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1.4《微生物的“功”与“过”》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1.4《微生物的“功”与“过”》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06 11:42:0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 二、学习内容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③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7.4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③举例说出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④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 三、学业要求 1.初步认识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初步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 结构单位。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形态。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 人类安全的威胁。 3.能简要说明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尝试利用仪器设备进行观测和记录。
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肉眼难以直接看到微小的生命,但微小的生命客观存在,它们也是生命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体内和周围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因此,微生物的一些基础内容理应成为小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对象。 教材立足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从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将科学与技术融合在一起,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指向,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提出“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这个学习主题。同时,还借助研讨微生物“功”与“过”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渗透辩证法的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 程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以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简单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抓住简单事物的本质特征,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探索实践:能利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记录;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装置,能进行模拟演示并简要解释;能根据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初步的构思、设计、实施、验证与改进的能力。 责任态度: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独立判断,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愿意调整自己的想法;善于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初步具有创新的兴趣;就科学问题在认识上的分歧,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辩论,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探究活动。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技术、工程与社会”的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微小的生命体》《发霉与防 霉》《微生物的“功”与“过”》四课组成,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总”,介绍细胞及其作用,即本单元的第一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此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大小和多种形状,让学生知道动物、植物、细菌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为下一个层次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个层次为“分”,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它由本单元的第二到第四课组成,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为总—分—总。其中,第二课为“总”,以制作“小水塘”并观察其中的微生物为切入点,介绍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发现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广泛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形状及其存在的广泛性,为下一课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三课为“分”,以微生物中的一种——霉作为认识对象,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并以此为依据讨论防霉方法;第四课又为“总”,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交流消灭病菌的方法、利用乳酸菌自制酸奶等活动,让学生懂得微生物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听说过微生物,也许还不经意地说过这个词,但由于微生物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学生还未真正亲眼见过,更没有见识过它们的多姿多彩与变化多端。因而,学生渴望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去观察它们、认识它们,进入他们从未领略的微观世界。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通过找出观察对象的共同点,说出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科学思维:将实作和阅读结合起来,知道微生物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具有不同的种类和形状。 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了解物品发霉的条件和怎样防霉的知识,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自制酸奶的活动及反思,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提出有关动物、植物和我们自己生命体是有什么构成的问题,引发学生深思。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深思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自然过渡到对细胞的发现与观察。
任务2 名称:发现细胞 对比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发现共同之处,都是由细胞积木构成,进而观察植物细胞图片、动物细胞图片,增强对细胞作用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比较,找到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引出细胞概念,了解细胞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工具技术的提高所带来的益处。
任务3 名称:观察人体细胞 观察人体各种细胞图片,描述细胞形状。通过活动手册,拓展描述动植物细胞形状。最后观察鱼卵和蛋黄,知道细胞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描述,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细胞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
第2课时 任务4 名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复习上节课有关细胞内容,直接导入聚焦问题。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聚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任务5 名称:发现微生物 实验观察制作的小水塘里的微生物,知道微生物特点;阅读科学家故事,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通过视频,了解微生物分布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多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特点以及它生存的环境,知道微生物是有生命的。
任务6 名称:观察微生物 准备大量微生物图片,描述其形状和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微生物图片,描绘其形状和大小,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回顾水塘里的微生物,延伸到自来水里的微生物,进而强化微生物无处不在。话锋一转,由食物发霉现象引出霉菌,霉菌也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 设计意图:由上一节课的知识过渡到本课的聚焦问题,衔接自然。同时知道霉菌也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激发学生对它的探究兴趣。
任务8 名称:观察霉 用不同的工具观察比较馒头和橘子上的霉斑,比较其不同和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馒头和橘子上的霉斑,旨在帮助学生能说出不同物品上霉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任务9 名称:探究发霉条件 设计对比实验,坚持观察。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以及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任务10 名称:防止发霉 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分析讨论防霉措施的依据。 设计意图: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一些防霉方法,启发学生对探究结果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4课时 任务11 名称:创设情景,聚焦问题 结合所认识的微生物,引导学生对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微生物的评价,聚焦本课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初步学会对微生物形成一分为二的认识。
任务12 名称:微生物的“功”与“过” 分析五个具体事例中微生物的功和过。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列举五个事例,学生在具体分析微生物 “功”与“过”的过程中领会微生物对人类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任务13 名称:怎样对待微生物 阅读“细菌和病毒的克星”资料,阅读交流图文资料。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阅读、讨论、交流,旨在组织学生认识人们是怎样对待微生物的,加强自我防护,树立生命至上意识。
任务14 名称:自制酸奶 阅读自制酸奶步骤,然后组织讨论。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自制酸奶,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是怎样扬“功”抑“过”的,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功”与“过”。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发现细胞 2.观察人体细胞 第2课时:微小的生命体 1.发现微生物 2.观察微生物 第3课时:发霉与防霉 1.观察霉 2.探究发霉条件 3.防止发霉 第4课时:微生物的“功”与“过” 1.微生物的“功”与“过” 2.怎样对待微生物 3.自制酸奶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科学观念) 2. 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比较,找到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科学思维) 3. 通过观察动植物以及人体细胞图片,知道细胞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探索实践) 4. 通过提取资料中重要信息,知道胡克是第一位发现细胞的科学家。(责任态度) 第2课时:微小的生命体 1. 通过阅读文字,知道微生物的共同特点和它们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科学观念) 2. 运用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微生物特点。(科学思维) 3. 通过观察和比较微生物图片,知道微生物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探索实践) 4. 通过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责任态度) 第3课时:发霉与防霉 1. 知道物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科学观念) 2. 通过观察和比较,能说出不同物品上霉斑的相同和不同。(科学思维) 3. 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物品发霉的条件。(探索实践) 4. 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责任态度) 第4课时:微生物的“功”与“过” 1. 通过阅读和分析,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既有益也有害。(科学观念) 2. 通过集中呈现图文资料,了解人们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消除微生物有害的一面的一些方法。(科学思维) 3. 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体验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探索实践) 4. 认识到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造福人类;在科学史学习时,能意识到科学家所具有的善于发现、大胆求证、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责任态度)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 ) 可以防霉。 A.高温潮湿 B.低温潮湿 C.低温干燥 2.下面食品中需要依靠微生物制作的是( )。 A.醋、酸奶 B.面包、小白菜 C.泡菜、小白菜 3.下面( )可用于制作馒头、面包等食物。 A.乳酸菌 B.酵母菌 C.痢疾杆菌 4.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它可以用来治疗( )引起的疾病。 A.霉菌 B.细菌 C.真菌 5.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下面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植物细胞是( )。 6.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 A.罗伯特·胡克 B.列文虎克 C.简·施旺麦丹 7.用干草培养微小的生物,倒入杯中的培养液最好选用( )。 A.鱼缸里的水 B.自来水 C.凉开水 8.久放的馒头会生出“白毛”或“黑毛”,这些白毛”或“黑毛”实际上是( )。 A.细菌 B.霉菌 C.病毒 9.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 )。 A.细胞 B.积木 C.胡克 10.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开始腐烂,主要是由泥土里的( )分解苹果导致的。 A.小虫子 B.微生物 C.水分 二、判断题 1.用肉眼观察池塘里的水,我们会发现水中有草履虫。( ) 2.蘑菇、木耳等是微生物。( ) 3.大多数细胞很小,但个别细胞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 4.食物只要放在冰箱里低温保存,就永远不会发霉。( ) 5.植物不同部分的细胞,形状和大小是不同的。( ) 6.因为酸奶就是通过牛奶发酵做成的,所以变质了也能喝。( ) 7.不能滥用抗生素,否则容易产生“耐药性”。( ) 8.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素能杀灭一些细菌。( ) 9.草履虫、蚂蚁都非常小,所以它们都是微生物。( ) 10.注射疫苗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 三、连线题 连线题(将下列防霉措施与其对应的依据用线连起来) 放干燥剂 烈日暴晒 隔绝空气 消毒柜杀 菌减小湿度 真空包装 改变温度 低温保存 紫外线杀菌 空调除湿 四、简答题 1. 结合你的实际情况,说说你是如何预防流感的(至少4条)。 2. 请试举4种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方法。 五、实验题 小红为了探究面包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她将面包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面包序号条件组合实验方法实验现象(5天后)①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面包的塑料袋放在温暖处长满霉菌②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面包的塑料袋放在温暖处没有发霉③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面包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没有发霉④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面包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没有发霉
(1)这是一个 实验(选填“模拟”或“对比”)。 如果想要研究面包发霉是否和水分有关,应该选用 和 作比较。(填序号) 如果想要研究面包发霉是否和温度有关,应该选用 和 作比较。(填序号) (2)根据实验现象可知:面包在 、 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3)食物的发霉腐败变质主要是由 引起的。 (4)我国南方的“回南天”常出现在春夏之交,冷空气减弱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 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容易导致物品发霉。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列举3种防止衣服发霉的方法并说明原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ABB BBAB AB 二、判断题 √√ √ √√ √ 三、连线题 四、简答题 1.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 2.高温煮沸、紫外线照射、喷洒消毒液、涂碘洒 五、实验题 (1) 对比 ① ② ① ③ (2) 温暖 潮湿 (3)霉菌 (4)定时晾晒隔绝水分,用塑料袋等不透气的袋子密封放置隔绝水分和空气,加干燥剂隔绝水分。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细胞(种类、形状、大小):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显微镜下 种类、分布、形状、大小、颜色、功与过 微生物 霉菌:发霉(温暖潮湿)、防霉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微生物的“功”与“过”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这个中心,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总”,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功”与“过”,即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此活动的设计为先指出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列举的五个事例,让学生具体分析微生物在每个事例当中的“功”与“过”;并通过观察苹果腐烂变质的过程,思考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会怎么样,从中领会微生物对人类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二部分为“分”,组织学生认识人们是怎样对待微生物的。这个部分由两个并列的活动组成:活动一,呈现弗莱明与青霉素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医疗领域利用微生物“功”的具体事例;活动二,利用图文,组织学生交流人们消灭病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消除微生物“过”的具体事例。 第三部分为“总”,组织学生自制酸奶并思考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的原因。它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组织学生自制酸奶。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自制酸奶的步骤,给学生以具体指导;活动二,以问题为导引,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是怎样扬“功”抑“过”的,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功”与“过”。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知晓的微生物多属于致病菌,容易产生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错误概念。 本课试图从“功”与“过”两个方面,通过具体事例和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树立对微生物的正确认识。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和分析,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既有益也有害。 科学思维:通过集中呈现图文资料,了解人们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消除微生物有害的一面的一些方法。 探究实践: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体验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 态度责任:认识到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造福人类;在科学史学习时,能意识到科学家所具有的善于发现、大胆求证、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们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消除微生物有害的一面的一些方法。 难点:自制酸奶。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微生物的“功”与“过”能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既有益也有害。能基本能不能怎样对待微生物能了解人们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消除微生物有害的一面的一些方法。能基本能不能自制酸奶能对微生物做到扬“功”抑“过”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教师活动1 1.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离不开水。为什么不能喝生水?(播放视频) 2. 生水中存在危害身体健康的微生物,而微生物蘑菇、木耳却又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你怎么评价?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交流 微生物既有“功”也有“过”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对微生物的评价,聚焦本课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初步学会对微生物形成一分为二的认识。环节二:微生物的“功”与“过”教师活动2 微生物无处不在,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它的“功”体现在哪里?“过”又体现在哪里? 一、微生物的“功” 1. 我们吃的馒头、面包,为什么内部疏松多孔? 教师:酵母菌能分解淀粉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加热后,馒头急剧体积膨胀, 变得松软可口。 2. 生活中的调味品,如酱油、醋、豆腐乳等,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教师讲解: 在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微生物不仅能够分解原料中的复杂物质,还能够产生各种风味物质,从而提升调味品的品质和口感。 二、微生物的“过” 1. 香蕉时间长了为什么会变质?(播放视频) 2. 感冒是怎么引起的? 教师:病毒和细菌也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三、苹果腐烂过程 1. 观察苹果腐烂过程,能说说微生物的“功”与“过”吗? 2. 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会怎么样? 教师: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形成腐殖质。腐殖质是一种黑褐色物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如果没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地球将变成一个大垃圾堆,可以说微生物是大自然的清沽工。学生活动2 我们在发面的时候加入了酵母菌 查阅资料后交流: 食醋:制醋过程中离不开醋酸杆菌。这种细菌能够将酒精进一步氧化成醋酸,从而产生食醋特有的酸味。 酱油:酱油的制作过程中会用到曲霉、酵母和乳酸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参与蛋白质的水解和发酵过程,使得酱油呈现出独特的色泽和风味。 腐乳:腐乳的制作过程中会用到毛霉、青霉和酵母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产生丰富的氨基酸和酯类化合物,从而使腐乳具有特殊的香味。 观看视频交流 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 苹果腐烂——过 苹果变成腐殖质——功 地球垃圾成堆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列举五个事例,学生在具体分析微生物 “功”与“过”的过程中领会微生物对人类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环节三:怎样对待微生物教师活动3 1. 你听说过咽炎、扁桃体炎、肺炎、流脑、破伤风等细菌感染的疾病吗?医生是怎么治疗的? 教师:注射青霉素。 2. 青霉素是谁发明的?(播放视频) 教师:早期的人类,如得了细菌性感染可能轻易送命,特别是早期战争创伤,更是造成了人员的大面积死亡,很多人就是细菌感染。青霉素,从发现使用到今天,它至少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可谓是偶然发现的神奇药品。 青霉素是一种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抗生素长期过量使用会对身体造成耐药性,所以要防止过量使用抗生素。 3. 在新冠流行期间,青霉素能治好患者吗? 教师: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免疫力,是预防病毒性疾病强有力的科技手段。在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中国绝大多数居民都接种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 许多传染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会造成哪些危害? 教师: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带来生命危险;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 5. 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方法? 6. 传染病通常以飞沫、灰尘、接触待方式传播。我们应该做好哪些防护措施? 7. 我们得了传染病怎么办? 8. 怎样预防传染病?学生活动3 回答 观看科学家的故事: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素能杀灭一些细菌。 不能。新冠是一种病毒,不是细菌,青霉素杀死不了新冠病毒 回答 高温煮沸、紫外线照射、喷洒消毒液、涂碘酒等 戴口罩、请洗手、打疫苗、不聚餐等 如果感染疾病,要隔离,及时就医,尽早治疗。请假用电话,不要到校。 平时还要注意加强营养、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多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活动意图说明:此环节通过阅读、讨论、交流,旨在组织学生认识人们是怎样对待微生物的,加强自我防护,树立生命至上意识。环节四:自制酸奶教师活动4 1. 阅读教材酸奶制作过程。 注意事项: 要把自制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不可吃变质的酸奶等食物,否则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患肠道疾病。 2. 讨论交流 (1)为什么要用消毒过的容器装加热过的鲜牛奶? (2)为什么要往鲜牛奶中加酸奶并保温?学生活动4 阅读交流:(1)在鲜牛奶里加入1~2 勺白糖,加热至60℃左右。待温度降到37 ℃左右,往鲜牛奶中加入2勺酸奶,并搅拌均匀。(2)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保温8~10 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滋生 加酸奶是为了注入乳酸菌菌种 ; 保温是为了给乳酸菌的存活和繁 殖提供适宜的温度。活动意图说明:组织学生自制酸奶,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是怎样扬“功”抑“过”的,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功”与“过”。
7.板书设计 微生物的“功”与“过”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加入一定量酵母粉,一段时间后,面团会“变胖”原因是( ) A.酵母粉会产生热量,面团热胀冷缩就“变胖”了 B.面粉增多了 C.酵母菌生长繁殖,并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变胖”了 2.自制酸奶时说法正确的是( ) A.把牛奶加热到37℃时,加入两勺酸奶 B.存放酸奶的保温容器需要经过消毒 C.自制酸奶可以长时间保存 3.春季是流行病高发季节,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常洗手 B.室内常通风 C.打喷嚏不捂住口鼻 4.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它可以用来治疗( )引起的疾病。 A.霉菌 B.细菌 C.新冠病毒 5.能体现微生物的“功”与“过”的是( ) A.制作馒头 B.流感 C.苹果掉在地上腐烂 6.做酸奶时,将工具洗干净放入消毒柜中,这样做是为了( ) A.降低温度 B.减小湿度 C.杀灭有害微生物 7.手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当手部脏污时应当( ) A.用盆盛水洗 B.用纸巾擦拭 C.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 8.以下方法中,预防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是( ) A.减少人群聚集 B.注意个人卫生 C.及时接种疫苗 9.将下列微生物与其对应的描述进行连线。 流感病毒 制作馒头和面包 酵母菌 制作酸奶 霉菌 使人们感冒 乳酸菌 导致物品发霉 【参考答案】 1-8.CBCBCCCC 9. 流感病毒 制作馒头和面包 酵母菌 制作酸奶 霉菌 使人们感冒 乳酸菌 导致物品发霉 作业布置: 自制酸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