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说明文结构讲解课例 教学设计-2025届高三英语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科技说明文结构讲解课例 教学设计-2025届高三英语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01-17 07:0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结合2024年英语高考真题C篇,以“慢课堂”为契机进行阅读材料的结构分析,初拟课例如下:
背景
主题语境:人与社会—文学、艺术与体育
语篇类型:说明文(科普)
(二)文本解读
1.What(主题和内容)
文章主要围绕阅读文本的不同媒介(纸质、屏幕、音频和视频)展开,探讨了在理解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这些媒介之间存在的差异,指出不同媒介虽都有教育作用,但在需要精神专注和思考的情况下,各媒介效果不同,教育工作者不应将它们等同看待,核心主题是对不同阅读及视听媒介在学习效果方面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2.How(文体与语言)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围绕纸质阅读、屏幕阅读、音频和视频等不同信息获取方式展开,通过提出问题、阐述研究发现、分析原因等方式,清晰地说明了不同媒介在理解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多种因素,最后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关于不同媒介在教学应用中的建议,整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旨在客观地传达信息、解释现象并提供相关的思考与指导。在词汇运用方面,使用了较为丰富且专业的词汇,如 “comprehension”(理解)、“mental abstraction”(思维抽象)、“shallowing hypothesis”(浅阅读假说)、“engaging”(有吸引力的)等,准确地表达了与阅读、学习效果、心理等相关的概念,使文章内容更具专业性和准确性。另外,句式多样,包含了疑问句(如开头两个问题引出主题)、陈述句(阐述各种研究结果和现象)、复合句等,使文章在表达逻辑关系时更加清晰、严谨。
3.Why(主题和立意)
文章立意在于揭示不同信息接收媒介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差别,强调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这些差异。一方面,通过阐述纸质阅读在学习效果上的优势,尤其是在深度思维任务中的表现,提醒人们关注阅读媒介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尽管认可数字文本、音频和视频具有教育作用,但指出在需要精神专注和深度思考的学习情境下,不能简单认为它们与纸质阅读等效。其目的是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引导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合理选择信息接收方式,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旨在提升人们对不同媒介学习效能的认知并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优化。
(三)学情
本文主旨意在围绕纸质阅读、屏幕阅读、音频和视频等不同信息获取方式进行对比选择,主题较为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故为学生所熟识。但因为专业词汇以及复合句的应用,使得学生在整体把握篇章结构、分析作者写作意图、阐述不同媒介的优缺点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从而对于阅读题目的选择存在难度。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整分思维对材料的结构进行分析,进而提升主题意义理解。
2.通过对比思维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提升主题意义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开展学习理解类活动(Presentation)
活动1:呈现材料内的专业词汇解释
an entertainment mindset 一种娱乐心态
mental abstraction:思维抽象,是一种思维活动,指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
抽象概念、规律的过程。
draw inferences:得出推论,即根据已有信息通过逻辑思考推测出结论。
physical property:物理性质,是物体自身可通过物理手段确定的性质。
a literal laying on of hands: 一种实实在在的亲手放置(书本)的动作
visual geography of distinct pages:不同页面的视觉布局,指书页上
文字、图表等元素的视觉呈现方式。
shallowing hypothesis:浅阅读假说,是一种理论,指人们阅读数字文本
时心态较随意、不深入且脑力投入少的现象的假设。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因此提前解决掉部分较难的专业词汇,能为后续的结构以及内容理解打下基础。
活动2:呈现三种常见的思维导图
【设计说明】思维导图以其清晰简明的特点,可用于平时的教学任务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常见的思维导图有发散思维的圆圈图,顺序推理思维的流程图,描述思维的气泡图,对比思维的双气泡图,整分思维的括号图,归纳分类思维的树状图,逻辑思维的复流图,联想思维的头脑图。兼顾本节课材料的特点,引入介绍以上三种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辨别使用过程中提升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2.开展理解应用类活动(Practice)
活动1:引导学生选取适合阅读材料的思维导图
教师追问:Which mind map will you use after looking through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the last paragraph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首段和末端的关键信息的重复性来确定文章的基本结构为“总分总”结构,从而选取“树状图”来辅助归纳文章结构。
活动2:引导学生补充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
【设计说明】这部分思维导图的补全,需要学生对各段落进行关键信息的总结、具体信息的对比、段落间的整合等任务。通过这种提纲挈领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文章的重要信息,从而能较为顺利的完成第30题(对比思维)和第31题(文章主旨)。
活动3:引导学生补充文章细节的思维导图
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主体的第三部分(即思维导图里的“Differences”部分)进行细节性描述:Since we have known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text, now let’s move on to the details. Please draw more branches to the “Differences”part.
【设计说明】这部分思维导图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细节性信息,从而对习题当中的细节理解题在服务于主旨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再加工。这里主要解决第29题。
3.开展迁移创新类活动(Production)
活动1:引导学生就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图的绘制
教师引导学生就材料里的“屏幕阅读”和“纸张阅读”进行对比分析:
Which mind map will you choose to show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media Please draw your own mind map.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既能检查一下学生对于初期的三款思维导图的应用场景的对应,也能引导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自主加工,属于迁移运用的第一步。在学生进行绘制后,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较好的导图并呈现教师提前绘制好的版本。可能的版本如下:
活动2: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教师呈现另外一篇“总分总”结构的阅读材料进行迁移运用:Now, let’s design a mind map to show its structure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relevant questions.
【设计说明】这部分任务可以设计为课后巩固类作业。在学生们懂得思维导图对于文章主旨的呈现作用之后,及时提供相应的材料进行迁移运用,能有助于学生对阅读相关题型的理解和正确选择。
(六)教学反思
张东斌在《中小学外语教学》期刊里发表的《主题意义理解在英语阅读试题中的考查体现及教学启示》文章中指出“主题意义”的理解在英语阅读试题中主要以“识别概括主旨大意”、“推断情感、态度、观点”、“推测隐含意义和表达个人看法”等题目呈现,而且占据很大比例。另外,科普类说明文是难度较大的文体类型,所以这节课利用思维导图对文本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主题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困境,具体总结如下:
1.文本解读是开展科普类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前提
高考英语试卷中的阅读难度一般集中在C篇和D篇,而这两篇多以科普类说明文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或讲解过程中,应向这方面倾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普类说明文解读时,首先要以主题词汇及专业词汇为核心补充相关表达,使学生解除对之的畏难情绪,并能快速准确地确定阅读材料的文眼,进而掌握文章主旨。
思维导图是推动学生思维进阶、辅助学生理解主题意义的有效途径
科普类说明文虽然因其专业性强、主题语境多变复杂等特点而难度偏大,但
多数文章结构层次比较分明。而思维导图以其直观性、层级性、关联性、逻辑性等鲜明特点,能较好地辅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意义,从而使相关阅读题目的选择正确率得以提升。这种知识结构图或者文章脉络结构图,在反应作者的思路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比较常用的结构,从而对学生的写作也能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