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历史解释-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
1.(2024九上·福田期末)这次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会后张闻天等人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次会议”( )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2.(2024九上·重庆市月考)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材料中的革命斗争形势指( )
A.红军长征 B.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
3.(2024八上·茂名月考)“‘十大联军’十万人,抗日救国一条心。步炮联合除倭寇,铁骑纵横扫妖气。”该歌谣反映出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
A.持续时间长 B.抗战牺牲大 C.作战次数多 D.全民族抗战
4.(2024八上·信宜期末)在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众多奏折中,有一部分是他向朝廷介绍其他各国的现状,以及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表明其主张( )
A.固守传统之道,尊崇儒家思想 B.学习西方科技,富国强兵
C.学习西方思想,实现变法图强 D.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民国
5.(2024八上·谷城期末)如示意图中,从1924年到1931年国共两党的情况可以归纳出图示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C.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D.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6.(2024八上·瑞金期中)“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的地方。”“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是指五四运动( )
A.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是一场爱国运动
C.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D.具有追求救国真理的进步性
7.(2024八上·石家庄期中)下面是1918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从该作品可以看出( )
A.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灾难 D.北洋军阀势力强大
8.(2024八上·石家庄期中)下面是小文同学设计历史话剧中的一段台词(部分),据此可知该段台词反映的史实是( )
甲:这次要赔4.5亿两白银,咱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吧! 乙:听说没?圣上严令禁止咱们参加反帝活动。 丙:听说以后京城东交民巷成了使馆区,只允许外国人居住了。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9.(2024八上·石家庄期中)下面是一位英国少校阐述的侵略中国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计划可能制定于( )
“首先必须攻下广州,然后英军撤离,在虎门占领一个坚强据点,有效地封锁珠江,消灭贸易。其次,最大部分的军队应前往上海,占领这个城市和港口。从此,军队分成两支,一支泖扬子江而上,以占领南京和太平天国运动大运河的起点为目标;另一支开往白河,向北京推进。”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0.(2024九上·五华期中)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是( )
A.东北抗日联军 B.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C.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D.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11.(2024八上·白云期中)“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下列选项属于“它”的重要成果是( )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
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2.(2024八上·白云期中)某班设计主题为“中华大地·英才辈出”的板报,下列历史人物所在版块的标题是( )
A.传播文化助交流 B.悬壶济世医天下
C.锐意改革促发展 D.抗击侵略卫主权
13.(2024八上·北碚期中)张鸣在《共和中的帝制》中写道:“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
A.军阀割据,百姓获益 B.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C.丧权辱国,分崩离析 D.维护共和,扩张军队
14.(2024八上·宜春期中)“工人、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以上内容可能出自( )
A.三民主义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总理衙门
15.(2024八上·端州期中)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故要使“国民根本之进步”,陈独秀认为必须( )
A.发动暴力革命 B.改良政治制度
C.解放民众思想 D.维护清朝统治
16.(2024八上·增城期中)下图时间轴可用于研究( )
A.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D.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17.(2024八上·富顺期中)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12—1921年的时间轴。方框内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袁世凯取消帝制 D.护法战争
18.(2024八上·富顺期中)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19.(2024八上·重庆市期中)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大暴动,十几年席卷大江南北,除带给社会巨大的破坏,似乎没有任何值得称许的建树。而且,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甚至远不如中国的传统帝制社会”。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 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③太平天国运动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④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局限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24八上·北流期中)思维导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成立兴中会 B.黄花岗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上·瑞金期中)“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富强之梦】
材料一:
图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图二 轮船招商局 图三 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
(1)根据以上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维新之梦】
材料二: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起实施,其变法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取消政府内部无用官职等。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2)材料二中哪一句话属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写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
【民主之梦】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同奋斗。
(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又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和图片,这些不同阶层的“中国梦”是否实现了?为什么?(请选择其中一场运动说明理由)
22.(2024八上·沙坪坝期中)一页传记、一张照片、一份报刊、一座城市都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凤中初二某班学生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传记述平生】
关天培(1781—1841),民族英雄。1803年关天培考取武庠生,此后逐步拔擢为副将。1834年授予广东水师提督的职位。一到广东,关天培就全身心投入调研与整顿海防工作。在朝廷还在讨论是否禁绝鸦片的时候,关天培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查拿烟贩,后与林则徐形成了禁烟运动的“铁三角”。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与英军在虎门浴血奋战,以身殉国,朝廷追谥“忠节”,加封振威将军。在他的家乡淮安,人民修建了“关忠节祠”,世代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摘编自张德顺《悲情式的民族英雄——关天培》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
B:关天培整顿海防、抗击英军,做出卓越历史贡献,得到了家乡人民的爱戴。( )
C:关天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一开始就得到了朝廷的坚定支持。( )
【照片记过往】
图1
(2)图1中所展示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一页。根据材料,指出该不平等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签订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报刊传思想】
图2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2人物的姓名及他所领导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图中报刊的创办有何历史意义。
【城市铭精神】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 )时期 民国时期
江宁-建康-集庆路 应天府-南京-江宁 天京 南京、中山城(未使用)
——摘编自卢海鸣《南京历代名号》
(4)南京既是六朝古都,也见证了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请将表格补充完整,写出南京城改名为“天京”的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时间+事件”的形式,任意列举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两件大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这次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会后张闻天等人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和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项不符合题意;
B:古田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
D: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可知,材料中的革命斗争形势是抗日战争,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因此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斗争需要,“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B正确;
红军长征在1936年已经胜利会师,而且材料强调的是更名为“新中华社”,强调中华民族,与抗日战争相关,而不是长征,A错误;
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与材料不相符,C错误;
国民革命在1927年已经失败,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解题方法:结合抗日战争的基本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十大联军’十万人,抗日救国一条心”可知,材料反映共同抗日,体现的特点是全民族抗战,D项正确;
持续时间长是抗日战争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
抗战牺牲大是抗日战争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作战次数多是抗日战争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民族坚持抗战,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有一部分是他向朝廷介绍其他各国的现状,以及蒸汽机的运转原理”可知,说明洋务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学习西方科技,富国强兵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尊崇儒家思想与“向朝廷介绍其他各国的现状”不符,排除A;
学习西方思想,实现变法图强与戊戌变法有关,与材料不符,排除C;
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民国与辛亥革命有关,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结合所学可知,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根据材料“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领导武装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因此材料反映了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C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A;
“武装起义”不属于合作,排除B;
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指五四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同辛亥革命相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彻底的革命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C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排除A;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还涉及了反封建,排除B;
辛亥革命也具有救国的进步性,这不是五四运动相较于辛亥革命的大跨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18年”,漫画“南”“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南北军阀为争夺地盘发生混战,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此从漫画可以看出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灾难, C项正确;
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在南北军阀混战之前,排除A项;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漫画不符,排除B项;
题干漫画强调是军阀混战,无法说明北洋军阀势力强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等内容。因此题干历史话剧的台词反映是《辛丑条约》内容,D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日本兵费2亿两白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
《南京条约》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辛丑条约》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首先必须攻下广州,然后英军撤离,在虎门占领一个坚强据点,有效地封锁珠江,消灭贸易”“以占领南京和太平天国运动大运河的起点为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时期,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攻占上海,占领南京;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并在大运河沿线进行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因此可以判断制定计划应是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占领的是香港岛,并未占领广州,排除A项;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与英国无关,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并没有先攻打广州,而是直接北上攻占了北京,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亲日分子鼓吹“亡国论”,认为中国必定灭亡,而亲英美分子则鼓吹“速胜论”,为了正确指导全国人民抗日,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因此题干“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C项正确;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共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与题干“兵民是胜利之本”不符,排除A项;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与题干信息“兵民是胜利之本”不符,排除B项;
结合《论持久战》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毛泽东针对的是国内的抗日斗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相互支持出现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之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1.【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文化传统”“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C符合题意;
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不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排除A;
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之后,传统诗词依然存在,排除B;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 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戚继光抗倭;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分别为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可知三位历史人物都抗击了外来侵略者,因此标题为抗击侵略卫主权,D符合题意;
材料中三位人物并不属于对外交往的代表人物,因此传播文化助交流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
悬壶济世医天下是对古代医学家的评价,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
锐意改革促发展是对改革家的描述,比如商鞅、孝文帝、王安石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相关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B符合题意;
军阀割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排除A;
材料还强调民众生活困苦,“丧权辱国,分崩离析”较为片面,排除C;
材料强调军阀割据,没有强调维护共和,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工人、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可知,该内容出自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革命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C项正确;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主要职能是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二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5.【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可知陈独秀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缺乏国民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 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 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陈独秀认为要使”国民根本之进步“最重要的是解放民众思想,让广大民众“观对岸之火也动心”,C正确;
发动暴力革命是革命派的主张,而题干强调的是解放民众思想,A错误;
改良政治制度是维新派的主张,但与题干“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等内容不符,B错误;
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使“国民进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宣统帝退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题干材料显示了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A正确;
1912年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材料中未涉及此处时间信息,B错误;
1912年袁世凯就任总统,并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而这些事件没有在题干材料中出现,C错误;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撒手人寰,此后的十二年,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此事件没有在题干材料中出现,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数轴的时间和信息,再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7.【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发起二次革命,A项正确;
护国战争是1915年开始,时间不符,排除B项;
袁世凯取消帝制是1916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
护法战争是191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护国战争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对辛亥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和科学的代表刊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近代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涉及摆脱外来侵略,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体现走向殖民地的深渊,排除C项;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阐释中华民族崛起之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十几年席卷大江南北,除带给社会巨大的破坏,似乎没有任何值得称许的建树”可知,反映了太平天国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①正确;根据“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大暴动”可知,太平天国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③正确;根据“假如太平天国成功了,……甚至远不如中国的传统帝制社会”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局限性,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成功,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国侵略势力,②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国侵略势力,②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国侵略势力,②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辛亥革命的探索成果包括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C正确;
成立兴中会、黄花岗起义属于探索准备阶段的史实,AB错误;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的体现,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去分析题干结构图,然后与选项进行对比即可。
21.【答案】(1)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筹建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
(2) 结论: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依据:变法内容中包括开办新式学堂等。
(3) 途径: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4) 没有实现。以洋务运动为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但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没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想。
【知识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内容:根据材料一三幅图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轮船招商局、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同时还创建新式海军:北洋、南洋、广东等。故以上三幅图片与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是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创建新式海军。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历史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就是对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故“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为历史结论。
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教育角度分析即可,即变法内容中包括开办新式学堂。
(3)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知识。途径:根据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得出,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可从思想角度分析,即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4)本题考查中国梦的知识。判断:综合上述材料和图片“洋务派的富强之梦、维新派的维新之梦、革命派的民主之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不同阶层的“中国梦”没有实现。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及结果进行说明,可得出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加上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最后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没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想。
故答案为:
(1)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筹建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
(2)结论: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依据:变法内容中包括开办新式学堂等。
(3)途径: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4) 没有实现。以洋务运动为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但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没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想。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中国梦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 未涉及 正确 错误
(2) 条约:《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 人物:梁启超
事件:戊戌变法。
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 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事件: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在朝廷还在讨论是否禁绝鸦片的时候,关天培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查拿烟贩,后与林则徐形成了禁烟运动的‘铁三角’”可知,材料只是说了,关天培于林则徐成为禁烟运动“铁三角”,并没有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故A未涉及;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与英军在虎门浴血奋战,在他的家乡淮安,人民修建了‘关忠节祠’,世代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可知,关天培抗击英国侵略者,得到了人民拥护,故B正确;根据材料一“在朝廷还在讨论是否禁绝鸦片的时候,关天培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查拿烟贩”可知,朝廷对于鸦片并不是一直坚定支持的,故C错误。
(2)名称:根据图一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的影响可以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即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人物是梁启超。
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属于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刊的作用主要是思想方面,即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南京被改名为天京。
两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和太平天国都城都和南京有关,结合时间和事件分析即可,即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故答案为:(1)未涉及;正确;错误。
(2)条约:《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人物:梁启超。事件:戊戌变法。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事件: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近代侵华战争以及人民的反抗的相关知识。
1 / 1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历史解释-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
1.(2024九上·福田期末)这次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会后张闻天等人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次会议”( )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这次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会后张闻天等人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和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项不符合题意;
B:古田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
D: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九上·重庆市月考)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材料中的革命斗争形势指( )
A.红军长征 B.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
【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可知,材料中的革命斗争形势是抗日战争,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因此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斗争需要,“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B正确;
红军长征在1936年已经胜利会师,而且材料强调的是更名为“新中华社”,强调中华民族,与抗日战争相关,而不是长征,A错误;
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与材料不相符,C错误;
国民革命在1927年已经失败,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解题方法:结合抗日战争的基本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2024八上·茂名月考)“‘十大联军’十万人,抗日救国一条心。步炮联合除倭寇,铁骑纵横扫妖气。”该歌谣反映出抗日战争的特点是( )
A.持续时间长 B.抗战牺牲大 C.作战次数多 D.全民族抗战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十大联军’十万人,抗日救国一条心”可知,材料反映共同抗日,体现的特点是全民族抗战,D项正确;
持续时间长是抗日战争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
抗战牺牲大是抗日战争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作战次数多是抗日战争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民族坚持抗战,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4.(2024八上·信宜期末)在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众多奏折中,有一部分是他向朝廷介绍其他各国的现状,以及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表明其主张( )
A.固守传统之道,尊崇儒家思想 B.学习西方科技,富国强兵
C.学习西方思想,实现变法图强 D.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民国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有一部分是他向朝廷介绍其他各国的现状,以及蒸汽机的运转原理”可知,说明洋务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学习西方科技,富国强兵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尊崇儒家思想与“向朝廷介绍其他各国的现状”不符,排除A;
学习西方思想,实现变法图强与戊戌变法有关,与材料不符,排除C;
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民国与辛亥革命有关,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八上·谷城期末)如示意图中,从1924年到1931年国共两党的情况可以归纳出图示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C.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D.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答案】C
【知识点】黄埔军校建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结合所学可知,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根据材料“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领导武装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因此材料反映了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C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A;
“武装起义”不属于合作,排除B;
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八上·瑞金期中)“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的地方。”“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是指五四运动( )
A.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是一场爱国运动
C.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D.具有追求救国真理的进步性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指五四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同辛亥革命相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彻底的革命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C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排除A;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还涉及了反封建,排除B;
辛亥革命也具有救国的进步性,这不是五四运动相较于辛亥革命的大跨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八上·石家庄期中)下面是1918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从该作品可以看出( )
A.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灾难 D.北洋军阀势力强大
【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18年”,漫画“南”“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南北军阀为争夺地盘发生混战,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此从漫画可以看出军阀割据给人民带来灾难, C项正确;
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在南北军阀混战之前,排除A项;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漫画不符,排除B项;
题干漫画强调是军阀混战,无法说明北洋军阀势力强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8.(2024八上·石家庄期中)下面是小文同学设计历史话剧中的一段台词(部分),据此可知该段台词反映的史实是( )
甲:这次要赔4.5亿两白银,咱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吧! 乙:听说没?圣上严令禁止咱们参加反帝活动。 丙:听说以后京城东交民巷成了使馆区,只允许外国人居住了。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等内容。因此题干历史话剧的台词反映是《辛丑条约》内容,D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日本兵费2亿两白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
《南京条约》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辛丑条约》相关知识。
9.(2024八上·石家庄期中)下面是一位英国少校阐述的侵略中国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计划可能制定于( )
“首先必须攻下广州,然后英军撤离,在虎门占领一个坚强据点,有效地封锁珠江,消灭贸易。其次,最大部分的军队应前往上海,占领这个城市和港口。从此,军队分成两支,一支泖扬子江而上,以占领南京和太平天国运动大运河的起点为目标;另一支开往白河,向北京推进。”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首先必须攻下广州,然后英军撤离,在虎门占领一个坚强据点,有效地封锁珠江,消灭贸易”“以占领南京和太平天国运动大运河的起点为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时期,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攻占上海,占领南京;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并在大运河沿线进行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因此可以判断制定计划应是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占领的是香港岛,并未占领广州,排除A项;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与英国无关,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并没有先攻打广州,而是直接北上攻占了北京,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0.(2024九上·五华期中)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是( )
A.东北抗日联军 B.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C.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D.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亲日分子鼓吹“亡国论”,认为中国必定灭亡,而亲英美分子则鼓吹“速胜论”,为了正确指导全国人民抗日,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因此题干“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C项正确;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共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与题干“兵民是胜利之本”不符,排除A项;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与题干信息“兵民是胜利之本”不符,排除B项;
结合《论持久战》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毛泽东针对的是国内的抗日斗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相互支持出现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之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1.(2024八上·白云期中)“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下列选项属于“它”的重要成果是( )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
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文化传统”“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C符合题意;
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不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排除A;
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之后,传统诗词依然存在,排除B;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 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八上·白云期中)某班设计主题为“中华大地·英才辈出”的板报,下列历史人物所在版块的标题是( )
A.传播文化助交流 B.悬壶济世医天下
C.锐意改革促发展 D.抗击侵略卫主权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戚继光抗倭;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分别为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可知三位历史人物都抗击了外来侵略者,因此标题为抗击侵略卫主权,D符合题意;
材料中三位人物并不属于对外交往的代表人物,因此传播文化助交流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
悬壶济世医天下是对古代医学家的评价,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
锐意改革促发展是对改革家的描述,比如商鞅、孝文帝、王安石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相关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八上·北碚期中)张鸣在《共和中的帝制》中写道:“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
A.军阀割据,百姓获益 B.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C.丧权辱国,分崩离析 D.维护共和,扩张军队
【答案】B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B符合题意;
军阀割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排除A;
材料还强调民众生活困苦,“丧权辱国,分崩离析”较为片面,排除C;
材料强调军阀割据,没有强调维护共和,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4八上·宜春期中)“工人、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以上内容可能出自( )
A.三民主义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总理衙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工人、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可知,该内容出自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革命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C项正确;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主要职能是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二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5.(2024八上·端州期中)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故要使“国民根本之进步”,陈独秀认为必须( )
A.发动暴力革命 B.改良政治制度
C.解放民众思想 D.维护清朝统治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可知陈独秀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缺乏国民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 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 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陈独秀认为要使”国民根本之进步“最重要的是解放民众思想,让广大民众“观对岸之火也动心”,C正确;
发动暴力革命是革命派的主张,而题干强调的是解放民众思想,A错误;
改良政治制度是维新派的主张,但与题干“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等内容不符,B错误;
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使“国民进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2024八上·增城期中)下图时间轴可用于研究( )
A.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D.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宣统帝退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题干材料显示了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A正确;
1912年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材料中未涉及此处时间信息,B错误;
1912年袁世凯就任总统,并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而这些事件没有在题干材料中出现,C错误;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撒手人寰,此后的十二年,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此事件没有在题干材料中出现,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数轴的时间和信息,再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7.(2024八上·富顺期中)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12—1921年的时间轴。方框内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袁世凯取消帝制 D.护法战争
【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发起二次革命,A项正确;
护国战争是1915年开始,时间不符,排除B项;
袁世凯取消帝制是1916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
护法战争是191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护国战争的相关史实。
18.(2024八上·富顺期中)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对辛亥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和科学的代表刊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近代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涉及摆脱外来侵略,排除A项;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体现走向殖民地的深渊,排除C项;
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阐释中华民族崛起之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2024八上·重庆市期中)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大暴动,十几年席卷大江南北,除带给社会巨大的破坏,似乎没有任何值得称许的建树。而且,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甚至远不如中国的传统帝制社会”。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 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③太平天国运动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④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局限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十几年席卷大江南北,除带给社会巨大的破坏,似乎没有任何值得称许的建树”可知,反映了太平天国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①正确;根据“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大暴动”可知,太平天国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③正确;根据“假如太平天国成功了,……甚至远不如中国的传统帝制社会”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局限性,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成功,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国侵略势力,②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国侵略势力,②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国侵略势力,②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4八上·北流期中)思维导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成立兴中会 B.黄花岗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辛亥革命的探索成果包括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C正确;
成立兴中会、黄花岗起义属于探索准备阶段的史实,AB错误;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的体现,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去分析题干结构图,然后与选项进行对比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上·瑞金期中)“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富强之梦】
材料一:
图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图二 轮船招商局 图三 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
(1)根据以上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维新之梦】
材料二: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起实施,其变法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取消政府内部无用官职等。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2)材料二中哪一句话属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写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
【民主之梦】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同奋斗。
(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又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和图片,这些不同阶层的“中国梦”是否实现了?为什么?(请选择其中一场运动说明理由)
【答案】(1)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筹建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
(2) 结论: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依据:变法内容中包括开办新式学堂等。
(3) 途径: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4) 没有实现。以洋务运动为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但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没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想。
【知识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内容:根据材料一三幅图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轮船招商局、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同时还创建新式海军:北洋、南洋、广东等。故以上三幅图片与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是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创建新式海军。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历史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就是对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故“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为历史结论。
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教育角度分析即可,即变法内容中包括开办新式学堂。
(3)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知识。途径:根据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得出,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可从思想角度分析,即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4)本题考查中国梦的知识。判断:综合上述材料和图片“洋务派的富强之梦、维新派的维新之梦、革命派的民主之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不同阶层的“中国梦”没有实现。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及结果进行说明,可得出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加上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最后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没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想。
故答案为:
(1)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筹建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
(2)结论: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依据:变法内容中包括开办新式学堂等。
(3)途径: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4) 没有实现。以洋务运动为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但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没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想。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中国梦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4八上·沙坪坝期中)一页传记、一张照片、一份报刊、一座城市都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凤中初二某班学生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传记述平生】
关天培(1781—1841),民族英雄。1803年关天培考取武庠生,此后逐步拔擢为副将。1834年授予广东水师提督的职位。一到广东,关天培就全身心投入调研与整顿海防工作。在朝廷还在讨论是否禁绝鸦片的时候,关天培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查拿烟贩,后与林则徐形成了禁烟运动的“铁三角”。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与英军在虎门浴血奋战,以身殉国,朝廷追谥“忠节”,加封振威将军。在他的家乡淮安,人民修建了“关忠节祠”,世代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摘编自张德顺《悲情式的民族英雄——关天培》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
B:关天培整顿海防、抗击英军,做出卓越历史贡献,得到了家乡人民的爱戴。( )
C:关天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一开始就得到了朝廷的坚定支持。( )
【照片记过往】
图1
(2)图1中所展示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一页。根据材料,指出该不平等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签订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报刊传思想】
图2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2人物的姓名及他所领导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图中报刊的创办有何历史意义。
【城市铭精神】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 )时期 民国时期
江宁-建康-集庆路 应天府-南京-江宁 天京 南京、中山城(未使用)
——摘编自卢海鸣《南京历代名号》
(4)南京既是六朝古都,也见证了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请将表格补充完整,写出南京城改名为“天京”的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时间+事件”的形式,任意列举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两件大事。
【答案】(1) 未涉及 正确 错误
(2) 条约:《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 人物:梁启超
事件:戊戌变法。
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 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事件: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在朝廷还在讨论是否禁绝鸦片的时候,关天培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查拿烟贩,后与林则徐形成了禁烟运动的‘铁三角’”可知,材料只是说了,关天培于林则徐成为禁烟运动“铁三角”,并没有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故A未涉及;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与英军在虎门浴血奋战,在他的家乡淮安,人民修建了‘关忠节祠’,世代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可知,关天培抗击英国侵略者,得到了人民拥护,故B正确;根据材料一“在朝廷还在讨论是否禁绝鸦片的时候,关天培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查拿烟贩”可知,朝廷对于鸦片并不是一直坚定支持的,故C错误。
(2)名称:根据图一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的影响可以从社会性质方面分析,即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人物是梁启超。
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属于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刊的作用主要是思想方面,即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南京被改名为天京。
两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和太平天国都城都和南京有关,结合时间和事件分析即可,即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故答案为:(1)未涉及;正确;错误。
(2)条约:《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人物:梁启超。事件:戊戌变法。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事件: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近代侵华战争以及人民的反抗的相关知识。
1 / 1