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42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42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0 19:3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什么是文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的《贲卦·彖传》
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所以,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即是人类改造自然同时改变人性的一切成就。
——张岱年
所谓“文化”,“民族性”,都是空的抽象的字眼,不能离具体的东西而独立。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叫做中国文化。
——冯友兰
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远古——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成为核心
春秋战国时期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远古——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成为核心
2.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
(1)戎狄蛮夷内迁,形成华夏认同
(2)孔子阐述西周礼乐文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秦汉——中华文化的形成
(1)秦朝:推崇法家
(2)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时期,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士大夫得到的只能是一次次的失望。此后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建安时期,名士们有反儒家传统的精神,推崇黄老,校练名理,同时又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放达,玄学兴起,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隋唐时期,由于国力日盛,寺庙由于国家拨款和信徒捐献经济实力开始强盛,不仅学佛者增多,而且寺庙各自的认识也开始深化,此时学派和宗派也开始兴盛。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他以深厚的学养,作精确的译传,给予当时佛教界以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已有的天台、三论两宗以外,更有慈恩、律宗等宗派的相继成立。
武则天统治时期,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对后世影响大。唐玄宗时期,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
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所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4.魏晋-隋唐——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辉煌
(1)魏晋:玄学盛行,儒道(形成于东汉)佛(两汉传入)三教交融
(2)唐代:①佛教繁荣
②儒学受到挑战,出现儒学复兴运动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朱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是什么:世界的本源是天理,天理即为儒家的伦理道德。
怎么样: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理,
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
为什么:成人成君子成圣人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
5.宋元——中华文化的高度繁荣
(1)思想:①理学兴起: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主张天理是世界的
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②心学兴起: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2)其它:科技、文学、艺术、史学发达
6.明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
(1)传承:明中叶,王守仁发展心学,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2)转折:①明末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批判理学,
(政)批判封建专制,(经)主张工商皆本,
(思)主张经世致用
②康雍乾时期,思想专制
7.1840年后——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
(1)鸦战后: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
(2)1915年新文化:主张民主科学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想一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堂探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治国观
1.重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1)表现
① 周公:敬天保民,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 孔子:提倡仁,仁者爱人;反对苛政
③ 管子:君主治理国家顺应民意
④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2)影响
① 建立起了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② 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尚书·泰誓上》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论语?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以人为本
《管子·牧民》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啖腹,腹胞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安民、爱民、顺应民意,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治国观
1.重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2.坚持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① 西周:明德、敬德
② 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见贤思齐
③ 墨子:尚贤
④ 孟子:尊贤使能
(2)影响: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的变革,对历史的用人制度产生了影响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青山绿水引诗赋
墨瓦白墙牵画魂
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落——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
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桃花源里的乡村·西递
皖南地处丘陵地区,新安江及其上源的众多溪流穿行其间。当地的居民营建村落,一般都把村址选在背山面水之处。村民注意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或利用天然水系,建造人工水系,把溪水引人村中。这样,既解決生活、灌溉和防火用水,又改善居住环境,调节气温,美化了村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治国观
(二)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三)天人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1)老子:提出道,道法自然
(2)荀子: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2.影响
以朴素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治国观
(二)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三)天人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四)个人观
1.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注意出处)
2.主张和而不同
(1)表现
① 西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 孔孟: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
(2)影响: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决出首枚金牌,在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决赛中,中国队获得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也是短道速滑项目的首枚金牌。韩国成绩位列小组第三,最终惨遭淘汰。一些韩国网民将怒火撒在了担任中国短道速滑队技术教练的安贤洙身上。
安贤洙1985年出生于韩国,曾在2006年意大利冬奥会上代表韩国拿下三金一铜四枚奖牌。2008年1月,安贤洙在一次训练中撞到墙上,导致左膝盖骨骨折、后十字韧带挫伤,不得不退出韩国国家队。2011年,安贤洙接受俄罗斯冰联邀请,加入俄罗斯国籍。2014年,他代表东道主俄罗斯出战索契冬奥会,再次拿下3枚金牌。
在出走俄罗斯后,安贤洙2020年宣布退役,并接受了时任中国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的王濛向他发出的正式执教邀请。2021年10月,安贤洙出任中国短道速滑队技术教练。
《诗经》
《楚辞》
《红楼梦》
《将进酒》
《道德经》
《赵氏孤儿》
《孔雀东南飞》
《平凡的世界》
《呐喊》
《活着》
《笑傲江湖》
《庄子》
《史记》
《儒林外史》
《茶馆》
《骆驼祥子》
《荷塘月色》
《茶馆》
《边城》
《红玫瑰与白玫瑰》
《围城》
《红高粱》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有土本性
(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4)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5)凝聚性: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
2.价值
(1)历史: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蕴含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当代: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
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
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摘自习近平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古代:从先秦到明清(图表)
近代
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