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遗址已发掘墓葬1300多座,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其中包括有族徽性质并加以崇拜的神灵图像,还有属于重要礼器范畴代表社会上层权力和地位的打击乐器、仪仗武器等。由此可知
A.当时已产生阶级分化的现象 B.制陶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
C.已具备国家产生的基本特征 D.带有原始宗族认同的色彩
2.西域都护的职能首先在于“都护三十六国”。这里的“三十六国”泛指西域诸国,属西域都护管辖的国家国王及主要官吏,由西汉政府赐予印绶。但是到了西汉元帝时,大致有近50个西域国家的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侯、王都佩有汉朝的印绶。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了西汉政府
A 设置了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B.细化了对西域各国的管辖
C.推进了丝绸之路畅通和繁荣 D.为中西之间交流提供便利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灾害的高发期,为此学者邓云特作出了如下的统计
表一
灾害 朝代 啖 晃灾 早期 地震 雨雹 风灾 款机 疾疫 箱雪 其他 弇 年均
秦汉(前221-220) 76 81 50 68 35 29 14 13 9 375 0.85
魏晋南北朝(220-589) 133 137 31 93 53 87 29 34 22 2 621 1.68
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制成。
在与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人们积累了防治疫病的经验,由此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属于该时期的医药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千金方》 C《本草纲目》 D.《肘后备急方》
4.吐鲁番出土的文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件:百姓史拂那、曹没冒控告行客康失芬驱牛车撞伤其子女,县官讯问,康失芬承认事实,又说:“我要求保辜”,最后县官准许保辜。保辜是唐朝时处理伤害罪的一种特殊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在被害人伤情未定的情况下,规定一定的期限,根据期满之日被害人的死伤情况来决定致害人的刑事责任。唐代保辜制度的实施
A.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 B.具有其科学合理性
C.是统治者仁政的表现 D.表明唐朝立法完善
5.以下材料选自宋朝两则诏书,其内容反映了
表二
诏书 内容
天圣七年(1029年)宋仁宗 契丹岁大饥,诏河北转运司;契丹流民,其令分送唐、邓、襄、汝州,以闲田处之。仍令所过,人日给米二升。
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 诏………民有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钩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钩墩今亦谓之袜裤,妇人之服也。
A.统治者勤政爱民的治国理念 B.北宋末年民族矛盾激化
C 绍兴和议后边民的和平交往 D.宋辽之间民族交流加强
6.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看出
A.五口通商后贸易兴盛 B.两广地区手工业发达
C.清朝改变了闭关政策 D.丝银贸易交易量巨大
7.据《湘军志》记载:“咸丰初年,巨寇洪秀全自全州出永、郴,围省城,掠舟洞庭,遂连破各省,天下莫能当。文宗忧之,让诏湖南治团练善后,以乡人副巡抚,湘军始萌芽矣。”材料反映了
A.湘军的组建适应现实需要 B.清政府中央权力结构变化
C.地方的军事力量开始出现 D.清政府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8.1917 年7月某天,北京城忽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早已被用作装殓死尸的朝冠朝靴,花衣蟒袍,每套从二十元一下子涨到一百二十余元,但也被那些“新贵”们抢购一空、街上更有拖着假发辫、头戴红顶花翎的人招摇过市。对这种现象解释准确的是
A.思想上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B.服饰上对洪宪帝制的回应
C.政治上是府院之争的结果 D.文艺上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9.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时说:“当时,毛泽东、朱德、陈毅同志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下来,在转战赣南、闽西的过程中,部队发生了关于建军原则的争论。……从那儿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该会议
A.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B.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D.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0.下图是某报刊截图
仔细阅读上述史料,其涉及的相关事件
A.揭开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序幕 B.十九路军将士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寇
C.中日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D.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1.下图分别是我国一五计划与三五计划新建工业分布图,造成我国工业建设重点区域改变的主要背景是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我国周边出现了十分严峻的形势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D.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影响经济发展
12.周启迪在《上古希腊文化》中提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移至亚历山大里亚。专制的兴起使文字家们失去了自我:文学作品贵族化,丧失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气息,注重描写恬静的田园、优雅的家庭及爱情故事,矫饰多于率真。”作者强调
A 文化中心转移导致专制体制的建立 B.希腊传统社会遭到外来文化冲击
C.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D.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13.1023年博韦的主教从邻近的贵族那里得到的承诺,由此对当时贵族们的恶行可见一斑:“我不用任何方式侵犯教堂……我不欺压农民、农妇以及商人……我不鞭打他们、抢夺他们的财产……我还保证不放火烧他们的房屋,也不强行拆除……我不以战争为借口铲除或采摘他人的葡萄。”该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城市争取自治的必要性 B.国五与贵族结成联盟
C.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4.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倡导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此后皇家学会收到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由此可知
A.政府倡导下英国兴起科学风气 B.英国自古有重视科学的传统
C.满足了查理二世猎获奇珍需要 D 推动J英国启蒙思想的产生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苏联红军与英国人和美国人一样,镇压了反抗,消除了混乱。社会结构方面的革命确在东欧出现过,但它是一种由莫斯科指挥的,强加的革命。因此,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垮台后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作者的观点是
A.二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关系破裂 B.苏联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C.大国利益之争导致欧洲的分裂 D.二战以后德国被四国分区占领
16.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城市的发展为整个欧洲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必须有人建造房屋和工厂,铺设街道,运行电车与火车。尽管战后出生率有所上升,但劳动力还没有出现增长,对工人的需求远远超过劳动力供应。因此在欧洲各地,人们从农场和村庄纷纷涌入城市。这一现象
A.有利于欧洲难民问题的解决 B.反映了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C.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D.致使混血人群成为最大族群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中,收录有一篇题为《北卷》的著名议论:“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此调停之术,而非造就之方。 夫北人自宋时即云: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举人,拙于文辞声律。况又更金元兵革之乱,文学一事,不及南人久矣。今南人教小学,先令属对,犹是唐宋以来相传旧法。 北人全不为此。故求其习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愚幼时,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后见庸师窳(粗劣)生,欲速甚成,多为删抹。而比方则有全不读者。……汉成帝元延元年七月,诏内郡国举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此古人因地取才,而不限以一科之法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科举南北分卷的原因 (4分)
(2)依据所学知识,明、清在选官取士方面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从明、清这些措施中 各举一例并简析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第- 次世界夫战结束后不久,他到欧洲考察期间遇见一位美国记者,后者觉得“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不赞成梁启超将之“带些回去”的打算。梁启超问:“你回到美国却干什么 ”该记者叹气说:“我回去就关起大门老等,等你们把中国文明输入进来救拔我们。”但是,梁启超却认为,欧洲不会完。他解释说,18世纪以后的欧洲文明不再是贵族的文明,而是“群众的文明”,各种观念和立场有顺畅交流,思想文化依然活跃。所以他断言,欧洲仍然能够“打开一个新局面 。
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与美国记者议论的焦点.请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运用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证。(要求:立场鲜明,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中国近代史上,鸦片烟毒曾经是一大严重问题,愈演愈烈,就像一个难以割去的毒瘤,与中华民族及中国社会形影不离,既戕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又破坏了国计民生,更腐蚀了政治肌体。
材料一 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制定预防洋药偷漏走私,增加洋药税厘;弛土药之禁,“以土抵洋”等主张。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纷纷割地称雄,鸦片成为军阀们聚敛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租界更成为烟毒贩售的枢纽,北洋政府对于烟毒的治理力度却相对减弱。
——摘编自肖红松《近代河北烟毒与治理研究》
材料二 1936年,国联禁烟顾问委员会美国代表斯图尔特·富勒在谴责日本使用麻醉品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时指出:“冀东区内不可想象之情势,天津暨北平到处卑污可耻之状态,河北乡村吸鸦片恶习之蔓延以及上海之现状,均涉及以鸦片毒害别人的政策,无一非日本人所造成。”1945年7月,经伪华北禁烟总局准许开设的土膏店1395家、售吸所1308家,其中北平 206家土膏店、251 家售吸所,天津218 家土膏店、216 家售吸所。
——摘编自肖红松《中共政权治理烟毒问题研究:
以 1937—1949年华北乡村为中心》
材料三 1950年2月24 日,新中国成立刚刚三个多月,政务院就发出了《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要求严厉查禁毒品犯罪活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查实以种植、运输、贩卖毒品为业的人员369705名,其中51627 名被依法处理。……在百废待兴、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政务院按当时的币值,拨出 100亿元救济有特殊困难的吸毒成瘾者,拨出290亿元专项用于研究、制造戒毒药物。200万吸毒者经过强制戒毒和教育自戒,彻底戒除了毒瘾。政府还结合农村土地改革,依靠翻身农民,根除了罂粟种植。短短三年就基本禁绝了危害中国百余年的鸦片毒害。中国政府当时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成为无毒国,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旧中国河北禁毒效果不治反乱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禁烟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9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主题:太国外交人民情怀:历时11天,行程逾4万公里,近40场双多边活动,习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今年大国外交的精彩之作,留下许多暖心故事,也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信心与力量。
暖心故事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于2024年11 月 15 日,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秘鲁钱凯港开港仪式。作为中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重点项目,钱凯港正在见证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的诞生。
暖心故事二 2024 年11 月 19 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以“消除饥饿贫困!”为首要议题,并成立了“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脱贫攻坚,正是新时代中国故事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也是近年来各国领导人在同习近平主席交往中最常谈及的话题之一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的讲话从亲身经历讲起,“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
(1)根据故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秘钱凯港开通的影响。(6分)
(2)根据故事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解释“暖心’的含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展开大国外交的时代背景。(3分)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B D D A C C D
11 12 13 14 15 16
B c A A C B
(非选择题不拘泥于参考答案,持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
(1)原因:平衡南北人才比例;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或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达);南方文化教育优于北方; 南北方学风不同; 南北方学子治学态度及方法不同; 历史上人才选拔方法的借鉴; 王朝统治需要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2)明朝:措施:八股取士。 (2分)影响:规范了答题,方便了阅卷,但导致士人思想的僵化。 (2分,正反面各1分)
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或答留学生选官)。(2分)
影响:有利于人才选拔,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但并未挽救清王朝的颓势。(2分,正反面各 1分)
学生也可以写其它措施,如清朝“百日维新”教育方面的举措: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简析部分也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评分标准如上。
18.(12分)
示例一
焦点:西方文明是否破产。 (2分)
立场:支持梁启超的看法。 (1分)
论证:18世纪以来,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代议制; 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启蒙运动-思想解放。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成立,推动国际法的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 科学技术新发展; 建设福利国家,缓和社会矛盾。 (8分) (每点2分共8分,持之有据,论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综上所述,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仍然换发生机拥有强大生命力。(1分)
示例二
焦点:西方文明是否破产。(2分)
立场:支持美国记者的观点。 (1分)
论证:一战使西方文明遭到重大破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列强瓜分世界的产物,并未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根本矛盾;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德法西斯上台,对外疯狂扩张,形成战争策源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文明造成重大破坏。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有所调整但并未改变其掠夺剥削的本质。6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复苏乏力,民权运动高涨。国际上造成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局势动荡。(8分) (每点2分共8分,持之有据,论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综上所述,西方文明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并走向没落。(1分)
示例三
焦点:西方文明是否破产。(2分)
立场:美国记者和梁启超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1分)
论证:西方文明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部分群体被排除在外,易受利益集团控制,决策效率较低; 殖民侵略和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强权政治和南北差距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长,局部地区动荡等。但西方文明也有积极的一面和发展潜力,如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提供了民主政治制度框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权利和自由;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密切了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和文明互鉴; 启蒙运动激发了世界各地民族民主意识,推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高涨; 国际法以及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构建,对与国际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积极作用。(8分)(每点2分共8分,持之有据,论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综上所述,我们应以客观全面的态度看待西方文明,汲取经验,为全球文明进步发展贡献力量。(1分)
评分细则:
分值 要求
一等 9-12分 立场鲜明, 史论结合, 能多角度运用史料。文字通顺, 逻辑严谨。
二等 5-8分 立场基本明确, 基本能够运用史料说明问题。文字通顺, 有一定逻辑性。
三等 0-4分 立场不够明确, 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 表述一般。
(持之有据,论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13分)
(1)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 晚晴政府的弛禁、纵容; 国家分裂,军阀割据,鸦片成为敛财工具; 各国租借成为国中之国,政府无权管辖; 日本在占领区利用毒品麻醉毒害中国人民。 (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2)措施:党和政府颁布法令严禁严查; 依法惩处违法分子; 拨出专款救助成瘾者; 研究制造戒毒药物; 强制戒毒与教育自戒相结合; 土地改革根除罂粟种植。(6分, 每点1分)
意义:基本禁绝了危害中国百余年的鸦片毒害;创造了禁毒史上举世公认的奇迹;革除了社会恶习,为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为后世的社会治理提供了范例。(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20.(15分)
(1)影响:极大的提升中秘之间的运输效率和贸易便利; 使国际贸易格局更加合理;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拉美地区的拓展延伸; 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的合作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加强了南南合作。 (每点3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2)含义:
答案一: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多年的努力。新中国的建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就是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时期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全球性饥
饿贫困问题,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享成功经验,增强发展中国家战胜贫困的信心;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历程,感情真挚,和蔼可亲,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望。(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国家治理层面)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多年的努力。新中国的建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就是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时期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球治理层面) 面对全球性饥饿贫困问题,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享成功经验,增强发展中国家战胜贫困的信心;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历程,感情真挚,和蔼可亲,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望。(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没有分两个层面回答的答案,就按照答案一酌情给分:分两个层面回答的答案,按照答案二酌情给分)
(3)时代背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 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点1分,分两个方面作答,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