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08: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本大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怂恿(cǒng) 庇护(pì) 惬意(qiè)
B.匿笑(nì) 热忱(chén) 弥漫(mí) 雾霭(ǎi)
C.憔悴(qiáo) 蜷伏(juán) 提防(tí) 头衔(xián)
D.倜傥(dǎng) 女娲(wā) 澄澈(chéng) 周济(j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哆哆逼人 沾轻怕重 为富不仁 目空一切
B.翻来覆去 见益思迁 血雨腥风 不可就药
C.喜出望外 漠不关心 畏罪潜逃 随声附和
D.人声鼎沸 任劳任怨 风竹残年 杞人尤天
3.阅读下面的语段,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①行走,是与自己相遇的路径。②亲近自然,读书,历练,都是夯实人生基础的课程,让我们走向丰饶和充盈。③行走,让人生更精彩。④孔子周游列国,只言片语汇成儒家经典;王维使至塞上,大漠长河绘出壮美画卷;李白江边送友,孤帆远影牵出依依别情;东坡夜游古寺,月色柏影驱散贬谪之闷;陶渊明采菊东篱,南山飞鸟寄托隐逸之心。⑤人生无涯,行者无疆,愿你行走的人生绚丽多姿。
A.第①句中的“自己”第②句中的“我们”第⑤句中的“你”的词性都是人称代词。
B.第③句中的“精彩”和第⑤句中的“愿”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动词。
C.第④句中的“只言片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分别为“千言万语”和“三言两语”。
D.第④句中的“壮美”和第⑤句中的“绚丽多姿”都是褒义词。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题目中的“书”是书信的意思。
B.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他写的《狼》出自散文集《聊斋志异》。
C.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一些年龄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15岁被称为“志学之年”,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
D.安徒生是丹麦作家,《皇帝的新装》是他写的一篇童话。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5.古诗文默写。
古代诗文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论语》中(1)“      ,不亦君子乎”,给予我们修身养性的指引;诸葛亮《诫子书》中(2)“      ,非宁静无以致远”,洗涤我们淫慢险躁的心府;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3)      ”,给予我们真挚友情的滋养;王湾《次北固山下》中(4)“      ,(5)      ”,点燃我们对生活真理的思考;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6)      ”,激发我们顽强奋斗的精神;李商隐《夜雨寄北》中(7)“      ,却话巴山夜雨时”,引发我们对至爱亲情的珍视。
二、阅读。(45分)(本大题共5小题)
6.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顾野有麦场   
②一狼洞其中   
(2)从屠户“投以骨”“复投之”的行为可以看出屠户在刚遭遇狼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3)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生动刻画形象的同时,还能带给读者深刻的启示。请结合对选文阅读和理解,将表格填写完整。
篇目 文中形象及其特点 原文关键语句摘录 阅读启示
《狼》 屠户:①    。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③        。
狼:贪婪、狡诈。 “②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熊与坎①中人
陶潜
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②久,冒死啖③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④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④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
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注】①坎:坑。②馁:饿。③啖:吃。④辄:总是。⑤分(fèn):估计,猜测。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二处)
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熊母有哪些可称颂之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墨与砚
①最好的朋友往往也会闹点别扭,墨与砚从来就是一对配合得很好的伙伴。但他们也有过一次矛盾。
②有一天,黑墨忽然长叹一声,对砚台说:“老兄啊!我不想跟你厮守下去了。就凭我这副乌黑硬朗的身骨,到哪儿不受欢迎呢?干吗要在你这小天地里转一辈子呢?”
③“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砚台翻了翻眼皮,瞪着黑墨问。
④黑墨昂着头,傲慢地答道:“你这点小肚子,岂能容纳我这块大料?你瞧我稍微转动一下身子,就碰到你的腹壁;再一转身,就要顶穿你的肚皮了。要是让我出去,在桌面上或是地面上打转转,保证可以磨出更多的墨汁来。”
⑤“我劝你别好高骛远了,”砚台笑了笑对黑墨说,“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⑥“哼!你压制我的才能这么多年了,难道还想压制我一辈子吗?”黑墨拉长了他那副黑面孔,气势汹汹地质问砚台。
⑦“我这是好心劝你,听不听由你。”
⑧“不管你怎么说,我也要离开你!”说完,黑墨腾地跳出砚台,在桌面上呼呼啦啦地转动起来,一边转一边高声对砚台说:“今天,我要让你看看我的能耐!瞧我转得多灵活、多带劲,简直就像在溜冰场上进行滑冰表演一样!”
⑨黑墨转啊,转啊!转得头昏眼花,猛地一跤跌在桌面上,腰也扭了,腿也折了,可是瞧瞧桌面上,却一点墨汁也没有。
⑩砚台诚恳地说:“你不听忠告,才吃了这个大亏。你把自己的能耐估计得太高了,其实,离开了水和我,你又有什么作为呢?快回来吧!”
黑墨重新跳进砚台,转上几圈,脚下就涌出了香喷喷的墨汁。
从此以后,黑墨就安心地在砚台里转磨,再也不想跳出去了。
(选自《格言与寓言365》,有删改)
【文本二】
蜗牛争名
①一只蜗牛爬到农民脚边,探头探脑地质问农民:我的名字里也有个牛字,你们为什么不给我牛的荣誉、牛的地位、牛的礼遇?”
②农民笑呵呵地说:“好啊,蜗牛先生,我们可以给你所要的一切。可为了让你名副其实,还是先请你下田来拉拉犁吧!”蜗牛灰溜溜地逃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两文本都是寓言,都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故事里,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B.两个文本都以物喻人,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C.两个文本都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把每一个形象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D.两个文本都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生动有趣,可读性强。
(2)请简要概括文本一的寓意。
(3)从《蜗牛争名》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为避免成为选文中的“蜗牛”,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瓷器易碎
李磊
①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只瓷罐,被母亲放在了炕边的木柜子里,罐子里面积攒着家里母鸡下的蛋。母亲一有空闲就会抱出瓷罐,一遍遍地数着鸡蛋的数量,然后或是点头微笑,或是摇头叹息。每过一段时间,鸡蛋积攒得多了,母亲就会把它们变成我的书本或是衣物。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长大了,进城了,工作了,成家了。母亲却依旧留在乡下养鸡种地,在她日复一日地摩挲下,那瓷罐上天青色的釉彩虽已有些模糊,却也浸润出了岁月独有的光泽。
②母亲这几年,喜欢上了种豆子,红的、黄的、绿的,胖的、瘦的、扁的,只要是豆子她都要高看一眼,母亲在乡下种了七八亩豆地,她在豆子地里劳作时,常常望着远方的城市自言自语:“豆豆,我心疼的豆豆。”豆豆是她孙子的乳名。
③我和妻子工作太忙了,照顾不过来年幼的豆豆,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终于狠下心扔下了乡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纷乱的城市,陪着她一起来的还有那只我再熟悉不过的瓷罐。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她把瓷罐擦得干干净净,小心地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袋子虔诚地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直到我家。城里的豆豆刚开始识人辨物,对颜色敏感,母亲就让豆豆猜瓷罐里豆子的颜色,豆子被一点点地倒出来,又被一点点地装回去。挺有意思也挺没有意思的游戏,祖孙俩整整玩了一天。
④从此,母亲开始了陀螺一样的生活,从早到晚围着豆豆旋转。她的眼里嘴里心里只有豆豆,似乎完全忘记了其他,但我知道母亲偶尔还是会惦念乡下。有一次,母亲带豆豆回农村看她挤出时间收获的豆子。她打开放在墙边的一只口袋,将满满一袋子绿色倒在了地上;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又将满满一袋子红色倒了出来;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最终,几种颜色的豆子混合成了色彩斑斓的河流,豆豆极喜欢这个游戏,他躺在河流中开心极了。晚上等豆豆睡着后,她一个人慢慢地将那些豆子按照颜色一一归类,让它们重新回流到了各自的袋子里。我始终不知道,那一次她收拾豆子究竟用了多长时间。
⑤再后来,我的工作不那么忙了,豆豆也上学了,母亲也可以回乡下全心全意地照顾豆子们了。可母亲却仍旧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她早已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于是便固执地选择在豆豆的家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从不间断不肯停歇。而每次来的时候,她的怀里总会有那只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有时我会想,其实母亲就如同她怀中那一只瓷罐,来的时候盛满了营养、富有生命力,而回程时却变得空瘪无力、毫无生机。每一次都是这样,母亲将储备了许久的心力带到城里,在豆豆那个孩子身上消耗得一干二净,然后,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豆子们的家。那来来回回的路上,只有那个满了又空了的旧瓷罐一直陪着瘦弱的她。
⑥瓷罐终究有些沉,我不愿再让母亲抱着它装鸡蛋和豆子来我家。母亲却不听,她不愿让瓷罐闲着,她总说瓷罐要是总闲着不用就容易坏掉。我自然是不相信她的说辞,却也明白她已经习惯了瓷罐的陪伴,坐在车上时看一看,走在路上时摸一摸,只要瓷罐在,她仿佛就不会那么疲累。即便是在我家,晚上豆豆和母亲睡在一屋,瓷罐也和母亲睡在一屋。豆豆睡在母亲的床上,瓷罐睡在母亲的床下。母亲就喜欢把她的心爱之物全都放在身边,这样睡觉才能安稳香甜。有时候我想,也许在母亲眼中瓷罐跟人是一样的吧。
⑦终于,母亲又抱着一瓷罐鸡蛋和豆子气喘吁吁地来了,我上前接过沉甸甸的瓷罐随手放在地上,却忍不住有些埋怨:“怎么又拿鸡蛋和豆子,不是告诉你别拿了,挺沉的不说,家里也吃不完,上回的还剩着呢,还有上上回的……”不知不觉我的声音大了起来,母亲习惯性地保持沉默,可那件瓷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在我和母亲的面前碎裂成片,鸡蛋摔破了壳,流出了黏黏的泪水,脱离了束缚的红色豆子正努力朝远处翻滚……
⑧这件受母亲器重多年的瓷器,为什么碎得这样毅然决然、不可挽留呢?我一直在寻找答案。直到有一天,母亲从乡下返回我家时忘带了钥匙,她竟抱着布袋趴在冰冷的楼梯上睡了一个上午。我突然从母亲身上得到了答案:她们都早已疲惫不堪,她们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和这种两地奔波的辛劳,只不过瓷器的性子急了一些。我轻轻摇晃母亲疲弱的肩膀,将她揽在怀里。我不敢再埋怨她,怕早已年迈的她会像那件瓷器一样脆弱易碎,让我来不及呵护与珍惜。
(1)选文中,母亲为了我们主要做了哪些事?
(2)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她把瓷罐擦得干干净净,小心地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袋子虔诚地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直到我家。
(3)请概括出选文中母亲的形象。
(4)如何理解选文标题的含义?
(5)请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10.《西游记》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四幅插图分别反映子哪个故事情节?请将序号填写在对应的括号内。
①功成见真如
②尸魔戏三藏
③一调芭蕉扇
④心猿遭火败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在学习“精读”和“跳读”时,某学习小组列出了以下三个研讨主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帮他们选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主题一:“五庄观偷吃人参果”探寻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
主题二:梳理取经路线
主题三:孙悟空与牛魔王的“爱恨情愁”
三、综合实践。(10分)(本大题共1小题)
11.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汲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我校七年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系列活动,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班级推荐一则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2)学校举行演讲比赛,小郡同学搜集了一组故事,准备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这组资料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A.“管鲍之交”的故事
B.“囊萤映雪”的故事
C.“凿壁偷光”的故事
D.“悬梁刺股”的故事
(3)信息时代的潮流势不可挡,一句话,一段故事,一张图,发微信朋友圈分享成为常态。请你把最近阅读的书也发朋友圈“晒一晒”,你会晒哪一本呢?(推荐语不超过50字)
书名         
作者         
推荐语                                 
四、写作。(50分)以下作文,任选其一。(本大题共2小题)
12.(50分)题目:特殊的朋友
(提示:生活中,我们除了和人交朋友,还有一些特殊的朋友:或许是你倾注爱心养的动物,或许是留下你成长足迹的日记本,或许是深刻影响了你的那本书……它陪伴你健康快乐地成长,它让你对生活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感受。)
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②表达要有真情实感;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1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如你走进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你能听懂那里花草树木的语言、飞鸟鱼虫的交谈、泉水山石的对话,并且还能和它们一起交流、生活……在那里,你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②表达要有真情实感;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A.有误,“怂恿”的“怂”应读“sǒng”,“庇护”的“庇”应读“bì”。
B.正确。
C.有误,“蜷伏”的“蜷”应读“quán”,“提防”的“提”应读“dī”。
D.有误,“倜傥”的“傥”应读“tǎng”,“周济”的“济”应读“jì”。
故选B。
【关键点拨】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A.有误,“哆哆逼人”的“哆哆”应为“咄咄”,“沾轻怕重”的“沾”应为“拈”。
B.有误,“见益思迁”的“益”应为“异”,“不可就药”的“就”应为“救”。
C.正确。
D.有误,“风竹残年”的“竹”应为“烛”,“杞人尤天”的“尤”应为“忧”。
故选C。
【关键点拨】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ABD.正确;
C.有误,“只言片语”的近义词是“三言两语”,反义词是“千言万语”。
故选C。
【关键点拨】语文基础知识需要大量积累,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多练习多巩固。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ACD.正确。
B.有误,《聊斋志异》是小说集。
故选B。
【关键点拨】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5.【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注意“愠”的书写)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随君直到夜郎西
(4)海日生残夜
(5)江春入旧年
(6)便引诗情到碧霄
(7)何当共剪西窗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方法总结】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1)①看,视。
②洞穴,这里指挖洞。
(2)对狼抱有幻想,妄想狼在得到骨头后会主动离开,所以一再妥协退让。
(3)①果断冷静(或:勇敢机智)②缀行甚送(或:骨已尽类,而两狼之井驱如故/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③再较诈的禽善也会被人的智慧所战胜。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翻译:(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麦场。顾,看,看见。
②翻译: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洞,洞穴,这里指挖洞。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屠户刚遭遇狼时的心态从屠户“投以骨”“复投之”的行为可以看出屠户刚遭遇狼时是非常害怕的,并且抱有侥幸心理。文中“屠惧,投以骨”直接表明屠户的害怕,他希望通过给狼骨头来让狼停止追赶自己。“复投之”则进一步体现了他这种心态,他以为不断地给狼骨头就能摆脱狼的追赶,还在尝试用这种方式来避免与狼发生冲突,试图让狼满足于骨头而放过自己。
(3)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①“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这句中,当屠户发现眼前这只狼看似悠闲,实则是在迷惑自己时,他没有被表象所骗,而是抓住时机,突然起身,果断地用刀去劈狼的脑袋,并且乘胜追击,又接连砍了几刀将狼杀死。这一系列动作干脆利落,体现出屠户在面对狼的狡诈时,能够冷静观察、迅速做出反应,展现出了他的机智勇敢以及善于斗争的特点。此前屠户虽然惧怕狼,采用投骨的方式试图摆脱狼,但在认清狼的真面目后,他不再退缩,凭借自身的果敢和力量成功地反击了狼,保护了自己。
②“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户已经把担中的骨头都扔给狼了,正常来讲,如果狼只是单纯想要骨头饱腹,那在得到骨头后应该就会满足离开。但这两只狼在骨头扔完后,依旧像之前一样一起追赶屠户,丝毫没有罢休的意思,充分体现出它们的贪婪,想要得到的不仅仅是骨头,还妄图伤害屠户,获取更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只狼悄悄地在柴草堆中打洞,企图从后面钻进去攻击屠户,这种行径表明狼为了达到捕食屠户的目的,采用了十分阴险的手段,想要出其不意地从背后发起攻击,凸显了狼的狡诈。“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前面那只狼假装闭上眼睛睡觉,营造出一种放松、毫无威胁的假象,让屠户误以为它没有危险,从而放松警惕,而实际上它是在配合另一只狼,用这样的计谋来诱惑屠户,好让在柴草堆后打洞的狼能更顺利地攻击屠户,可见狼是非常狡诈、善于用计的动物。③阅读启示: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文中,屠户一开始害怕并试图用骨头安抚狼,但发现狼的贪婪和狡诈后,他果断地奋起反抗,利用狼的假寐和打洞的时机,机智地将两只狼杀死,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危险和邪恶势力时,不能一味退缩,要积极应对。
【方法总结】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看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7.【答案】(1)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
(2)人们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3)熊母极有人性,不仅不残害掉入坑中的猎人,还分给他食物,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喂养,最后还救他出坑。熊母的行为具备雌性动物的母爱天性。
【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认为(它)要伤害自己。可断为: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言,说;然,然而;顾,看;安,怎么。句意为:人们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等语句中可知,熊母极有人性,不仅不残害掉入坑中的猎人,还分给他食物,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喂养,最后还救他出坑。可见熊母的行为具备雌类动物的母爱天性。
【方法总结】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参考译文】
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认为(它)要伤害自己。过了很久,大熊拿出果子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这个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个早上,熊母觅食回来,总是分给他一份果子,这个人依赖(熊母给的食物)用来活命。后来小熊渐渐长大了,熊母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已经全走了,那人估计(自己)必定死在坑中,但熊母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就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那人)就没有死。啊,人们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的行为),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8.【答案】(1)C
(2)示例: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启示:重责任,轻名利。
怎么做: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要有真本领。
【分析】文本一叙述的故事主角是墨,它看不起砚,想脱离砚的束缚,但最终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文本二记叙了一只蜗牛质问农民为什么不给自己牛的荣誉、牛的地位、牛的礼遇。寓言告诉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要有真本领。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文本二没有外貌描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寓意的理解。
文本一叙述的故事主角是墨,它看不起砚,想脱离砚的束缚,但最终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结合文中砚的语言“离开了水和我,你又有什么作为呢”,可以看出本文着重突出的是“合作”的重要性。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结合“你们为什么不给我牛的荣誉、牛的地位、牛的礼遇”“可为了让你名副其实,还是先请你下田来拉拉犁吧”分析,蜗牛重名利,耕牛重责任。一只蜗牛质问农民为什么不给自己牛的荣誉、牛的地位、牛的礼遇,可以看出本文着重突出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要有真本领。
【关键点拨】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9.【答案】(1)离开村庄,用瓷罐带着鸡蛋和豆子来到城市,帮“我们”照看豆豆:全心全意照料豆豆,回乡下用各色豆子逗豆豆开心;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固执地抱着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在城里和乡下之间来回奔波。
(2)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擦瓷罐时的认真仔细和装瓷罐、拿瓷罐时的小心翼翼,表现了母亲对瓷罐的喜爱与珍惜,也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和牵挂。
(3)母亲是一个勤劳、慈爱、有耐心,愿意为晚辈全心全意付出的人。
(4)既指母亲所珍爱的瓷罐年久容易破碎,又指年迈的母亲会像那个瓷罐一样脆弱易碎。
(5)照应题目“瓷器易碎”,收束全文,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写在母亲身上找到了瓷器易碎的原因,实际上是作者已经意识到瓷器年久易碎,人亦如此,所以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应该呵护和珍惜母亲。
【分析】本文记叙了母亲为“我们”做的事情:离开村庄,用瓷罐带着鸡蛋和豆子来到城市,帮“我们”照看豆豆;全心全意照料豆豆,回乡下用各色豆子逗豆豆开心;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固执地抱着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在城里和乡下之间来回奔波。文章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应该呵护和珍惜母亲。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③段“我和妻子工作太忙了,照顾不过来年幼的豆豆,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终于狠下心扔下了乡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纷乱的城市,陪着她一起来的还有那只我再熟悉不过的瓷罐。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可概括为:母亲离开村庄,用瓷罐带着鸡蛋和豆子来到城市,帮“我们”照看豆豆;
根据第④段“母亲从此开始了陀螺一样的生活,全心全意照料豆豆”“晚上等豆豆睡着后,她一个人慢慢地将那些豆子按照颜色一一归类,让它们重新回流到了各自的袋子里”,可概括为:母亲全心全意照看豆豆,回乡下用各色豆子逗豆豆开心;
根据第⑤段“可母亲就是放心不下,为了我们,她固执地选择了在豆豆的家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从不间断不肯停歇。而每次来的时候,她的怀里总会有那只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可概括为:母亲固执地抱着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在城里和乡下之间来回奔波。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
从“擦”“装进”“吊”“搂着”“抱着”等,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结合句中两个“轻轻地”“吊在胸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擦瓷罐的认真仔细(装瓷罐、拿瓷罐的小心翼翼),母亲对瓷罐的珍惜呵护;结合第③段“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罐子里面装着母亲认为最有营养的东西,她把东西留给“我们”,由此可见,表达了母亲对我们的深深的爱和牵挂。
(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
从第③段“我和妻子工作太忙了,照顾不过来年幼的豆豆,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终于狠下心扔下了乡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纷乱的城市,陪着她一起来的还有那只我再熟悉不过的瓷罐。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第⑤段“我的工作不那么忙了,豆豆也上学了,母亲也可以回乡下全心全意地照顾豆子们了。可母亲就是放心不下,为了我们,她固执地选择了在豆豆的家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从不间断不肯停歇”,可知,母亲是一个愿意为晚辈全心全意付出的人;
从第①段“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长大了,进城了,工作了,成家了。母亲依然很勤劳,留在乡下养鸡种地”,可知,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从第④段“有一次,母亲带豆豆回农村看她挤出时间收获的豆子。她打开放在墙边的一只口袋,将满满一袋子绿色倒在了地上;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又将满满一袋子红色倒了出来;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最终,几种颜色的豆子混合成了色彩斑斓的河流,豆豆极喜欢这个游戏,他躺在河流中开心极了”“晚上等豆豆睡着后,她一个人慢慢地将那些豆子按照颜色一一归类,让它们重新回流到了各自的袋子里”,母亲混合各色豆子逗豆豆开心,晚上自己再一一归类,可知母亲是一个慈爱、有耐心的人。
(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本文的标题“瓷器易碎”,表面.上写母亲所珍爱的瓷罐年久容易破碎;理解其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主旨分析,找到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子和段落,第⑧段“我突然从母亲身上得到了答案:她们都早已疲惫不堪,她们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和这种两地奔波的辛劳,只不过瓷器的性子急了一些”,写年迈的母亲会像那个瓷罐一样脆弱 易碎。
(5)本文记叙了母亲为“我们”做的事情:离开村庄,用瓷罐带着鸡蛋和豆子来到城市,帮“我们”照看豆豆;全心全意照料豆豆,回乡下用各色豆子逗豆豆开心;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固执地抱着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在城里和乡下之间来回奔波。文章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应该呵护和珍惜母亲。
【关键点拨】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10.【答案】(1)②④③①
(2)示例一:主题二适合跳读,通过跳读大致地了解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理清唐僧师徒取经的路线。
示例二:主题三适合跳读,通过跳读可以快速找到孙悟空与牛魔王之间发生的故事,理清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和情感纠葛。
【分析】《西游记》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由图一中的“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和“唐僧用双手阻拦”所以应该是②“尸魔戏三藏”;由图二“参天的大火”和“孙悟空”,所以应该是④“心猿遭火败”,因为这个情节主要讲述的是孙悟空遭到红孩儿三昧真火的挫败;由图三“芭蕉扇”能够联系到的是③“一调芭蕉扇”;由图四“如来坐在那里”的图像可以知道这个情节是①“功成见真如”,讲的是师徒四人取经成功之后见到了如来佛。
(2)本题考查主题阅读探究和阅读方法。“精读”指的是即精细深入的阅读;“跳读”指的是不依次序,跳越章节读书;由此可知,“精读”是需要细节和精心的读书;“跳读”是需要我们泛读,不需要什么细节都关注,而是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的关注点。
示例:主题一适合精读,只有通过圈画师徒四人在吃人参果一事上的言行表现,并反复研读,才能使归纳和总结言之有物,从而探寻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关键点拨】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1.【答案】(1)示例: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A
(3)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是一部激励人心的杰作,带你领略保尔的坚韧与成长,感受他那像钢铁般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
【解析】(1)本题考查推荐名人名言。结合题干,推荐的名言要与“读书”有关。
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本题考查对成语故事把握。
A.不符合,“管鲍之交”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与读书无关;
B.符合,“囊萤映雪”讲述的是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亮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的故事,强调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读书的精神,与主题相符合;
C.符合,“凿壁偷光”形容匡衡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的故事,展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努力,与主题相符合;
D.符合,“悬梁刺股”描述了孙敬和苏秦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而采取悬梁和刺股方法,以保持清醒并继续学习,与主题相符合。
故选A。
(3)本题考查推荐语。结合题干要求,推荐语可以简单介绍书中的主要情节或主题,突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也可以分享这本书对你个人产生的影响等。语言简洁得体,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平凡的世界》
路遥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动人心弦的人生百态。
【关键点拨】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12.【答案】例文:
特殊的朋友
我家鱼缸里养着一群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金鱼。
其中,两条身体花斑、体型庞大的金鱼漂亮而又威严,它们是这群金鱼的首领。一条雪白的金鱼,长着修长的尾翼,头上泛着一小片红,就像红玛瑙一样,因此得名“红玛瑙”,它是我最宠爱的金鱼,也是鱼群中的“小公主”;还有一条全身金黄,尾翼上有一片黑的鱼儿,它那小巧玲珑的身姿使人不禁充满怜爱。这群小金鱼在水里你追我赶,模样憨厚可爱。
每次喂鱼食时,它们都高兴得乐开了花,纷纷游上来,准备美餐一顿。只要我往水中一投鱼食,那几条身材肥大的鱼便疯子似地游过来,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流油,而那些身材瘦小的金鱼却一粒鱼食也得不到,有时还被大鱼们愤怒地咬上几口,后来小金鱼们也学乖啦,不再与大金鱼们抢夺食物,而是游到水底静静地等待大鱼们吃饱喝足,然后游上水面等待我的专食。
有几次,我发现它们有时候扒在鱼缸上一动不动,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小金鱼死啦,便坐在鱼缸旁嘟着嘴生闷气,爸爸看了关心的问我怎么回事,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爸爸,爸爸听了,强忍住笑告诉我:“它没死,这是在睡觉,鱼是没有眼皮的,所以睡觉也是不会闭着眼睛的,而且一动不动。鱼如果死了的话肚皮会向上,身体也会僵硬,而且水也会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原来如此,我松了一口气,看来养鱼的知识可真不少啊!
在鱼缸底部,爸爸放了一层彩色的鹅卵石和一丛长长的水草,鹅卵石上还建着一座亭子和一座大山,山上流着蓝蓝的水,山旁有一座稻草屋,整个景象漂亮又朴素。小金鱼们在水草之间来回穿梭,好像在玩“捉迷藏”逗得我和妹妹哈哈大笑。有时我们淘气的用手拍鱼缸,周围那些胆小的鱼儿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游向远方。
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小金鱼们。喜欢它们五彩缤纷的外衣;喜欢它们休暇时嬉戏打闹的模样;喜欢它们进食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它们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群形影不离的特殊的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需要以“特殊的朋友”为题目写作,“特殊”意味着这种友谊超越了普通的友谊,可能包含一些独特的元素,如深厚的情感、共同经历的挑战、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形成的关系。“朋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动物、物品甚至是抽象的概念。结合“特殊朋友”列举了几个方向,我们也应该尽力拓开思路。诸如爱好、礼物,都可能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导语中那句“它陪伴你健康快乐地成长,它让你对生活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与感受”,值得回味。
选材构思:可以写一个在你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朋友,如导师、知己、或者是给你带来重大影响的人;可以写一个宠物或者野生动物,它们如何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写一个对你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如一本书、一件乐器,它们如何成为你的朋友;可以写一段共同经历的困难或冒险,这段经历如何加深了你们的友谊;可以写在你最需要帮助时,这个“特殊的朋友”如何给予你支持和鼓励;可以写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你们如何克服差异,建立深厚的友谊等。
【关键点拨】“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小金鱼们。喜欢它们五彩缤纷的外衣;喜欢它们休暇时嬉戏打闹的模样;喜欢它们进食时争先恐后的场景。它们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群形影不离的朋友”排比句不仅表现了小金鱼的可爱,而且画龙点睛,总结全文。“原来如此,我松了一口气,看来养鱼的知识可真不少啊!”的确,本文除了具有趣味性,还有很强的知识性,值得一读。
13.【答案】例文:
森林王国的奇妙之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漫步在一片幽静的森林中。突然,一阵奇异的光芒闪过,我眼前的景象变得模糊起来。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花草树木摇曳生姿,仿佛在向我打招呼;飞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鱼儿在清澈的溪水中嬉戏。我惊讶地发现,我竟然能听懂它们的语言。
我好奇地与一朵娇艳的花朵交谈起来。花朵告诉我,这个森林王国曾经是一个美丽和谐的地方,但最近却面临着一些威胁。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让森林中的生物们感到不安。我决定帮助它们,于是我开始四处奔走,呼吁其他生物一起行动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有聪明勇敢的小松鼠,它总是能想出各种奇妙的办法;还有善良温柔的兔子,它用自己的温暖安慰着每一个受到惊吓的生物。我们一起努力,清理垃圾,种植树木,保护着这片美丽的森林。
然而,我们的行动也引起了一些不法分子的注意。他们企图破坏我们的努力,继续掠夺森林资源。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中,我们陷入了困境。但我们没有退缩,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抵抗敌人。最终,我们成功地保护了森林王国。
在这段奇妙的旅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我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学会了团结合作,更学会了珍惜和保护自然。这个神秘的森林王国,让我明白了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珍贵。我知道,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收获,回到现实世界,继续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情境发挥想象进行写作。材料创设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可以听懂各种自然事物的语言并与之交流生活,需要考生构思在这个特殊情境下发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收获。可以从环保角度出发,通过与森林中的生物交流,了解到森林面临的破坏,从而引发自己保护自然的决心。以成长为主题,在森林王国中经历各种挑战,学会勇敢、坚强、团结等品质。探讨友谊,与森林中的生物建立深厚的友谊,共同面对困难。开头可以描述自己如何进入森林王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中间部分详细叙述在森林王国中的经历,可以与不同的生物交流互动,发生一系列有趣或惊险的故事。结尾处总结自己在森林王国的收获,升华主题。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如对森林环境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森林生物的外貌、性格等进行描写,使其形象更加鲜明。赋予生物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如聪明的狐狸、勇敢的兔子、善良的大树等,使故事更加生动。
突出收获感悟在故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收获,如对自然的敬畏、对友谊的珍视、对成长的理解等,让文章更有深度。语言要生动形象,符合童话或奇幻故事的风格,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注意语句通顺,逻辑清晰,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关键点拨】本文以奇幻的森林王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森林中的奇妙经历和成长,通过与森林生物的互动展现了环保、勇敢和团结的主题,语言生动,情节丰富,富有感染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