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
山 人 ,北宋文学家。
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 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 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 “三苏”。眉山三苏祠有副楹联对他们父子作了高 度评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论点鲜明, 论 据 有 力,语 言 犀 利 ,纵横捭阖,雄奇道劲,很有 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作有《嘉祐集》。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
败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
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这次宋军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
利形势却屈辱求和,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向辽输币、纳贡求和。这样
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
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
《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六国为什么被灭
苏洵站在历史的角度又提出了一个 新的看法,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 “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 他 这样说有道理吗 我们能从本文感悟 到作者怎样的精神品格呢 让我们一
起走进他的《六国论》。
新课导入
“ 不爱其民 ”
“仁义不施”
贾 谊
杜牧
《 六 国 论 》
①六 国 ,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 赵 、 韩、魏六个国家。
②论 ,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一种是政论 , 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一种是史论,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 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③标题含义:论六国破灭的原因
解 题
渤
海
临淄
东
海
长 郢
110 2 2 0 千 米
战 国 形 势
奴
羌
调
燕
齐
邯郸
魏
赵
恩 容
楚
大梁
韩
咸阳秦
水
奴
燕
赵 齐
固 大梁
引怨韩
楚
黄
羌
咸 素
潮 水
汉
江
长
渤
海
临 淄
东
海
战 国 形 势
O 110 2 20 千 米
魏
请同学们思考: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论证的 文章结 构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
·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lù)
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sàng) ,率 (shuài) 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yì) ,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jué) 先祖父,暴(pù)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jiè) 。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 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mí) 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 (yǔ) 嬴而不助
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 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泊 (jì)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 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dài) 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六国论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xuē)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参 考 译 文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 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 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 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人会问:
“六国接连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 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 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大概 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 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 在贿赂秦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lù 秦。赂 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日:弊在赂秦也。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 侯的贿赂),(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 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 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多到 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 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也要 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欲望最大的,就是六
国诸侯祸患最大的,(这样,)本来就不 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
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矣 。
想想他们的(死去的)祖辈父辈,冒 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 儿土地。子孙对土地却不很爱惜,全 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 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 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境一看,秦
国的军队又来了。
思 厥先祖父,暴霜
露,斩荆棘,以有 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 人 ,如弃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 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
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 灭。”这话说对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 暴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 送给奏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
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
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 至于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
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 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
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俞角不比而强
火 , 新不
此言得之。
弱 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 了,为什么呢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 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
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为这个缘故燕 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这就是用兵 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荆轲 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
(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 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 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 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 秦,二败而三胜。
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 牧接连打退秦国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 而被杀死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变成
(秦国的)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 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 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
(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 因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
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 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 (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 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也许还不容 易判断呢。
后秦击赵者再,李 牧连 却之。泊牧以谗诛,邯 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 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 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 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 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 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 国人吞食六国都咽不下了。真可悲叹 啊!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 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害 地,因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 要让自己被他国的积威胁迫啊!
呜呼!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 之 心 ,礼天下之奇 才,并力西向,则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 日 削月割,以 趋于亡。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
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 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 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跟随
六国灭亡的老路(旧事), 这就是又在六国的下面了!
夫六国与秦皆诸
侯,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苟以天 下之大,而从六国 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1、注意词语的意义
赂lù: 贿赂。
厥jué: 其,他的,他们的。
暴pù: 暴露。
草芥jiè: 喻细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厌:满足。
与yǔ: 亲附、亲近。
泊jì :等到……的时候。
谗chán 诛:受诬陷被杀。
数shù: 天数,命运。
劫jié: 挟持。
正 确 读 音
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使……退却,使动用法。 礼待,名词作动词。
一天天、 一月月地,
不能独完
义不赂秦
李牧连却之
礼天下之奇才
日削月割
并力西向
名词作状语。
向西,名词作状语。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总)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五段)(讽今)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第二段)
(第三段)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论证思路
( 总 分 )
( 第 一 段 )
论证方法及效果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① 对比论证。如秦接受贿赂与战胜所得土地数量对比,创业之难与割地之易对比 有限与无厌对比,鲜明有力。
②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作者用这道理,生动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一分论点。
③ 举例论证。如通过列举齐、燕、赵灭亡的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有说服力。
④假设论证。假设六国对策,礼贤下士,牢固联盟,设想秦食之不得下咽的窘况, 使论证跌宕。
·观点质疑
·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 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苏辙《六国论》
· 原 因 :
·秦国:商鞅变法,国力大增
· 六国:政治保守,因循守旧,各怀鬼胎,纵散约败。 · 百姓:厌战苦战,渴望统一
史论 借史立论,以古鉴今
目 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奇
贾谊在《过秦论》中以不施仁义,劝告汉武帝要与民休息,修养生息;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骄奢,对大兴土木的唐敬宗发出警告;
那么,苏洵为何放大六国“赂秦”,借《六国论》这篇史论文要体现
什么目的
末数语,阴指契丹,特借题发挥耳。 ——
历史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 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两次要挟,又增加岁币银十 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在西夏威胁下,又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 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
写作目的
借古讽今,借六国赂秦来讽谏北宋王朝停止贿赂契丹、 西夏的苟安政策,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 这篇史论文除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之外,情感也是非常充沛
的,请找出并分析蕴含作者对战国七雄的情感态度的句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秦:憎恨厌恶
·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 十 城。
·赂秦者:悲哀愤怒
· 与赢 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 齐:揶揄
·义不 赂 秦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燕赵:赞赏 惋惜
小结
●本文是史论,借六国灭亡的旧事来讽喻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不要重蹈六国赂秦亡国覆辙,突出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艺术手法:
(1)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2)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宋朝苏辙同题文章《六国论》,比较二人观点有何异
同。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 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 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
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
也 · · · ·●● ——苏辙《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