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诗史互证法,是中国文史研究的一个传统方法。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本课以“诗”为线索,串联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社会发展与朝代更迭。以诗证史,可使历史生动丰满,补正历史记载的阙误;以史证诗,可增加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六课,也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二课,既是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延续,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唐在政权更迭方面的收束,更是后两课制度变化及文化史的启发。本课共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介绍了隋朝的建立、建设及隋亡的原因。第二子目大唐盛世的措施与表现,重点叙述了民族交融。第三子目介绍了唐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危机与灭亡,最后叙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历史流变描绘出来,并对隋唐五代十国兴衰发展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阐述。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面向的学生群体为新高一学生,对于隋唐及五代十国的基本事实,学生在中学已经有所认识,对于隋亡的原因、唐初盛世、民族交融等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对隋朝影响深远认识不足,对唐朝民族交融的重要意义缺少了解,在高中的学习中则需要侧重于这几方面。同时,在高一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强化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本课涉及的历史时间跨度大,本质上是用一节课讲完三百余年的历史,内容多且相对枯燥,因此需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基本历史概念的解读和分析。
教学目标
1. 通过史实的解读,了解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社会变迁,并对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黄巢起义、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有所掌握。(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 通过史料的分析,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的表现,分析繁荣的原因,感受盛世气象。通过对大运河的评价与安史之乱的剖析,理解盛世衰亡的原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 通过讲授唐朝在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中的政策和民族观念,强调各民族平等与文化交融,增强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隋唐盛世的具体措施与表现
(二)教学难点
唐朝的民族政策、隋唐兴衰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一段介绍唐诗的纪录片片段引入。 教师讲授唐诗数量之多、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指出诗作为客观世界、作者和读者等众多因素作用下的文字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想要读懂唐诗,就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看待。 引入诗史互证法的介绍,导入本课“诗话隋唐兴衰”主题的学习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理解诗史互证法的内涵 让学生初步了解唐诗的地 位与诗史互证 法的基本概念
诗其一 六朝至此灭, 天下归杨坚。 探究一:隋朝的建立与建设 介绍第一首诗的意思是杨坚结束魏晋南北朝,统一全国,引入隋的建设。 结合地图讲授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并通过史料生动地呈现隋文帝杨坚创造的开皇之治的场面。 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隋书》 教师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隋朝建设的三个主要措施,包括广设仓廪、营建洛阳和修建运河。 PPT 展示: 了解隋朝建立的过程与建设的基本措施。 对隋的基本史实知识进行讲述,使学生对隋有基本的了解
诗其二 尽道隋亡 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 不较多。 探究二:隋唐大运河的功与过 教师衔接:经过这一系列建设的隋朝还是不可避免的二世而亡了。对此唐代诗人皮日休有所评价,他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也就是他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对大运河的评价。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 《汴河铭》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隋书·炀帝纪上》 通过对两则态度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结合图片,分析得出对隋唐大运河积极与消极的评价。消极导致“尽道 隋亡为此河”,积极带来“至今千里赖通波”,总结为“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运河。 PPT 展示: 讨论:如何看待隋炀帝? 教师衔接: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皮日休对谁的评价?引入对隋炀帝的人物评价。 通过分析皮日休与后世谥号对隋炀帝的不同态度,引入对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课本 与材料思考隋炀帝是昏君?或是暴君? 隋炀帝作为一个处在中国长期分裂后重建大统一时期的皇帝,又是处在中古社会鼎盛发展的起点上,他的许多活动带着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西巡之外,还有北狩、建洛阳、修驰道、筑长城、开运河、下江南等等。…………许多做成功了,有的做糟了,特别是他本人残暴的专制君主的品格,在做一些本无可厚非的事时,也给人民带来格外深重的灾难,积累成无法忍受的负担,最后征辽 东激起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 ——胡戟《再评隋炀帝:雄才大略有重大历史建树》 教师总结学生问答,并用时间轴的形式梳理隋炀帝一生功过大事,看到他所做的有益或是有害的事情,总结得 出隋炀帝是有功但无德的暴君,同时告诉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客观辩证看待。 PPT展示: 带着问题阅读 PPT 图文材料与课本内容,对探究与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答案。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和辨析的能力。并认识到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诗其三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探究三:大唐盛世的措施与表现 教师衔接:第三句诗,这描绘的是盛唐时期长安的繁荣景象。那么唐朝是如何繁盛的呢?引入对唐朝盛世统治措施与表现的讲解。 通过分析唐朝世系图(部分)在唐朝皇帝更迭中介绍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和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所构成的大唐盛世之路。并从唐朝皇帝和隋朝皇帝常用的代称不同看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 PPT 展示: 教师衔接:那么这样的大唐盛世又有着怎样的表现?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大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变化与成就,在众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下,实现了诗句中所说的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大唐盛景。 PPT 展示: 了解唐朝盛世 的表现,知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理解大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和盛世的基本表现,能将相关图片与历史事实对应。
诗其四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探究四:唐对周边民族采取的策略 教师衔接:唐朝盛世不仅表现在内部的统治,也表现在对外的交往。我们可以来看到第四首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描绘的是唐朝万邦来朝的场面。那么唐朝是如何实现万邦来朝的呢?引入唐的民族策略的学习。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 P35-36 页,完成多媒体上的填空。 PPT 展示: 探究五:唐朝民族策略的特点与其反映的民族观念引导学生将不同地区与不同的政策形式进行匹配,分析得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 ——唐玄宗并通过对唐太宗、唐玄宗等唐朝统治者自身对于周边民族态度的分析,得出此时的民族观念: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PPT 展示: 教师展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并对其各国使臣来长安进贡的画作内容进行解释,印证诗句中“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万邦来朝的场面。并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对唐朝的影响进行分析解读。 PPT 展示: 讨论: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总结上文对隋唐社会的基本描述,要求同学们结合所学进行合作探究,对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进行讨论。 PPT 展示: 阅读课本,找出唐队周边民族采取的策略并总结其形式 与特点,认识到唐朝民族交融与对外关系对唐朝自身的影响。结合所学,讨论分析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培养学生从 课本中提 取 相关史实、对历史信息的 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强调时 空观念与家 国情怀的核 心素养。
诗其五 宁死开元贞观,勿生天宝广明。 探究六: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教师衔接: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隋唐盛世就这样出现了。但是盛世到达了顶端,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宋朝诗人刘克庄写下了宁死开元贞观,勿生天宝广明的诗句。在唐朝后期发生了什么?让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引入对安史之乱的学习。 (玄宗)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 朕(玄宗)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教师结合图片对材料进行讲授分析,总结得出在中央,唐玄宗怠于政事,沉湎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在地方,内重外轻、尾大不掉的原因。 PPT 展示: 教师介绍安史之乱爆发的基本过程。结合图片具体分析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并通过两首杜甫所写时间不同的诗句对比,体现唐朝的由盛转衰。 PPT展示 思考:结合课本和材料,藩镇的割据性体现在哪些方 面? 教师讲授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课本,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对藩镇割据性进行分析。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耽兼三四。故兵骄则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思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慢击, 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童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狂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新唐书·兵志》 PPT展示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教师展示有关于唐朝藩镇的高考真题,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指出藩镇不仅仅只对唐朝有着消极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需要辩证看待藩镇对于唐王朝的影响。 教师通过对材料的解读,点名唐朝末期出现朋党之争与 宦官专权的背景。 上(唐文宗)患之,每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吾(杨复恭)于荆榛中援立寿王(唐昭宗),有如此负心门生天子,既得尊位,乃废定策国老。” ——《旧唐书·杨复恭传》 在这一背景下,讲授黄巢起义、朱温废唐的过程,最终唐朝灭亡。 PPT 展示: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与影响,辩证思考藩镇的割据性,认识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必然性 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提取、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诗其六 朱李石刘郭, 梁唐晋韩周。 都来十五帝, 播乱十五秋。 教师衔接:在唐朝灭亡之后也就来到了第六首诗,也就是最后一首诗。诗句中这么多的姓氏,这么多的朝代,就意味着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通过对五代十国政权开国君主之前所任官职都是节度使这一共同点的分析,得出五代十国实质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结合地图,讲解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强大起来,后周世宗柴荣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PPT 展示: 知道五代十国的基本政权名与后周的强大,理解五代十国的实质。 了解基本史实,认识五代十国历史阶段的实质。
课堂小结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课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与六首诗歌一一对应。找出六首诗其实都有它所对应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这也就是诗史互证能够实行的重要基础,但是诗它是由作者所写的,它表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运用诗史互证时,需要注意对作者的主观情感进行辨析,要正确客观的看待历史真实,以诗来辅助历史的学习。 PPT 展示: 对本科笔记进行适当的补充,理解诗史互证中诗的主观性。 总 结 梳 理 本课内容, 点 出 诗 史 互 证 法 在 使 用 中 的 具 体 实 施 与 需 要 注 意的特点。
课后探究 根据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提出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周朝梳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迭的流程,从周到五代十国,历史似乎是陷入了从统一到分裂再统一的不断重复。引入对“历史循环论”的思考与讨论。 PPT 展示: 搜索课外资料,结合材料与所学进行课后探究。 点出“历史 循环论”的 概念,引发 学生思考, 强 调 唯 物 史 观 的 核 心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本课内容涵盖从隋朝建立到五代十国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包括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与社会变迁。基于本课时间跨度长、内容繁杂的特点,笔者基于课标要求,将本教学内容以诗句为线索串联,反映诗史互证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本课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本课容量大,基本史实内容多,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还需在后面的教学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