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山地回忆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0:38:50

文档简介

11 山地回忆
1.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干]瘪(biě) 土diàn(靛) 玉黍(shǔ) 盈(yínɡ)余
[棉]ǎo(袄) [衣]襟(jīn) 剪裁(cái) 破zhàn(绽)
单薄(bó) 爬山越岭(lǐnɡ)
3.根据释义写词语。
(1)破绽:衣服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2)盈余: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
阅读课文,回答4~6题。
4.在“河边冲突”一节中,是什么原因使彼此的矛盾冲突不断缓和最后化解?
对日寇摧残下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抗击侵略者、保卫家乡的共同憧憬;对善良的人民的感激和热爱。
5.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使情节更加连贯、完整,与上文女孩子在缺布的条件下给“我”做袜子的情节相呼应;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女孩子的勤劳能干;③使主题更加突出,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6.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示例:①《山地回忆》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②《山地回忆》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③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色成为青春底色,青年方能找准人生方向,化解消沉情绪,明biàn①辨是非曲直,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青年学子不再徘huái②徊,不畏挫折,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革命先辈、英模栋梁早在青年时期就经历战斗磨砺,将纯粹的报国之心、坚毅的奋斗之志、大无畏的英雄气质融入人生追求。可以说,鲜红底色一旦铺就,将始终流淌在青年xuè mài③血脉里,帮助青年在广阔天地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7.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8.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成就 B.救亡图存 C.气质 D.建功立业
【解析】气质: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等。“气质”不能与“英雄”搭配,应改为“英雄气概”。
喀喇昆仑上的忠诚
杨晓霖
①喀喇昆仑的美,源自自然的神迹。
②褚褐色的山脉连绵,山巅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大小不一的湖泊点缀在冰峰雪岭之间。班公湖仿若镶嵌于高原之上的蓝宝石,爬上秋迪俭革拉俯瞰斯潘古尔湖,湖面上蒸腾起的烟霞缭绕不散,仿若仙境。
③喀喇昆仑的美,源自人的伟力。
④从“新藏线0公里”路牌的叶城县驶向喀喇昆仑腹地的阿里,我们的车沿着219国道一路前行,在高山上盘旋,在冻土上蜿蜒,翻越多座海拔4 000米以上的达坂。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最难通行的公路之一。
⑤我们驱车1 000余公里,所经过的几乎全是崭新的柏油马路。这条路的开辟,饱含着边防部队官兵与筑路工人的心血。从1950年7月“进藏英雄先遣连”沿着一条仅供人、骡马、骆驼过去的羊肠小道挺进雪域高原开始,负责先遣连后勤保障的藏北运输指挥所,经历了8年不平凡的驮运征程。
⑥行在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武警某部的挖掘机设备、护路宣传标语等。这群“天路卫士”常年驻守在219国道沿线,与泥石流、雪崩冰崩、落石塌方等自然灾害“搏斗”,一次次打通维系公路沿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通道”。
⑦为解救暴风雪中的被困群众,推土机手龙胜海一干就是几昼夜, 手套冻在操作杆上拿不下来;大队长张俊吉带领技术人员闯险滩、涉冰河、爬雪山,终于攻克高原冻土翻浆的难题,探索出路基通风、保温材料应用等道路养护科研成果……从原来每年不足半年的通车时间到全年畅通,自此,“天路”不再遥远。
⑧藏族牧民尼玛以前养的牛羊经常卖不出去,现在受益于这条道路年收入增加。她不太分得清往来于这条公路上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只要看到穿着迷彩服的身影,总是动情地唱起“是谁为我
们修公路”这句歌词。
⑨喀喇昆仑的美,源自无畏的前行。
⑩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一旦疾跑疾走、剧烈活动就可能加重高原反应,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但是,边防官兵的脚步却从未放缓。为了守好边防,他们都在拼尽全力向前奔跑。军人的血性,在这样的冲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入伍14年,何军一直守在喀喇昆仑戍边一线。新装备一下来,何军就第一时间去学习研究,从训练中总结经验,改进组训模式,争取让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不抓紧不行,新装备‘一茬换一茬’,任务重啊!”何军坦言。
“快一点”,成为高原戍边官兵嘴上念的、脑里想的、心里记的一句话。边防官兵的脚步从未停歇,喀喇昆仑是他们努力奔跑的赛道,也见证着他们脱胎换骨的成长。
喀喇昆仑的美,源自崇高的坚守。
海拔4 269米的康西瓦达坂上,有着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长眠着112位为保卫祖国边防而牺牲的中国军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也在其中。
没有苍松翠柏,唯有巍巍高山。自1965年建园以来,这里一直是高原军人的精神高地。每逢清明、国庆和建军节,烈士墓前都会摆满鲜花、水果;高原汽车兵经过这里,都会减速慢行,鸣笛致意。
2022年,陈祥榕的同年兵张国奇的义务兵服役期满了。面对“走与留”,他坚定地选择留在雪域高原:“祥榕牺牲了,我想留下来,讲他的故事,继续他未完的事业。”
“留下来”的故事,在这里比比皆是。西部战区陆军边防某部班长崔凡,报名入伍时奔着海军去的,却来了喀喇昆仑。我问他:“心理落差大吗?”“那当然大啊,”他耿直地说,“但我不后悔。”他说,自己现在很喜欢在驻守执勤的点位,吹着高原的风,看着浩瀚的银河,想想自己担负的使命,就感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喀喇昆仑,不少官兵告诉我:“我喜欢这里。”天下有那么多好地方,一颗颗年轻的心却坚定选择了边关。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选择,让我们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屹立不倒。
海拔再高,也高不过卫国戍边的意志;氧气再少,也稀释不了英勇顽强的精神;狂风怒号,吹不灭敢于胜利的信念;严寒冰雪,浇不凉不怕牺牲的热血。这喀喇昆仑的伟岸是由高原劲风雕琢的、官兵用忠诚铸就的。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以“喀喇昆仑的美”为行文线索,由景到人,叙写见闻与感受,结构井然。
B.张国奇、崔凡选择留在雪域高原,皆是因为喜欢高原,想帮战友完成未竟的事业。
C.文章用第一人称真实亲切地写出作者对喀喇昆仑及守边高原官兵的独特感受。
D.文章巧妙地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为一体,抒写对高原和官兵的赞美之情。
10.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赏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班公湖”比作“蓝宝石”,同时“爬”字赋予“班公湖”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班公湖、斯潘古尔湖的美景,凸显了喀喇昆仑源自自然的神迹美,表达对喀喇昆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赏析第段划线句子中的加点词。
“赛道”本指专门为赛车比赛设计的跑道,文中将喀喇昆仑比作“赛道”,强调边防官兵为提高个人能力素质、实现脱胎换骨的成长而做的努力,表达了作者对边防官兵的崇敬与赞美。
11.有人认为文章第⑧段写藏族牧民尼玛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是闲笔,显得多余。你认为呢?(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结构上,承接上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为修筑公路所做的努力的内容。内容上,通过写藏族牧民尼玛收入的增加及其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唱歌的内容,侧面凸显了新藏公路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表达作者对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伟力的高度赞美之情。
12.结合选文中描写驻守喀喇昆仑的官兵的语句,以“他们是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驻守喀喇昆仑官兵的认识。
示例:他们是具有不惧困难的伟力、无畏前行、坚守使命的人。他们与自然灾害“搏斗”,一次次打通“生命通道”;他们为“快一点”,脚步从未停歇;他们勇敢“留下来”,担负使命,实现人生价值,他们身上都展现出不惧艰辛、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的精神品质。
学校校团委决定举办板报评比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3.张华同学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了一则通知,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通 知
①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②引导中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③校团委决定于6月17日下午14:30开始进行“追忆红色故事 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板报评比活动。④请各班按时完成板报制作,认真准备,迎接评比。
××中学团委
2025年6月10日
第②句成分残缺,在“奋斗”后面加上“的理想”;第④句语序不当,应改为“请各班认真准备,按时完成板报制作,迎接评比”。
14.请用四字短语为本班的板报再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党史介绍
栏目二:红色之旅
栏目三:示例一:英雄事迹/红歌专栏
栏目四:红色寄语/领袖故事11 山地回忆
1.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 》等。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干]瘪( ) 土diàn( ) 玉黍( ) 盈( )余
[棉]ǎo( ) [衣]襟( ) 剪裁( ) 破zhàn( )
单薄( ) 爬山越岭( )
3.根据释义写词语。
(1) :衣服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2) :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
阅读课文,回答4~6题。
4.在“河边冲突”一节中,是什么原因使彼此的矛盾冲突不断缓和最后化解?
5.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红色成为青春底色,青年方能找准人生方向,化解消沉情绪,明biàn① 是非曲直,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青年学子不再徘huái② ,不畏挫折,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革命先辈、英模栋梁早在青年时期就经历战斗磨砺,将纯粹的报国之心、坚毅的奋斗之志、大无畏的英雄气质融入人生追求。可以说,鲜红底色一旦铺就,将始终流淌在青年xuè mài③ 里,帮助青年在广阔天地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7.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8.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成就 B.救亡图存 C.气质 D.建功立业
喀喇昆仑上的忠诚
杨晓霖
①喀喇昆仑的美,源自自然的神迹。
②褚褐色的山脉连绵,山巅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大小不一的湖泊点缀在冰峰雪岭之间。班公湖仿若镶嵌于高原之上的蓝宝石,爬上秋迪俭革拉俯瞰斯潘古尔湖,湖面上蒸腾起的烟霞缭绕不散,仿若仙境。
③喀喇昆仑的美,源自人的伟力。
④从“新藏线0公里”路牌的叶城县驶向喀喇昆仑腹地的阿里,我们的车沿着219国道一路前行,在高山上盘旋,在冻土上蜿蜒,翻越多座海拔4 000米以上的达坂。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最难通行的公路之一。
⑤我们驱车1 000余公里,所经过的几乎全是崭新的柏油马路。这条路的开辟,饱含着边防部队官兵与筑路工人的心血。从1950年7月“进藏英雄先遣连”沿着一条仅供人、骡马、骆驼过去的羊肠小道挺进雪域高原开始,负责先遣连后勤保障的藏北运输指挥所,经历了8年不平凡的驮运征程。
⑥行在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武警某部的挖掘机设备、护路宣传标语等。这群“天路卫士”常年驻守在219国道沿线,与泥石流、雪崩冰崩、落石塌方等自然灾害“搏斗”,一次次打通维系公路沿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通道”。
⑦为解救暴风雪中的被困群众,推土机手龙胜海一干就是几昼夜, 手套冻在操作杆上拿不下来;大队长张俊吉带领技术人员闯险滩、涉冰河、爬雪山,终于攻克高原冻土翻浆的难题,探索出路基通风、保温材料应用等道路养护科研成果……从原来每年不足半年的通车时间到全年畅通,自此,“天路”不再遥远。
⑧藏族牧民尼玛以前养的牛羊经常卖不出去,现在受益于这条道路年收入增加。她不太分得清往来于这条公路上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只要看到穿着迷彩服的身影,总是动情地唱起“是谁为我
们修公路”这句歌词。
⑨喀喇昆仑的美,源自无畏的前行。
⑩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一旦疾跑疾走、剧烈活动就可能加重高原反应,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但是,边防官兵的脚步却从未放缓。为了守好边防,他们都在拼尽全力向前奔跑。军人的血性,在这样的冲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入伍14年,何军一直守在喀喇昆仑戍边一线。新装备一下来,何军就第一时间去学习研究,从训练中总结经验,改进组训模式,争取让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不抓紧不行,新装备‘一茬换一茬’,任务重啊!”何军坦言。
“快一点”,成为高原戍边官兵嘴上念的、脑里想的、心里记的一句话。边防官兵的脚步从未停歇,喀喇昆仑是他们努力奔跑的赛道,也见证着他们脱胎换骨的成长。
喀喇昆仑的美,源自崇高的坚守。
海拔4 269米的康西瓦达坂上,有着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长眠着112位为保卫祖国边防而牺牲的中国军人。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也在其中。
没有苍松翠柏,唯有巍巍高山。自1965年建园以来,这里一直是高原军人的精神高地。每逢清明、国庆和建军节,烈士墓前都会摆满鲜花、水果;高原汽车兵经过这里,都会减速慢行,鸣笛致意。
2022年,陈祥榕的同年兵张国奇的义务兵服役期满了。面对“走与留”,他坚定地选择留在雪域高原:“祥榕牺牲了,我想留下来,讲他的故事,继续他未完的事业。”
“留下来”的故事,在这里比比皆是。西部战区陆军边防某部班长崔凡,报名入伍时奔着海军去的,却来了喀喇昆仑。我问他:“心理落差大吗?”“那当然大啊,”他耿直地说,“但我不后悔。”他说,自己现在很喜欢在驻守执勤的点位,吹着高原的风,看着浩瀚的银河,想想自己担负的使命,就感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喀喇昆仑,不少官兵告诉我:“我喜欢这里。”天下有那么多好地方,一颗颗年轻的心却坚定选择了边关。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选择,让我们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屹立不倒。
海拔再高,也高不过卫国戍边的意志;氧气再少,也稀释不了英勇顽强的精神;狂风怒号,吹不灭敢于胜利的信念;严寒冰雪,浇不凉不怕牺牲的热血。这喀喇昆仑的伟岸是由高原劲风雕琢的、官兵用忠诚铸就的。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喀喇昆仑的美”为行文线索,由景到人,叙写见闻与感受,结构井然。
B.张国奇、崔凡选择留在雪域高原,皆是因为喜欢高原,想帮战友完成未竟的事业。
C.文章用第一人称真实亲切地写出作者对喀喇昆仑及守边高原官兵的独特感受。
D.文章巧妙地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为一体,抒写对高原和官兵的赞美之情。
10.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赏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
(2)赏析第段划线句子中的加点词。
11.有人认为文章第⑧段写藏族牧民尼玛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是闲笔,显得多余。你认为呢?(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12.结合选文中描写驻守喀喇昆仑的官兵的语句,以“他们是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驻守喀喇昆仑官兵的认识。
学校校团委决定举办板报评比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3.张华同学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了一则通知,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通 知
①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②引导中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③校团委决定于6月17日下午14:30开始进行“追忆红色故事 弘扬红色精神”主题板报评比活动。④请各班按时完成板报制作,认真准备,迎接评比。
××中学团委
2025年6月10日
14.请用四字短语为本班的板报再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党史介绍
栏目二:红色之旅
栏目三:
栏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