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隔阂(hé) 挑剔(tì) 褒贬(bāo) 即物起兴(xìnɡ)
B.忌讳(huì) 蛮横(hènɡ) 家醅(pēi) 当行出色(xínɡ)
C.掠夺(lüě) 弦乐(xián) 健脾(pí) 龙吟凤哕(huì)
D.荸荠(bí) 糯米(nuò) 腌蛋(yān) 唱和相续(hè)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橄榄 含糊 苋菜 苍海一粟 B.城隍 门楣 藉贯 悠游自在
C.淳朴 招徕 凄厉 如法泡制 D.柞木 喧嚣 展销 顾名思义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________。
②有的书可供一读,有的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应当________消化。
③若在农村过新年,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________。
A.应和 咀嚼 拘束 B.应答 品尝 拘束
C.应和 咀嚼 约束 D.应答 品尝 约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这些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面前,犯罪嫌疑人沮丧地低下头。
B.辩论会上,他能抓住要点,随机应变,击败对手。
C.尽管推销员把她的产品说的天衣无缝,但我还是坚持要试用一下再买。
D.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家醅(酒) 随机应变(时机) B.蹲踞(盘踞) 引经据典(依据)
C.练囊(白色的绢) 龙吟凤哕(鸟鸣声) D.怵三分(害怕) 肃然起敬(恭敬)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他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情景。
B.《春酒》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儿时的印象叠加在一起聚集在家乡的春酒上,让人感受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C.作家汪曾祺善用“小叙事”来写凡人小事,他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让人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
D.《吆喝》一文以平易、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的一景,文中列举的都是小商小贩幽默、调侃的吆喝,令人忍俊不禁。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生物学家给大家讲了有关许多人类起源的知识。
B.语言通顺,这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措施。
D.通过体育发展文化,促进友谊,是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8.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当今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信誉在我们的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学习、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誉就是你结交朋友的桥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4分)
(1)古诗词中有许多句子与“节日”有关。根据你的积累将下列诗句与相应的节日连接起来。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除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重阳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元夕
(2)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2008年7月23日,首都博物馆为迎接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奥运会举办“五大历史文化展览”。自“五大历史文化展览”开幕之日起,京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观众络绎不绝,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参观人潮。为保护文物安全和创造良好的参观环境,有的展厅采取限制观众入场人数的措施,而且参观者还需提前预约,购买门票方能入场,但热情的观众还是在展厅门前排起了长龙,为一睹国宝的风采,甚至不惜等候一两个小时。
材料二
2009年1月16日至2月16日,首都博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馆推出“金牛吉祥·和谐神州”、“过大年”等民族风采博物馆庙会。庙会内容丰富,民俗文化气息浓郁,观众可免费参观并且不用提前预约。可惜前来观看“博物馆庙会”的观众并不踊跃。主办方大感意外,许多市民事后得知也十分遗憾,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春节期间北京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庙会”。
①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并得出结论。(2分)
②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将要举办的“北京文物精品展”,请你写一段宣传语。(用上“举世闻名”、“流连忘返”两个词)(4分)
③活动期间,学生采访了一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获得“优秀讲解员”称号的老年志愿者。下面是他们的对话,请在下列俗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将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学生:请您谈谈做义务讲解员的点滴体会。
志愿者:我最大的体会就是________。你别看我年龄大,记性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我偏不服输。为了做好讲解工作,我经常查找资料,不断向有经验的讲解员请教,刻苦练习解说,终于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A.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书到用时方恨少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阅读理解(共32分)
(一)阅读《吆喝》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的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10.选文第一段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叫卖声的?都写了哪些叫卖声?(2分)
11.第一段中的加点词“热闹”本来是形容场面、景象等,用在这里是否恰当?为什么?(2分)
12.请说说下面的叫卖声宣传了产品的什么特色。(3分)
①“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
②“栗子味儿的白薯”( )
③“葫芦儿——冰塔儿”( )
13.“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你是如何理解“戏剧性”?(2分)
(二)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以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床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于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额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你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么快!”
③“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④“我刚把‘芮庄泥人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摆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⑦“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冯大刚忙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向下压去。
14.第①段中说到“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在原文中用横线划出“精巧生动”具体所指的内容。(2分)
15.第①段中说到“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从下文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冯老汉在干什么?(2分)
16.第①段冯老汉“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搓着两手”,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情?(2分)
17.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有何表达作用?(2分)
18.你认为冯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2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共13分)
从喝豆汁看老北京人
早年——也就是说五十多年前,被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京人”的人要具备四条标准:“一口京腔,两句二黄①,三餐佳馔,四季衣裳”。这里说的“佳馔”,不看值多少钱,要个有滋有味,比如说伏天喝碗热豆汁就一口虾油辣咸菜,喝得汗流浃背,浑身痛快,总共花不了两角钱,却也算“佳馔”一餐。
为什么举例子单说豆汁?因为喝豆汁纯属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专利。京外有地方管豆浆叫“豆汁”,有位山东人初到北京,看见招牌上写着“豆汁”,就进店要了一碗,喝了一口眉头紧皱,勉强咽下去后招手叫来店员很客气地小声说:“这豆汁别卖了,基本上酸了。”那伙计说:“好说您哪,不是基本上酸了,根本上就是酸的,这豆汁跟您山东的豆汁不是一码事您哪!”所以是不是北京人,测验方法就是叫他喝一口豆汁,若是眉开眼笑,打心里往外满意地嘘口长气,就是地道北京人;若是眉头紧皱,嘴角直咧,甭问这是外来户。
那伙计说得不假,北京豆汁跟山东豆汁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不是一回事。山东豆汁就是黄豆做豆腐的浆水,看起来白中透黄,喝起来香中带甜。北京豆汁看起来颜色灰里透绿,喝起来味道又臭又酸。可一旦喝上道,就有其味无穷之叹,就如同洋人吃臭“吉斯”(也就是臭奶酪)一样,吃不惯者难以下咽,甚至作呕,吃上瘾的一天不吃就觉着欠点儿什么。因此当年东安市场的小店“豆汁何”名声一点不小于隔壁大饭庄东来顺。穿着华贵、坐着私家轿车专程来喝五分钱一碗豆汁的,大有人在。
北京豆汁是怎么做的?怎么单出这种味道?
北京豆汁根本不是故意做的,它是用绿豆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粉丝、粉皮的下脚料!纯净的淀粉拿去做粉丝、粉皮;剩下青中透绿的下脚料,放在一边令其发酵,待发出酸味来,就成生豆汁了。店家以极便宜的价钱买来,经过加工,再作为成品出售。
既然已经变酸发臭了,还有什么可加工的?
没这么简单。生豆汁不能喝,煮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滚开烂熟,可就又没酸臭味了,怎么办?老辈的北京人发明了好办法:把生豆汁买回去也来一次沉淀,见细碎的固体颗粒物都沉底了,就把上边发过酵的绿色汤水,放进锅里煮。待汤水见开,立马舀一勺沉淀物投进去,一次只加一勺,再开再加,这就叫“勾兑”。要加多少勾兑出来才不浓不淡,臭中有香,酸得可口?这里就大有学问。要不然当年尽管有走街串巷推着车卖生豆汁的,人们还是宁可多花两大枚进豆汁店去喝呢!一来是店里有专门搭配豆汁吃的焦圈,二来是买回生豆汁很难勾兑得可口。
其实店里豆汁进价本儿低,卖的也不贵。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年代,著名的店家如“豆汁何”、“豆汁徐”、“豆汁张”,一碗豆汁也只卖几分钱,加上俩焦圈也不过两角大洋。便宜归便宜,可北京人并不只为了省钱才喝豆汁,就为的找这一乐。北京人喝豆汁不分穷富,你到“豆汁何”、“豆汁李”门口看看,既有趿拉着鞋手里掂着铜板来喝的,可也有袍子马褂衣装坐包月车来的。既有膀大腰圆卖力气挣饭吃的体力劳动者,也有穿长衫别钢笔的文化人。十多年前,不忘城南旧事的林海音②先生从台北来到北京,舒乙和我问她:“您几十年没回来了,有什么要我们帮忙的事吗?别客气!”她说:“别的事没有,就想叫你们领我去喝碗豆汁。”我跟舒乙就领她去了“炎黄美食城”。吃其他小吃时挺谦逊、挺稳重,豆汁一上来她老人家显出真性情来了,一口气喝了六碗她还想要,吓得我和舒乙连忙挡驾说:“留点肚子明天再喝吧您哪,别吓着我们!”她说:“这才算回到北京了!”
我说:就凭这一点,林家六婶就既是台湾人,又算得地道老北京!
【注】①二黄:戏曲声腔之一。②林海音:台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作家,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长大。1948年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我们学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她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以英子童稚的眼光呈现了一个平凡朴实、传统安定的二十年代北京的社会状态,对老北京的认识独特而深刻。
19.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老北京人喝豆汁的神态的语句。(2分)
20.第3段中说“可一旦喝上道,就有其味无穷之叹”,结合上下文说一说“上道”写出了什么。(2分)
21.请概括北京人喝的豆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4分)
22.文中多处写道喝豆汁的人,请任选一处,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2分)
23.请结合原文和注解2的相关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林家六婶“既是台湾人,又算得地道老北京”。(3分)
三、作文(40分)
步入中学,同学们长大了,在校 ( http: / / www.21cnjy.com )园里、家庭中、社会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参加了多彩的活动,扩大了人际交往。在这些过程中,提高了觉悟,增长了知识,增进了友谊——请以“在________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处可填:关爱、帮助、挫折、自信、幸福、烦恼等,要写出成长过程中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
西城区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
1.D 2.D 3.A 4.A 5.B 6.D 7.D
8.例:信誉就是你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石;信誉就是你立足社会的通行证。
9.(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元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七夕
(2)①“迎奥”期间与春节期间的展览,前热后冷形成反差,说明首都博物馆对春节期间的“博物馆庙会”宣传力度不够。
②答案示例: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即将举办的“北京文物精品展”,荟萃最具有艺术观赏价值、最富有北京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展示源远流长的北京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展品、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展出形式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的。③D
10.按照四季即春夏秋冬的顺序。春天:卖大小金鱼、买蛤蟆骨朵儿的;夏天:雪花酪;秋天:海棠、柿子;冬天:葫芦、烤白薯。
11.恰当。因为这个“热闹”是针对上文的“简”而言,说明另一种吆喝词儿内容丰富,这里所用的“热闹”一词具有北京方言的特色。
12.①介绍制作过程②介绍其口味③介绍其样子
13.所谓“戏剧性”指的是用各种手段招徕顾客,这些手段像是有意的表演一样,有时还出人意料,因其变化多端,已经形成了一种艺术了。
14.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
15.寻找不满意的地方。
16.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完成作品后的轻松感。
17.夸张,侧面写出了冯老汉的手艺之精湛。
18.手艺精湛;有着高尚的人品。
19.眉开眼笑,打心里往外嘘口长气
20.上瘾,找到喝豆汁的感觉。这个词体现了老北京人适应并喜爱豆汁的味道。
21.答案要点:①制成生豆汁②沉淀③煮④勾兑
22.答案示例:
(1)第二段中写了一位觉得豆汁很难喝的山东人,写出了外地人不能理解老北京人喝豆汁的乐趣。
(2)第三段、第八段中都写到,老北京人不论穷富,都爱喝豆汁。写出了豆汁是老北京人的最爱。
(3)第八段中写连喝六碗豆汁的林海音,写出了她对豆汁的钟爱和一种怀旧的心理。
23.(1)她的故乡是台湾 (2)贪恋豆汁,时刻思恋着北京 (3)成长在北京,习惯熟悉老北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