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4一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通州区2024一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2 18:0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通州区 2024 - 2025 学年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1. D(存在振荡现象及类型多样并非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的直接
原因,其他选项均符合其难以捉摸、不易察觉等“幽灵”特性)
2. B(A 项,应是由直径 41 米的不锈钢网壳、直径 35.4 米的有机玻
璃球、2 万吨液体闪烁体以及 4.5 万只光电倍增管等关键部件组成;C
项,首要目标是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D 项,是因为其科研成果、装置
建设等使我国在该领域地位提升,成为国际研究中心之一,而非仅因尖
端研究领域)
3. C(“乾坤”在此处是说探测容器有机玻璃球虽大但球面板薄且内部
有复杂构造和重要作用,并非指其体积、容积最大,重量也非重点强调)
4. D(我国中微子研究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材料未表明起步晚,且成绩瞩目,D 项推断错误)
5. 特点及依据:
位于地下 700 米深处且探测器主体在地下实验大厅内 44 米深
水池中央。依据是中微子穿透力强,宇宙射线干扰多,地下深处可减少
干扰,利于探测。
有机玻璃球由 263 块 12 厘米厚球面板和上下烟囱拼接而成,净
重约 600 吨,是世界最大单体有机玻璃球,球面板薄且高透光率。依
据是要容纳大量探测物质液闪,保证中微子能与液闪充分反应,同时利
于光子透出被探测。
4.5 万只光电倍增管密布在不锈钢网架内侧,面朝有机玻璃球。
依据是能高效捕捉中微子反应产生的微弱光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放大,以获取中微子信息。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6. D(委:舍弃,放下)
7. A(“者也”表判断语气;B 项,“之”,前者为助词“的”,后者
为代词;C 项,“于”,前者为“在”,后者为“比”;D 项,“而”,
前者表承接,后者表并列)
8. D(应理解为:沿着桥梁寻找聚集之处,昏暗的楼阁就在下方)
9. B(文中未表明梅花墅是要素最全、风景最美的私家园林,只是有其
独特之处)
10. 梅花墅水与园融合巧妙,水在墅内形成独特景观,如亭、廊、桥等
皆依水而建,却又似在园外,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园林布局丰富多
变,从阁到洞、亭、堂、观等,空间转换自然,或幽邃、或宏敞、或清
寂,景色多样;游览过程中处处充满惊喜与神秘,如光线、声音、景物
的交相辉映,让人难以用言语向他人描述其美妙,需亲身感受。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0 分
11. C(叶诗主要表达的是在青山茅屋中煎茶听松风,享受宁静自然的
生活,而非“多年来一直企盼远离尘世喧嚣”,“多年来”无依据)
12. A(李诗主要描绘了闲适的生活场景,未明显隐含对时间流逝的感
伤)
13. 示例一:“竹”在李商隐《即目》中,竹林是煮茶、下棋的环境背
景,象征着清幽、宁静与高雅,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的
悠然心境。“梅”在杜耒《寒夜》中,梅花在窗前与月光相映衬,象征
着高洁、坚韧,在寒冬中为寻常的冬夜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也暗示了主
人与客人的高雅情趣,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示例二:“松”在叶颙《石鼎茶声》中,松风与煮茶声相伴,象征着自
然、古朴与坚韧,体现了诗人远离尘世、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强化了
诗歌的山林隐逸氛围。“月”在黄文仪《冬景》中,三更月照亮山窗,
与炉焰相辉映,象征着宁静、澄澈,烘托出冬夜烹茶的静谧氛围,也使
诗歌更具画面感。
14. (1)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5. (1)贾宝玉在凤姐生日时出城祭奠金钏,体现他对金钏之死的愧
疚与怀念。他不顾家族重要活动,坚持去做自己认为重要之事,表现出
他重情重义、叛逆不羁的性格,不被世俗规矩束缚,重视与下人的情感,
在他心中生命平等,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
(2)将凤姐与金钏生日安排在同一天,形成鲜明对比。凤姐在贾府地
位高、风光无限,生日热闹非凡;金钏地位低微,却因被撵出贾府含冤
而死。突出了封建社会阶层差异与命运不公,引发读者对人性、社会制
度的思考,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与批判力度。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16. D(格调在此处指氛围、气质等,非布局景象)
17. B(文中未表明养在室内最能体现疼爱,只是说适合文房等)
18. 第④段引用唐龙《兰阴春馥》,用意是展现兰溪兰花盛开映照春水
的美丽神奇景象,作用是引发读者对兰溪兰花之美的想象,增添文章的
文学性与文化底蕴,总领下文对兰溪兰花文化的叙述。第⑤段引用赵时
齐《兰阴秋馥》,用意是说明兰阴山四季有兰可赏,丰富兰花在兰溪的
文化内涵,作用是与前文春兰相呼应,体现兰溪兰花文化的延续性。第
⑥段引用胡应麟《兰》,用意是突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通过拟人手法
展现兰花的柔美清新等特点,作用是从诗歌创作角度体现兰溪人对兰花
的赞美之情,丰富文章内容。
19. 内涵:此句将人比作兰花,以兰的淡雅恬静、处之泰然、不改本性,
倡导人们在世俗生活中保持高尚品质与平和心态,在困境中坚守自我,
在顺境中不迷失。表达效果: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强化了对人们
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以抒情性语句结尾,升华主题,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与思想深度,引发读者对自身修养的思考,余韵悠长。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20. (1)A(B 项,“与众不同的”可删除;C 项,“比如”后逗号无
需改为冒号;D 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句式杂糅,应删去“因
为”)
(2)强调学问要用于治理国家、服务社会,做到知行合一
21. (略),需根据学生实际作答情况进行评判。
22. (略),需根据学生作文内容进行评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