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6: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亢奋kàng  脑畔bàn 星阑lán
B.怅惘chàng 争讼sòng 斡旋wò 戛然jiá
C.羁绊jī 磅礴bó 恬静tián 幽悄qiǎo
D.冗杂rǒng 忌惮dàn 晦暗huì 撺掇du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篷勃 欺侮 屹立 张灯结采 B.震憾 怠慢 慰藉 人情事故
C.摹然 严竣 沧桑 惊心动魄 D.家眷 燎原 酣畅 粗制滥造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
B.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C.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D.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空气十分重要,它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并产生氧气。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期待已久的期末考试终于要来了,同学们拍手称快,准备迎接愉快的寒假。
B.喜欢集邮的姐姐最近妙手偶得一张《祖国江山一片红》,让她欣喜若狂。
C.他还是个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只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他永远如现在这般天真。
D.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面对受害者亲人叹为观止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第一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幅( )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yù( )文化。《社戏》这篇小说通过“我”的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 )厚和mù( )的民风。《回延安》是一首政治抒情持,情感饱满而富有地方特色、具有瑰( )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jiàn( )的精神气质。《灯笼》这篇散文则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回忆,表达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现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5.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6.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俗”“创造”“流行”“我们”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代词。
B.“民间文化”“民俗风情”“怀念故土”“情感饱满”四个短语的结构不一样。
C.“《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jiàn的精神气质。”这个句的主干是“《安塞腰鼓》展示民俗民风以及精神气质”
D.画线句中的“串联”“表达”“表现”使用准确。
7.关于第一单元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其中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国庆节放长假都是比较有特色的节日活动。
B.“社”本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社戏”中的“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信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C.“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D.“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剧的五大行当。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净又被称为花脸,大多都是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多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在表演中,末行一般都一些打头出场的人物。
8.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作者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既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又明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同时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一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三个小故事,要求回答问题
9.关于马克 吐温的小故事,假设你是马克 吐温,你会怎样巧妙回答呢?
一次,马克 吐温乘火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人来查票时,马克 吐温把一张儿童票递了过去。查票人说:“真看不出来您还是个小孩子。”
马克 吐温回答说:“ 。”
10.有人向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自己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门采尔认真地回答:“换一下,画上一年,准在一天里卖出。”
门采尔的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11.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向京剧名旦梅兰芳敬酒时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大千先生笑着说:“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在场的宾客为张大千精彩的幽默报以掌声和笑声。
请根据文字的相关信息,说说张大千为什么称梅兰芳为君子,而称自己为小人。
四、现代文阅读 爆竹好惊眠 彭秋平
①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老祠堂里的鼓声擂得山响,十里八乡清晰可闻;井台边,时而传来杀猪宰鹅的声音;磨豆腐、蒸米饼、切糖片……忙碌的声音日夜在老屋里喧响。“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有按捺不住的伢子,将新年的头一颗爆竹甩上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②在名目繁多的乡村过年习俗中,爆竹历来扮演主角: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大戏、十五迎龙灯……哪一样都离不开它高亢的开场。乡人放鞭炮除了渲染节日气氛,更主要是用来祈福:在爆竹身上,寄托着农家的期盼——爆竹的响亮或喑哑,是农人预测一年财气、运气、福气旺或衰的征兆。有联为证:“燃几声爆竹,把穷鬼轰开;烧数根蚊香,将财神引来。”许多乡村懵懂少年,后来变得成熟以至老成持重,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③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
④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此时,父亲的脸专注得像幅木刻。有一个除夕,烘着的鞭炮忽然燃着了,噼噼啪啪转眼一挂鞭炮化作一屋烟雾。因之,全家人默默无声地度过了一个年夜,接着便又担惊受怕地挨了一年光阴。
⑤家穷,又想廉价买好货。有种俗称“鸡婆带鸡崽”的鞭炮——一个大的带一群小的,燃放时声音怪怪的,像在叫“隔里隔壁穷——隔里隔壁穷——”邻人不乐意了:“大过年的,怎么来咒穷我们?”以后就没敢再放这种鞭炮,可日子仍然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到年终分红时,一家人谁也不愿到队部去瞅一眼。与我们同住一幢老屋的义道公、驼背伯,家景比我们稍好些,都向着我们。又到过年时,驼背伯说:“咱们三家的爆竹合放吧?”母亲是个明理人,怕沾人家的,迟疑了。义道公说:“三根稻秆搓成一根绳,结实哩;三户人家抱成一团,人多接得起大福大贵。”果然,这一年的炮仗震得山响。尽管这年的光景也没见得好到哪去,但驼背伯他们怜贫恤穷的举动,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
⑥在我们这个三百多户人家的村子,燃开门炮的时间也是有规矩的。尽管没有成文,但哪个敢贸然冲撞?有一个年夜,村头狗生家的大儿子肚子疼,家人在屋里急得团团转,眼瞅着人痛得死去活来,熬到三时,才敢点着鞭炮,抬上病人直奔公社医院,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晚半点钟人就没了。村里的老辈人都说:“祖宗菩萨坐得高——这不?没事!”
⑦开门炮响后,便是伢子们的天下,挨家挨户捡爆竹。有引线的最好;掉了引线没爆响的也有玩头:将爆竹拦腰折成“V”形,围成一圈,点上一个,“呼——”爆竹间相互“火拼”起来,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它们的声、光、色、味交织成一片迷幻天地,让清寒的童年得到了片刻的欢娱。也有的人家爆竹全炸成了纸屑,捡爆竹的伢子了无所获,但切记:不准信口说出“没有”这样犯忌的话来,否则主人定顾不得“孩童言语,百无禁忌”,从门里伸手赏你两个火辣辣的“火烧饼”,还夹一通臭骂。
⑧年年岁岁就这样水一般流走了。如今,乡里人过年再也不必缩手缩脚了,开门爆竹大都是“万编”,电光炮串在一起像数不清的“朝天椒”,个个红、辣、响、快,让人听得酣畅淋漓。唐朝诗人张悦在《岳州守岁》中写道:“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妙,可见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这也是当下新农民的切身感受吧?
⑨为保护环境,城里如今不提倡放爆竹了,这是好事,就让久远的爆竹声在记忆中轰响吧。
12.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和爆竹有关的事
父亲 除夕年夜饭后,独自久久地焙爆竹
① ②
狗生家 ③
④ 挨家挨户捡爆竹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题目“爆竹好惊眠”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14.选取合适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1)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
(2)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
15.在乡间,孩子们想着过年,大人们却未必如孩子们所想。正如文中引用的一句俗语“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清晨到黄昏,黎明到深夜,每一天,时间的长短都一样。同样的一天,可能因心境的不同而变得短暂或漫长:或是因为欢欣愉悦、沉醉专注、依依不舍……,这一天似乎转瞬即逝;或是因为担忧牵挂、百无聊赖、翘首以待……,这一天让人度日如年。无论感觉过得快还是慢,每一天都在生命里,不可替代。
请以“这一天过得真________”为题,从“快”与“慢”中任选其一填在标题横线处,使标题完整,写一篇600~650字的作文。要求:①注意写作内容的时间段,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②充分表现某种心理状态及缘由。
参考答案
9. 【示例】现在当然已经不是了,但买票上这辆火车的时候我还是。”
10. 【示例】要想出精品,就得花工夫练。
11. 【示例】“你是君子——动口”是指梅兰芳专门从事戏曲演唱,“我是小人——动手”是指自己从事绘画。
12. ①义道公、驼背伯 ②向着“我们”,过年时提议三家的爆竹合放 ③大儿子肚子疼,家人熬到三点时,才敢点着鞭炮,然后抬上病人直奔公社医院 ④伢子们
13.①引用诗句,使文章更有文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直接点明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14.
(1)运用了环境描写,天上的阴沉寒冷与地上的暖洋洋形成对比,突出和渲染过年的热闹氛围,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爆竹。
(2)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突出父亲焙爆竹时的小心和谨慎。
15.这句话说出了大人和小孩对待过年的不同态度。大人因生活穷困,过年要花钱,怕过年;孩子觉得过年好玩,盼望过年。
作文:
这一天过得真慢
不知是天上的那位仙女打破了琉璃盏,天空乌云翻腾。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将世界撕扯的支离破碎,一如我,此时的心。
空气中氤氲着浓浓的消毒水的气味,手术室的灯红的刺眼,惨白的墙狰狞的扭曲着,我蜷缩在椅子的一角。一扇门,固断不了我与你的牵绊,但,可能,一瞬,便是生离死别。
月瑟缩在天空的一隅,东方泛白,可望不可即。
“孩子,没事不怕。奶奶,会一直,一直陪着你……”手术室的门缓缓关闭,一双无形的手牢牢扼住我的心,奶奶微笑着,湮没在我的视线。脑海中浮现出奶奶为我织毛衣、送牛奶的画面。那样真切,又那样遥不可及。我游荡在走廊里,屏去了所有声音,耳畔仅回荡着医生的声音,“手术风险很大,请家属做好准备。”像天使的召唤,像恶魔的呻吟,难以驱逐,只得任凭它,折磨着我憔悴的心。
日在暴风雨的蹂躏下,无力地,攀上高空。
斑驳的树影映在墙上,像来自地狱的手,搜寻摸索着下一个猎物。“啪!”泪,溅落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缠绵悠悠,击碎了心中最后的屏障。我缩在椅子的一角,颤抖着,再也止不住的泪水倾泻而下,悲伤逆流成河……脑海中浮现着奶奶进手术室前的慈祥的笑,是那样平静,平静的让我恐慌。不觉间汗水已浸透了有些单薄的衣衫,窗户未曾关紧,秋风萧索,吝啬的带走了最后一丝温暖。
星在寂寞中燃烧着希望,或明或暗,朦朦胧胧。
“嘀嗒,嘀嗒。”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着,从未感觉如此绝望。此时的我,眼睛微微红肿,头发被汗水打湿,有些凌乱。麻木地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在深切的期盼中安然无恙的出来,我只能祈祷着,祈祷着上天不要太残忍,向星星许着让奶奶安然的愿望。手术室的灯灭了,心,颤栗着。终于,奶奶呼吸均匀的被推出了手术室,长呼一口浊气,看看窗外,夜色是那样可爱。
花季的我,从未如此煎熬地度过那样漫长的一天。坐在病床前,月光柔和的洒进房间,墙壁映着淡淡的银光,有你有我,那样温馨,希望时间能定格在这一刻。奶奶,愿你我一直如初如故,时光不老,你我不散。
【详解】题目是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精心补题,补题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补充的内容,决定了选材,题目要求从“快”与“慢”中任选其一填在标题横线处。题目补充好后,确定材料,并确立作文的整体构架。思考这一天因为什么事?遇到什么人?从而让这一天过得“快”或“慢”。注意细节的安排,这类作文最好以朴实的文字加以表现,从小事中反映大情感,大道理,写出事件的回环曲折,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
【点睛】半命题作文。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恰当、新颖的题目。一般地说,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是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或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