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史)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10:35:56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作业)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作用。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的延续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政权分立;据材料“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说明从整体上讲,五代十国的突出特点是“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故选C项。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解读不完整,排除A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是统一的有利推动力,不是整体特点,排除B项。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推动了国家统一,不是整体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五代十国的时代特点,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2.(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作业)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五代是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
B.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C.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关于五代十国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由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故选D项。
“五代是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时作业)《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形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排除C项。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鼎盛,史称“开元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贞观之治,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时作业)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城市曾经作为古代的都城,其中隋唐两代都定都于(  )
A.涿郡(今北京) B.长安(今西安)
C.汴京(今开封) D.临安(今杭州)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隋唐两代都城”,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所以隋唐两代都定都于长安,故选B项。
涿郡(今北京)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点,不是都城,排除A项。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以汴京(今开封)为都城,排除C项。
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唐都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唐都城的相关史实。
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课时作业)“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诗句中“千里长河”的最北端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6.(2025七上·阳山月考)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陶寺遗址考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结合所学可知,随葬品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并且相距百年,规制无明显变化,说明陶寺文化礼制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神权至上,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墓葬礼制,没有体现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陶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2025七上·阳山月考)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说明良渚文化(  )
A.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B.宗法制度正式形成
C.可能进入文明时代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可知,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体现了早期艺术的雏形,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反映了信仰观念的出现,玉器和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体现了文字雏形的产生,由此得出良渚文化时期可能进入了文明时代,故选C项。
据所学可知,我国早期国形成于夏朝,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A项。
宗法制度是一种传统的社会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体现出来,排除B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我国早期国家制度的突出特点之一,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良渚文化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2025七上·阳山月考)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滕州岗上遗址还发现了城池。这表明该时期(  )
A.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B.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C.已进入了邦国时代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随葬品数量差距巨大,说明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贫富悬殊特别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相当明显,故选B项。
早期国家雏形实现表现为阶级分化,公权力形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进“万邦”时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的多少,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远古文化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文化遗址的相关史实。
9.(2025七上·阳山月考)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
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 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仰韶文化是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引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
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说明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未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体现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仰韶文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仰韶文化的相关史实。
10.(2024七上·文化)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场景,其中的道具有四项。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  )
A.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着临摹的《洛神赋图》 D.书桌上有一盘葡萄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曹植属于三国初期,不可能出现墙上挂着临摹的《洛神赋图》,C项符合题意;
A: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可能出现书桌上有毛笔、纸张,A项不符合题意;
B:可能出现书桌上有一摞书籍,B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等物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可能出现书桌上有一盘葡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七上·文化) 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论语》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④②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北朝贾思勰写成了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按先后顺序排序为①③④②,D项符合题意;
A:③④①②排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①②③④排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④③②①排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七上·长春月考)“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封狼居胥”等典故和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相关(  )
A.项羽 B.霍去病 C.霍光 D.卫青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和结合所学可知,可知这是霍去病的名言,“封狼居胥”是他的一项卓越军事成就,霍去病是西汉时期反击匈奴的重要将领,B项符合题意;
A:项羽是楚汉相争时期的领导人物之一,兵败刘邦,最后自刎乌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霍光是汉朝著名的辅政大臣,此时匈奴问题以基本解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卫青也是抵抗匈奴的名将,但与题干中的“封狼居胥”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霍去病北击匈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七上·禅城月考)下面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甲处所示状况应该出现在(  )
A.先秦 B.秦朝 C.西汉 D.魏晋
【答案】C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由曲线图可以看出,乙处体现儒家思想认可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上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认可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A项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有所发展,不符合题意;
B项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不符合题意;
C项西汉出现图中甲处所示状况,符合题意;
D项图中甲所示状况应该出现在汉朝,不是出现在魏晋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14.(2024九下·深圳模拟)下面的历史时间轴是根据著名史学家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断代制作而成。在“中国的中国”时期,统治者为有效统治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和所学可知,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方设立郡县制,汉承秦制,地方上也实行郡县制,B项正确;
中原的中国时期为商周时期,西周初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排除A项;
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15.(2024九上·五华期中)“在古代世界、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间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下列历史事件中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
C.罗马征服地中海 D.沟通东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D选项“沟通东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正是体现了和平形式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通过这条路线,不仅仅是商品交换,还有文化、宗教、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与传播,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D正确;
ABC都主要描述的是战争和征服,与题目中强调的和平形式的文化交流不符,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④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灭亡 B.西汉建立 C.秦统一全国 D.大泽乡起义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秦朝灭亡,前207年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
C.秦统一全国,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D.大泽乡起义,前207年大泽乡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事件的时间,再结合对该时间发生的事件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
17.(2024七上·射洪期中)表格归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商、春秋、战国 B.商、战国、春秋
C.商、东周、战国 D.东周、春秋、战国
【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早于周朝。而周朝又分为两个时期:西周和东周。东周时期进一步被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所以,这些朝代和时期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商、春秋、战国,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先秦时期的朝代更替,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4七上·泸县期中)《吕氏春秋 恃君览》所言:“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A.远古时期 B.夏商时期 C.商周时期 D.春秋时期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材料“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出自《吕氏春秋》中的“恃君览”,描述了一个没有君主、社会结构简单、人们生活原始的时期。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昔太古尝无君矣”,意指在非常古老的时期,还没有君主制度。同时,材料中提到的人们“知母不知父”,没有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没有复杂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这些都指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远古时期正确对应了材料描述的社会状态,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A正确;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国家和社会结构,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B;
商周时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有了明确的封建制度和礼仪规范,排除C;
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国家概念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9.(2024七上·中山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如图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地图属于哪一历史时期(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七雄指的是东方的齐、南方的楚、西方的秦、北方的燕、中间的赵魏韩七个国家,所以示意图属于战国时期。
AB两项和题干示意图不符,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的版图中诸侯国没有赵、魏、韩三国,赵、魏、韩三国的地域范围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是一个国家,即晋国,不符合题意;
C项战国时期和题干示意图相符,符合题意;
D项秦朝是大一统王朝,此期的版图已经不存在任何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国七雄,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0.(2024七上·柳州期中)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东面②所示位置是(  )
A.秦 B.齐 C.燕 D.楚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在山东境内,属于战国时期齐国的范围,B符合题意;
秦国主要位于陕西境内,与④相符,排除A;
燕国位于北京、长城一带,与①相符,排除C;
④处于南方地区,与③相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约) 4142万 4531万 5292万 1690万 1576万
材料二: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
——《旧唐书》
材料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
(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3)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答案】(1)迅速下降;安史之乱。
(2)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打击等。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可知,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史之乱发生,持续8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2)据材料二“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割据严重,兼并混战不休,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统治,导致唐朝走向衰亡。
故答案为:(1)迅速下降;安史之乱。(2)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打击等。
【点评】本题以唐朝衰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2024七上·剑阁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兼并战争
(3)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两项重要技术: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生产力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少。
(3)事件: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述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现象: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是百家争鸣;联系:根据材料四“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材料二中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促使思想的发展,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1) 铁制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 兼并战争
(3) 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 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1)两项重要技术: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生产力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少。
(3)事件: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述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现象: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是百家争鸣;联系:根据材料四“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材料二中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促使思想的发展,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1 / 1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作业)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作用。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的延续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2.(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作业)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五代是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
B.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C.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时作业)《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形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时作业)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城市曾经作为古代的都城,其中隋唐两代都定都于(  )
A.涿郡(今北京) B.长安(今西安)
C.汴京(今开封) D.临安(今杭州)
5.(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课时作业)“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诗句中“千里长河”的最北端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6.(2025七上·阳山月考)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7.(2025七上·阳山月考)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说明良渚文化(  )
A.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B.宗法制度正式形成
C.可能进入文明时代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8.(2025七上·阳山月考)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滕州岗上遗址还发现了城池。这表明该时期(  )
A.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B.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C.已进入了邦国时代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9.(2025七上·阳山月考)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
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 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
10.(2024七上·文化)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场景,其中的道具有四项。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  )
A.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着临摹的《洛神赋图》 D.书桌上有一盘葡萄
11.(2024七上·文化) 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论语》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④②
12.(2024七上·长春月考)“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封狼居胥”等典故和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相关(  )
A.项羽 B.霍去病 C.霍光 D.卫青
13.(2024七上·禅城月考)下面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甲处所示状况应该出现在(  )
A.先秦 B.秦朝 C.西汉 D.魏晋
14.(2024九下·深圳模拟)下面的历史时间轴是根据著名史学家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断代制作而成。在“中国的中国”时期,统治者为有效统治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15.(2024九上·五华期中)“在古代世界、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间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下列历史事件中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
C.罗马征服地中海 D.沟通东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
16.(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④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灭亡 B.西汉建立 C.秦统一全国 D.大泽乡起义
17.(2024七上·射洪期中)表格归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商、春秋、战国 B.商、战国、春秋
C.商、东周、战国 D.东周、春秋、战国
18.(2024七上·泸县期中)《吕氏春秋 恃君览》所言:“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A.远古时期 B.夏商时期 C.商周时期 D.春秋时期
19.(2024七上·中山期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如图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地图属于哪一历史时期(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20.(2024七上·柳州期中)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东面②所示位置是(  )
A.秦 B.齐 C.燕 D.楚
二、材料分析题
2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约) 4142万 4531万 5292万 1690万 1576万
材料二: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
——《旧唐书》
材料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
(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3)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22.(2024七上·剑阁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政权分立;据材料“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说明从整体上讲,五代十国的突出特点是“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故选C项。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解读不完整,排除A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是统一的有利推动力,不是整体特点,排除B项。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推动了国家统一,不是整体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五代十国的时代特点,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关于五代十国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由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故选D项。
“五代是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排除C项。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鼎盛,史称“开元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贞观之治,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隋唐两代都城”,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所以隋唐两代都定都于长安,故选B项。
涿郡(今北京)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点,不是都城,排除A项。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以汴京(今开封)为都城,排除C项。
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唐都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唐都城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6.【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陶寺遗址考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结合所学可知,随葬品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并且相距百年,规制无明显变化,说明陶寺文化礼制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神权至上,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墓葬礼制,没有体现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陶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可知,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体现了早期艺术的雏形,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反映了信仰观念的出现,玉器和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体现了文字雏形的产生,由此得出良渚文化时期可能进入了文明时代,故选C项。
据所学可知,我国早期国形成于夏朝,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排除A项。
宗法制度是一种传统的社会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体现出来,排除B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我国早期国家制度的突出特点之一,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良渚文化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随葬品数量差距巨大,说明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贫富悬殊特别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相当明显,故选B项。
早期国家雏形实现表现为阶级分化,公权力形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进“万邦”时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的多少,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远古文化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文化遗址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仰韶文化是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引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
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说明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未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体现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仰韶文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仰韶文化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曹植属于三国初期,不可能出现墙上挂着临摹的《洛神赋图》,C项符合题意;
A: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可能出现书桌上有毛笔、纸张,A项不符合题意;
B:可能出现书桌上有一摞书籍,B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等物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可能出现书桌上有一盘葡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北朝贾思勰写成了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按先后顺序排序为①③④②,D项符合题意;
A:③④①②排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①②③④排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④③②①排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和结合所学可知,可知这是霍去病的名言,“封狼居胥”是他的一项卓越军事成就,霍去病是西汉时期反击匈奴的重要将领,B项符合题意;
A:项羽是楚汉相争时期的领导人物之一,兵败刘邦,最后自刎乌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霍光是汉朝著名的辅政大臣,此时匈奴问题以基本解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卫青也是抵抗匈奴的名将,但与题干中的“封狼居胥”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霍去病北击匈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由曲线图可以看出,乙处体现儒家思想认可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上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认可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A项先秦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有所发展,不符合题意;
B项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不符合题意;
C项西汉出现图中甲处所示状况,符合题意;
D项图中甲所示状况应该出现在汉朝,不是出现在魏晋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14.【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和所学可知,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方设立郡县制,汉承秦制,地方上也实行郡县制,B项正确;
中原的中国时期为商周时期,西周初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排除A项;
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郡县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1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D选项“沟通东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正是体现了和平形式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通过这条路线,不仅仅是商品交换,还有文化、宗教、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与传播,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D正确;
ABC都主要描述的是战争和征服,与题目中强调的和平形式的文化交流不符,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秦朝灭亡,前207年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
C.秦统一全国,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D.大泽乡起义,前207年大泽乡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事件的时间,再结合对该时间发生的事件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
17.【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早于周朝。而周朝又分为两个时期:西周和东周。东周时期进一步被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所以,这些朝代和时期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商、春秋、战国,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先秦时期的朝代更替,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材料“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出自《吕氏春秋》中的“恃君览”,描述了一个没有君主、社会结构简单、人们生活原始的时期。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昔太古尝无君矣”,意指在非常古老的时期,还没有君主制度。同时,材料中提到的人们“知母不知父”,没有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没有复杂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这些都指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远古时期正确对应了材料描述的社会状态,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A正确;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国家和社会结构,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B;
商周时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有了明确的封建制度和礼仪规范,排除C;
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国家概念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9.【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七雄指的是东方的齐、南方的楚、西方的秦、北方的燕、中间的赵魏韩七个国家,所以示意图属于战国时期。
AB两项和题干示意图不符,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的版图中诸侯国没有赵、魏、韩三国,赵、魏、韩三国的地域范围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是一个国家,即晋国,不符合题意;
C项战国时期和题干示意图相符,符合题意;
D项秦朝是大一统王朝,此期的版图已经不存在任何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国七雄,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0.【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在山东境内,属于战国时期齐国的范围,B符合题意;
秦国主要位于陕西境内,与④相符,排除A;
燕国位于北京、长城一带,与①相符,排除C;
④处于南方地区,与③相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迅速下降;安史之乱。
(2)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打击等。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可知,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史之乱发生,持续8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2)据材料二“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割据严重,兼并混战不休,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统治,导致唐朝走向衰亡。
故答案为:(1)迅速下降;安史之乱。(2)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打击等。
【点评】本题以唐朝衰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兼并战争
(3)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两项重要技术: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生产力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少。
(3)事件: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述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现象: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是百家争鸣;联系:根据材料四“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材料二中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促使思想的发展,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1) 铁制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 兼并战争
(3) 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 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1)两项重要技术: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生产力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越来越少。
(3)事件:根据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述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现象:根据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是百家争鸣;联系:根据材料四“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材料二中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促使思想的发展,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思想家和学派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