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预习与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时间的脚印》预习与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00: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的脚印》课前学习
明确目标
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掌握基础
陶世龙,当代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等。
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家原理,对岩石 ,
岩石 ,岩石 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刨刮( ) 粗糙( )
沙砾( ) 沟壑( ) 龟裂( ) 帷幕( ) 楔形( )
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
注意在文章中标注过渡性的语句,然后把握全篇的结构。
过渡性语句如:
课文结构与内容归纳
第一部分:( )提出“ ”的话题
第二部分:( )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 )非生物地质现象
( )其他几种情况
( )化石
第三部分:( )意义: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探究理解
1.“时间的脚印”是喻体,本体是“ ”。这个比喻的意思是:
。标题新颖别致,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人类是根据岩石的哪些方面来判断时间的?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掌握基础
事理 为什么能记录时间;怎样记录时间;记录时间的意义
shí zhuó lù páo cāo lì hè jūn wéi xiē
整体感知
1. 过渡性语句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课文结构与内容归纳
第一部分:(1—4) 时间
第二部分:(5—29)
(5—21)(22—25)(26—29)
第三部分:(30—31)
探究理解
1.“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 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2.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品味语言示例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的使用的准确性
2.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时间的脚印》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平素对时间的感觉是这样的:
它无声——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留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悄消溜走;它无情——红花因之wěi 谢,绿叶因之diāo 零,童稚倏 忽变为老朽;它有意——它馈 赠给惜时的人以无穷的智慧和财富以及生命的价值。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青春少年们,请不要觉得时光无限就虚zhì 光阴,不要把遗撼留在岁月的记事本上,不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慨叹时间如白驹过隙。
《时间的脚印》中的“时间”却是一个地质学上的概念。
文章可以说是一篇“石头记”,它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自然界中,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生物繁衍 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痕迹。岩石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霜寒、水冲冰刮,变成碎石、沙铄、泥土,再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岩石。如此xún 环往复,数万年的时间也就疾驰而过了。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它凝固了远古的历史。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里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 和 ,应写作 和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慨叹时间如白驹过隙”这句中的成语“白驹过隙”使用不当。
B.“它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和“它凝固了远古的历史”这两句中的“它”都是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完全一致。
C.“不要把遗撼留在岁月的记事本上”“岩石,是无字的史书”这两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
D.“《时间的脚印》中的‘时间’却是一个地质学上的概念。”这句的主干是“《时间的脚印》是概念”。
4.下列对课文《时间的脚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
(2)根据计算,大约3000至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三、现代文阅读
(一)课外阅读
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⑶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⑷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⑸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帷幕的一角而已。
1.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起 的作用。
2.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中“所有这些”包括哪些?
3.“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的特点。
5.如果化石上有裂开的缝隙,可以推断那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二)课外拓展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9月有 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台风降雨量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台风中心的高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中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 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5.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参考答案
一1.萎 凋 shū kuì suō 掷 yǎn 循
2.撼 铄 憾 砾 3.C 4.A
二 (1)举例子 (2)列数字(3)打比方
阅读理解
(一)1.总领全段 2.和泥沙埋在一起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的动物遗体、北极冻土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3.过渡段 4.寒武纪:地球上海洋宽广;石炭纪:地球上温暖而潮湿;第四纪:天气寒冷,冰期来临 5.天气干旱
(二)
1.D
2.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④用风力发电,节约原煤。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3.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作比较。用“江河中的涡旋”来比较说明“台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5.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