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熟练计算奥运比赛成绩中的时间差、分数差等数据,提高小数运算能力。
2、通过对奥运比赛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3、借助奥运这一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体育的紧密结合,体会数学在体育赛事中的关键作用。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竞争意识,在学习奥运健儿拼搏精神的同时,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勇于挑战、追求卓越。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奥运比赛相关数据中的差值,如时间差、分数差等,并能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难点
对于较为复杂的比赛数据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分析策略,如在涉及多个运动员成绩和不同比赛阶段的数据问题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式
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奥运比赛案例为载体,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组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关键处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知识与技能。
四、教学流程
(一)奥运风采展示 ——“走进奥运赛场”
展示 2004 年雅典奥运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金牌榜图片,向学生介绍奥运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提问:“同学们,从这些金牌榜中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奥运金牌榜,营造浓厚的奥运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场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田径赛场分析 ——“奔跑的数学奥秘”
聚焦 2004 年奥运会男子 110 米栏比赛,展示刘翔等运动员的成绩表格。
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成绩,你们能算出冠军、亚军和第三名运动员之间分别相差多少秒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小数点的位置。
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计算过程,并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小数减法的运算规则。
接着展示两幅冲刺情况的图片。
提问:“根据成绩数据,哪幅图能更好地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运动员成绩的差距与冲刺瞬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
【设计意图】以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小数减法计算成绩差值,掌握小数运算技能;通过分析冲刺情况图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比赛场景相结合。
(三)跳水赛场探究 ——“跳跃的分数较量”
呈现 2008 年奥运会男子单人 3 米跳板比赛的背景信息,介绍何冲、德斯帕蒂耶斯和秦凯在最后一跳前的分数差距情况。
提出问题:“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何冲多少分?”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计算,教师巡视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差距的计算方法,即通过加法运算得出结果。
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计算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展示三名运动员最后一跳的得分。
继续提问:“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谁是第三名呢?请同学们根据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计算三名运动员的总成绩,并比较大小确定名次,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清计算思路和比较方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数据和准确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跳水比赛案例,进一步巩固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据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协作,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四)射击赛场挑战 ——“精准的环数对决”
讲述 2012 年奥运会女子 10 米气手枪决赛中郭文珺和格贝维拉的比赛情况,展示两人前 7 枪及第 8、9 枪的射击环数。
提出问题:“第 10 枪郭文珺打出了 10.8 环,格贝维拉至少需要打多少环才能获得冠军?”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先算出郭文珺的总成绩,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格贝维拉至少需要的环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讲解计算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接着提问:“格贝维拉第 10 枪的成绩是 8.8 环,两人总成绩相差了多少环?” 让学生再次计算,巩固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展示射击比赛场景图片。
提出问题:“右边四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运动员和靶标的位置关系,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判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根据物体位置关系判断观察角度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射击比赛案例,综合考查学生小数加减法运算、逻辑推理和空间观念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五)奥运数学总结 ——“收获的奥运智慧”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中涉及的奥运比赛项目和数学问题,如小数加减法在成绩计算中的应用、数据分析在比赛名次判断中的作用、空间观念在射击场景观察角度判断中的运用等。
提问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强调数学在奥运赛事及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数学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反思能力,让学生在总结中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六)课后拓展延伸 ——“奥运数学的延续”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奥运比赛中的数学知识和有趣案例,如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几何问题、赛事安排中的时间规划问题等,并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数学与奥运的紧密联系,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反思
《奥运中的数学》利用奥运案例激发了学生热情,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了能力,但复杂情境下部分学生解题思路易混乱。今后要多设计类似练习,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优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