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6 16: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诗歌鉴赏专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新 笋
朱松
春风吹起箨龙儿,戢戢 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 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 新 荷
蔡楠
朱阑桥下水平池 ,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 卷未题诗。
【注】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②戢戢(jí):象声词。风吹竹笋声。
③苍头:仆人。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⑤水仙:水中女神。⑥吟意:吟诗的兴
趣。⑦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新笋》前两句写出了竹笋在春风中迅速成长的景象。
B.《新笋》后两句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流露出担忧之情。
C.《咏新荷》前两句写新荷的生长环境,后两句写新荷的特点。
D.《咏新荷》末句把尚未舒展的荷叶,比作卷着的空白绿色罗笺,极富想象力。
2.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 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过 彭 泽
解缙
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
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
不见陶彭泽,湓城 起暮鸦。
【注】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一个“泛”
字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驿楼之花香气四溢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江山秋色图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 ,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 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
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 能围绕“秋光好”“秋光在山野”两个要点说明原因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诗歌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
读懂一首诗词,核心是理解其表达的情感、主旨,明白其寄寓的哲理,体会其
营造的意境等。
1.抓住诗题。古诗词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
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达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或诗眼。有些古诗词,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
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
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
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
同或相通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
伟、气势雄伟之景)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之景)两类。通常
“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衬
哀情”的手法。
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
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通过外在形象特征深
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
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注释有交代写作背景
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作用。
7.抓住诗歌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词
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背景”也指诗人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
世遭遇、个人荣辱融入诗作之中。
鉴赏古诗词必备知识
关注点 具体说明
体 裁 绝句 绝句诗句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声韵优美,在尺水里兴波澜,
用最少的字表现或者展现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情感。结句或以景衬
情,或直接胸臆,或置问猜想,或宕开一笔。
律诗 分五律、七律、排律。一般情况下,律诗中间两联对仗。通常有首联
叙事,中间两联写景,尾联抒情的特点。当然也不乏以首联写景开头
的,以尾联写景结束的。
关注点 具体说明
体 裁 词 词一般分上下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景入情,以景衬情,这种
写法在词中比较普遍。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有上事下情、上昔下
今、上今下昔、上起下续、上问下答、上幻下真等等。即使采用上景
下情的章法,也不意味写景、写情泾渭分明。
曲 一般指元曲。元曲跟词一样,采用长短句的形式来行文,但句式更灵
活多变。在语言风格上,传统的诗词以典雅为尚,元曲的语言虽也不
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来看,是以俗为美,常以口语、市井俗语入
曲,风格自然、明快,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重 要 概 念 意象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
括景和物。如借景抒情之“景”,托物言志之“物”。
关注点 具体说明
重 要 概 念 意境 指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艺术境界。常见的意境有: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
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诗眼 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
析诗眼就是解说其在拓展诗歌意境、传达诗人情感方面起到的
作用。
炼字 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
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中深藏的情
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一般会炼以下四类词:动词、形容
词、数词、叠词。
关注点 具体说明 重点 表达 方式 描写 景物描写 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景物描写的
角度有视角上的远、近、高、低,感官上的视、
听、嗅、触,声音上的寂静和喧闹,色彩上的清冷
与绚丽等。景物描写的手法有各种修辞手法、衬托
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
细致的描绘。
白描 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
托,不施色彩。
关注点 具体说明 重点 表达 方式 抒情 寓情于景 将感情融于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
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通过景物予以抒发。
直抒胸臆 作者不借助任何事物,在古诗词中直接表达强烈的
爱憎、好恶、喜怒哀乐之情。
关注点 具体说明
重点 表达 方式 议论 诗中的议论其实也是情语的一部分。独特的议论是诗人真实的性情
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诗歌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
点、作用等的观点和态度。
表现 手法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
的艺术手法。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关注点 具体说明
表现 手法 用典 诗词中运用含有古代故事或来历出处的词语来抒情表意。运用典故
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或类比,具有含蓄、洗练、委
婉、联想等作用。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术手法。
比兴 “比”是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
内容。
关注点 具体说明
表现 手法 虚实 结合 把眼前现实生活(实景)与回忆或想象(虚景)结合起来写。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
情趣。
情景 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使“物我合一”。
托物 言志 托物言志,不只是一般的抒情,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之物来
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即借物来表达自己的
气节、操守、志向等。
关注点 具体说明
修辞 手法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词句具
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
“绿肥红瘦”用两种颜色“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生动地表现了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互文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表达一个完整
的思想内容,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
关注点 具体说明
诗歌 风格 现实主义 能够真实而形象地、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疾
苦,揭露现实深刻矛盾;较多地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以汉乐府,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为代表。
浪漫主义 洋溢着追求理想的进取精神;具有乐观向上的豪迈气概;能以丰
富的想象构成美妙的虚幻境界;常使用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比
喻;充斥着绚丽奇妙的语言。以屈原、李白、苏轼的诗歌为
代表。
豪放词 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苍凉博大,雄劲粗
犷,深沉悲壮,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不
拘守音律。以苏轼、辛弃疾的词为代表。
关注点 具体说明
诗歌 风格 婉约词 婉转含蓄,缠绵慰藉,清丽淡雅,格调凄清孤寂。其内容侧重儿
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
柔婉之美。以柳永、李清照的词为代表。
常见 题材 分类 边塞诗 常展现出的情感有:抒写将士奋勇杀敌、舍命报国、英勇无畏的
豪迈气概,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舍己为国、保卫边陲的战斗
精神,赞美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有别于中原的风土
人情,描写征人思乡之苦,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
治者,表达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无休无止的战
争的厌恶和反感等。
关注点 具体说明
常见 题材 分类 羁旅思 乡诗 常见情感有表达对遥远故乡和远方亲人的思念,抒写旅途生涯的
艰辛痛苦和漂泊零落之感,反映对幸福安定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
往等。
爱情闺 怨诗 常见情感有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空闺独
守的思亲之怨、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等。
咏史怀 古诗 常见情感有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
昔;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托物言 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
理想和人格融入物象中。
关注点 具体说明
常见 题材 分类 田园山 水诗 借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表露向往
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
情怀。
即事 (景)感 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
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送别诗 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关注点 具体说明
语言 风格 粗犷豪放 铿锵有力、笔力雄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含蓄隽永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平实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
深刻。
清新雅致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沉郁顿挫 “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
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
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绚丽飘逸 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注】①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
反问)是考生从小学阶段就熟悉的内容,这里不做具体介绍(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
作用见本书第86、87页),单讲古诗词中另外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考点一 理解与鉴赏(选择题)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常见设错举例分析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无中生有 诗中没有表达的意 思,选项硬生生地 表达出来 典例:《过零丁洋》一诗中描写了诗人被捕入狱
时的惶恐。
解析:《过零丁洋》中并未写文天祥被捕入狱时
的惶恐,诗中是写文天祥被元军扣押回大都的途
中的情绪。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无中生有 在描述诗词中 的内容时,故 意曲解 典例: 《新笋》后两句想象仆人冒雨
砍笋的情景,流露出担忧之情。
解析:从“急唤苍头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中可以
看出想象的是第二天早上竹笋的长势,诗句表面写的
是诗人焦急地喊仆人去砍竹笋,担心第二天的竹笋长
出绿叶,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新笋的珍视和喜爱,
并没有流露出担忧之情。
时空错误 混淆季节、早 晚等 典例: 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
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解析:根据诗中的“日斜”“暮鸦”,可知时间是在黄昏
时分,而不是清晨。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张冠李戴 明明是A字词表明 某意思,选项中说B 字词表明该意思 典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争”“啄”二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早春的特征。
解析:诗句中体现了早春特征的词语是“早莺”
“新燕”。
误将词牌名与词的 题目、词的内容相 联系 典例:《沁园春·雪》的上阕描绘了词人在沁园目
睹的春天的雪景。
解析:“沁园春”是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关。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张冠李戴 混淆诗人与诗中人 物,明明是诗人的 行为或感情,选项 中说是诗中人物的 行为或感情 典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巴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叙述了诗人好友
白居易长期被贬的坎坷经历。
解析:这句诗是写刘禹锡自己的经历。
混淆上片与下片、 颔联与颈联等 典例:《钱塘湖春行》中颔联描写花草,颈联描
写莺燕,表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
解析:颔联描写莺燕,颈联描写花草。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意不达词 错误理解诗中词语 的意思,如阴、 阳、风流、青春 等,或者望文生义 典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对为国
牺牲的将士的赞美之情。
解析:“烈士”是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而不是现
代汉语中的“烈士”。
感情(或主旨) 有误 对诗人的情感 (或诗歌的主旨) 分析有误 典例: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
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
解析:“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拄着竹杖穿着
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
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以偏概全 故意把某一部 分的意思说成 整首作品的意 思;故意说得 绝对 典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
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写出了边关将士无心戍边,
完全没有斗志的状态。
解析:词人表露了思乡之心,但也掺和着豪迈之情。
说将士完全没有斗志,是以偏概全,没有考量整首词
的内容。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特征分析 有误 事物(景物) 特征分析有误 典例: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
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解析:由诗句中的“树槎牙”“江上西风”“雁影”可知景
象是哀景,略显凄冷,不能称之为生机勃勃。
古诗阅读选择题的错误项也属于事物
特征分析错误,“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有误,
体现出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特征分析 有误 人物特征 (心理)分析 有误 典例:( 王观《庆清朝慢 踏青》)下阕写
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
沾满泥污的状态。
解析: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
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非“从容”。
手法有误 混淆虚与实 典例: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与黄鹤
楼隔江相望的美景。
解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眼
前所看到的实景,没有虚写的成分。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手法有误 混淆正衬与 反衬 典例: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
胡天”通过描写征蓬、归雁来反衬诗人的孤独。
解析:征蓬、归雁的意象,给人飘零之感,与孤独之
情大致上是相同性质,属于正衬。
混淆修辞手法 典例:“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
争雪斗,让人感到非常有情趣。
解析: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非夸张。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手法有误 混淆表达方式 典例: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由叙事而怀
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
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
解析:开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是写景而非叙事。
混淆抒情方 式:直接抒情 与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 物言志 典例:王维《使至塞上》中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抒发了诗人的孤独。
解析: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而不是托物
言志。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手法有误 混淆无形与有 形、抽象与 具体 典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抽象地表达诗人的
忧愁。
解析:句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诗人的忧愁,是将忧愁
具体化。
混淆各种感官 (视觉、嗅 觉、听觉、味 觉、触觉) 典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视觉、
嗅觉的角度描写了初春美景。
解析:没有嗅觉描写。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手法有误 混淆描写(如神态描写、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 典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迷茫。
解析:虽然“心茫然”是心理描写,但是整个句子主要是运用动作描写。
混淆写景顺序 (上下、远近等) 典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句写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远景;下句写白鹭飞上青天,是近景。(杜甫《绝句》)
解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为近景,“一行白鹭上青天”为远景。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风格错误 混淆诗歌的风 格:如婉约与 豪放,特别是 要注意区分同 一诗人不同的 诗风格 典例: 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
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
佳作。
解析:这是一首写女子踏青赏景的词,较为柔美婉
约,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非豪放词。
混淆抒情表意 的风格:如混 淆直白与含 蓄、直接与间 接等 典例:杜牧在《赤壁》一诗中直白地表达了怀才不遇
的情感。
解析:《赤壁》中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情感是含蓄地流
露,读者只有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得到,所以不是“直
白地表达”。
命题思维 错误设计 举例分析
风格错误 混淆语言风格 或特点,如朴 实与华丽等 典例:王绩的《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遣词造句华
丽浓艳,意境清新恬淡。
解析:《野望》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诗中的语句
通俗易懂。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
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
临安的别称。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A.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
基调。
B.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
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C.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D.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
的讽刺和不满,突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
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 (其一)
[清]王士禛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二)
[清]王士禛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注】①西樵、礼吉为王士禛两位兄长的别号。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日暮东塘正落潮”,诗人傍晚泊船东塘,既点明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渲染了凄清
的氛围。
B.“孤蓬泊处”与“万里送行舟”都写到了客行之船,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书写离别。
C.“潇潇”与“萧条”,一写夜雨,一写枫叶,都通过描写萧索之景来抒发感怀,寄情
深远。
D.两首诗都写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夜半难眠,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又更添夜的
清寒。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出 塞
王褒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 。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 。
【注】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②馀蒲:指西域蒲类
国的遗迹。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月支,即月氏。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
B.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C.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
D.本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万 山 潭 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 ,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 歌还。
【注】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
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
船桨。
4.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垂钓坐磐石”一个“坐”字显安闲。潭水清澈又与闲适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联写出
了诗人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
B.“鱼行潭树下”看似不可解,实则妙趣横生。细细玩味,就会发现此句直接描写出
了树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荡漾美。
C.第三联化用典故,运用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神秘的迷人风采,也拨动了诗
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D.全诗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化入闲淡之中,有垂钓之乐、赏景之乐、悠然
神往之乐,还有月下放歌之乐。
考点二 理解与鉴赏(简答题)
下面结合简答题常见考查题型具体分析答题的方法。
(一)概括形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提问变式: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导: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类。理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
应在充分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与目的,来确定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遭田父泥饮
[唐]杜甫
田翁逼 社日,邀我尝春酒。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 我留,仍嗔问升斗。
【注】①遭:遇。田父:农民。泥:痛饮。 ②逼:近。③卯:上午五点到七
点。酉:下午五点到七点。④肘:拉住胳膊。⑤遮:拦。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田父形象。
[答案] 由田父邀诗人喝春酒,高声叫家人取果品下酒,一再强留诗人等可知其人热
情、淳朴、好客、豪爽。
(二)描摹画面和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解题指导: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
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
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如果题目仅要求描述画面,回答第一步即可。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
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
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答案] 示例:在夕阳的余晖中,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舟缓缓归来,打破了水面的
宁静。夕阳的金色光芒洒落在舟身上,随着舟的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江面上舞动,
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三)分析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式:这首诗展示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导:(1)点出作者的情感;(2)分析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3)指
出表达感情的特点(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先调动积累,
品读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再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3.这两首诗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
千思绪。
(四)品味语言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
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句中某个字在某版本中又作某字,你认为哪个
更好?试作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解题指导:第一步,释含义。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
第二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解释描述,并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
“平字”。第三步,点作用。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
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作用(效果)。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虚词上做文章,所以在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
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
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导: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
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具有怎样的效果。
4.小元选择本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
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
读的理由。
[答案] “唯”“但”两字都意为只有,两句诗写的是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
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重读“唯”“但”更能表现边塞的
荒凉和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五)鉴赏技法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
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方式: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某联(句)。提问变式:这首
诗(诗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请分析这首诗(诗句)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指导:第一步:明手法(技巧)。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
释理由。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第三步:析作用。运用这一手
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5.请自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
[答案] 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岛上
树木苍郁,猿猴倒挂,轻盈自在,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出作者的内心平
和纯粹,闲适自得。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