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富饶的大陆。
2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分析单一商品经济。
3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发展中的热土。
探究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非洲的热带经济作物。
2.通过读图分析,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问题。
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赞中合作开发利用铜矿。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第一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1课时)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学设计
课题 撒哈拉以南非洲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个中尺度区域分析案例,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要能准确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归纳自然地理特征和分析其自然地理特征带来的影响,更要学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综合性更强的区域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以“富饶的大陆”、“单一商品经济”、“发展中的热土”为学习标题,高度概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特征;正文的文字部分精简地描述富饶的大陆、单一商品经济、发展中的热土。探究部分主要讲述非洲的粮食和矿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当地经济状况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022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运用有关材料,理解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原因;认识该地区存在的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读图认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2.综合思维:读图认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正确选用地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独有的动物大迁徙现象产生的原因。3.地理实践力:根据要求,提取有效信息绘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专题地图。4.人地协调观通过图文资料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的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第六章的亚洲、东南亚、美国的内容后,学生普遍已对分析某个区域的方法具备一定印象。当提起某个国家或地区时,他们能快速意识到需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河流、气候等),但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如何带来诸多影响的综合分析能力尚有待提升。
重点 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难点 理解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原因;认识该地区存在的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视频导入撒哈拉以南非洲简介 学生观看后讨论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撒哈拉以南非洲简介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几内亚的矿产与经济几内亚是非洲西岸的国家,铝土、铁、金、金刚石、钴等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几内亚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结构单一脆弱。主要出口商品为铝土、黄金、钻石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生产资料、石油制品、食品等。几内亚铝土矿探明储量占全球1/4以上,居世界第一。2010—2018年,几内亚铝土矿产量为2.2亿吨,出口量接近2.1亿吨。近几年,几内亚的铝土矿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铝土矿出口国。矿业成为几内亚国家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计算2019—2022年几内亚铝土矿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2.阅读材料,概述几内亚经济结构的特点。任务一:富饶的大陆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地形地势3.河流与湖泊找出主要的河流和湖泊4.热带气候思考:(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最为广泛的气候类型是什么?(2)读图,说出热带草原气候特点?(3)非洲气候类型分布有何特点?(4)结合地图,比较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流量大小,并说明原因。5.生物资源丰富探究活动一:非洲的热带经济作物1.撒哈拉以南非洲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2.撒哈拉以南非洲成为热带经济作物重要产区的有利条件有哪些?6.矿产资源丰富人种与文化任务二:单一商品经济1.经济特点思考:为什么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给非洲带来发达的经济生活?2.改变国际贸易不利地位的途径如何摆脱这种经济状况?3.经济现状探究活动二: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问题受大量贫困人口、地区冲突、气象灾害等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粮食消费长期依赖进口和外部援助。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食物不足发生率最高的区域之一,营养不足人口比例接近20%,粮食问题形势十分严峻。1.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2.提出实现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合理措施。任务三:发展中的热土1.民族经济独立发展2.经济多元化发展探究活动三:赞中合作开发利用铜矿 赞比亚的铜矿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矿业是赞比亚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之一,以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为主。 2007年,赞比亚与中国合作建立了多功能的经济贸易合作区。合作区为“一区两园”,其中位于铜带省卡鲁鲁西市的园区以铜矿资源开发为基础,形成了以铜矿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其配套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园区,将铜产业链条向下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把巨大的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请以撒哈拉以南非洲某国家为例,说明其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措施。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问题:2019:94.45%; 2020:94.06%;2021:97.96%; 2022:98.8%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问题:几内亚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并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单一脆弱。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学生回答: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学生回答: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学生回答: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学生回答:刚果河比尼罗河的流量大。刚果河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沛,流量大。尼罗河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流量小。学生总结: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1.西非和中非的热带雨林,东非和南的热带干燥森林,南端的亚热带混交林和山地林以及海岸带的红树林等。2.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光热水充足、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等。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学生回答: 努力改变经济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各国实际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经济。学生总结: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1)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2)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3)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4)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5)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族冲突。(6)引进人才和技术。学生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得到发展。学生总结: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通过加强区域内协调,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改变过分依赖初级产品的单一商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多元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以南非为例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措施:(1)发展多样化农业(2)发展民族工业(3)发展旅游业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讨论让学生计算出几内亚铝土矿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让学生知道几内亚经济结构的特点。让学生知道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地形地势让学生了解.河流与湖泊让学生了解热带气候让学生了解生物资源丰富让学生讨论分析非洲的热带经济作物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丰富让学生了解人种与文化让学生知道经济特点让学生分析改变国际贸易不利地位的途径让学生了解经济现状让学生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问题让学生了解民族经济独立发展让学生了解经济多元化发展让学生讨论分析赞中合作开发利用铜矿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同步练习 查看作业设计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知识点掌握好,材料分析到位,思维得到了训练,课堂上有积极而良好的互助合作学习气氛,整体上达成了学习目标。
作业设计:同步练习
第一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读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由图可知,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位于 (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热带 D.寒带
2.图示甲地所在的海域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同位于赤道地区,但①处气候类型不同于②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势高低 D.人类活动
杰瑞这样描述他的家乡:东临印度洋,居民大多是黑种人。当地种了大面积的咖啡、油棕等农作物,其他农作物很少,当地人靠出售这些经济作物赚来的钱购买粮食。据此回答4~5题。
4.杰瑞家乡的经济特点是 ( )
A.单一商品经济
B.以工矿业为主的经济
C.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D.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5.撒哈拉以南非洲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不包括 ( )
A.矿产 B.畜产 C.木材 D.汽车
6.造成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 ( )
A.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和掠夺
B.教育水平高
C.制造业发达
D.生物资源丰富
7.撒哈拉以南非洲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粮食供应不足 B.人口增长过快
C.经济落后 D.气候干旱
8.东非各国较为贫穷。近年来,部分国家为发展经济,正尝试利用国家公园发展旅游业。这些国家公园吸引游客的主要“卖点”是 ( )
A.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
B.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C.众多的文化名胜古迹
D.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9.黑种人的故乡是( )
A.亚洲
B.撒哈拉以南非洲
C.拉丁美洲
D.欧洲
10.撒哈拉以南非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宗教、粮食和能源问题
B.宗教、资源和环境问题
C.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D.土地、能源和环境问题
1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洋B 河C 河D 岛E 沙漠F 山G 洋
(2)撒哈拉以南非洲面积最大的自然景观为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
(3)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种类多,储量大, 、 的产量一向居世界首位。
(4)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该国的首都是 ,该国是非洲的经济大国之一,有“ ”之称。
参考答案:
1.C
2.B
3.C
4.A
5.D
6.A
7.B
8.B
9.B
10.C
11.(1) 大西 刚果 尼罗 马达加斯加 撒哈拉 乞力马扎罗 印度
(2)热带草原
(3) 黄金 金刚石
(4) 尼日利亚 阿布贾 西非经济巨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