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
一、基础知识(3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俨然(yǎn) 垂髫(tiáo) 翕忽(xī) 俶尔(chù) 雎鸠(jū)
B. 阡陌(xiān)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chí) 窈窕(yǎo)
C. 间隔(jiān) 佁然(yǐ) 幽邃(suì) 为屿(yǔ) 好逑(hǎo)
D. 诣太守(yì) 悄怆(qiāo) 寂寥(liáo) 溯洄(sù) 荇菜(xìng)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 分)
A. 落英缤纷 屋舍俨然 豁然开郎 黄发垂髫
B.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水尤清冽 往来翕忽
C. 鸡犬相闻 与世隔决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D.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 蒙络摇缀 悄怆幽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渔人甚异之(对…… 感到惊异) 便要还家(同 “邀”,邀请)
B.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以其境过清(凄清)
C. 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尝贻余核舟一(赠)
D. 左右芼之(挑选) 白露未已(已经)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B.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D.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本文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本文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为排解内心的愤懑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
C. 《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本文按照空间顺序,细致地描述了核舟和舟中人物的形象,赞美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关雎》《蒹葭》都选自 “风”。
6.默写。(12 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生活幸福的语句是: , 。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 , , 。
(3)《核舟记》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
(4)《关雎》中表现男子对女子追求而不得的痛苦心情的句子是: , 。
(5)《蒹葭》中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的诗句是: , 。
7.综合性学习。(3 分)
班级开展以 “走进《诗经》”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请从下列《诗经》名句中任选一句,说说其表达的情感。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③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5 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渔人甚异之( )
(2)便要还家(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处处志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4 分)
11.作者描绘桃花源有何用意?(3 分)
(二)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15 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潭皆石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藤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水尤清冽(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佁然不动( )
(4)悄怆幽邃(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青藤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文章前面写 “心乐之”,后面又写 “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1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3 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 分)
石渠记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②然,其鸣乍大乍小。渠之广或咫尺③,或倍尺④,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⑤,昌蒲被之,青鲜⑥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余⑦,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⑧,可列坐而庥⑨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②幽幽:水细流的样子。③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④倍尺:二尺。⑤泓:深潭。⑥鲜:苔藓。⑦纡余:曲折延伸。⑧箭:小竹。⑨庥(xiū):同 “休”,休息。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其长可十许步( )
(2)渠之广或咫尺( )
(3)睨若无穷( )
(4)予从州牧得之(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18.文中写了哪三处景观?作者是采用什么顺序描写的?(2 分)
三、写作(30 分)
以 “我心中的桃花源” 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A 【解析】B 项 “阡” 应读 “qiān”;C 项 “间” 应读 “jiàn”;D 项 “悄” 应读 “qiǎo”。
2.B 【解析】A 项 “豁然开郎” 应为 “豁然开朗”;C 项 “与世隔决” 应为 “与世隔绝”;D 项 “悄怆幽隧” 应为 “悄怆幽邃”。
3.D 【解析】“白露未已” 中 “已” 的意思是 “停止”。
4.D 【解析】“思服” 意思是 “思念”,“服” 也是 “思” 的意思,并非 “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这种解释。
5.A 【解析】B 项《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C 项《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是明末嘉善人,说法正确,但不是按空间顺序,而是按总 — 分 — 总的结构,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的整体、船头、船尾、船背等,最后总结雕刻家的技艺精湛;D 项表述正确,但与 A 项相比,A 项对《桃花源记》的描述更全面准确地契合了文学常识考查点。
6.(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3)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4)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5)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7.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表达了战友之间同仇敌忾、互助友爱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了对心中思慕之人的深深思念,传达出一种因思念而内心悠悠、难以平静的情感。③“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馈赠、礼尚往来的美好情感,体现出对他人善意的珍视与回报。
阅读理解
(一)
8.(1)对…… 感到惊异(2)同 “邀”,邀请(3)妻子儿女(4)做记号
9.(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0.①渔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说明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表明即使像刘子骥这样的高尚之士也未能找到桃花源,暗示桃花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
11. 作者描绘桃花源,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即追求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二)
12.(1)格外(2)大约(3)静止不动的样子(4)凄凉
13.(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4.不矛盾。“心乐之” 是因为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景色而感到快乐,这是暂时的愉悦;而 “悄怆幽邃” 是因为小石潭周围环境过于凄清,触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孤寂、凄凉、忧伤之情。作者的心情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两者是作者不同心境的体现,并不矛盾。
15.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移步换景:作者先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再依次描写潭中景物、潭西南的溪流、潭上的氛围等,随着作者的脚步变化,展现不同的景致。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凄凉、忧伤之情融入对小石潭景色的描写中,如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借景抒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三)
16.(1)大约(2)有的(3)斜着眼看,这里形容路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4)我
17.(1)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头,就从石头下面潜行流出。
(2)风吹动着它们的顶端,发出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18. 文中写了石渠、石泓、小潭三处景观。作者采用了空间顺序,从石渠的源头开始,沿着水流的方向,依次描写石渠、石泓、小潭 。
三、写作(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