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考点07 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常见问法: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故事情节,给每个段落加上一个小标题。
万能公式: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
(时间+地点) +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
(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
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阅读精练: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霾”藏危机
自然界存在许多微粒,如花粉、细沙,它们的直径在10—100微米,我们称之为PM10—PM100。这些颗粒物进入空气后,会随呼吸进入人体。不过不必担心,人类已经进化出阻止较大颗粒物进入肺部和血液的机制。
当异物刺激鼻子时,我们本能地打喷嚏将异物排出。鼻腔内膜支气管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能捕获PM10以及不能随喷嚏排出的更大颗粒。上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层有一层纤毛细胞,可以沿着呼吸道将黏液不断扫向口腔。黏液中的颗粒物随着我们的吞咽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的第一道屏障是胃酸,它能让许多物质的毒素失活。若毒素成功熬过胃酸,它们将进入肠道。肠道的屏障由许多层膜构成,它们会阻挡毒素进入血液。最终这些颗粒物会混入粪便,然后被排出体外,结束人体旅行。//
雾霾天气,PM2.5来袭,气管、支气管、呼吸道等防线全部被攻破,因为它们只能抵御比PM2.5大的颗粒的攻击。
那么 PM2.5微粒是怎么进入大脑的呢 PM2.5可以有效抵挡鼻腔黏液的捕获,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最终抵达肺泡。肺泡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内部裹着肥皂泡状的液体,可以捕获并分解颗粒物。肺的深处没有像呼吸道那样的纤毛和黏液来阻挡颗粒物,肺的深处除了一层薄薄的肺泡壁,就是血管壁,颗粒物到了这里便可随心所欲。于是颗粒物中隐藏的毒素便穿过肺泡壁以及血管壁进入血液,然后血液会带着毒素进入人体的其他器官。
它还可以通过呼吸道直达我们的大脑。人在呼吸时,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粒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鼻腔,鼻神经后面负责嗅觉的区域直接暴露在微粒中,一些微粒会被神经细胞吸入,然后通过轴突进入大脑。//
雾霾中的金属纳米粒子并非人体所需,它来源于高温下熔化的金属、燃烧的燃料以及汽车尾气,这些粒子会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气中的青少年,通过鼻腔将金属纳米粒子吸入,这些金属纳米粒子通过呼吸道进入大脑,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伤害。//
1、文章分为三部分,抓住关键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较大颗粒物的人体旅行。
(2)
(3)
2、根据第4、5自然段填空。(4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PM2.5—PM10微粒进入人体后,气管、支气管、呼吸道等防线全部被攻破。
B.人类已经进化出阻止颗粒物进入肺部和血液的机制,不必担心“霾”的攻击。
C.雾霾中的毒素——金属纳米粒子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永久伤害。
4、联系短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控制PM2.5污染源 (3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分)
怒吼吧,黄河(节选)
李海燕
1939 年 3 月 11 日晚上,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 );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 );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 );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 )……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一片寂静。随即,掌声响彻窑洞。
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子抓到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 一定能!”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就在六天后,冼星海竟然谱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 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
1、概括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2、从“斩钉截铁”一词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冼星海想要谱好曲子的 ,“六天”写出了冼星海谱曲的时间很 ,从而表现了他 ,“一孔小小的土窑洞”写出了谱曲的条件很 。(4分)
3、结合光未然写的歌词和冼星海的谱曲过程,体会他们的形象。(2分)
4、随着光未然抑扬顿挫的朗诵,你的眼前分别浮现出什么画面 选择合适的内容填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4分)
①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 ②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③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 ④喷薄而出的朝阳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
回忆我的父亲鲁迅
①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很民主,就是这么一个名字,他也很尊重我将来的自主选择。
②很多人对父亲在家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感兴趣。其实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只记得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
③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要激烈。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
④父亲跟我讲的是带绍兴口音的话,他喊我“乖姑”,有点像广东话称呼孩子的方式。七十年前的上海夏天湿度非常大,每年一到夏天,我总要长一身痱子,又红又痒,又抓挠不得。这时候父亲就准备一个小碗和海绵,把一种药水摇晃几下,用药水把海绵浸湿,轻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涂一面,母亲就用扇子扇干,因为有机会亲近父亲,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我躺在中间,心里无比温暖。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⑤有的家庭是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孩子依赖父亲或母亲更多一些,但我的家庭没有,就是一种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不是看见父亲就敬畏、蹑手蹑脚的,没有这种恐惧的感觉。
1、本文写了与鲁迅相关的四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3分)
2、 “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原因是( )。(2分)
A.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
B.“我”的家庭氛围是非常温馨平和的。
C.“我”在家里没有恐惧的感觉。
D.父亲用绍兴口音喊“我”“乖姑”。
3、文中第③段对父亲的称呼有好几处都是直呼其名,作者这样称呼的原因是: 。(1分)
4、读画“ ”句,结合短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想还鲁迅怎样的“真面目” 请你写下来。(2分)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看不见的爱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个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孩子有时会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没有见过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的手中,安详地微笑着。从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屏住呼吸,一丝不苟,瞄了很久,才打出一弹。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笑了笑。“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 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
“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打中的。”他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节奏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①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儿,再打一弹,再移一点儿,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啊!
②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儿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声音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便转身向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清脆的瓶子碎裂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
2、句子①通过描写孩子母亲的 、 ,塑造了她 的形象。句子②是 描写,这句话侧面反映出小男孩打弹弓的时间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男孩 的美好品质。(5分)
3、你如何理解第5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 (2分)
4、短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A.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B.使文章有了完整的结局,升华主旨。
C.暗示孩子和母亲准备回家了。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9分)
人 桥
佚 名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河上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放心过吧!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一班班长大声喊:“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有的战士唱起来:“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根据故事情节,给每个段落加上一个小标题。(3分)
追击敌人——( )——( )——( )
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说一说你从画线句可以体会到战士们怎样的信念。(2分)
3、用“ ”画出文中的排比句,这个句子表现了战士们 的崇高品质。(2分)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2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分)
“数”说雷电 (节选)
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 ,很早就被人类观测到并记录下来。《周易》中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 1078 年的一次球形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雷电记录。我们所说的雷电( )包括闪电( )包括雷声。关于雷电的一些数字是非常有趣的。
通常情况下,雷电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难怪古代典籍对雷电有这样的描述:“疾雷不及掩耳 ,迅电不及瞑目。”从当代科学的角度来说,真正称得上“快”的是闪电 ,而非雷。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米/秒。闪电的速度则远非这个量级。很多人认为 ,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 ,也就是 3×108 米/秒;但实际上 ,它的移动速度受到空气电导率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与光速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确定的是 ,闪电的速度远低于光速,同时又远高于雷声的速度 ,美国能源部给出的闪电速度为1.5×108米/秒,大致为光速的一半。
一提到雷声 ,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 ,雷声是自然界产生的最大的声音之一。
那么 ,雷声到底有多大呢 雷声最高可以达到 120 分贝。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 ,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而100~120分贝 ,比一列火车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声音还要大 ,正常人如果在这样高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左右 ,就会暂时性失聪。所以 ,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实不为过。
1、下列对雷声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雷声最高可以达到210 分贝。
B.当声音达到70 分贝时,人们可以承受,对身体没有损害。
C.正常人可以在100 至120 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 ,没有任何问题。
D.人们通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
2、判断题。(3分)
①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 )
②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 )
③因为雷电的速度快 ,所以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
( )
3、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关联词造句。(3分)
4、简述短文主要内容。(2分)
5、文中说“一提到雷声 ,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雷声的成语呢 把它们写下来吧。(2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又是一年花开时,学校新来的女教师接到一个任务:放学后照看一下校园西南角的花坛。校长说:“唉,孩子们放学后会来偷的。”
“偷 ”女教师想象不出校长为什么会用这个词来说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放学后,女教师来到花坛边,望着这姹紫嫣红的鲜花,她深吸了一口气,陶醉在一片清香中。忽然,她发现一个小男孩躲在墙角探头探脑地朝这边看。“你过来!”女教师招招手,小男孩过来了,是一个二年级的学生。
“你怎么不回家 有什么事儿吗 ”女教师问。
①“我……我想……我想要一枝花。”小男孩支支吾吾
地说。“你想要哪一枝 ”女教师温柔地笑着,拉着小男孩的
手,走到花坛边。小男孩看了一会儿,指着一枝很艳的玫瑰,说:“这一枝,行吗 ”“好,这枝花儿属于你了!”女教师真诚地说,“但是你准备怎么办 如果你把花留在这里,它还能开好几天,别的小朋友也可以来看;如果我现在帮你摘下它,你就只能玩一会儿了。你打算怎么办 ”
②小男孩听完手舞足蹈,笑着说:“我把它留在这里,明
天我再来看它!老师,你要帮我看好啊!”女教师微笑着点点
头。
第二天傍晚,有二十多个孩子来找女教师,等着要一枝属于自己的花儿。他们同那个小男孩一样,都同意把自己的花儿留在花坛里。
鲜花盛开最美的那一个月,女教师把学校花坛中所有的鲜花都送给了可爱的孩子们,却没有发生往年花经常被偷走的事情。相反,一群孩子放学后总会积极地帮她照看花儿,一直到深秋,鲜花和绿叶全部枯萎,孩子们还在期盼着自己的花儿明年再开放。
1、先写出短文讲述的另外两件事,然后再连起来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4分)
短文主要讲述了 。
2、在短文中,校长说的“偷”指的是 ;女教师认为不能用“偷”来说孩子们的原因是 。(2分)
3、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对小男孩的语言进行了描写,分别表现了小男孩怎样的心情 请你把方框内的批注补充完整。(2分)
4、孩子们后来为什么不再偷花,反而帮女教师照看花呢 (2分)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昆虫记(节选)
看起来,螳螂精心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谁都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小蝗虫看到螳螂这副奇怪的样子之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它紧紧地注视着面前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这样一来,一向善于蹦来跳去的小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小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儿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小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地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小蝗虫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fú lǔ)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解释下列词语在短文中的意思。(4分)
不知所措:
莫名其妙:
2、螳螂“精心设计的作战计划”是( )。(2分)
A.设置陷阱,围猎小蝗虫。 B.装成凶猛的怪物,吓唬小蝗虫。
C.利用自己的“锯子”,杀死小蝗虫。 D.隐藏在周围环境中,偷袭小蝗虫。
3、小蝗虫是怎样一步步被螳螂吃掉的 请提取关键内容,填在方框里。(4分)
4、短文先写 ,后写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螳螂和蝗虫进行了 的观察。(3分)
参考答案
一、1、较小颗粒物可进入大脑 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
2、(从左到右)支气管 血液 鼻腔轴突
3、C
4、我们应该减少使用私家车,绿色低碳出行;不露天烧烤,焚烧秸秆或柴等。
二、1、光未然抑扬顿挫地朗诵《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感动了窑洞中的队员们。
2、决心和信心 短 高超的技艺艰苦
3、从光未然写的“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和冼星海争分夺秒、不畏艰苦谱出曲子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是具有旺盛革命激情、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艺术家。
4、④③①②
三、1、为“我”取名有温和慈爱的一面为“我”涂药
2、B
3、这一段主要写社会上人们对鲁迅的评价,不是从“我”对父亲的评价来写的
4、从父亲尊重“我”的自主选择、为“我”涂药等情节可知,鲁迅虽然文章很犀利,但是实际上是一位很和蔼、很民主的人,也是一位疼爱儿子的好父亲。
四、1、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在妈妈的鼓励及耐心陪伴下用弹弓打中玻璃瓶。
2、神态动作 关爱孩子、有耐心环境长 锲而不舍
3、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就会有所收获。
4、B
五、1、以身架桥 过桥 消灭敌人
2、跳、扛 可以体会到战士们克服一切困难,必定要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
3、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团结一心,一心消灭敌人,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4、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上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六、1、D
2、√ × √
3、既……又…… 示例 :利用风力发电,既可以节约能源 ,又可以保护环境。
4、文章主要从声音和速度两个方面介绍了雷电这一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
5、示例 :电闪雷鸣 风雷火炮 雷霆万钧
七、1、校长让新来的女教师照看花坛孩子们都得到了自己的花,并悉心照料
校长让新来的女教师照看花坛,女教师循循善诱,使孩子们不但没像往年一样摘花,而且帮忙照看花的事。
2、孩子们未经允许摘走花孩子们是天真烂漫的,用“偷”这一含贬义的词来说他们是十分不恰当的
3、紧张、不好意思 开心、兴奋
4、因为女教师教会了孩子们喜欢鲜花就要保护它的道理。
八、1、指的是小蝗虫面对螳螂,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指的是小蝗虫在害怕的时候,竟然很奇怪地去靠近螳螂。
2、B
3、忘记逃跑,伏在原地 向前移动,靠近螳螂
4、小蝗虫在螳螂面前的表现 螳螂抓到小蝗虫后的表现 认真、细致、连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