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破土发芽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节选自培根《谈读书》)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强调了人应该要爱读书、好读书。
B.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C.“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D.透过对待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无知的人羡慕读书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
A.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读书、读好书对人的影响。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绝对有关联。
C.材料二从读书的意义、策略、功用等方面层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具体,使语言饶有趣味。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
A.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在梧州看水
黄咏梅
地处桂江和浔江交汇处的梧州城,傍山依水。两江交汇,相互依偎,难分难舍,直到逐渐融为一体,汇成一条颜色介于黄绿之间的西江。
水是梧州人的另一种血脉。水路,从梧州的历史上看来,等同于财路、生活之路。水路的发达,成就了梧州自古以来的百年商埠。梧州人还喜欢到江中游泳,到江边看看水、吹吹风,跟遇见的熟人聊聊天,就像走亲访友一样平常。喜欢看水的梧州人顺势在这两江交汇处,建起了长廊和子亭。岸边榕树婆娑、柳树依依,岸下两江鸳鸯戏水,此处便被称为鸳江春泛。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我们,也把这里视为节假日看水的好去处。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父母牵着,跨过大桥,穿过热闹的珠山隧洞,到鸳江春泛看水。离水越近,越能感受到两江交汇所形成的湍急。激流扇动起来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钻进衣裙里,黏在皮肤上,清凉清凉的。当然,对于我来说,去鸳江春泛看水的吸引力最终还是为了吃。岸边的大榕树下摆着一溜小吃摊,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嗫田螺、嚼酸嘢、串牛杂……炒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条刚钓起的河鱼,盛一碗明火白粥,灼一盆盐水菜心。江风徐徐,两江拍岸的声音会从脚底升上来。这些时候,父亲会给我开小灶。他从矮板凳上起身,漫不经心地走开,几分钟后从对面凉伞下的冰柜里,给我买回一根红豆冰棒,或一支冰镇维他奶。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阴,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时光停留在此刻的记忆。
由于与江水为邻,所以梧州人祖祖辈辈都在生活中预留了水的位置。进入本世纪之前,江水上涨,洪水浸街,在梧州时有发生。这固然给生活带来影响,但在梧州人看来并不罕见,应对起来也经验丰富。我见过洪水浸街时的光景:船只安然来往,人们摆渡到地势高的茶楼去饮早茶、吃冰泉豆浆和龟苓膏。咿咿呀呀的粤剧唱腔从茶楼里传出来,广播里12点依旧准时开讲《杨家将》……大约过了个把星期,水慢慢退回河滩的时候,人们穿着高筒雨靴,拿着长长的竹扫帚,大街小巷去扫水。那些被水淹到的家庭,一趟趟跑到某个西水借用的聚集地,领回寄存的家居物什。西水借用地的那张纸片,时常贴在我家附近的中学、文化馆等门口,那里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安置场所。
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去广州工作,父亲送我。一个夕照满天的傍晚,我和父亲拎着重重的行李,站在港运码头向岸上目送的母亲挥挥手,然后登上了正在鸣笛的“红星号”客船。父亲坐在窗边,对着岸边后退而去的街道指指点点,话很多,我却嫌船开得慢。出于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忐忑,我坐在船舱的大通铺里,混在嘈杂的旅客和拥挤的行李中,毫无看水的心情。我甚至暗暗埋怨父亲为什么不选择陆路,321国道上飞驰的大客车五六个小时就能到广州,而这艘红星号顺着西江,需要多出一倍多的时间。船开过那座江心小岛系龙洲之后,熟悉的街道便看不见了,再开一阵,广播里报出了封开的站名。父亲告诉我,我们已经离开梧州,进入广东,西江就要流入珠江了。父亲拉我到船尾看水。太阳已经落入江面,剩下几朵染着余晖的云朵卧在我们来时的方向。父亲指着那个方向说,在那里,梧州现在叫作你的故乡了。父亲说出这句话时,眼眶湿润,如同过去许多次跟我们提起他的故乡时那样动情。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艘红星号将我送达异乡,这个小城将成为我频频回首望见的那个地方。一片沉默中,我和父亲在船尾站了很久,直望到云彩彻底消失,逐渐看不到远处的水平线,感觉不到船的速度。
进入21世纪后不久,绵延梧州城区近二十公里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牢牢框定在堤坝下。洪水浸街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在这个提速的时代,那艘曾经载我离开故乡的红星号已经停运,321国道上的车流逐渐稀少,高速、高铁穿过这座小城,将人们带到更远的远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没有改变,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条三千吨级内河航道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开建,直通粤港澳,水路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梧州人也依旧喜欢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绿化带上,远看、俯瞰,江水涛声依旧,而小城已经扩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
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刚开始是命运,接着更多的是情感。在籍贯这一栏我很多次写下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文学作品里我用书写的方式反复回到这个城市,甚至在一阵潮热的空气里我都能闻见这个城市的气息。人到中年,逐渐体会“故乡”深藏的意味。无论身在何处,在曾经驻足的珠江边,还是我现在生活的钱塘江边,我总是要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眺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梧州成为“百年商埠”的原因,将梧州的历史与水路的发达关联起来,突出了水对于梧州城和梧州人民的重要意义。
B.文章详细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光景,说明梧州人对江水造成的影响毫不在意,只想好好生活。
C.文章通过叙写父亲送“我”坐船去广州工作的经过,以及拉“我”去船尾看水的细节,让“我”懂得了“故乡”的真正含义。
D.文章结尾提到“红星号”的停运和高速、高铁穿城而过的现实,一方面赞扬梧州城的今昔变化,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交代梧州城地理位置开篇,确定写作角度,即从城与水的关系入手,重点回忆了几次看水经历,选材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B.作者写“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意在强调江水世世代代与梧州人命运相关,在新的时代它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者笔触由西江边而珠江边而钱塘江边,最后以“向水流的方向眺望”作结,表达故土之思,并赋予“看水”行为丰富而隽永的意蕴。
D.作者行文平实质朴,通俗直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对流变的生活图景的展示,反映了对传统情感价值观的回望、守护和期待。
8.作者回忆儿时到鸳江春泛看水时,对“吃”的叙写费了一番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9.《羊城晚报》曾经评价作者的创作“颇具年代感”,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山东大旱,诏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
上使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人音乐,不称旨,上责之。温彦博、王珪谏曰:“孝孙雅士今乃使之教宫人又从而谴之臣窃以为不可。”上怒曰:“朕置卿等于腹心,当竭忠直以事我,乃附下罔上,为孝孙游说邪?”彦博拜谢。珪不拜,曰:“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此乃陛下负臣,非臣负陛下。”上默然而罢。明日,上谓房玄龄曰:“自古帝王纳谏诚难,朕昨贲温彦博、王珪,至今悔之。公等勿为此不尽言也。”
贞观十九年,车驾发辽东,至安市城,进兵攻之。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兵十五万救安市。上悉召诸将问计,长孙无忌对曰:“陛下未冠,身亲行陈,凡出奇制胜,皆上禀圣谋,诸将奉成算而已。今日之事,乞陛下指踪。”上笑曰:“诸公以此见让,朕当为诸公商度。”命李世勤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延寿等独见李世勣布陈,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上望见仁贵,召见,拜游击将军。
(摘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赞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夏、商、周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摘自《新唐书》,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孝孙雅A士B今乃C使之D教宫人E又从而F谴之G臣窃以为H不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修短之所以殊也”是判断句,与《<老子>四章》中的“自知者明”句式相同。
B.出,拿出,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出”意思相同。
C.未冠,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故“未冠”指未满二十岁。
D.事,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和侍臣一起讨论前朝兴亡的缘由,太宗否定了萧瑀的看法,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B.面对温、王二人的劝谏,太宗大怒,认为他们二人附和下面,欺君罔上,没有对他尽忠职守。
C.太宗纵兵攻打安市城时,面对敌军十五万人的救援力量,他亲自谋划破敌计谋。
D.尽管《诗经》《尚书》记载不够完善,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卓绝显见的治世明君也少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
(2)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
14.《新唐书》的赞语评价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太宗获此评价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①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②唐突③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二龙:指争战的双方。诗中指曹操和孙权。②鲸鲵:大鱼名,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双方对战的军队。③唐突:触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照应标题,描绘赤壁之战的紧张情势,“扫地空”写出了曹操的惨败之状。
B.第三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烈火张天映照云海的景象,再现了火烧赤壁的情景。
C.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想象友人沧江独望,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深切同情。
D.这首诗将怀古与送别融为一体,用怀古来贯穿全诗,借送别来突出怀古之情。
16.李白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周瑜极尽赞美之词,各有何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明非常喜欢曹操。在读到《短歌行》中曹操用“,”的情景,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的两句时,他十分钦佩曹操对人才的理解和争取。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的两句是:“,。”
(3)杜甫《登高》中“,”两句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 A 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①),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 B 地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那就会很费力。
三是,用典可以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②),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文学方面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可以使语意更委婉。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而桓冲却 C 地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B.你就送来,我也不要。
C.他要是不来,我就去找他。
D.放下了行李,我们就到会议室开会去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效果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22.某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用典。请从下面两个诗(词)句中任选一个,结合文中第四段内容列出讲解要点。
诗(词)句 典故出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西晋司马彪对此作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佛系青年,网络流行词,含义是指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他们的日常用语:都行、可以、随它去、没关系……遇事淡定,内心无甚波澜,云淡风轻。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超然境界;有人认为,这是堕落颓丧的表现。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答案:B
简析:原文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只是在列举不同的读书方法,并没有反对 “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的意思,B 选项理解错误。
2.答案:B
简析: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与精神品级有一定关联,但不是 “绝对有关联”,B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3.答案:A
简析:“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强调的是读书的方法,而不是论证人要 “好读书”,A 选项不符合要求。
4.答案:
首先,由人的癖好引出读书癖好及其好处,并阐述如何养成读书癖好;
接着,说明读好书的益处以及人文经典的价值;
最后,从自身角度谈读好书的方法,如 “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等。
5.答案:
材料一提出 “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的读书方法,即读闲书般领会大意,将书作自我生长养料;
材料二指出读书不要存心诘难、迷信或寻章摘句,要多思考;对不同书采取不同读法,如浅尝、吞食、咀嚼消化等;读书要与笔记、讨论相结合;要根据个人气质和精神弱点有针对性地读书。
(二)
6. 答案:B
简析:文章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光景,是为了体现他们从容应对的态度,而非 “毫不在意”,B 选项理解有误。
7.答案:D
简析:文章语言并非直白,而是较为含蓄蕴藉,如通过对梧州城的回忆与情感抒发来表达主题,D 选项错误。
8.答案:
从侧面表现看,详细描写吃的场景,如小吃摊的热闹、人们围坐的情景,烘托出梧州人鸳江春泛看水时的热闹氛围;
从生活状态角度,体现了梧州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气息和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
从情感表达方面,作者对儿时看水时吃的记忆充满甜蜜,借此表达了对往日时光和梧州城的怀念之情。
9.答案: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了小时候、毕业后及进入 21 世纪后的梧州城相关事件和变化,选取梧州的典型风物和生活场景,如鸳江春泛、洪水浸街、“红星号” 等,展现了梧州城的过去与现在;
通过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感受,如儿时的快乐、离乡的复杂情感、对故乡的眷恋等,体现了作者在不同年代对梧州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使梧州城的发展脉络在 “看水” 这一行为中得以清晰呈现。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EG
简析:“孝孙雅士” 是判断句,应在 “士” 后断开,即 B 处;“使之教宫人” 是兼语结构,“教宫人” 是 “使” 的宾语,应在 “宫人” 后断开,即 E 处;“从而谴之” 中 “从而” 修饰 “谴”,“谴之” 是动宾结构,应在 “之” 后断开,即 G 处。
11.答案:A
简析:“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是判断句,“也” 表判断;“自知者明”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知自者明”,两者句式不同,A 选项错误。B 选项 “出今年租赋” 的 “出” 和 “皆出酒食” 的 “出” 都有 “拿出” 的意思;C 选项 “未冠” 指未满二十岁,解释正确;D 选项 “事权贵” 的 “事” 是 “侍奉”,与 “今天的事情” 的 “事” 意思不同,解释正确。
12.答案:A
简析:太宗并非否定萧瑀的看法,而是认为其看法不全面,太宗指出周得天下后修仁义、秦得天下后尚诈力是两者统治长短不同的原因,A 选项错误。B 选项,太宗起初认为温、王二人附下罔上,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原文相符;C 选项,太宗在攻打安市城时亲自谋划破敌计谋,原文有详细描述;D 选项,根据材料二可知,历史上卓绝显见的治世明君确实少有,与原文一致。
13.答案:
(1)陛下用衷心正直责令我,现在我所说的话难道(哪里)能偏私不正直吗(呢)?
(2)其中值得称许的三个君主,玄宗、宪宗都不能够坚持到底,太宗的功业,盛大呵!
简析:(1)“责臣以忠直” 是状语后置句,应翻译为 “用衷心正直责令我”;“岂” 表反问,可译为 “难道”“哪里”;“私曲” 意为 “偏私”。(2)“可” 是 “值得” 的意思;“克” 是 “能够” 的意思;“烈” 指 “功业,功绩”;“盛哉,太宗之烈也” 是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 “太宗之烈盛哉”。
14.答案:
太宗懂得以史为鉴,如分析周、秦统治长短原因,吸取前朝经验教训;
体恤百姓,如山东大旱时诏令赈济抚恤并免租赋;
知错能改、善于纳谏,如反思对温彦博、王珪的责备;
有卓越军事才干,如在辽东之战中亲自指挥作战;
知人善用,如任用长孙无忌、李世勣等将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C
简析:诗中未提及友人被贬谪,“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主要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感伤,C 选项错误。A 选项,开篇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确实照应标题且写出曹操惨败;B 选项,“烈火张天照云海” 运用夸张手法再现火烧赤壁情景;D 选项,诗中怀古与送别融合,以怀古贯穿全诗,借送别突出怀古之情,分析正确。
16.答案:
李白通过描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塑造其儒将形象,借周瑜事迹鼓舞友人,希望友人常来信告知在外奋斗情况,自己也从中受鼓舞,表达奋发有为的主旨;
苏轼描绘周瑜少年英雄形象,以自己 “华发早生” 对比周瑜的年少得志,借对周瑜的仰慕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的感伤。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 不容置疑(毋庸置疑);B. 轻而易举;C. 忧心忡忡
19.答案:C
简析:文中加点的 “就” 表因果关系。A 选项表加强肯定语气;B 选项表让步;C 选项表因果,与文中一致;D 选项表前后事情紧接着。
20.答案:
①反对声色的享乐
②形容文人贫困
21.答案:
通过 “分量最重,力量最大” 中 “最” 的反复使用,强化了用典以简驭繁好处的重要性,增强语气;
“不能不用” 采用双重否定形式,突出了在写作中使用用典以简驭繁方法的必要性,语气强烈。
22.答案:
陶诗:引用《庄子》典故 “虚室生白”,表面写居室虚空,实则表明诗人内心澄净,体现以简驭繁;因五言诗字数受限且需表意丰富,所以用典有强制性。
辛词:用廉颇典故,既表明自己老当益壮、报国决心,又含蓄表达壮志未酬苦闷,体现以简驭繁;因词格式固定、字数受限且要表达丰富词意,用典有强制性。
六、作文
23. 立意参考:
一是珍爱生命,拒绝佛系。从否定佛系的角度出发,强调青年不应消极对待生活,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追求,勇于奋斗拼搏。
二是拒绝佛系,燃烧青春。突出青春需要激情与奋斗,佛系的生活方式会使青春失去活力,号召青年摒弃佛系,积极投身于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中。
三是生活需要减压,可以适度佛系。辩证看待佛系,认为在生活中面对压力时可以采取一定的佛系态度来调适心态,但在工作、理想等重要方面仍需保持进取精神。
四是劳逸结合,理性佛系。说明在努力奋斗的同时,可适当借鉴佛系的平和心态,做到劳逸结合,不过度劳累和焦虑,但也要把握好度,不走向消极的佛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与大臣议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殷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及六国均无罪,秦始皇灭掉了他们。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然相同,人心所向却不一样。”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义;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诈、暴力;这就是统治长短不同的原因。所以说夺取天下也许可以凭借武力,而治天下就不可以不顺应民心得缘故。”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山东大旱,诏令各地赈济抚恤,今年的租赋不必交纳。
太宗让太常寺少卿祖孝孙教授宫女们音乐,不称太宗的心意,太宗责怪他。温彦博、王珪劝谏道:“孝孙乃高雅之士,却让他去教宫女们,进而又谴责他,我们觉得不该如此。”太宗大怒道:“朕将你们视为心腹,应当竭尽忠心正直来侍奉我,现在却附合下面欺罔君上,难道是为孝孙说情吗?”温彦博行礼谢罪。王珪不行礼,说:“陛下用衷心正直责令我,现在我所说的话难道(哪里)能偏私不正直吗(呢)?这便是陛下有负于我,并不是我有负于陛下。”太宗沉默良久才作罢。次日,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虚心纳谏的确很难,朕昨天责备温彦博和王珪,到现在还在后悔。你们不要因此事而不能畅所欲言。”
贞观十九年,太宗从辽东出发,到达安市城下,纵兵攻城。高丽北部酋长高延寿、高惠真率领高丽军队十五万人援救安市。太宗召集全体将领询问破敌计谋,长孙无忌答道:“陛下年轻的时候,亲自指挥战阵,当年大唐凡是出奇制胜打败对方,都是陛下上呈高祖的计谋,众位将领只是按着预定谋略行事罢了。今天的事情,还望陛下指示。”太宗笑着说:“诸位这样谦让我,朕当为你们谋划。”命令李世勣率领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一千名精锐士兵做为奇兵,从山的北面穿越峡谷以冲击高丽军队的后尾。太宗亲自带领四千步骑兵,挟带鼓和号角,放倒旗帜,登上北山,又敕令各路军听见鼓和号角声一齐出兵进击。高延寿等人只见李世勣在布阵,便勒令士兵欲迎战。太宗望见长孙无忌的部队尘土飞扬,便令擂鼓、吹号角,高举大旗,各路兵马鼓噪呐喊着一同进攻,高延寿等大为惊慌,想要分兵几路抵御唐军,然而高丽军的阵形已经乱了。龙门人薛仁贵身穿奇异服装,大声呼喊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高丽士兵纷纷逃窜,唐朝大军乘胜追击,高丽兵大溃败,二万多人被杀。太宗看见薛仁贵,便召见他并拜为游击将军。
材料二:
赞语:政治最完美的盛世君主不出现,(这种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尽管《诗经》《尚书》的记载,不时有缺略之处,但夏、商、周三代占有天下一千七百余年,传承七十多位君主,其中卓绝显见于后世的,也就这六七位君王罢了。呵,盛世君主可谓难得呀!唐朝拥有天下,传位二十人,其中值得称许的三个君主,玄宗、宪宗都不能够坚持到底,太宗的功业,盛大呵!他消除隋朝的乱世,业绩可与商汤王、周武王并列;达到太平盛世的伟业,与西周的成王、康王相近。自古以来功高德厚的君主,至少从汉朝以后未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