的观点,“立”的不是自己的“意”,缺少思考,只能流于俗套。确定独特的立意,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理,并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或习焉不察的现象中,开掘新的意义,从而形成独特见解。
二、立意的方法:从定义到定意
审题立意的初步工作是对材料的审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最终会聚焦于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定义”)上。因此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准确理解与建构决定了审题立意的成败。只有准确理解并明确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确定文章最终要写什么(“定意”)。
(一)核心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对核心概念是什么的准确理解,是立意的关键,可采用如下方法:
立意示例
例1(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剖析]通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好的故事”“有力量”。那么,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好的故事’ ”这就要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进行界定。
先看“故事”: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从材料的指向看,应是指后者,后者有哪些
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再看“好的故事”: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故事则胜在人物生动形象;有的故事优点在于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于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基于以上的思考,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来思考“故事的力量”。可以选择以下角度进行展开:
探讨好的故事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自己在阅读或听到某个故事后的改变,讨论故事是如何激发内在动力和帮助自己克服困难的。
讨论故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重要性——可以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好的故事如何传递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精神,以及如何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感。
分析好的故事对社会的影响——可以从社会角度出发,讨论好的故事如何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以及如何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二)核心概念之间关系的建构
近年作文材料的核心概念,大致呈现出如下关系:2023年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是因果关系;2023年全国乙卷“自己”与“别人”、“一花”与“百花”是对立统一关系;2022年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是取舍关系;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是承接关系;等等。只有准确辨明这些关系,才能准确审出材料的重点和命题人的意图。
常见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及示例分析
关系 示例 分析
先后关系 如“思与行” 先思考后行动,行动后还需要再思考。思考和行动相结合,才能无往而不胜
并列关系 如“人与自然” 人依赖自然,人的活动能影响或部分改造自然
对比关系 如“快”与“慢” 快慢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可以转化;快有快的道理,慢有慢的好处
主次关系 (因果关系) 如“好的故事”“有力量” “好的故事”是主,是前提;“有力量”是次,先有“好的故事”,才会“有力量”
关系 示例 分析
目的关系 (表里关系) “静”“沉淀”“成长” 表面上是追求“安静”“宁静”的生活,想“静一静”;实际上是为了“反思”与“沉淀”,是“成长”的过程
选择关系 “本手”“妙手”“俗手” 是追求“本手”还是追求“妙手”,如何避免“俗手”
立意示例
例2(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剖析]这两则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
第一则材料借核心概念“自己”与“别人”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在竞争中,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获,并且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往往会让竞争变得更加恶劣,导致双方都陷入困境。损害别人的利益,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因此,在竞争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合作共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则材料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第二则材料借核心概念“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可以是一个个体、一个国家,而“百花”可以是一个集体、不同的国家。“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
两则材料并举,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第一则材料说的是不应怎样,第二则材料提供了行动思路。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一个充满竞争和压迫的环境,很难带来真正的繁荣。因此,我们应该追求一个充满合作与共享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审准了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与成长出发,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写同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个人与集体等主题的作文。
[范文示例]
众灯点亮,方可造就光明世界
韩民强
古语有云:众灯点亮,照己照人,内心将不会有任何愚暗,时时处在光明境界中。
2020年10月12日,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是两位斯坦福的“师徒档”教授——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米尔格罗姆师从威尔逊教授,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关于“拍卖理论的改进和新拍卖形式的发明”的博士论文。网上有段视频,诺贝尔委员会准备告知米尔格罗姆获奖的消息,却一直联系不上他,于是作为米尔格罗姆邻居的威尔逊和妻子不得不在凌晨两点半跑到米尔格罗姆家门前,按门铃叫醒徒弟,共享师徒获奖的喜讯。
这段视频让人羡慕不已,心生欢喜:师生、同事、邻居合作,终获大奖。这再次印证了一个无可辩驳的道理:优秀的人都是互相成就的。正如伊索所言“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是呀,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卢梭说:“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用一条铁链锁住别人,那铁链的另一头也势必锁住自己。我们年轻人要坚决克制自己的自私、嫉妒等人性之恶,以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周边的人,“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当其他每个人都拥有了一盏明亮的灯,自己目之所及,余光自然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光明世界。
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的交往更应如此。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不同的经度纬度,不同的山川河流,不同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肤色和民族,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信仰,造就了不同的风俗和历史。但相同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人类不同文明可以比较,可以借鉴,可以吸收,但没有优劣之分。当前世界,人类文明的互相认可、接纳与宽容对待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愿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色彩缤纷,永不凋谢。
吹灭他人的灯,势必使自己的眼前一片黑暗;一心想要阻挡别人的前进之路,一定会延宕自己的步伐;只种植单一品种作物的田地不会年年丰收,只栽种一棵花的园地称不上花园。处在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星球上,人类如果继续仅凭一己之私,容不下更多的植物和动物,个别国家如果继续追求自己的霸权之欲,用所谓的“普世价值”去衡量和打击其他“非我族类”的文明,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孕育出的智慧与文明还能延续多久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花朵再美,也是单调的,更不会孕育出累累硕果。
让我们点亮众灯,造就光明世界。
【点评】这是一篇可圈可点的范文。标题以比喻的方式寓含观点,有文采、有思想;引用开篇,顺水推船,不费气力却能水到渠成地亮出观点。先讲故事,由浅入深,化大话题为小故事,以小见大,侧应观点。接下来荡开笔墨,层层深入,由个人及国家,直捣黄龙,气势酣畅。这种写法,有效避免了宏大主题的作文流于空洞、口号堆垒的问题,值得学习借鉴。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有备”与“无备”。首先要理解“有备”,“有备”有“预先安排或筹划”之意,这个“有备”可能是物质方面的积累,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储备,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成熟。“无备”是无法预判、无法提前准备的情况。人生不是任何环节都能让你“有备”的,很多时候,充分准备的机会只是一种奢求。涵养“无备”的心态,能让人增进一份从容与坚定,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作出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努力。写作时,可围绕两个核心概念,阐述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参考立意:①“有备”固好,“无备”亦不可或缺。②在“有备”与“无备”中砥砺成长。③“无备”心态不可缺。④未雨绸缪要“有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