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雅言。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取材于霍志刚的文章)
材料二
“一笔一画皆学问。”静态地观察每一个汉字,其字形本身就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幽奥秘。“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指独体字,字形本身不能再分割;“字”指合体字,字形可以再分割。因此,“文”只能“说”,而“字”却可解,“说文解字”之名诚不虚也。被誉为“文宗字祖”的许慎很早就洞悉了“文字”的奥秘。
越是古老的汉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浓厚,因此蕴含着更多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比如,彩虹的“虹”字,象形字,甲骨文中作形,像前后两首蜿蜒向下的大虫的样子。这与虹拥有两首、能够下饮江河之水的传说正相符合。甲骨文中记载,“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大意是有“虹”从北面出来,在河里饮水。对于天空中出现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古人还不能给予科学解释,于是就把它想象成了一条在河里饮水的虫。再后来,字形向合体字方向演化,《说文》中是一个从虫从申(电)的会意字,但多数时候是从虫工声,即沿用至今的“虹”。不过,在帛书文字中曾一度出现过从雨工声的字形。无论从“申(电)”还是从“雨”,均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虹与雨水的关系。
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每一个字形都有其时代性,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加强汉字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内涵,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举。
(取材于齐航福的文章)
材料三
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
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尽管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也仍然无法满足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如果解决不了,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
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如同运载火箭一样,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而且,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着中华文化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
(取材于王立军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汉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汉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B.汉字的形成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价值体系。
C.汉字的读音使其能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
D.雅言只在特定的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汉字字形本身积淀着中华文化”。下列选项不能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笙、笛”等字以“竹”作部首,反映当时部分乐器制作与竹子密切相关。
B.“松、柏”具有凌寒不凋的特点,其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C.甲骨文“男”字中的“力”像原始耕地农具,说明造此字时已进入农业社会。
D.取象于动物形体的甲骨文很丰富,这是原始狩猎生活在文字构形上的反映。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满足了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
B.形声字的广泛应用避免了汉字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
C.汉字书写笔画的变化体现出更为形象化的语言特征。
D.汉字突破时空的局限,完整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文化。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由古代语言文字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B.每一个汉字形体背后蕴含的文化奥秘,都是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
C.汉字的演变正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反映。
D.随着数字时代到来,简便快速的输入法不再利用汉字形体的要素。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汉字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6.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引瓯脱 引:与……接壤
B.缘崖旋转 缘:因为
C.食之厌 厌:满足
D.不可殚述 殚:尽,完全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稍憩于寺之禅堂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遗世之想 ②予之劣陋
C.①北隅以木梯登望之 ②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
D.①健者匍匐而上 ②扣舷而歌之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2)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1】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2】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注释:【1】弗获:不能。【2】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期的两位隐士。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是都不营”二句,强调应当自食其力,自营衣食,才可求得安乐。
B.第五句中,“常业”指农务,说明躬耕劳作已是诗人真实的日常生活。
C.“晨出肆微勤”一句,“微勤”是自谦的说法,实际上劳作十分勤苦。
D.“斗酒散襟颜”指以豪饮宣泄惆怅,与“斗酒十千恣欢谑”情感相同。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先后两次反问,旨在表达对世人轻视农事、不劳而获的批判。
B.本诗语淡而情浓,如“聊”字,看似平淡,欣慰之情却真实淳厚。
C.诗人以劳动者身份抒写亲身劳作的真切感受,具有积极思想意义。
D.整首诗夹叙夹议,通过收稻之叙说,抒发躬耕之情怀,意蕴丰富。
13.下列诗句中的“霜露”,与“山中饶霜露”中的“霜路”意蕴不同的一项是( )
A.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罗隐《忆九华》)
B.寒雁自知霸露重,海鸥常伴水云间。(李朴《忆玉岩》)
C.顾我胡为世网婴,前行和露后榛荆。(饶节《送故人》)
D.欲吊章台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陆游《哀郢》)
14.本诗结尾,诗人为何说“躬耕非所叹”?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5.在横线处填写原句。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
(2)《赤壁斌》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的两句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并希望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描写天姥山上云烟缭绕的景象,为写仙人出场作铺垫。
(6)在《念奴娇》中表现周瑜潇洒风度,指挥从容,再现“以少胜多”的战例,艺术地写出周瑜才能的句子是:“,,。”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的强盛局面和英雄事迹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京口供后人凭吊的句子是“,,”。
(8)在《声声慢》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说不尽的愁绪都用“,”代之。
(9)在《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白居易的表现是:“?。”
(10)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承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五、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
16.《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有正邪两赋之说“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其中“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符合哪一位红楼人物的形象?( )
A.甄士隐 B.贾政 C.王熙凤 D.贾宝玉
17.《红楼梦》第三回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是对哪一位人物的外貌描写?( )
A.王熙凤 B.林黛玉 C.薛宝钗 D.贾探春
18.下面是《红楼梦》中的情节,请在横线处填入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①梦幻识通灵
②演说荣国府
③夤缘复旧职
④抛父进京都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艳阳下
①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但是,只在敦煌展出。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
②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③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
④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姚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
⑤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经历千年岁月风沙,壁画雕塑早已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自己的来处,何以明了自己的现在与存在?人类文明的庄严璀璨向我们打开的应该就是这种神游古今、与古人劈面相逢的快感。
⑥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故居和办公室,就在莫高窟最负盛名的九层楼对面。这位上世纪40年代从法国来到敦煌的画家,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敦煌。他的办公室和故居都是意想不到的清寒。床和书架都是土坯的,几张木质桌椅,一个灶台,一直到1982年他离开敦煌,都是这样。许多代学人和艺术家就是在这里默默无闻度过大半生。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也是如此,60年代北大毕业后即来到敦煌,先生远在万里之外的武大工作,孩子也是在武汉长大。分居数十年,最终还是先生追随她,在敦煌会合。她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是敦煌成就了她。
⑦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内,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建筑。一到展馆,视线与内心一下子沉入历史的情境。古格、象雄、吐蕃,藏文化真是太深邃迷人了。展不大,却集中了许多国内外大牌博物馆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一个6-8世纪吐蕃贵族小孩的丝质外套和软靴,样式像唐装,而织物图案又是带着中亚波斯风格的连珠立鸟纹。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的气息。这也是这个展一定要在敦煌的原因。季羡林说过,中国、希腊、波斯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的确,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了。
⑧在展览的最后,我看到了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玛格和汤姆·普里兹克夫妇充满深情的回顾资料,他们回忆自己因为对印度、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文化的强烈兴趣而结缘,甚至他们的儿子也继承了这种激情,获得了藏文文献与喜马拉雅研究的博士学位。也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们拜访中国国家文物局,促成了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总共有20余家国内外的考古文博机构将其收藏的吐蕃瑰宝借展。如此,像我一样的爱好者,才有机缘目睹来自全球的吐蕃艺术精品。
⑨在敦煌,时时觉得,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
⑩为什么来到敦煌?当然是为了它迷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坚定的力量。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既是陈寅恪所谓“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地,也是千年来伟大平凡兼具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构建的时间之流。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泪与血,留下光荣与梦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11)我更觉得,来到敦煌,是为了与自己相遇。短短几天,敦煌的艳阳,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光影都犹如神迹。夜晚在极致的安静中入睡,清晨又在极致的安静中醒来。这样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
(12)人类文明的宝贵遗迹,此生此世,也许只有这一次机遇相见。除了珍惜,还是珍惜。
(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舷窗:“舷”读作xuán
B.屏息:“屏”读作bǐng
C.微末:平凡渺小
D.敛容:庄重严肃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所说的“文明的现场感”,既指参观者身处文明现场,也指实地观看带来的直接、深切和独特的体验。
B.第⑤段由光线打在菩萨脸上的细节,联想到千百年来造访者的感受,进而突出了庄严璀璨的文明的震撼力。
C.第⑦段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吐蕃文化的深邃迷人,而这也正是吐蕃展一定要在敦煌举办的原因。
D.开篇写诸事繁忙但仍来敦煌参观,结尾部分说特别珍惜与文明遗迹相见的机会,文章首尾照应,圆融自然。
21.作者在第⑨段说“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从全文看,“激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2.文章题目“敦煌艳阳下”含义丰富,综观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和文章以此为题的效果。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根据要求写作。
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 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慰藉人心。
请以“人间烟火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700 字。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A
简析:B 选项,塑造共同价值体系的是经学阐释传统,而非汉字形成,B 项错误;C 选项,汉字作为视觉符号系统适应方言区交际,与读音无关,C 项错误;D 选项,雅言是跨方言区的书面语系统,不是在特定方言区,D 项错误;A 选项,材料一表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与汉字紧密相连,A 项正确。
2.答案:B
简析:B 选项 “松、柏” 象征精神,未体现字形与文化的关系,不能支撑观点;A 选项 “笙、笛” 的部首反映乐器制作材料,体现汉字字形积淀文化,A 项能支撑;C 选项 “男” 字的构造与农业社会相关,说明字形含文化信息,C 项可支撑;D 选项甲骨文取象于动物反映原始生活,表明汉字字形有文化内涵,D 项能支撑。
3.答案:C
简析:C 选项,汉字书写笔画变化是朝方便书写方向,不是更形象化,C 项错误;A 选项,材料三明确汉字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和语言需求,A 项正确;B 选项,形声字应用使汉字避免走向拼音文字道路,B 项正确;D 选项,汉字传承中华文化,D 项正确。
4.答案:D
简析:D 选项,汉字输入法中的形码利用了汉字形体要素,D 项错误;A 选项,材料表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古代演变而来,A 项正确;B 选项,材料体现汉字形体背后有文化奥秘,B 项正确;C 选项,汉字演变反映当时社会变化,C 项正确。
5.答案:
汉字有统一思想文化、传承历史的作用;能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具表意特点与中华文化切合;自身不断调适完善。
二、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简析:“缘崖旋转” 中 “缘” 是 “沿着” 的意思,B 选项错误;A、C、D 选项对 “引”“厌”“殚” 的解释正确。
7.答案:D
简析:D 选项,两个 “而” 都表修饰;A 选项,“于” 分别为 “在”“被”;B 选项,“之” 分别为 “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选项,“以” 分别为 “用”“因为”,A、B、C 选项错误。
8.答案:B
简析:根据文意和语法,“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 等结构和动作依次进行,应在 “胸”“之”“足”“步”“甚”“之”“步” 后断开,B 选项正确。
9.答案:C
简析:A 选项,徐、刘二人是同志,非下属;B 选项,万佛阁在祖越寺;D 选项,文章抒发的不是豪情壮志,而是对千山的感慨和不遇的感叹;C 选项,文章用移步换景手法突出千山特点,C 项正确。
10.答案:
(1)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2)(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答案:D
简析:“斗酒散襟颜” 是饮酒带来愉悦轻松,与 “斗酒十千恣欢谑” 的宣泄惆怅不同,D 选项错误;A、B、C 选项对诗句的分析正确。
12.答案:A
简析:诗中反问强调的是自营衣食的重要性,并非批判世人,A 选项错误;B、C、D 选项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正确。
13.答案:C
简析:C 选项 “霜露
继续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答案:C
简析:C 选项 “霜露” 指生活中的困难,其他选项均指自然现象中的霜露,C 选项与 “山中饶霜露” 中 “霜露” 意蕴不同;A、B、D 选项的 “霜露” 为自然现象。
14.答案:
因为躬耕虽辛苦,但能体验劳作价值与生命自由。
劳作是人生根本,亲身劳作有收获与满足,能免祸患、保人格,且与隐士心灵相通,是坚定选择。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答案: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五、整本书阅读
16.答案:D
简析:贾宝玉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对女子多情,是情痴情种,符合描述;甄士隐遁世,贾政重仕途,王熙凤精明泼辣,均不符合,D 选项正确。
17.答案:B
简析:这段描写体现了林黛玉的柔弱、多愁善感等特点,符合其形象;A、C、D 选项人物形象与该描写不符,B 选项正确。
18.答案:
甄士隐
冷子兴
贾雨村
林黛玉
六、现代文阅读
19.答案:A
简析:“舷” 应读 “xián”,A 选项错误;B、C、D 选项对字词的解说正确。
20.答案:C
简析:吐蕃展在敦煌举办是因文化混合气息,不是展品描写,C 选项错误;A、B、D 选项对文章的理解赏析正确。
21.答案:
创造者在偏远地创造文明;守护者默默奉献守护文化;策展者因兴趣筹划展览;“我” 抛开工作感受文化。
22.答案:
含义:指敦煌阳光及环境;也指文明遗产给人的力量。
效果:有意韵美,激发兴趣,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七、作文
23. 立意参考:
一是人间烟火,温暖你我。可描述市井生活中邻里互助、家人团聚等场景,体现烟火气带来的温暖。
二是烟火味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如写集市上的买卖、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等,展现生活本真。
三是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讲述平凡生活细节,如厨房的烟火、节日的热闹等,抚慰人心的作用。
参考译文:
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靠着栏杆放眼四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了。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
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东峰山势高险,徐、刘二人满饮后再斟满,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从龙泉到这,一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绣锦一般到处都是。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地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刚好肚子饿了,我们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到这)走了大约二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过了很久,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
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磅礴曲折,不可说尽。(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留传,姑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