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素养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素养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4:57:02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素养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总是不禁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容,他们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奋斗成就了“最可爱的中国”。一百多年前,民族危难之际,五四运动爆发,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力挽狂澜,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结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展现了革命英雄的气魄。在革命征程上,青年的英勇战斗事迹不胜枚举,他们为人民打下了最滚烫、最壮美的江山底色,这些ɡōnɡ xūn①功勋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当我们凝望这段辉煌历史时,也不免为那些未能亲眼见证今日中国繁荣昌盛的先辈们感到一丝遗hàn②憾。
在祖国的大地上,青春的汗水,汇入巩固人民政权、打造崭新江山的时代大潮。广大青年发出“我与祖国共奋进”的青春强音,一张张亮丽的青年名片印刻在时代画卷上,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yīn③殷切期望。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力挽狂澜 B.凝结 C.不胜枚举 D.印刻
【解析】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不合语境。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7)《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8)知识改变命运。《孙权劝学》一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以看出吕蒙就是通过学习让他的朋友对他刮目相看的。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
B.“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分别指《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作品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
【解析】“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祥子买车“三起三落”,最后一次失车是因为( A )(3分)
A.为虎妞办丧事 B.被孙侦探敲诈
C.为赎回小福子 D.被当兵的抢走了
7.有一位学者说过:“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同学们,你从名著中的哪个人物身上汲取到了“最美好的精神食粮”?请从下列备选名著中任选一本,并结合具体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不少于100字)(2分)
《朝花夕拾》 《西游记》 《骆驼祥子》
示例一:我选《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恩师。鲁迅到日本学医时,藤野先生不仅不歧视来自于异国他乡的鲁迅,反而对鲁迅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总能给予鲁迅以激励和鼓舞。这是我从他身上汲取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示例二:我选《西游记》。唐僧是孙悟空等徒弟的师父,也是他们西天取经的领路人。唐僧的慈悲和智慧,让徒弟们在取经过程中不断得到成长和提升。唐僧对徒弟们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让他们逐渐明白了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重要性。在唐僧的引领下,徒弟们不仅取得了真经,更在心灵上得到了升华和净化。唐僧的品德和修为,对徒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导师。
示例三:我选《骆驼祥子》。《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心强、吃苦耐劳,决心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奋斗三年终于买上第一辆车,其奋斗的决心令人佩服。
(二)现代文阅读
高原红
张中杰
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甲】。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战友方向。
方向说,高山是为了帮助陷入悬崖边雪坑的汽车脱困,不幸意外坠崖,当场牺牲的。
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路遇一辆乘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
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那时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来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乙】,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来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
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复员回家前的最后一班岗。
“我后悔自己当初……”驾驶员哽咽了。
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辗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
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
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
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
“我喊起来会想念高原的高山,他叫起来会思念我和家乡……”原青泣不成声。
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原青是我爸战友的女儿,当初原青去当征兵志愿者,看到高山脸上的高原红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
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他也不管家中尚有七十岁的老爹老娘,还有原青和腹中尚未见上一面的宝宝。那是多么漫长绝望的等待啊。
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
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哭,怕动了胎气。她跟高山老爹一样,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
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陵园。万人空巷,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在街道两旁。
“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随着他的介绍,我仔细地观看了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丙】。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
B.文中加点的三个“只”字,说明高山为了守边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又渲染了人们真挚的感情。
D.文章塑造了高山的光辉形象,结尾“我”对着照片行军礼,表达了对烈士高山的崇高敬意。
9.文中【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有着不同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文中【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各有不同的用意。【甲】处的照片是高山的单人照,展现了他的稚气和乐观,同时也说明了高原红的特征,为后续的故事作铺垫。【乙】处的照片是高山和新婚妻子的合影,这张照片反映了高山对家庭的眷恋,同时也突出了他的英雄形象。【丙】处的照片是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这张照片展现了他们的幸福时光,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高山的尊敬和怀念。
10.文中“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高原红”在文中具有丰富的意蕴。首先,它指的是因高原反应而出现在高山脸上的红晕,象征着边疆军人的特殊印记和他们的奉献精神。其次,它代表着高山和原青的爱情,蕴含着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牵挂。最后,它还象征着高原军人忠诚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11.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4分)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展现了高山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作者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回忆和讲述,从不同角度呈现高山的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李德仁:为国家创新到老
李春剑
①面容慈祥、手掌温厚、言语不疾不徐,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李德仁如同亲切的邻家长者,脸上始终挂着笑,让人如沐春风。尽管已85岁高龄,这位遥感测绘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依然奋力耕耘在科研、教学一线。
②1985年,李德仁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完成博士学业。面对国外多家高校与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已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他,毅然放弃高薪邀约,在答辩结束后立刻回到祖国,走上了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的讲台。
③“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要用国产的数据,用中国人的方法解决卫星遥感应用问题。”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
④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划界谈判,需要1∶50000比例尺的地图。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地区遗留了大量地雷,靠人力完成野外实地测量工作,必定会危险重重。
⑤李德仁带领团队开展攻关,成功突破惯导与传感器集成的时间同步与精确标定等关键技术,研发出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系统。
⑥“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系统减少了人工野外工作,这也是一次追赶国际航空测量水平的奋斗历程!”回忆过往,李德仁不住地感慨。
要读书、思索、实践,不停歇地创新
⑦大学时代的李德仁,是图书馆的常客。不但把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他还“大胆”地揪出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把心得文章送到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教授的案头。
⑧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9岁的李德仁再次回到恩师王之卓身边,攻读研究生。随后,他拿到珍贵的留学资格,投身到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
⑨“阿克曼教授给了我一个航空测量领域世界性的难题。”李德仁说,“解决这个难题使我终身受益。”
⑩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李德仁便攻克了这一难题。在斯图加特大学,他1分+5星的答辩成绩至今无人超过。阿克曼高度评价:“我为此文而激动!”
要读书,且勤于思考,不停歇地创新——这既是李德仁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年轻人的期许。“创新不是完成一篇小论文,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
6位院士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本科生同上一门基础课,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测绘领域同行已经坚持了20多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李德仁说:“要想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资源、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首先要有地图。懂得测绘遥感学科的高度,学生有了理想,也会更加认真地学习。”
在李德仁看来,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他而言,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让测绘科学后继有人,是永恒的课题。
“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看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有了创造价值和取得成果的机会,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
在王之卓80岁时,李德仁和同门为恩师举办了一次学术思想研讨会。李德仁清晰记得,老师走上台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学术思想,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学习”。
“青年人要准备好,做一个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李德仁充满期待!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文章第一个小标题的是(B)(3分)
A.测绘,遥感的现状 B.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
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D.危险重重的地图测检工作
13.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为国家创新到老 事件 精神品质
毅然放弃高薪邀约,在答辩结束后立刻回到祖国。 ①家国情怀高于一切(或:热爱祖国)
②攻克了航空测量领域世界性的难题。 勤学善思,攻克难题
“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看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有了创造价值和取得成果的机会,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 三尺讲台,默默奉献
1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结尾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最后一段的“青年人”专指学习测绘遥感专业的学生。
B.写出了李德仁只对测绘遥感专业的学生充满期待。
C.写李德仁打算退居二线,把机会留给年轻人,给予更多创新机会。
D.写出了李德仁对青年人的殷殷期盼,希望青年人能担起国之大任。
15.请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4分)
这句话是语言描写,李德仁认为创新非小事,需要反复经过实践检验,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表现了他严谨认真、求实创新的精神品质。
(三)古代诗文阅读
林逋①,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②也。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③岁时劳问。薛映、李及④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逋尝客临江,时李谘⑤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后果为大用。及逋卒,谘适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
【注释】①选自《宋史·林逋传》。②晏如:安定的样子。③长吏: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④薛映、李及:宋朝官员,与林逋交好。⑤李谘:宋朝官员。
16.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C )(3分)
A.林逋幼年丧父,致力求学,却不做文章句读之学。
B.宋真宗很赏识林逋,逢年过节都会派官吏去慰问他。
C.因为林逋的诗中有很多奇怪的句子,所以他写完就丢。
D.为报林逋知遇之恩,李谘在其死后穿白色冠服送葬。
17.作者认为林逋“弗趋荣利”,请就他对待文稿态度一事,从文中摘录表明理由的句子。(4分)
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C )(3分)
A.少孤,力学 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B.真宗闻其名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C.清谈终日而去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蒙辞·军中多务(《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解析】A.学:求学,学习/学业;B.闻:听说/使……听到;C.去:离开;D.以:凭借/用。
【参考译文】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幼年丧失父母,致力求学,不为句读训古之学。性情恬淡好古,不追求荣誉利益,家里贫穷衣食不足,却还是安然自若。宋真宗听说他的名字,赐给他粟米、布帛,诏令官吏一年中每逢季节时令慰问(他)。薛映、李及在杭州时,每次造访林逋的居室,(都要)清谈一整天才离去。林逋善写行书,喜欢做诗,他的诗词多有奇句。既完稿,随即丢弃。有人说:“为什么不保留下来给后世的人看呢?”林逋说:“我正隐居山林沟壑,尚且不想凭借诗闻名一时,何况后世呢!”但是好事的人经常私下记录诗句,现在流传的还有三百多篇。林逋曾客居临江,当时李谘刚考中进士,没有人知道他,林逋对人说:“此人是辅佐国事的人才。”后来李谘果然得到重用。等到林逋去世,李谘正好任州太守,他穿着白色冠服,与林逋的弟子哭吊七天,埋葬了林逋。
台 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亦称苑城。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陈后主在金陵的台城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华丽奢靡,结果笙歌未尽,隋兵已迫都门。
19.下列词语填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清 B.哀 C.欢 D.空
20.本诗怀古论今,引人思索。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的理解。(4分)
示例:这首诗着眼于侧面烘托,通过对现实景物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的描写,以物的“无情”和“依旧”衬托世事的沧桑变化和人的伤痛,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烘托出诗人心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学习了课文《邓稼先》,班级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21.下文内容选自《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两周年》,请选出语序最合理的一项( B )(3分)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
③有些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身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④③①②⑤ B.③⑤②①④ C.⑤④②③① D.②⑤③①④
22.下面是某位同学参与活动后写下的一段话,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6分)
①邓稼先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②邓稼先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敬佩和爱戴呢?③那是因为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完成了神圣的使命的原因。④邓稼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为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光辉事业上,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①句主语不当,删去“的研究成果”;③句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
23.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请仿照例句,为他写一段墓志铭。(不要求与例句样式一致)(6分)
例句: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示例: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五、写作能力(60分)
24.请以“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明确写作对象。
(2)选取典型事件,说明“我”为什么最佩服“他(她)”。
(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成长、感悟、思考等。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略。第一单元素养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总是不禁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容,他们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奋斗成就了“最可爱的中国”。一百多年前,民族危难之际,五四运动爆发,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力挽狂澜,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结民族力量,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展现了革命英雄的气魄。在革命征程上,青年的英勇战斗事迹不胜枚举,他们为人民打下了最滚烫、最壮美的江山底色,这些ɡōnɡ xūn① 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当我们凝望这段辉煌历史时,也不免为那些未能亲眼见证今日中国繁荣昌盛的先辈们感到一丝遗hàn② 。
在祖国的大地上,青春的汗水,汇入巩固人民政权、打造崭新江山的时代大潮。广大青年发出“我与祖国共奋进”的青春强音,一张张亮丽的青年名片印刻在时代画卷上,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yīn③ 切期望。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力挽狂澜 B.凝结 C.不胜枚举 D.印刻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5)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7)《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
(8)知识改变命运。《孙权劝学》一文中“ , ”,可以看出吕蒙就是通过学习让他的朋友对他刮目相看的。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
B.“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分别指《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作品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祥子买车“三起三落”,最后一次失车是因为( )(3分)
A.为虎妞办丧事 B.被孙侦探敲诈
C.为赎回小福子 D.被当兵的抢走了
7.有一位学者说过:“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同学们,你从名著中的哪个人物身上汲取到了“最美好的精神食粮”?请从下列备选名著中任选一本,并结合具体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不少于100字)(2分)
《朝花夕拾》 《西游记》 《骆驼祥子》
(二)现代文阅读
高原红
张中杰
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甲】。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战友方向。
方向说,高山是为了帮助陷入悬崖边雪坑的汽车脱困,不幸意外坠崖,当场牺牲的。
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路遇一辆乘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
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那时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来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乙】,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来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
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复员回家前的最后一班岗。
“我后悔自己当初……”驾驶员哽咽了。
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辗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
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
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
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
“我喊起来会想念高原的高山,他叫起来会思念我和家乡……”原青泣不成声。
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原青是我爸战友的女儿,当初原青去当征兵志愿者,看到高山脸上的高原红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
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他也不管家中尚有七十岁的老爹老娘,还有原青和腹中尚未见上一面的宝宝。那是多么漫长绝望的等待啊。
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
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哭,怕动了胎气。她跟高山老爹一样,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
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陵园。万人空巷,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在街道两旁。
“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随着他的介绍,我仔细地观看了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丙】。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
B.文中加点的三个“只”字,说明高山为了守边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又渲染了人们真挚的感情。
D.文章塑造了高山的光辉形象,结尾“我”对着照片行军礼,表达了对烈士高山的崇高敬意。
9.文中【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有着不同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10.文中“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11.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4分)
李德仁:为国家创新到老
李春剑
①面容慈祥、手掌温厚、言语不疾不徐,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李德仁如同亲切的邻家长者,脸上始终挂着笑,让人如沐春风。尽管已85岁高龄,这位遥感测绘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依然奋力耕耘在科研、教学一线。
②1985年,李德仁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完成博士学业。面对国外多家高校与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已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他,毅然放弃高薪邀约,在答辩结束后立刻回到祖国,走上了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的讲台。
③“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要用国产的数据,用中国人的方法解决卫星遥感应用问题。”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
④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划界谈判,需要1∶50000比例尺的地图。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地区遗留了大量地雷,靠人力完成野外实地测量工作,必定会危险重重。
⑤李德仁带领团队开展攻关,成功突破惯导与传感器集成的时间同步与精确标定等关键技术,研发出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系统。
⑥“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系统减少了人工野外工作,这也是一次追赶国际航空测量水平的奋斗历程!”回忆过往,李德仁不住地感慨。
要读书、思索、实践,不停歇地创新
⑦大学时代的李德仁,是图书馆的常客。不但把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他还“大胆”地揪出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把心得文章送到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教授的案头。
⑧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39岁的李德仁再次回到恩师王之卓身边,攻读研究生。随后,他拿到珍贵的留学资格,投身到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
⑨“阿克曼教授给了我一个航空测量领域世界性的难题。”李德仁说,“解决这个难题使我终身受益。”
⑩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李德仁便攻克了这一难题。在斯图加特大学,他1分+5星的答辩成绩至今无人超过。阿克曼高度评价:“我为此文而激动!”
要读书,且勤于思考,不停歇地创新——这既是李德仁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年轻人的期许。“创新不是完成一篇小论文,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
6位院士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本科生同上一门基础课,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测绘领域同行已经坚持了20多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李德仁说:“要想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资源、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首先要有地图。懂得测绘遥感学科的高度,学生有了理想,也会更加认真地学习。”
在李德仁看来,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他而言,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让测绘科学后继有人,是永恒的课题。
“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看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有了创造价值和取得成果的机会,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
在王之卓80岁时,李德仁和同门为恩师举办了一次学术思想研讨会。李德仁清晰记得,老师走上台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学术思想,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学习”。
“青年人要准备好,做一个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李德仁充满期待!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文章第一个小标题的是( )(3分)
A.测绘,遥感的现状 B.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
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D.危险重重的地图测检工作
13.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为国家创新到老 事件 精神品质
毅然放弃高薪邀约,在答辩结束后立刻回到祖国。 ①
② 勤学善思,攻克难题
“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看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有了创造价值和取得成果的机会,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 三尺讲台,默默奉献
1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结尾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最后一段的“青年人”专指学习测绘遥感专业的学生。
B.写出了李德仁只对测绘遥感专业的学生充满期待。
C.写李德仁打算退居二线,把机会留给年轻人,给予更多创新机会。
D.写出了李德仁对青年人的殷殷期盼,希望青年人能担起国之大任。
15.请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林逋①,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②也。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③岁时劳问。薛映、李及④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逋尝客临江,时李谘⑤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后果为大用。及逋卒,谘适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
【注释】①选自《宋史·林逋传》。②晏如:安定的样子。③长吏: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④薛映、李及:宋朝官员,与林逋交好。⑤李谘:宋朝官员。
16.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林逋幼年丧父,致力求学,却不做文章句读之学。
B.宋真宗很赏识林逋,逢年过节都会派官吏去慰问他。
C.因为林逋的诗中有很多奇怪的句子,所以他写完就丢。
D.为报林逋知遇之恩,李谘在其死后穿白色冠服送葬。
17.作者认为林逋“弗趋荣利”,请就他对待文稿态度一事,从文中摘录表明理由的句子。(4分)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少孤,力学 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B.真宗闻其名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C.清谈终日而去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蒙辞·军中多务(《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台 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亦称苑城。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陈后主在金陵的台城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华丽奢靡,结果笙歌未尽,隋兵已迫都门。
19.下列词语填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清 B.哀 C.欢 D.空
20.本诗怀古论今,引人思索。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的理解。(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学习了课文《邓稼先》,班级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21.下文内容选自《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两周年》,请选出语序最合理的一项( )(3分)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
③有些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身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④③①②⑤ B.③⑤②①④ C.⑤④②③① D.②⑤③①④
22.下面是某位同学参与活动后写下的一段话,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6分)
①邓稼先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②邓稼先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敬佩和爱戴呢?③那是因为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完成了神圣的使命的原因。④邓稼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为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光辉事业上,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23.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请仿照例句,为他写一段墓志铭。(不要求与例句样式一致)(6分)
例句: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五、写作能力(60分)
24.请以“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明确写作对象。
(2)选取典型事件,说明“我”为什么最佩服“他(她)”。
(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成长、感悟、思考等。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