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史料实证-中国古代史)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史料实证-中国古代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11:02:45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史料实证-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作业)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裴将军诗》(如下图),形式感强,字形结构长短、大小、粗细变化较强,碑中行草书由楷书的笔法调和而来,加以篆籀沉稳苍茫之风,吸收了张旭草书的肆意浪漫。这反映了(  )
《裴将军诗》
A.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 B.书法艺术脱离了底层民众
C.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 D.行草书创作严格遵循规制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碑中行草书由楷书的笔法调和而来,加以篆籀沉稳苍茫之风,吸收了张旭草书的肆意浪漫”可知,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书法艺术脱离了底层民众,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行草书创作严格遵循规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书法艺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江西)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
A.严格的坊市界限 B.丰富的都市生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先进的典章制度
【答案】D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 , 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先进的典章制度,对日本影响深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严格的坊市界限 ,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坊市界限,不符合题意;
B. 丰富的都市生活 ,题干中没有显示都市生活 ,不符合题意;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题干中没有显示开放的社会风气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时作业)如图出土的实物可以说明(  )
注:吐鲁番地区唐墓出土的中原食物——饺子、点心。
A.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联系日益密切
B.新疆与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促进了民族交流
D.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留有强烈烙印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吐鲁番地区唐墓出土了中原食物——饺子、点心,说明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留有强烈烙印,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联系日益密切,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新疆与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相互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促进了民族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作业)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作用。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的延续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政权分立;据材料“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说明从整体上讲,五代十国的突出特点是“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故选C项。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解读不完整,排除A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是统一的有利推动力,不是整体特点,排除B项。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推动了国家统一,不是整体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五代十国的时代特点,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5.(2024七下·江南期末)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
A.“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D.“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其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反映的就是安史之乱带来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C.“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景象,不符合题意;
D.“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反映的是坚贞的爱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6.(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时作业)《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形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排除C项。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鼎盛,史称“开元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贞观之治,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7.(2025七上·阳山月考)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陶寺遗址考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结合所学可知,随葬品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并且相距百年,规制无明显变化,说明陶寺文化礼制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神权至上,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墓葬礼制,没有体现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陶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2025七上·阳山月考)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滕州岗上遗址还发现了城池。这表明该时期(  )
A.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B.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C.已进入了邦国时代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随葬品数量差距巨大,说明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贫富悬殊特别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相当明显,故选B项。
早期国家雏形实现表现为阶级分化,公权力形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进“万邦”时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的多少,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远古文化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文化遗址的相关史实。
9.(2025七上·阳山月考)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这首诗歌歌颂了(  )
A.盘古开天辟地 B.大禹治水
C.炎黄打败蚩尤 Ⅰ D.女娲造人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并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禹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时,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终于消除了水患。由此可知这首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故选B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盘古开天辟地无关,排除A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炎黄打败蚩尤无关,排除C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女娲抟土造人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禹治水。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10.(2024七上·龙岗月考)读下图,新石器晚期和商代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这表明(  )
多代犁面剖视图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石犁的制造技术精湛
C.铁器使用范围较广泛 D.南方的冶铁业更发达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和结合所学可知,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因此新石器晚期到战国时期犁的变化是由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到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这些变化,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提高了耕作效率,A项符合题意;
B:石犁的制造技术精湛,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
C: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水平,不是铁器使用范围较广泛,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没有南北方的对比,无法得出南方的冶铁业更发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七上·龙岗月考)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学习时,根据收集到的下列资料,分别得出了一些推论。其中正确的是(  )
资料 ①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 ②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③陶埙 ④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推论 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 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 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根据收集到的下列资料,分别得出了一些推论。其中正确的是”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器壁最薄处不足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因此该陶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A项符合题意;
B: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属于仰韶文化。 这一发现对于探寻“中国丝绸起源”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B项不符合题意;
C:陶埙,说明我国先民掌握了制陶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说明半坡人居住的环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七上·文化) 下面是四名同学在看到下图所示这幅名画摹本的局部图时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C: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线条优美,活泼传神,C项符合题意;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指史书典籍,A项不符合题意;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指医师、药典,B项不符合题意;
D: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七上·禅城月考)据下表内容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项目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A.轻徭薄赋 B.重农抑商 C.减免刑罚 D.勤俭治国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与秦朝相比西汉初期的赋税和徭役大为减少,这说明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的统治政策。
A项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符合题意;
B项表格强调的是赋税和徭役的比较,体现不出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C项表格强调的是赋税和徭役的比较,没有体现减免刑罚,不符合题意;
D项表格强调的是赋税和徭役的比较,没有体现勤俭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
14.(2024七上·禅城月考)小王在复习某知识点时绘制了如图示意图,由此判断小王正在复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5.(2024九上·五华模拟)《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烽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
A.古书不需要遗址作为辅证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古书中有关古井的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与考古的发现得到了印证,说明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B项正确;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古书需要遗址等其他史料作为辅证,排除A项;
“考古遗址才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表述过于绝对化,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古代文献也是历史认识的重要来源,并不能够说明历史研究价值不大,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16.(2024九上·五华模拟)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发现时间 发现地点 相关事件
1965年 云南元谋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元谋人”
1964年 陕西省蓝田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蓝田人”
1929年 北京市 人类学家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人”
A.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B.“北京人”生活年代比“元谋人”早
C.人类遗址命名普遍以遗址所在地为准
D.考古学者与人类学家没有任何的区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命名为“元谋人”。发现地点“陕西省蓝田县”,命名为“蓝田人”。发现地点“北京市”,命名为“北京人”,综上所述可知,人类遗址命名普遍以遗址所在地为准,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
“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排除B项;
“考古学者与人类学家没有任何的区别”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图表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远古人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和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通过表格信息。
17.(2024七上·开福期中)下列文物的出现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冶铁技术的成熟 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开始使用金属器皿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春秋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青铜牺尊”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B正确;
“冶铁技术的成熟”的说法与青铜牺尊不符,A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前后耕地数量的变化,无法表明耕地面积的扩大,C错误;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和牺尊并不是器皿,不能反映器皿使用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铁犁牛耕。解题方法:结合春秋时期农业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图片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18.(2024七上·丹江口期中)下表反映出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
措施1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措施2 将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措施3 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A.休养生息 B.郡国并行 C.编户齐民 D.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A正确;
郡国并行制属于汉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B错误;
编户齐民属于赋税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中央集权制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汉初国策。解题方法:结合汉朝建立初期的国家现状,再结合所学分析题干内容,与选项对比即可。
19.(2024七上·云岩期中)下列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文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30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打制石器,而到了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石器,夏朝开始出现青铜农具,在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而到了春秋时期则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可知这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
A项生产工具的变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与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
C项冶炼技术与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
D项“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体现不出文化水平的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产工具的变革,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和理解问题能力。
20.(2024八上·丰城开学考) 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制作历史主题手抄报时搜集了下面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农业政策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C.古代农业生产技术 D.古代农业科技著作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的农业科技名著,由此可知,小明同学研究的主题是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
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与材料研究的农业发展技术不符,排除A项。
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项。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是农业科技著作,辕犁是农业生产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农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阳山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1)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指出①处跟④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方面,说说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异同。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
【答案】(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早期人类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生活着北京人、山顶洞人;④处生活着元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打制石器、木棒等。
(2)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面部特征,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相同点都属于远古人类;不同点是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山顶洞人的头骨与现代人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用火的情况。据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知,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是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故答案为:
(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摘编自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材料二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以下材料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描绘唐朝社会景象的诗歌。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1)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之核心思想“仁”的体现,请概括回答其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引用的唐诗中,描绘了唐朝哪些社会现象?
(3)据材料三,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请你就此试举一例说明。
(4)202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山河诗长安》节目让人无比震撼。跟着“诗仙”李白的步伐,千人齐诵《将进酒》。豪放洒脱,荡气回肠。将中国人的浪漫具象化,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
【答案】(1)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2)社会现象:唐朝的都城长安,其布局严谨对称,宛如一幅精妙的围棋棋盘。这个时期,唐朝以其开放的姿态和强盛的国力,吸引了众多国家的使节前来朝拜。长安城内,商贸活动极为繁荣,市场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唐朝还大力推广科举制度,广纳贤才,不拘泥于传统的选拔方式。社会风气相对自由,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出行等方面,都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显著影响。
(3)举例说明: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型客机C919;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等成就。
(4)论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文化自信体现了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以及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对外来文化进行鉴别和包容的能力。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软实力的关键标志,而且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自秦朝起,中国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交融、互助合作、团结一致的紧密关系,并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还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汉服文化、汉语等文化元素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孔子学院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建立。
结论: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彰显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意义:根据材料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2)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布局严整对称,仿佛围棋局一般;“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了开放的盛唐气象,众多国家的使臣参拜唐朝天子;“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长安城中商贸繁荣;“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3)举例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列举这一时期我国取得的科技和文艺成就,如: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入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
(4)论题: 根据题意,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从文化自信的内容、表现、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论述如下: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与自豪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界文化有鉴别和包容的能力。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既是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秦朝开始,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形成了交融、互助、团结的民族关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汉服文化、汉语等影响日益扩大,孔子学院在全球很多国家建立起来。最后总结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
故答案为:(1) 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2) 社会现象:唐朝的都城长安,其布局严谨对称,宛如一幅精妙的围棋棋盘。这个时期,唐朝以其开放的姿态和强盛的国力,吸引了众多国家的使节前来朝拜。长安城内,商贸活动极为繁荣,市场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唐朝还大力推广科举制度,广纳贤才,不拘泥于传统的选拔方式。社会风气相对自由,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出行等方面,都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显著影响。
(3)举例说明: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型客机C919;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等成就。
(4) 论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文化自信体现了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以及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对外来文化进行鉴别和包容的能力。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软实力的关键标志,而且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自秦朝起,中国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交融、互助合作、团结一致的紧密关系,并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还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汉服文化、汉语等文化元素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孔子学院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建立。
结论: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彰显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信息的含义,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分析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所给的主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 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 。
(1)意义:根据材料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2) 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布局严整对称,仿佛围棋局一般;“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了开放的盛唐气象,众多国家的使臣参拜唐朝天子;“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长安城中商贸繁荣;“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3)举例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列举这一时期我国取得的科技和文艺成就,如: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入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
(4)论题: 根据题意,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从文化自信的内容、表现、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论述如下: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与自豪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界文化有鉴别和包容的能力。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既是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秦朝开始,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形成了交融、互助、团结的民族关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汉服文化、汉语等影响日益扩大,孔子学院在全球很多国家建立起来。最后总结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
1 / 1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史料实证-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作业)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裴将军诗》(如下图),形式感强,字形结构长短、大小、粗细变化较强,碑中行草书由楷书的笔法调和而来,加以篆籀沉稳苍茫之风,吸收了张旭草书的肆意浪漫。这反映了(  )
《裴将军诗》
A.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 B.书法艺术脱离了底层民众
C.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 D.行草书创作严格遵循规制
2.(2024·江西)今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番、目为单位。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
A.严格的坊市界限 B.丰富的都市生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先进的典章制度
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时作业)如图出土的实物可以说明(  )
注:吐鲁番地区唐墓出土的中原食物——饺子、点心。
A.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联系日益密切
B.新疆与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促进了民族交流
D.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留有强烈烙印
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作业)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黑暗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作用。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藩镇割据的延续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
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D.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5.(2024七下·江南期末)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
A.“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D.“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6.(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时作业)《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形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2025七上·阳山月考)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8.(2025七上·阳山月考)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滕州岗上遗址还发现了城池。这表明该时期(  )
A.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B.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C.已进入了邦国时代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9.(2025七上·阳山月考)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这首诗歌歌颂了(  )
A.盘古开天辟地 B.大禹治水
C.炎黄打败蚩尤 Ⅰ D.女娲造人
10.(2024七上·龙岗月考)读下图,新石器晚期和商代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这表明(  )
多代犁面剖视图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石犁的制造技术精湛
C.铁器使用范围较广泛 D.南方的冶铁业更发达
11.(2024七上·龙岗月考)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学习时,根据收集到的下列资料,分别得出了一些推论。其中正确的是(  )
资料 ①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 ②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③陶埙 ④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推论 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 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 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4七上·文化) 下面是四名同学在看到下图所示这幅名画摹本的局部图时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3.(2024七上·禅城月考)据下表内容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项目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A.轻徭薄赋 B.重农抑商 C.减免刑罚 D.勤俭治国
14.(2024七上·禅城月考)小王在复习某知识点时绘制了如图示意图,由此判断小王正在复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5.(2024九上·五华模拟)《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烽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
A.古书不需要遗址作为辅证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16.(2024九上·五华模拟)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发现时间 发现地点 相关事件
1965年 云南元谋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元谋人”
1964年 陕西省蓝田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蓝田人”
1929年 北京市 人类学家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人”
A.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B.“北京人”生活年代比“元谋人”早
C.人类遗址命名普遍以遗址所在地为准
D.考古学者与人类学家没有任何的区别
17.(2024七上·开福期中)下列文物的出现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冶铁技术的成熟 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开始使用金属器皿
18.(2024七上·丹江口期中)下表反映出汉初实行的政策是(  )
措施1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措施2 将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措施3 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A.休养生息 B.郡国并行 C.编户齐民 D.中央集权
19.(2024七上·云岩期中)下列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文化水平的提高
20.(2024八上·丰城开学考) 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制作历史主题手抄报时搜集了下面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农业政策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C.古代农业生产技术 D.古代农业科技著作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阳山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1)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指出①处跟④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方面,说说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异同。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
22.(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摘编自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材料二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以下材料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描绘唐朝社会景象的诗歌。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1)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之核心思想“仁”的体现,请概括回答其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引用的唐诗中,描绘了唐朝哪些社会现象?
(3)据材料三,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请你就此试举一例说明。
(4)202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山河诗长安》节目让人无比震撼。跟着“诗仙”李白的步伐,千人齐诵《将进酒》。豪放洒脱,荡气回肠。将中国人的浪漫具象化,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碑中行草书由楷书的笔法调和而来,加以篆籀沉稳苍茫之风,吸收了张旭草书的肆意浪漫”可知,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书法艺术脱离了底层民众,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行草书创作严格遵循规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书法艺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天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 , 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先进的典章制度,对日本影响深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严格的坊市界限 ,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坊市界限,不符合题意;
B. 丰富的都市生活 ,题干中没有显示都市生活 ,不符合题意;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题干中没有显示开放的社会风气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吐鲁番地区唐墓出土了中原食物——饺子、点心,说明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留有强烈烙印,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联系日益密切,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新疆与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相互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
C: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促进了民族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本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政权分立;据材料“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说明从整体上讲,五代十国的突出特点是“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故选C项。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解读不完整,排除A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是统一的有利推动力,不是整体特点,排除B项。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推动了国家统一,不是整体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五代十国的时代特点,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其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反映的就是安史之乱带来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C.“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景象,不符合题意;
D.“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反映的是坚贞的爱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排除C项。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鼎盛,史称“开元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贞观之治,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陶寺遗址考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结合所学可知,随葬品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并且相距百年,规制无明显变化,说明陶寺文化礼制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神权至上,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没有体现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陶寺遗址墓葬礼制,没有体现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陶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随葬品数量差距巨大,说明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贫富悬殊特别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相当明显,故选B项。
早期国家雏形实现表现为阶级分化,公权力形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进“万邦”时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的多少,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远古文化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文化遗址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并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禹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时,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终于消除了水患。由此可知这首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故选B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盘古开天辟地无关,排除A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炎黄打败蚩尤无关,排除C项。
题干诗歌歌颂了大禹治水,与女娲抟土造人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禹治水。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大禹治水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和结合所学可知,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因此新石器晚期到战国时期犁的变化是由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到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这些变化,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提高了耕作效率,A项符合题意;
B:石犁的制造技术精湛,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
C: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水平,不是铁器使用范围较广泛,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没有南北方的对比,无法得出南方的冶铁业更发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根据收集到的下列资料,分别得出了一些推论。其中正确的是”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器壁最薄处不足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因此该陶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A项符合题意;
B: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属于仰韶文化。 这一发现对于探寻“中国丝绸起源”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B项不符合题意;
C:陶埙,说明我国先民掌握了制陶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说明半坡人居住的环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C: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线条优美,活泼传神,C项符合题意;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指史书典籍,A项不符合题意;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指医师、药典,B项不符合题意;
D: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与秦朝相比西汉初期的赋税和徭役大为减少,这说明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的统治政策。
A项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符合题意;
B项表格强调的是赋税和徭役的比较,体现不出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C项表格强调的是赋税和徭役的比较,没有体现减免刑罚,不符合题意;
D项表格强调的是赋税和徭役的比较,没有体现勤俭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
14.【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5.【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古书中有关古井的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与考古的发现得到了印证,说明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B项正确;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古书需要遗址等其他史料作为辅证,排除A项;
“考古遗址才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表述过于绝对化,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古代文献也是历史认识的重要来源,并不能够说明历史研究价值不大,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1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命名为“元谋人”。发现地点“陕西省蓝田县”,命名为“蓝田人”。发现地点“北京市”,命名为“北京人”,综上所述可知,人类遗址命名普遍以遗址所在地为准,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
“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排除B项;
“考古学者与人类学家没有任何的区别”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图表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远古人类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和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通过表格信息。
17.【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春秋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青铜牺尊”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B正确;
“冶铁技术的成熟”的说法与青铜牺尊不符,A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前后耕地数量的变化,无法表明耕地面积的扩大,C错误;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和牺尊并不是器皿,不能反映器皿使用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铁犁牛耕。解题方法:结合春秋时期农业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图片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A正确;
郡国并行制属于汉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B错误;
编户齐民属于赋税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中央集权制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汉初国策。解题方法:结合汉朝建立初期的国家现状,再结合所学分析题干内容,与选项对比即可。
1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30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打制石器,而到了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石器,夏朝开始出现青铜农具,在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而到了春秋时期则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可知这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
A项生产工具的变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与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
C项冶炼技术与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
D项“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体现不出文化水平的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生产工具的变革,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和理解问题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的农业科技名著,由此可知,小明同学研究的主题是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
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与材料研究的农业发展技术不符,排除A项。
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项。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是农业科技著作,辕犁是农业生产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农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早期人类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生活着北京人、山顶洞人;④处生活着元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打制石器、木棒等。
(2)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面部特征,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相同点都属于远古人类;不同点是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山顶洞人的头骨与现代人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用火的情况。据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知,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是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故答案为:
(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2)社会现象:唐朝的都城长安,其布局严谨对称,宛如一幅精妙的围棋棋盘。这个时期,唐朝以其开放的姿态和强盛的国力,吸引了众多国家的使节前来朝拜。长安城内,商贸活动极为繁荣,市场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唐朝还大力推广科举制度,广纳贤才,不拘泥于传统的选拔方式。社会风气相对自由,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出行等方面,都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显著影响。
(3)举例说明: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型客机C919;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等成就。
(4)论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文化自信体现了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以及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对外来文化进行鉴别和包容的能力。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软实力的关键标志,而且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自秦朝起,中国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交融、互助合作、团结一致的紧密关系,并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还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汉服文化、汉语等文化元素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孔子学院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建立。
结论: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彰显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意义:根据材料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2)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布局严整对称,仿佛围棋局一般;“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了开放的盛唐气象,众多国家的使臣参拜唐朝天子;“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长安城中商贸繁荣;“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3)举例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列举这一时期我国取得的科技和文艺成就,如: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入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
(4)论题: 根据题意,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从文化自信的内容、表现、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论述如下: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与自豪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界文化有鉴别和包容的能力。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既是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秦朝开始,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形成了交融、互助、团结的民族关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汉服文化、汉语等影响日益扩大,孔子学院在全球很多国家建立起来。最后总结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
故答案为:(1) 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2) 社会现象:唐朝的都城长安,其布局严谨对称,宛如一幅精妙的围棋棋盘。这个时期,唐朝以其开放的姿态和强盛的国力,吸引了众多国家的使节前来朝拜。长安城内,商贸活动极为繁荣,市场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唐朝还大力推广科举制度,广纳贤才,不拘泥于传统的选拔方式。社会风气相对自由,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出行等方面,都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显著影响。
(3)举例说明: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型客机C919;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等成就。
(4) 论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文化自信体现了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以及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对外来文化进行鉴别和包容的能力。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软实力的关键标志,而且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自秦朝起,中国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交融、互助合作、团结一致的紧密关系,并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还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汉服文化、汉语等文化元素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孔子学院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建立。
结论:综上所述,文化自信彰显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信息的含义,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分析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所给的主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 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 。
(1)意义:根据材料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2) 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布局严整对称,仿佛围棋局一般;“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了开放的盛唐气象,众多国家的使臣参拜唐朝天子;“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长安城中商贸繁荣;“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3)举例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列举这一时期我国取得的科技和文艺成就,如: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入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
(4)论题: 根据题意,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论述:从文化自信的内容、表现、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论述如下: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积极传承与自豪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界文化有鉴别和包容的能力。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既是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秦朝开始,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形成了交融、互助、团结的民族关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汉服文化、汉语等影响日益扩大,孔子学院在全球很多国家建立起来。最后总结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柱。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