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2 09:1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记言”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而语言与行为正是人类故事的两大要素。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
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加于人”的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尤需深入研究,准确阐释,广泛宣扬。
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后羿、大禹等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而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而中国神话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节大多发生于虚拟的天庭,而后者的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二:
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
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再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之后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这一返回过程也被人们称为“太空打水漂”。
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摘编自喻思南《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务实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把成功经验、故事中的道理传播出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话语权对凝聚人民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径。”由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
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
(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
B.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
C.中国探月工程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命名契合国人对月球的美好想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
D.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增强自信。
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B.材料二中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
C.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
D.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
4.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晖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面站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
大个子看了看蔡和森,说:“‘论小学教育’,以此为内容,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哎,你也是来报名的?”
蔡和森点点头,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脑袋,叹息道:“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啊。”
大个子朗声笑了:“就是。才招八十个,来报名的倒有好几百!”
蔡和森正想接着问,却见大个子伸手拍拍他前面的一个清瘦小伙子,说:“哎,萧菩萨,想不想对个对子?上联是——叫花子开粥厂。”那位“萧菩萨”才回过头,还没来得及答话,大个子却自行接了下去:“眼前就是绝妙的下联——穷师范①招学生。”
“萧菩萨”似乎和大个子很熟,习惯了他这样说话,很默契地问:“横批?”大个子一字一顿地说:“挤、破、脑、壳。”
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蔡和森也被逗乐了,他不禁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大个子几眼。只有紧挨在前面的刘俊卿皱起了眉头:竞争者之多已经令他不安,偏偏还有人拿这个开玩笑……他移开了几步,躲开了这笑声。
这时候,在不远处的操场大门前,一字排开的几张方案上,立着“报名处”的牌子,旁边还摆好了笔墨、报名表格等。黎锦熙站上台阶大声说:“请各位考生注意了,凡愿意报名者,到报名处来领取报名表,操场上摆了桌子供大家填写。填写后,交到这边来,换取考号。”
大家“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蔡和森抢到一张表格,他左右张望着,想找个位子坐下来填写表格,却看到那位“萧菩萨”在和一个同学打招呼:“哎,易礼容?”易礼容看时,惊叫道:“子升兄?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蔡和森这时却瞅到了一个空位子,忙坐下提起毛笔填写。等他再去蘸墨的时候,发现身边坐的人也正好伸过笔来,顺着一双大手看上去,呵,这不正是刚才帮自己的那位大个子吗?大个子显然也认出了他,率先对他说:“你好!”
蔡和森回应着,把面前的砚台给他推近了些。大个子说着“谢谢”,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
蔡和森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呀?”大个子依然大着嗓门说:“海,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去年考铁路学堂,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原来就是你呀。哎,你不是在读铁路学堂吗?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
蔡和森很坦率地回答:“那边!学费太贵,实在读不起,我已经退学了。”“哦!彼此彼此。穷师范招学生,还是咱们穷兄弟多。”大个子说道。
二人边填表边聊天。蔡和森问道:“对了,还没请教老兄贵姓啊?”“贵什么贵?”大个子把报名表递了过来,“我姓毛,毛泽东。”蔡和森的目光停留在表格的履历一栏上,那上面除了“工”一项外,农兵学商都打上了勾,他颇为惊奇:“嘿,毛兄干过那么多行当?农兵学商都全了!”
毛泽东得意地说:“我呀,是家在农村种过地,老爹贩米帮过忙,出了私塾进学堂,辛亥革命又扛枪。五花八门,反正都试了一下。”
“毛兄不过比我大一两岁,阅历却如此丰富,令人佩服。”蔡和森说道,“我们就不要你佩服我,我佩服你了。”毛泽东向蔡和森伸出手,爽快地说:“来,交个朋友。”
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蔡和森笑道:“还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呢。”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
“……李维汉,255号;周世钊,256号;邹彝鼎,257号;罗学瓒,258号……”黎锦熙忙得一头微汗,依次收着考生交来的报名表,他一面读出考生姓名,一面往表上编定考号。这时又一张表格递了过来,收表格的同学抬起头一看,当即愣住了——面前是一个矮矮壮壮、留着粗粗的八字胡、戴着眼镜的中年人,那张脸上都已经有了皱纹,忙道:“这位老伯,对不起,学校规定要由考生本人报名,不能由家长代报。”
中年人笑着說:“我就是考生啊。”这话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中年人很温和地问:“年纪大是吗?可招生不是没限年龄吗?”
“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这个同学有些疑惑地念着表格,“何叔衡?哟,您还是位秀才啊?”
黎锦熙听到何叔衡的名字,忙过来接过表格,看了看,猜疑地问道:“您不是宁乡的何琥璜先生吧?”“正是鄙人。”何叔衡笑着说。
“何先生,您好,我是一师的历史教师黎锦熙。您这是开什么玩笑?您可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了,怎么能到我们这儿来报名呢?”
何叔衡赶紧解释说:“我真的不是开玩笑。何某虽说已经37岁了,在宁乡办过几年学,教过几年书,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如果不多学些新知识、新文化,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怎么,不会嫌我这个学生太老了吧?”
“哪里的话?琥璜先生这么看得起一师,是我们一师的光荣。”黎锦熙对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陈章甫,来来来,大家都来,为何先生鼓鼓掌,欢迎何先生!”围观的报名考生都鼓起了掌,掌声顿时响成了一片。
(有删改)
【注】①穷师范,指湖南第一师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蔡和森的观察视角引出了毛泽东的形象,让毛泽东在同龄人中展示个人风采,真实又不乏新颖。
B.湖南第一师范此次考试招八十人,但报考的有好几百,竞争激烈,易礼容和毛泽东等人也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
C.考题“论小学教育”符合师范类学校的办学实际,“公布考题”“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则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
D.作为湖南第一师范的一名历史教师,黎锦熙在学生的报名接待工作中组织有序,态度认真负责,待人礼貌热情。
7.下列对文中“何叔衡报名”这部分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黎锦熙对何叔衡的报名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何叔衡的形象。
B.初见何叔衡时,收表格的同学误认为他是学生家长,何的回答以及其周围人的吃惊、疑惑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
C.文中通过与其他考生的年轻活力的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表现了他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D.何叔衡解释的内容,反映出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民众风气未开,新知识、新文化得不到普及的社会环境。
8.萧子升和蔡和森在来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前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子”,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一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书生意气”常用来形容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状态。小说塑造了一个杰出的青年群体,请结合文本谈谈他们表现出来的“书生意气”。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①,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②,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文中指“满,遍”,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不同。
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一,文中指“相同”,与《屈原列传》中“冀幸君之一悟”中的“一”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出自《屈原列传》)
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夫差庙①
范成大
纵敌稽山祸已胎,垂涎上国更荒哉。
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
梦见梧桐生后圃②,眼看麋鹿上高台③。
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与金订立屈辱和议。②梧桐横生,太宰嚭说这一梦境预示战争取胜,夫差予以采信。③麋鹿游姑苏之台,意谓宫室化为荒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从吴王夫差亡国这一史实出发展开议论,首联点明了吴国败亡的原因。
B.颔联中的“养虎遗患”照应“纵敌”句,进一步指明夫差放过越国的严重错误。
C.“求鱼无后灾”用“缘木求鱼”之典指出夫差征伐之举危害不大,但劳而无功。
D.颈联上下两句中“梦见”和“眼看”相呼应,暗含因果关系,讽刺性极强。
16.诗人在尾联中巧妙地将丰富的情感具象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句读很努力,而有疑惑时却不向老师学习”这种做法本末倒置,他对这种人的看法是“,”。
(2)《将进酒》中“,”两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挡,黄河之去,势不可回,彰显出了黄河的壮阔气势和磅礴声势。
(3)“沧海”经常出现在诗词中,和其他意象一起构建出独特的意境,或营造广阔无垠之境,或展现豪迈的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花树映发、风景如画、游人熙攘的绍兴街巷,不时“邂逅”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他们是一个个、一组组 ① 的雕像:臂挎竹篮、身形佝偻,悲苦羞怯的祥林嫂;头戴破毡帽、弯腰驼背,拘谨麻木的老年闰土;身着破长衫,一脸落魄迂执的身形高大的孔乙己;表情张狂,愚憨狡黠无赖的阿Q阿D们……每次猝然相遇,总会让人出神良久。那一刻,你会 ② 地想起小说里的那些场景,那些故事。在一次次的出神与回味里,你也会不断感念鲁迅先生的伟大。感念他用如椽巨笔,透过这一个个永恒的人物典型,记录下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那个时代的影像,写下了另一种“无韵之离骚”。
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是穿透时空的。百年过去,在他的故乡,鲁迅文学的魅力化为了游客的别样体验——既有回望过往的感叹唏嘘,又有乐赏今时的轻松惬意。这种抚今追昔、逸兴遄飞的丰厚沉潜的旅游体验感,或许是别处难得有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加点的词语“如椽巨笔”,如果换成“神来之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科学研究显示,过度依赖导航软件,可能导致大脑减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不仅如此,导航在为我们提供位置信息的同时,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线路选择,塑造着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例如,目的地搜索功能,让我们不用在地图上寻找特定位置,选项就能自动弹出; ① ,使我们不再需要依据经验选择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航软件确实能让我们以最少的时间跨越特定的空间,提高时空转换效率,但也可能让我们错过沿途的风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② ,如何更丰富地感知环境,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与广大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是“在路上”的一个课题。曾经,谢亮老人为他人义务指路16年,让很多初到北京的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暖意;如今,一部手机在手, ③ 。曾经,在认路时,城市的建筑物、街道以及花草树木都能深深嵌入我们的记忆;如今,一些人记得最清楚的路线,就是住所到地铁站、公交站的那一段路。某种程度上,只操心导航软件中的连线和数字,容易让人忽视环境中的自然、历史、文化,忽视身边的烟火气、人情味、风景美,进而在急匆匆的赶路中失去“人在旅途”的乐趣。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在路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D.“落木”,显得很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我们见证了无数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经济模式转型、生活方式革新……然而,在纷繁的变化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比如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底线、家国的情怀……这些不变的因素,成为我们在变化世界中坚守的方向和前行的力量。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变与不变”的关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答案:B
  简析:史家采用 “信史化” 方式记录尧舜禹,是因其事迹本身值得且能产生正面影响,并非因果倒置,B 选项错误。A 选项,材料一表明这些思想具普适性可宣扬;C 选项,虽文中未提及探月工程名称来源,但从文化角度可合理推测;D 选项,材料三明确说明了建构体系的作用,A、C、D 选项正确。
  2.答案:A
  简析:根据材料二,应是返回器先二次再入大气层,后实施二次气动减速,A 选项顺序错误。B、C、D 选项对返回过程的图示理解正确。
  3.答案:B
  简析:A 选项,中国古代神话有虚构性,且材料一说的是部分神话是 “讲好中国故事” 范例;C 选项,“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 无中生有;D 选项,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只是一方面,“完美收官” 不准确。B 选项,“半弹道跳跃式” 返回方式体现航天技术高超,该选项正确。
  4.答案:
  客观真实:运用专业术语和具体数据,如 “高精度导航参数”“2024 年 6 月 25 日 13 时 20 分许”“10.9km/s 的速度” 等体现。
  形象生动:用 “太空打水漂” 比喻返回器飞行状态,便于读者理解。
  5.答案:
  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发掘典籍思想资源。
  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发展高科技。
  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
  (二)
  6. 答案:B
  简析:文中毛泽东对考上充满信心,B 选项错误。A 选项,小说通过蔡和森视角引出毛泽东形象自然新颖;C 选项,考题符合师范学校实际且具开放性;D 选项,黎锦熙在报名工作中的表现符合原文,A、C、D 选项正确。
  7.答案:B
  简析:A 选项,黎锦熙震惊主要因何叔衡身份而非年龄;C 选项,文中未对比突出何叔衡;D 选项,“民间没有合格老师” 说法错误。B 选项,何叔衡报名情节中他人反应增加了戏剧性,该选项正确。
  8.答案:
  借易礼容对萧子升报考的反应及众人对其才名的好奇,侧面表现萧子升才华。
  借毛泽东对蔡和森名字的惊讶及提及作文成绩,侧面表现蔡和森名气与才华。
  9.答案:
  志向远大,积极报考师范追求知识以报国。
  自信满满,如毛泽东对考试充满信心,蔡、萧有才学。
  乐观开朗,如毛泽东幽默互动展现朝气活力。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CEG
  简析:“学者徒诵空文” 主谓宾完整,C 处断开;“而为敌所诱” 被动句,E 处断开;“苟…… 则……” 假设关系,G 处断开。
  11.答案:D
  简析:“冀幸君之一悟” 中 “一” 是 “完全”,与文中 “一” 意思不同,D 选项错误。A、B、C 选项对词语的解释及比较正确。
  12.答案:A
  简析:是唐军诸将见窦建德军阵绵延数里有惧色,A 选项错误。B、C、D 选项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正确。
  13.答案:
  (1)(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
  (2)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简析:(1)“乘”“东”“掩” 等字词需准确翻译;(2)“短”“迁” 及状语后置句要翻译到位。
  14.答案:
  窦军喧嚣无政令;窦军轻敌;太宗预料其阵久卒饥会退,可趁势追击获胜。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C
  简析:“求鱼无后灾” 用典是指出夫差 “纵敌” 会致灾祸,C 选项错误。A 选项,诗从夫差亡国议论,首联点明原因;B 选项,颔联 “养虎遗患” 与 “纵敌” 照应;D 选项,颈联 “梦见”“眼看” 呼应且含因果讽刺,A、B、D 选项正确。
  16.答案:
  运用比喻,将忠臣之恨比作涛江雪浪。
  寓情于事,于吴国君臣行为中寄寓忠臣之恨。
  借古讽今,批判南宋统治者昏庸。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①惟妙惟肖;②情不自禁
  19.答案:
  “如椽巨笔” 强调笔力雄健、分量重,“神来之笔” 侧重文句精彩。
  鲁迅文笔犀利,用 “如椽巨笔” 更体现其思想深刻,表达对他的敬佩。
  20.答案:B
  简析:文中 “在路上” 和 B 选项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 选项表示特定称谓;C 选项表示引用;D 选项表示强调。
  21.答案:
  ①路线推荐功能;
  ②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③很多人不想也不需要问路。
  22.答案:只关注导航软件中的连线和数字,容易让人忽视环境中的自然、历史、文化元素,忽视身边的烟火气、人情味、风景美,从而在急匆匆的赶路中失去 “人在旅途” 的乐趣。
  六、作文
  23. 立意参考:
  一是既要坚守自我,保持坚韧,又要拥抱变化,迎接挑战。阐述在时代变迁中坚守道德、价值观等,同时积极适应社会、科技等变化。
  二是在变化中坚守不变,以不变应对万变。如在经济模式转型时坚守诚信等品质,以其应对各种变化。
  三是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坚守自我,稳步前进。可结合自身成长,谈在变化环境中坚守理想、信念,不断前行。
  四是迎接变化,坚守本心。如在生活方式革新中保持善良、友爱等本心,积极面对变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领众人来援救。李世民扼守武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看见都面有惧色。李世民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眺望敌阵,说:“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一定将会自行退走,我们趁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窦建德军摆开阵势,从卯时直到中午时分,士卒们饥饿疲倦,坐在队列里,又互相争夺饮水。李世民说:“现在可以出击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队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到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再一齐展开旗帜,内外奋击,敌军大败,活捉了窦建德。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喜欢发动战争就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会有战争则一定有危险。’这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人(统治者),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孙武所说的‘先制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保有我方士气),这即是了解自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即是了解对方。”唐太宗问:“《孙子兵法》中说三军的士气可以被夺走,这是一种精妙的战术,‘敌人早上初至士气旺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士气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善于用兵的一定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懈怠思归时再去打击它。’此种讲法如何?”李靖回答:“所有有生命、有血气的生物,当它们被激发起斗志时,即使面临死亡也不会有所觉悟,这是因为它们内在的气(精神、勇气)所驱动的。所以用兵的方法,必须先考察我军官兵,激发起敢打必胜之仗的勇气,这样才能够去进击敌人。吴起所讲的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等‘四机’,‘气机’是首要的,没有别的道理,它能让每个士兵都自己敢于战斗,那么他就勇往直前,不可阻挡。所说的早上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已经三次击鼓进攻,但敌人的士气依然是不衰竭,又如何能一定使敌人懈怠思归呢?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