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7 14:46:30

文档简介

榆次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题(卷)
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准考证号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
上将该选项涂黑。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
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
2.右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它能反映出
A.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技术
B.当时已出现了家畜饲养
C.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D稻作农业已有相当规模
3.下表中与省份别称相关的制度是
山西
陕西
河北
湖南
山东
三晋大地
三秦之地
燕赵大地
荆楚之地
齐鲁大地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4.《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戗,使得征伐”;
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
据此堆测,右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A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B.各诸侯国实力的象征
G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D.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
商朝玉钱
5.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列证据中,可用于佐证“商朝的历史,已
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这一观点最可信的史料是
A.《封神榜之武王伐纣》电影
B刻有文字的商朝甲骨
C.后世绘制的《商朝形势图》
D.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6.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
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
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国家。
这表明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B.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C.春秋战国的动荡纷争结束
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7.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张角在184年提出“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口号中“甲子”表示年份,这
种纪年方法是
A.干支纪年法
B.王位纪年法
C.年号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8.下面表格是汉初关于“笞刑(打板子)”的记录,据此可看出汉文帝和汉景帝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
前167年,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前156年,改答五百为三百、
用答刑代替,规定当劓(割掉鼻子的答二百为一百,行刑时只准打臀
酷刑)者答三百。
部。
A.重视农业
B.整顿吏治
C.减轻刑罚
D.提倡节俭
9.小华同学在“学史崇德”的栏目策划中收集了以下材料,它们共同反映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屈原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曹操
“我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复返。”
一祖逖
A.中外交流的繁荣
B.民族战争的残酷
C.昂扬进取的斗志
D对皇帝忠诚尽职
10.《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用树肤(树皮)、麻头及薇布、渔
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一改进
A.损害了纸张质量
R.降低了造纸成本
C.简化了造纸流程
D.发明了造纸方法
11.下列图示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北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晋
西魏+北周]
东晋宋→哭+陈
南朝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社会变革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D.政权分立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测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C A B D A C C B D B C B C
16.(1)①《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
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等。
②司母戊鼎: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造型雄伟、纹饰精美,体现了独特的艺
术风格;它是商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的体现;反映出当时商朝的国力强盛;反映出当
时商朝高超的工艺水平等。
④《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完整农书;凸显了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等。
评分说明:从①②④文物中任选两件,每件分别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
共 8 分。
(2)夏商周时期: ①②④ 秦汉时期: ③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⑥⑦
评分说明:每空 2 分,共 6 分。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认识与收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具体表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创造力;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学习历史要学会分类整理,归纳总结;
要学会从文物中获取信息;要关注文物的价值等。
评分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17.(1)三国鼎立形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减少了割据混战,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
(2)《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等。(2 分)
《宋书》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2 分)
原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得 2 分。
(3)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2 分)
具体表现: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方文化成为北方制
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南方的声韵之学影响了北朝士人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
18.(1)张骞开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友好往来。(2 分)
精神: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探索、报效祖国等。
评分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得 2 分。
(2)起点:长安(2 分) 终点:大秦(2 分)
特点:交流是双向的;中原输出以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西域传入以动植物品种和艺术
文化为主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得 2 分。
(3)管理方式:派使节出使;设置机构;和亲;派兵征服;屯田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
影响: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促进了西域的发展;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经
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得 2 分。
19.(1)秦朝:秦朝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修筑了长城;开凿灵渠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南方设置南海、合浦、交阯等
郡,进行有效管理;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
(2)文景之治。(2 分) 光武中兴。(2 分)
共同点: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农民的负担;都注重减轻刑罚;都重视对官吏的
考核与监督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
(3)示例: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
度的框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
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在
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酒官营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
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
互了解与往来。司马迁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
大事业的精神,令后人敬仰。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写成了
《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
病;他是我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
称为“医圣”。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名医,他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还发明了
“麻沸散”,然后进行手术,他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由此可见,杰出人物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评分说明:选择三位人物,结合其贡献紧扣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得6分。论述不
足依次酌情减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