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考试时间10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古诗文阅读(26分)
(一)默写与运用(12分)
1. 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2.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 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2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6.甲文选自《_______________》一书,而出自乙文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2分)
7.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及其家穿井( ) (2)果不得见( )
8.对乙文画线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今邯郸离开大梁到集市去很远,而议论臣的人要拜访这三人。
B.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王宫)离集市远,而议论臣的人也超过了三人。
C.如今从邯郸到大梁去要经过集市,而议论臣的话要经过这三人。
D.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到集市远,而议论臣的话也会经过三人传来。
9.甲文中丁氏所说的“穿井得一人”,实际意思是(1) 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庞葱以“三人言而成虎”的故事,提醒魏王(2) _______________(2分)
10.下列对两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
B.乙文中魏王的态度从“不信”到“疑之”再到“信之”,说明他缺乏主见。
C.两篇文章中的传言都经过了多人传播,导致事情的真相被歪曲。
D.甲文中宋君和乙文中魏王最后都认清了真相,没有被传言误导。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楹联趣话
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篇中“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
1(共4页)
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A】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杂话》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年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C】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D】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圆墅等。而按字数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
⑥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⑦一日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街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
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11.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对联是在古代“桃符”和“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春联”。
C.春联源远流长,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D.楹联习俗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2.上文围绕“楹联”,第②--⑧段依次介绍的内容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楹联的分类形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楹联的文化价值。(4分)
13.下列文字若要放回原文,放在A、B、C、D哪处最合适 请写出你的理由。(2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疃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4页)
14.假设你的爷爷要过六十大寿了,下列最适合送给他的一副对联是( )(3分)
A.春至百花福满地 时来万事祥临门 B.人顺家和福星照心想事成鸿运开
C.八月秋高仰仙桂六旬人健比乔松 D.爆竹声声福来到样和处处岁时新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题(14分)
拥你入睡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 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⑥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侯写完呀 陪我玩玩不行吗 ”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 ”我怎么能说不行 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⑦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⑧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⑨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⑩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15.第④段加点词“受宠若惊”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阅读全文,说说“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共4页)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多次提到儿子小时候和现在与“我”亲昵程度的变化,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 )(3分)
A.着重展现岁月变迁,感慨时光匆匆流走,儿子随之日渐长大的客观事实。
B.重点凸显儿子小时候懵懂无知、依赖他人,长大之后逐渐明事理、变得独立自主。
C.通过对比,突出当下儿子难得的亲昵举动带给自己内心的珍惜与感慨之情。
D.意在表明儿子成长历程中,从幼时依赖,过渡至成年后追求个人独立空间的转变。
19.对文章结尾第 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
B.通过“一个小时”这个具体时间,侧面反映儿子睡得很沉,暗示学习压力大。
C.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
D.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名著阅读(8分)
20.请将下列《西游记》人物选项填入相应的位置。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僧
(1)读句子,猜人物。(4分)
语句 人物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清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翎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①
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层层金线穿前后。兜罗四面锦沿边,万样稀奇铺绮绣。 ②
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手执钉钯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 ③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 ④
(2)填人物,补足歇后语。(4分)
⑤(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⑧( )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⑦( )遇见白骨精--敌我不分
⑧( )碰到如来佛--一物降一物
四、写作(10分)
21.流年似水,婉转成诗,成长的音符于岁月的素笺上轻盈跳跃。往昔的稚嫩纯真,在时光的轻抚下,羽化为蝶。此刻,驻足人生新驿,回首来路的霜雪阴晴,那些清欢与哀愁、困厄与奋进,皆在低吟浅唱……
请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