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第21课《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第21课《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课件(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0 19:29:39

文档简介

《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把握作者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鉴赏文章兼具诗意美与思辨色彩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思路
把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链条:围绕一个核心,设计几个问题,逐层发问。
一.导入
ppt展示“可可西里”风景,看从这些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置身其中有何感受?
这里有雪山一望无际,圣湖宁静神秘,
这里有藏羚羊久久寻觅,野牦牛成群栖息。
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我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可可西里。
犹如这里的风景一样,可可西里在蒙语中也有着很美的寓意,指美丽的少女。
ppt展示“可可西里”另一组图片,人何以就把美景变成如此这般,都是为了什么?利益。
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思考?
引入《像山那样思考》
二.题解
师:大家对这个题目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看到这个题目有哪些思考。
明确:表达上具有一种含蓄美,只是一个六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语,却激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与想象,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使用拟人,又增加了文题的诗意与抒情意味。
作者用含蓄、诗意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态的一种认识(理性思考)
三.整体感知
由学生提出疑问,进而确定文章的核心问题
山是怎样思考的?
狼的嗥叫所隐藏的内涵是什么。这也是全文非常核心的一个问题,即全文的文眼。
提纲挈领:根据大家的疑问,我们要弄懂这样两个问题。
明晓山的思考
读懂狼的心事
四.文本研读
1. 明晓山的思考
“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关键词:“客观地”“长久地”
师1:作者还列举到对哪些事物这一声狼叫的思考?当他们听到狼叫时,他们都有哪些反应?
事物: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
反应:感到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他们对狼的爱恨是以自身利益得失为考虑出发点,围绕主观情感展开。
(Ppt展示)
山:客观地 长久地 全面的 深刻地
鹿:主观地 短暂的 片面的 肤浅地
师2:这是鹿等事物的思考方式,那我们人的思考方式呢?和以上哪类事物更接近?山?鹿等事物?
当我们听到狼叫时,也是听出了一种恐惧。我们的恐惧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这说明人的思考与鹿更相似,人的理解也是主观、短暂、片面的。
师3:从中可以判断谁山的思考方式更科学、合理?
客观地去倾听,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以自身利害为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2.狼的嗥叫的内涵?(解读狼的心事)
人和山的思考方式不同,这也决定了听到的结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不一样的,人听出了一种希望和恐惧,而山听出了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是什么?这也是全文的文眼。
师1:“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作者在后文中还有相呼应的语句:
明确: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有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这些含义、秘密、东西就是狼叫的内涵,是借助我对狼的认识来揭示的。
师2:作者对狼叫的含义的认识从什么时候开始?
明确:“看见一只狼死的那一天开始的。”“看见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师3:作者为什么忍心杀死这只狼呢?
明确:“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功利角度)
作者甚至还生动传神地刻画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猎杀狼时的心理活动,“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杀死一只狼会有莫名的兴奋感,或者说一种成就感,能够猎杀狼,或许被视为勇士之举。
师4:那个年代里,其他人是如何看待狼的?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社会原因)。可见对狼的厌恶与敌对,已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师5:作者对狼看法的改变是从狼死的那一刻开始的,但是作者对狼嗥叫含义的思考应该是从狼死之后看到的景象开始的。
师6:狼死之后世界会变得怎样?狼死之后,作者看见了什么,找到相应段落。
明确:一句话概括,即看见没了狼的山变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荒山,草原退化,变成荒原,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还用了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来形容此时的山,“就像上帝拿了一把大剪刀,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
师7:狼死后,除了看到荒山外,还看到了“鹿群的饿殍”。
鹿以草为生,当鹿的数量超过了草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载量时,鹿自然就饿死了。并不是“狼越多,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也并非就是天堂。继而看见“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即人类未来不复存在。
用这样一个图示反应人、山和狼之间的关系。
人——狼死——山秃——人类的未来没了
师:从这个图示会有哪些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从狼死之后导致的恶性循环中,同学已经有了很多启示,对人的行为和狼的存在都有了新的看法,那这就应该是狼的那声嗥叫中所隐藏的含义。
3.品味狼嚎
作者描写这一声狼叫时用了哪些关键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声狼嚎中饱含了狼怎样的情感?即隐藏着怎样的内涵?
关键词:“深沉的”“骄傲的”“悲鸣”“蔑视”
明确:
“骄傲”: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人类对此却不能领悟;
“不驯顺、对抗性”:狼对人类厮杀掠夺的反抗;
“悲鸣”:对生命权利被剥夺的悲怆;
“蔑视”: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师8:作者从鹿的死去和高山植被的破坏退化中,开始反思醒悟,有了哪些认识?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风险。”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梭罗名言。
(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风险。”
这句话论证了安全与风险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特点:万物之间是共生共存,是平等的,他们相互制约,从而维持生态的平衡,和谐共生。这就是荒野给我们的启示,也是狼叫的深层含义。
总结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听出这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狼嗥中饱含着浓浓的生态忧患意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相互制约,和谐共生,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深化文题
像山那样思考:人要像山那样客观地、长久地、深刻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五.结语
人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自己的利益驱使或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偏差影响,不能做到客观公正,而大自然对万事万物持有的一视同仁的态度,反而给人真正的启迪。就像“人生来是平等的”一样,所有的物种,在生态中,都是平等的。和谐社会不光包括人与人、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到“像山那样思考”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意识,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六.扩展
1.关于这一生态意识。早期文献中有相似的记载: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我们学校今年被评为省级特色示范学校,我们学校的特色是——生态教育。
4.国产的一个动画片是以保护森林为主题的。——《熊出没》
可见从古至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校,乃至到一些大众传媒,都无所不在的在关注生态。
“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保护生态,人人有责”(共31张PPT)
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题解
题解

读懂狼的心事
明晓山的思考
提纲挈领


客观 长久
主观 短暂
山的思考
全面 深刻
片面 肤浅
解读狼嚎
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知道
悬念
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只有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
我看见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
看见山坡变得皱皱巴巴,
看见灌木和树苗死去。
……
没有狼的地方真的是天堂吗?
心灵拷问
我看见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
看见山坡变得皱皱巴巴,
看见灌木和树苗死去。
看见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
没有狼的地方真的是天堂吗?
心灵拷问
狼死
山秃


生态循环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阅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
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
领悟狼嚎
骄傲: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
到了,人类对此却不能领悟;
不驯顺、对抗性:狼对人类厮杀掠夺的反抗
悲鸣:对生命权利被剥夺的悲怆。
蔑视: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太多的安全的危可能产生了长远险。
提升深化
作者有了哪些反思醒悟?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态意识:
平等共存,
和谐共生。
题解
人要像山那样客观地、长久地、
深刻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答学生问
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勉励自我
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思考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